赵殷编辑的《春来米仓山》的内容,让读者领略了焦裕禄式的人民公仆刘尚文的风采。
刘尚文40年如一日,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绿化荒山18万亩,改善了恶劣的生态环境,业绩惊人。他起步的地方,是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安化镇米仓山。
刘尚文为人民办大事、实事,一直坚持进行科学决策。这样的决策付诸实施,全部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愿以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春来米仓山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赵殷 |
出版社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殷编辑的《春来米仓山》的内容,让读者领略了焦裕禄式的人民公仆刘尚文的风采。 刘尚文40年如一日,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绿化荒山18万亩,改善了恶劣的生态环境,业绩惊人。他起步的地方,是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安化镇米仓山。 刘尚文为人民办大事、实事,一直坚持进行科学决策。这样的决策付诸实施,全部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愿以偿。 内容推荐 由陇南市文广新局策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家赵殷编辑的《春来米仓山》一书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春来米仓山》收录了20多年来,陇南以及甘肃老中青作家、记者采写的关于全国林业劳模、原行署副巡视员、地区林业处长刘尚文的文学作品和通讯报道。作家们通过大量的事实和细腻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为人民办实事的人民公仆刘尚文形象。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辑 心系米仓 电视片:今日中国西北角(解说词) 米仓情 绿染米仓山 全心全意为人民造福 他们在播撒绿荫 米仓绿树 唱给刘尚文的歌 永恒的丰碑 播种富庶托起绿云 播一片绿色送给你 第二辑 踏遍青山 情溢米仓山 绿色情缘 春游五凤山 情系米仓山 绿色丰碑 米仓山故事 葳蕤米仓山 米仓山神话 秋醉米仓山 绿的丰碑 米仓山作证 生态之旅 生命常青 第三辑 魂铸丰碑 拼将绿魂铸丰碑 为米仓山披绿挂雾 一片丹心照米仓 心仪米仓山 满目青山 米仓山游记 北路行散记 米仓情韵 米仓山寻梦 痴心不改林业志 走笔米仓山 踏遍青山人未老 丰碑,在这里落成 第四辑 古韵米仓 读《春来米仓山》有感 诗七首 参观米仓山林带书感 七古·诗词三首 赞刘公 米仓山即事 米仓山风光 诗一首 过米仓山 参观米仓山长防工程 诗颂米仓山 诗三首 游米苍山林带有感 参观米仓山林带 游米仓山人造林带有感 与遐年诸友登山游 赠刘尚文先生(外一首) 公仆颂 武都云雾山赋 第五辑 诗意米仓 山高人为峰 赞刘公 一个人的米仓山 大爱米仓 放歌米仓山 梦的绿洲 米仓山·老人 行走米仓山 青山不老 附:致北峪河流域内乡(镇)村社干部群众护林员的一封信 让生命在绿色中延伸 后记 阿!米仓山——歌词 试读章节 第二集 陇南秀色 位于甘肃南部边陲的陇南,东接秦陇,南通巴蜀,地域差异明显,物产丰饶多样。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前曾称陇南是“复杂的宝贝地带”。 如果说山是陇南的基本含意,那么,绿色则是陇南的基本内容。于是,山青、水秀,人杰所酿出一个醉人的陇南秀色。 陇南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康县阳坝乡梅园沟,被称为甘肃的“西双版纳”成为陇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这里曾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相传,仙女五妹与这里一个叫康民的小伙子成了亲,仙女转娘家带回了天宫的珍禽奇兽和奇花异草,勤劳俭朴的康民和五妹,舍不得吃用,就把禽兽放养在山林中,把花草播种在山乡里,于是梅园沟里的金丝猴、香獐、云豹,锦鸡和水中的大鲵、水獭等珍贵动物以及天麻、银耳、桂花、银杏等多种花木、药材,都是仙女五妹从天宫里带来的。 大自然赐给陇南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同时,相继出现许多诱人的人文景观。这块是俗称的《黄龙碑》,曾是汉代三大名碑中最完整的一处摩崖刻石。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真乃,两岸峭壁如削,青岫对峙,一泓中流,飞扬跌宕、天光云影,古栈遗迹、奇潭幽深。相传“黄龙潭”因古时有一黄龙从此潭飞出,堪得此名。每当皓月当空,月光水色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光怪灵潭气欲春,波平浪静一轮存,镜连五色龙成彩,珠映于麟月映痕。”龙潭映月的美景来。 正如杜甫的诗中所云:“少陵栖隐地,古屋锁莓苔;峭壁星辰上,惊涛风雨来。”唐代,“安史之乱”,诗人杜甫弃官西行,转辗到了成县,杜公祠从此落在了这里。 陇南又曾是三国文化沉积的地方,礼县境内,西汉水流域,一代名相诸葛孔明为巩固蜀汉政权,六出祁山以图中原,后人为纪念他所修造的武侯祠,就坐落在西汉水上游的祁山堡上。 可惜,如今翘首眺望这苍凉悲壮的古战场,点将台,旌旗列列,战将如云的场面悄然而去。但对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成为千古美谈。 陇南,人文、自然景观的优势,来自绿色资源的恩赐,这一点似乎超出外地人的想象。当年范长江曾精敏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在日记中写道:“东南人士,每谓西北荒凉,意识中认为西北都是沙漠一样,想起来可怕。”其实“陇南一带,因为有渭水上源及其支流的灌溉,白龙江、西汉水,洮河、大夏河更纵横其问,农田之利,所在皆在。”由此可说,陇南由于水资源的富饶,形成了独特的绿色果类是极其丰富的。 除此,陇南武都两水大湾沟的油橄榄,和久负盛名的大红袍花椒,以及被当今世界公认的珍稀水果无花果,产于陇南,成为甘肃对外的名优土特产 大自然对陇南的馈赠是慷慨的。其中矿产资源有34种,中西成铅矿带,横跨三县绵延300公里,远景储量2000万吨,为全国的第二大矿。 金矿,锑矿储量为全国第三位,九县都有黄金矿分布,总储量逾百吨,为陕甘川“金三角”的腹地。 陇南人在大自然秀色中,并没忘记,在陇南栖息的人类历史上,由于森林被乱砍滥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每逢霪雨季节山体滑坡所造成泥石流,像脱缰的野马,直接危害到陇南人的生命安全! 于是,陇南人凭借自己勤劳,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从而堵绝泥石流给人们带来的灾害。 陇南的经济,社会虽有长足发展,但整体上仍然是贫困地区,特别是资源开发刚刚起步。到20世纪末,如何加快陇南的脱贫;如何落实‘九五’计划,将对陇南人是一场新的挑战。 陇南人根据自己地域特点寻找发展的新路子,当他们认识到过去“有优无势’仍制约着他们发展思路时,他们开始向规模化,科技化积极迈进。其中,由中国和加拿大合资经营的这座甘肃陇南林业工厂,年产苗300万株,建立造林示范区1000公顷、该厂以集约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苗圃为主体,融入苗木生产、造林试验研究、技术培训为一体,成为我国目前林业上首属罕见的合资项目。 曾誉为“三红”苹果的优良品种,以泽鲜艳,风味醇厚,获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陇南人以60公里苹果林带的规模,彻底改变苹果出产“有优无势”的局面 过河上路,“不解决船与桥的问题是不行的。”如今,陇南人过河虽不在爬索道,但人们决不甘心这蹒跚的摆渡上,为了加快对家乡的建设速度,他们有决心实现飞架两岸“大桥的梦想”。 当我们结束了对陇南的采访,或许由于我们熟悉了陇南人的秉性,即使行驶在高山险路上,已不再有过多的惊魂失魄之感。他们那种穿着洁净、白皙的肤色,勤劳的双手,乐观的笑容,至今犹如声言再耳,久久不能消失。我们搜寻着对陇南人的总体印象,或许大山就是陇南人的性格,流水又好似陇南人的思维。 我们深信陇南人一定会沿着”两点一线”的发展战略,在解决自身的“有优无势”和“富饶中的贫困”问题上,极力拓宽自己“一地一特”的路子,越走越有劲。 1997年5月 P8-10 序言 毛树林 1993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地区文联和林业处联合召开的米仓山笔会。在武都安化镇米仓山活动了两天,作家代表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接待,让我们感受到了米仓山人刚刚从贫困中脱离出来的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多的听到了老乡们讲述林业处长刘尚文在米仓山植树造林的事迹,后来读到张董家老师、夏青老师写的刘尚文带领干部群众把荒山变绿洲的文章,刘尚文的名字才真正变得熟悉起来。 2001年,我调入地区文联工作,经常遇到刘尚文和老伴在白龙江边散步,见面打个招呼,问候一下身体状况,从他和善的面容中分明觉得刘尚文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近两三年来经常有缘和刘老一起聚聚,通过不断的接触,除刘尚文和老伴几十年相濡以沫的感情让人感慨外,对刘尚文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境界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我还翻阅了大量刘尚文和干部群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起植树造林的老照片,那波澜壮阔的激情岁月在眼前一幕幕展现。而且二十多年来,不管什么地点什么场合,只要谈起刘尚文大家都是敬佩之情。这让我对刘尚文肃然起敬,刘尚文真是带有一些神奇传说的人?怀着这种想法,我在周末去了几次米仓山。 在米仓山,不管从那个角度,都可看到山与山相连的森林和一座座生机盎然的村庄。走过一个一个村庄,听乡亲们给我讲了好多故事。步底下村张文德老人说:“米仓山遍地红土,粮食产量非常低,刘处长来到山上,跟社员一样,下地耕种,背粪锄苗,并教大家尝试深挖地,使米仓山的粮食产量从60公斤增长到150多公斤。”“我的孩子考上大学,都是他出钱帮助完成的学业。”徐家塄村的张梓礼老人说。米仓山暴雨多,动辄冲走庄稼冲垮房屋。刘尚文亲自上山用火枪打白雨,每次都被雨淋得像只水鸡娃子。山里人眼光短,当年造林时“春天栽了秋天拔,冬天熬了罐罐茶。”刘尚文下定了决心,蹲到村里做工作。以前米仓山人没柴烧,现在割了草才能走到地里去干活。要是他还年轻,他肯定还会为老百姓多干一些实事呢!小湾村的施秀英老人说,小湾村没水,刘爷爬遍山坡寻找水源,想办法筹钱买水管,把山上的水接到村子里,我们才有了水吃。朱家坪村的朱常俊老人说,米仓山人没有柴烧,刘尚文就教大家学着改灶,从外地买风箱、拉煤解决做饭的困难;米仓山不通电,他联系电力局,想方设法给山上的村庄通了电。米仓山人生重病,他第一时间和在市医院妇产科当主任的老伴联系找大夫、床位,给予护理和关照。焦家眼村的成玉贵说,2002年米仓山群众自发给刘尚文立功德碑,七个乡的群众都争着要把碑立在米仓山山顶,让过路的人看,为啥没有争过我们焦家眼村的群众,最后把碑立在了焦家眼村口,原因是我们鱼龙乡的1800亩林是他退休后义务栽的树,树长起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改善,我们有柴烧了,有饭吃了,我们要世世代代把刘尚文的恩德记住。北峪河管理局老职工王建国说,我与他素不相识,他却为我铺垫了一条人生的路。我失去母亲,他四处找钱,给母亲做棺送终,在我生活没有着落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给我一个招工名额,才有了让弟弟妹妹上学读书的机会,在我最消沉的时候,多次写信鼓励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是我的再生父母。市水利局王和风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刘处长到米仓山栽树,到退休十多年来,逢年过节,他一定要到米仓去看望护林员,一年都没落下,米仓山人没吃过元宵,他买上元宵,到老百姓家里手把手教他们煮,他说我吃过的东西也要让护林员们尝一尝! 乡亲们说的似乎都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听了这些故事,我被感动了。由老百姓自发争抢给健在的人树碑立传,在陇南还不多。米仓山之行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洗礼,一次人生思索,也是身心的一次休整。刘尚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在文县做白马文化调查时,一位智者告诉我,人大体可分三种:第一种人,老是认为人都欠他的,跟周围的人大都有矛盾,他总是有怨恨、总是在责怪甚至谩骂他人;第二种人,他做事时知道,周围还有其他人,一般不影响不干扰别人,不给人添麻烦,他基本上是与人为善,与人互惠互利,互相帮助;第三种人,把个人名利看得比较淡,在生活中克制容忍,真诚实在,总是想尽自己所能给别人做点事。第一种人往前走半步或者一步就可能变成我们常说的坏人恶人,再往前走几步就可能成为魔鬼;第二种人可以做同事朋友合作伙伴,这种人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我们每个人都主要生活在这个群体里;第三种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助人为乐、有菩萨心肠的人,这种人不管是农民、工人、干部、知识分子每个阶层都有。这种人再往前走两步就是雷锋,如果是工人他就是铁人王进喜,如果是领导他就是焦裕禄、杨善洲,如果有大智慧他就是圣人,这种人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福气。根据智者的教诲和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我认为刘尚文就是往前走了半步或者一步的第三种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人,几乎都在复制或重复相同的人生,要比别人多走半步或者一步,就要付出十倍几十倍的艰辛和努力。正是这多走的半步或者一步,人生的境界就会豁然开朗,明白有一种人生叫奉献,正是这多走的半步或者一步,你就会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重。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雷锋,每个公务员心中都有一个焦裕禄,这是我们民族能够强盛不衰的精神支柱。一些人由于艰难的历程,心中的雷锋和焦裕禄变得渐渐模糊,刘尚文心中也有一个雷锋和一个焦裕禄,只不过是他已通过一个又一个关乎米仓山人的民生小事,把雷锋和焦裕禄精神栽植成了一片一片的森林,同时刘尚文也不知不觉变成了米仓山的时代符号。 我通读了文集中所有反映刘尚文在米仓山植树造林,改变区域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作品。陇南的作家有担当有坚守,大家用事实说话,用细节展现,用真情链接,为时代和典范讴歌,一些作品细腻深刻,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老作家孙犁说过:“作家,要忠诚于我们的时代,要忠诚于我们的人民,这样求得作品的艺术性,反过来作用于人民。”近几十年,尤其是灾后重建的这几年,陇南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还有许多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刘尚文通过我们的作品给予推荐和弘扬,应该把我们笔中的刘尚文变成我们人生前行的一种温暖和动力,这是作家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如果一个又一个的刘尚文在身边涌现,我们的明天将是多么美好。我想这就是这部作品集出版的意义,也是时代对每个人的期待。 后记 赵殷 在《春来米仓山》的编辑过程中,通读了20多年来陇南以及甘肃老中青作家、记者采写的文学作品,从这些感人的作品中了解到,曾经担任武都县北峪河管理处处长、县林业局局长,陇南地区林业局局长、地区副巡视员的刘尚文先生,是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米仓山植树造林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他动员各界力量并带领米仓山人民,在荒山植树造林几十年,让昔日的秃岭变成绿林,彻底改变了米仓山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这位20世纪的全国植树造林劳模,虽然已退休15年,但他的感情和注意力仍然放在米仓山森林的看护和护林员的生活关照上面,在时间跨越40年后,他在植树造林中凝结的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仍然具有时代意义,他真诚做人,踏实做事的作风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2010年年底,我有幸随刘尚文先生到米仓山去慰问护林员,先生对米仓山森林的爱护,除了感动,更多的是内心的震撼。 20世纪60年代曾在大鹿院小学任教的李正荣老师说:“没有刘尚文就没有米仓山上的树,米仓山上的树名字都叫刘尚文!”要说李老师的话激情,那实在是误会。只有在暴雨、泥石流及光秃秃的米仓山艰难生活过的人都清楚,在米仓山每栽活一棵树,都是人与大自然的残酷斗争。刘尚文率领的植树人数次地输给荒芜之后,光秃丑陋的米仓山终于绿了,北峪河上游的人们终于有了柴火可以做饭,有了湿润的土地可以播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米仓山植树造林队伍,是个以刘尚文为首的千余人的群体,米仓山上的每一棵树都同样刻印着他们的名字。他们中有的已离开人世,有的年近古稀,活着的仍然风雨无阻地往返于大山守护着森林,尤其是80位护林员,他们三天走烂一双鞋,几乎没有报酬,却从不肯放弃守护绿荫。李家庙村守护了38年森林的护林员李仁义老人说:“树把米仓山人的穷根剜了。” 我们没有理由不记住这些英雄们的名字,陇南市区每一个生活在北峪河畔的人,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是这些无名英雄们年复一年地守护着我们的安危,是他们站在高地给我们以安宁。 我想叙述一段经历。2011年农历八月初三日,刘尚文因腿疾去北京治疗,他从北京给原市林业局纪检书记王和风打来长途电话,在电话里列出一长串米仓山护林员的名单,希望王和风替他到米仓山给护林员送去中秋月饼,以表示他今年中秋节对护林员的感激之情。提前12天送月饼的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上铺底下村的护林员杨山泉要出嫁女儿。他叮嘱王和风一定要替他送去份子钱和祝福!于是,王和风按他的要求买了几大箱岷县点心和几十斤橘子,约我和陈明一起去米仓山。 需要说明的是,王和风、张敬德、牛宝华等也是植树造林队伍中重要的成员。虽然王和风已调离市林业局,但20多年来,不管刘尚文上山看望护林员,还是处理森林盗伐事宜,他们几个人都在鞍前马后地做准备工作,给护林员买礼品,找车,给大家买路上吃的干粮,跟山上的护林员联系,陪同采访人员上山进村了解情况,长此以往成了米仓山人的贴心人,不知不觉又成为米仓山林区的编外护林员。 到米仓山三岔路口张文德的小商店门前,天落起了细雨,这种天气到下铺底下村,显然行进艰难。下铺底下村在半坡上,尚可前去,可赵家河村、朱家沟村两个自然村均坐落在深沟之中,此时浓雾在深沟缭绕,像一片庞大的虚空。王和风只好按刘尚文列出的名单:杨招顺、张文华、杨锁琴、张小红等等,将十几包点心放在张文德的店里,请他天晴之后代劳捎给这几位护林员。张文德接过给自己的两包点心指着橱柜说:“每年都送,你看看,我的店里也在卖点心,明年给我别送了?”王和风说:“那可是刘处长的一片心意啊!” 立秋十几天时间,树叶被时光抹去绿油油的光亮,风给米仓山渡了一层凉凉的秋意。林中雨雾茫茫,去鱼龙乡的路面泥泞难行。至山前,看见半坡一顶蓝色帐篷,风中飘飘荡荡的彩色布条是护林员杨山泉出嫁女儿的喜庆场面。这个仅有一户人家的村子叫松垭,属上铺底下村,崖前仅有杨山泉一家人的瓦房和随崖壁挖凿的老窑洞。 返回小路去鱼龙村,雨雾笼罩得山野模糊,头顶飘落的是秋雾还是雨水,已难以分辨,每块坡地都有挖洋芋的人,沿途安静得只听见风在山中无所顾忌地呼啸。至鱼龙村焦家眼自然村,村民说成玉贵两口子一大早就到坡上挖洋芋去了。王和风要将点心送到地里去,而此时,一脚踩下去,脚抬起来看不到鞋子,只看到一堆泥。一步步挪至山脚,见成玉贵头顶雨花迎面下山。这两包点心送到成玉贵手上,时间是下午一点半,四个半小时我们才跑了55公里山路。成玉贵要为我们煮洋芋,这个魁梧的复员军人走进杂乱的厨房,显然无从下手,我们只好饥肠辘辘返回到米仓山山顶,下午两点半吃了碗农家乐的烩面片,转头往距离米仓山7公里海拔2200米的雷达站走。艰难上山,山雾浓密得如同小雨,野树密布,路被荆棘缠绕,山花开得自由绚烂,腾空起飞的野鸡,奔跑的野兔陪伴着这片静谧之地。因树枝葛条阻挡,车只好停在半道,水打湿了衣裤鞋子。爬到最高处才感到雷达站被群山托举,才真正有了站在崇山峻岭中俯瞰村庄田野的高度与视野。 山顶仍然只有一家人,男人叫王材狗,是雷达站护林员,住在雷达站的老房子里,女人耳聋,喊叫多时,也没有听见。我们下坡进院,院落泥泞深厚,仅四五米的距离令我们无法走进王材狗的家里。女人见我们到来,站到崖壁前喊叫崖下挖洋芋的男人赶紧回家。听得见男人回应的声音,却看不见男人在那面坡上。王和风递给女人两包点心,告诉她是刘处长送的。女人抬头说:“谢谢了!”此时,男人和儿子正背着洋芋从另一条山道往上爬。等待多时,密密雨点下落。王和风站在崖边高喊:“走了,下雨了?”男人喊:“走好,下雨了路滑。”山路陡滑,车开得极慢,我们摇下窗玻璃边走边朝后看,只听见山风吹送着王材狗的喊叫声,却始终没有见到他本人。 下山转头前往双沟村,从山顶沿江武公路到山底,曾经的村支部书记祁满宏接到电话提前挑选了最好的洋芋,装上拖拉机拉到路边站在风中等候。车刚停下,他二话没说要给车里装洋芋,一口一个要给刘处长装一袋。王和风赶紧说:“洋芋就不要了,今天来,是刘处长安排我们几个来看看双沟村的护林员,给大家送中秋月饼!”祁满宏抱着一袋七八十斤重的洋芋板起脸说:“每年送,每年送。”他命令似的说:“赶紧打开车门子。”师傅打开后备箱,里面塞得满满的,他放下洋芋说:“你们都过来,我来装。”他三下五除二整理了后备箱的东西,挤进去四袋子洋芋,用力按下后备箱才肯让我们走。 乌云在天空坠挂了一天,夜幕降临时,大雨哗哗降落。上铺底下村的尹新艳听说送中秋月饼的刘爷来了,到她家的洋芋窖里挑选了四袋子洋芋,早早放在路口等待,她拦住车像与我们吵架一样,非要打开后车厢装洋芋,自己倒腾了多时,硬是把给她刘爷的一袋洋芋挤了进去。 这是当天见到的几位米仓山的植树人和他们的后代,他们和刘尚文已经不能从感情上分开,曾经共同的奋斗经历变成了他们的一种亲情。 回到城区是夜里10点20分,如果按刘尚文的要求逐村送月饼,挨个看望护林员,我们第二天下午都不能回家。 米仓山目前的森林已经达到18万亩,我们乘车一天仅走了极少的一部分,可以想象当年刘尚文和他的同志们在路不通,没有车的情况下要克服了多少困难,花费了多少精力才完成如此巨大艰辛的工程。这是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每一位米仓山人和陇南市区人都是受益者。刘尚文把自己的所有智慧和人生的理想都融入了米仓山,米仓山人已从心里把刘尚文当成自己的亲人,当成了米仓山的守护神,刘尚文已经成了米仓山的一部分。这也是我通读这几十篇文章和采访米仓山的真实感受,希望人们记住这个英雄群体,他们的无私奉献已经成长为地域精神的重要因素,也是激励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精神动力,我想这也是这部书所承载的意义所在。 我受市文广新局陈永贵局长的安排编辑这部作品集,市林业局牛宝华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市水利局纪检书记王和风做了许多的协调和联络工作。本书所有诗文由刘尚文先生精心筛选,在与他共同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见证了刘老先生对文字的敏锐,知识的丰富,宽厚的情怀,使我受到了很多的教育和启迪,我衷心地祝愿刘老先生健康长寿! 2012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