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上篇 以诗意论为重心的比较研究
第一章 中西比较为何要研究意义论
第一节 中西比较的悖谬
第二节 于连的突破:“迂回”与“对视”
第三节 “迂回”作为对中国示意方式的探索
第二章 以“意”论诗:中西意义论论域的草描与中国诗意论的开端
第一节 以“意”论诗
第二节 “意”与意义
第三节 意义论诸维度
第四节 诗意论的发生:中国传统诗意论的语用转换
第三章 诗意的独特性:从“不尽之意”到境象论
第一节 诗意论的视角奠基
第二节 “不尽之意”
第三节 境象论
中篇 以诗言意义论为重心的比较研究
第四章 言路比较一: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与中国诗意论
第一节 研究思路:以西方为重心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索绪尔的奠基和意义论的转向
第三节 形式主义的“形式”标签、陌生化与文学的意义问题
第四节 布拉格学派与文学语言的自指性
第五节 横纵合轴和隐喻、转喻
第六节 第二涵义系统和意义的多元性
第七节 文学叙事学和意义结构
第八节 视角差异:意义领受的视角与研究的视角
第九节 意义论视角指向的恒定、漂移与知识演进
第五章 言路比较二:新批评与中国诗意论
第一节 文学作品:新批评文学意义论的逻辑起点
第二节 新批评文学意义论的独特内涵
第三节 语义杂多:新批评文学意义论的理论核心
第四节 语义层面的比较:“情感功能”、“语义结构”与“诗言情”、“意象”、“境界”等等
第五节 文本意义论与作为写作术的文本形式论
第六章 言路比较三:现象学、接受美学与中国诗意论
第一节 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意义论
第二节 海德格尔存在现象学的意义论
第三节 阐释学和接受理论的文学意义论
第四节 向内还原的两条路向:晚期海德格尔与老庄的意义论
第五节 现象学意义论与中国诗学的品鉴论传统
第六节 解释学、接受理论与中国诗学理解论的差异
下篇 诗意论比较的延伸研究
第七章 “心”的分析:中西意义论的分类学背景与传统诗意论的知识质态
第一节 “心”的知识品质
第二节 中国诗意论的意义质态
第八章 “兴”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兴”的意向结构及效力演变的语用学分析
第一节 语用、语构:“兴”作为一种活动
第二节 原始的“兴”:行为构成与含义意向的扭曲
第三节 语用转型:从“讽谏”到“兴趣”
附录 海德格尔将我们引向何方?海德格尔热与国内文艺
研究后现代转向的思想进路
第一节 历史契机:从主体论到存在论的转向
第二节 再度发生的持续转变:从生存价值论到现代性批判
第三节 回返源始之域:海德格尔克服现代性危机的思想进路
第四节 跟随的错位:对海德格尔中国运用的几点反思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