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一生伏首拜阳明》作者鹤阑珊最新力作!引阳明智慧,解纠结人生!
王阳明的心学核心知行合一,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市场上大多数的王阳明传记,多是仅仅讲述王阳明的生平,或者单单阐述心学的涵义,这些书大同小异,雷同度太高。而王阳明要怎么学,怎么用,却很少有人提到。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就是一本能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书。它将王阳明的传奇经历、心学思想、当下社会案例等有效地结合起来,更为有针对性地讲解心学,同时为现代人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鹤阑珊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畅销书《一生伏首拜阳明》作者鹤阑珊最新力作!引阳明智慧,解纠结人生! 王阳明的心学核心知行合一,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市场上大多数的王阳明传记,多是仅仅讲述王阳明的生平,或者单单阐述心学的涵义,这些书大同小异,雷同度太高。而王阳明要怎么学,怎么用,却很少有人提到。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就是一本能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书。它将王阳明的传奇经历、心学思想、当下社会案例等有效地结合起来,更为有针对性地讲解心学,同时为现代人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内容推荐 当下,社会浮躁,人心纠结,人人都不淡定。 谁能解救人心,谁能指点迷津? 王阳明! 他“指点”过自己,于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他“指点”过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东乡平八郎……于是他们各成各自领域之翘楚。 他,无所不能,他的心学,无往而不利。 鹤阑珊编著的《王阳明:人生即修行》以王阳明事迹为经,以“心学”为纬,编织成完整的王阳明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读者可以看到王阳明如何“格物致知”,如何“知行合一”,如何将“心学”发扬成为世间第一实用哲学。 跟随王阳明的脚步,深刻领略“心学”精妙,在浮躁的社会中,淡定面对一切,从容解决一切。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是“史上最实用的王阳明传记”,是最能体现王阳明其心学核心的著作。 目录 第一章 此心未成:非走不可的弯路 人人都曾自命不凡 偏执未必就能成功 选择太多,弯路也越走越多 人生意外重重,先落第又金榜题名 摇摆不定,才是走弯路的根源 当王阳明的善良遇见刘瑾的邪恶 弯路尽头是绝境,绝境尽头是坦途 第二章 心外无物:心学小有所成 静下心来,才能坐而悟道 以不动心立于不败之地 让别人动心,王阳明的取胜之道 升迁,不动心的仕途效果 乐观,心灵修行的大成境界 第三章 知行合一:心灵修行的精髓 庐陵经验:知和行是一回事 广西平叛:凡事都该“事上练” 无知也是一种心灵修行 凭天理做事是知行合一的最好写照 为善去恶就是知行合一 第四章 致良知:人生因心灵修行而圆满 为什么有人不快乐 用致良知才能得到快乐 用致良知,准备江西剿匪 剿匪初步成功,事实证明一切 人生修行的圆满境界 试读章节 选择太多,弯路也越走越多 幼少不知学,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 ——王阳明 1 儒家巅峰级人物黄宗羲,对王阳明创建心学之前的经历说了一句似褒却不恭敬的话:“王文成(阳明)可谓善变者也。”他的学生湛甘泉把王阳明的“善变”方式概括为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教。的确,王阳明前半生的精神艳遇五彩纷呈。和大多数人一样,他年轻时也不肯老老实实地专钻一门。用民间的话说就是,想起一出是一出,这就是穷折腾。心理学家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欲望,我们的人生就是通过无数次选择来到达终点的。糟糕的是,选择越多,离心灵就越远,弯路就越长。 王阳明五岁时开口说话,就已对儒家经典倒背如流,虽然谈不上有独到见解,但至少他不讨厌儒家思想。 八岁时,他突然对神仙之术产生狂热兴趣。 十二岁到北京游览民族英雄于谦的庙时,又突然被于谦吸引,转而跑去居庸关外军事冒险。回到北京后便热情洋溢地写了一篇《平安策》,希望老爹能把它交给皇帝。 十三岁时,老娘去世,自此王阳明对生死有了翻天覆地的看法。他逐渐感觉到人生如此可厌,好不容易来到人世,却只是短暂的几十年,如果命运不公,十几年甚至是几年就终结了。这一负面情绪又让他重新拾起了神仙之术。如你所知,对神仙之术的渴求,让他跟一位老道士一同过了洞房花烛夜。 十八岁时遇到大儒娄谅,再度燃起他对儒家圣人的火焰,但经过格竹子事件后,他认为朱熹的“格物”是错的,又因为科考失败,逼着他放弃了圣人之学,选择了辞章(写文章诗歌)。二十一岁国考失败,跑回老家搞了个龙泉山诗社,二十五岁国考又失败,他迅疾放弃了辞章又回到骑射(军事)上来。 二十七岁,也就是中进士的前一年,他看到了朱熹给南宋三任皇帝赵惇(宋光宗)的上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王阳明大梦方醒,再度回到儒学这座大山前。不过,他很快就被朱熹的“格物”搞得晕头转向,最后不得不悲叹一声:看来圣人之路还真不是我走的,于是,又回到了神仙之术上了。 二十八岁,王阳明终于考中进士,这种选择性的焦虑才因为工作的原因暂时得到缓解。 多年以后,王阳明总结这段“选择性焦虑症”时说,自己沉溺于邪僻中达二十年。但在当时,他没有这样的觉悟。每一次的选择都带着英雄气概和百死不回的意志,可当他放弃时又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放弃辞章之学,他说是虚文;放弃骑射兵法,他说英雄无用武之地;放弃道佛之术,他说道、特别是佛有违人性。 关于这后一件,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三十二岁那年,王阳明在杭州闭关修炼,突然开悟,跑到虎跑寺“指点”一个和尚放弃佛门,当时他看到和尚闭眼闭嘴,突然就大喝:“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这一喝,很内行。老和尚被王阳明震得开了眼,也开了口。 王阳明问他:“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和尚回答:“母亲还在。” 王阳明问:“想念她吗?” 和尚感叹:“不能不想念。” 王阳明如同一位精神导师一样对和尚说,那就去你母亲身边思念吧。第二天,和尚跟佛祖一刀两断。 2 在反复无常的选择中,王阳明得到了什么呢?或者说,如王阳明这样智慧过人的人在多种选择上是否有成就呢? 先看他的辞章之学,王阳明在龙泉山诗社时,常跟忘年诗友魏翰一起登山,两人一面登山,一面做诗。诗句仿佛是地上的石子,每次都被王阳明收了最好的去。魏翰老脸挂不住,不过碍于老脸,也只能勉强地挂着。他对王阳明说:“你的诗才太高,我只好甘拜下风,退避数舍。” 后来王阳明到建设部(工部)实习,经常和京城文化圈的人混在一起。当时文化圈里的很多牛人都是王阳明的好朋友,比如当时号称“十才子”的顶尖人物李梦阳、乔宇、何景明、徐桢卿等,随便拎出来一个,那都是万人敬仰的畅销诗作家。这些人对王阳明在文章诗歌上的评价特别高,大学士李梦阳说王阳明是不世出的才人之一。后来,王阳明为了在辞章上有所成就,几乎呕心沥血,高强度的学习与写作使他的肺病经常发作,遗憾的是,才而立之年,就已有了下半生的光景了。即使是超级理性的人也很难做出评价,王阳明对辞章之学的沉溺到底是对还是错。 再看他军事方面的成就。王阳明年少时写的《平安策》父亲眼中只不过是书生的意气用事,当时让王阳明引以为傲的可能就是他对《武经七书》的评价。《武经七书》是宋人编辑的一套军事丛书,共为七本:《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唐李问对》。南宋第一任皇帝赵构(高宗)曾指定《武经七书》为选拔将领考试的必读书,所以,这套书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王阳明对《三略》的评价只有五个字:了然心目矣。这是最投机取巧的“化约法”,什么都没说,却自认为什么都说了。比如有人评价《红楼梦》就一个字:好。怎么好,却没有说。而对《六韬》,他的评语是:这是讲“阴谋”的书,不足挂齿。这是把个人情感投射到了事物上,几乎是审美法了。王阳明后来羽扇轻挥地让江西土匪灰飞烟灭,让宁王束手就擒的军事才能,实在跟他在这一时期的军事成就无法牵上关系。 最后看他的道佛成就。不得不提的是,王阳明选择道佛,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二十一岁时感染肺病,二十七岁复发,三十一岁加重而因此辞职。在他后半生,多达十余次因为肺病而请假,所以他学习道佛养生之术,并且指出,能让身体好就是仙人,能不被尘世所累就是佛祖。从因果角度上看,对道佛的喜爱让他频频回首而从格物之学转向身心之学,使他后来的心学有了以身体为中心的特征,这不能不说道佛的确给他创建心学提供了土壤。然而,当一个人没有意识到(王阳明就没有意识到他后来能创建心学)自己将来的成就时,他当下所做的一切其实就是走弯路。 P25-29 序言 心学是身心灵修炼的法宝 人生最可悲的是,老天爷赏赐了我们一件解决人生问题其效如神的法宝,而我们却视而不见,甚至弃而不用。这件法宝就是我们的“心”,心学大师王阳明称之为“良知”。 我们的人生很短暂,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要解决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事业等诸多问题。在解决这些人生问题时,没有人不走弯路,问题是,有的人最终走上了阳光大道,而有的人却永远陷在这些问题里,愁肠百结。在王阳明看来,人生在世,有两个问题最重要:一是独立精神,一是坦荡荡的幸福感。在今天,很少有人二者兼备,甚至有人二者全无。 问题出在哪里? 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或者说,他们只是在追寻我们本身固有的良知,而有的人却是在一门心思追求那些外物。在王阳明看来,追逐外物,就像是一位君王想要个国防部部长,但他不下令委任,却要自己去担任一样。当别的部门缺人时,他又跑到别的位置去坐着。君王就是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王阳明说,闭上眼睛,什么都不想,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就会和你一起沉寂,也就是说,你的态度决定世界! 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前提是我们要有“致良知”的思想认识。所谓“致良知”,就是在做事或思考时,用良知来指导自己。也就是说,用我们那并没有丧失本体的心来指导我们去做事、思考。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王阳明的心学不仅是身心灵修行的法宝,还是治疗我们人生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 本书是一本心学使用手册,它只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使用说明书。正如一本汽车驾驶手册一样,这本使用手册只是告诉你如何来使用心学,如何来“驾驶汽车”,至于你学习后的效用如何,“驾驶”技术如何,还需要到实践中去运用。这也正符合了王阳明的身心修行思想——知行合一。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问》是王阳明心学入门必读书,任何想要了解王阳明心学的人,必须要读这本小书,而且要精读,所以,将其附在正文之后,并白话翻译。另外,王阳明晚年的思想《拔本塞源论》和钱穆先生的《王学大纲》也对我们了解王阳明心学意义重大,所以也附在后面。 是为前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