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彦编著的《君临天下的女主》以女主临朝制的缘起、发展的历史过程及治理天下的功与过等内容为重点,作了全方位阐释,给今人提供历史的借鉴。时下垂帘听政一词已家喻户晓,但临朝称制、垂帘听政始于何时?女主如何临朝,如何听政,听政之权代表着什么样的权利,则知之者就甚少了。那就快翻看这本书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君临天下的女主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朱子彦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子彦编著的《君临天下的女主》以女主临朝制的缘起、发展的历史过程及治理天下的功与过等内容为重点,作了全方位阐释,给今人提供历史的借鉴。时下垂帘听政一词已家喻户晓,但临朝称制、垂帘听政始于何时?女主如何临朝,如何听政,听政之权代表着什么样的权利,则知之者就甚少了。那就快翻看这本书吧! 内容推荐 朱子彦编著的《君临天下的女主》讲述了:时下垂帘听政一词已家喻户晓,但临朝称制、垂帘听政始于何时?女王如何临朝,如何听证,听证之权代表着什么样的权力,则知之者甚少了。《君临天下的女主》将以女主临朝制的缘起、发展的历史过程及治理天下的功与过等内容为重点,作了全方位阐释,给今人提供历史的借鉴。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临朝称制的发轫与嬗变 1.女主上朝不用帘子的时代——战国秦汉 2.临朝称制的形成与完善——唐宋 3.胡风习俗——游牧民族的女主称制 第二章 女主临朝史上的巅峰 1.辛酉政变 2.冲破祖制 3.慈禧训政 4.维新失败 5.两宫宾天 第三章 凤飞九五的奥秘 1.凤居龙上的必要条件 2.女主治国的主要特点 3.裙带卵翼下的外戚 第四章 防范后妃外戚干政的严厉措施 1.短期内奏效的“人治” 2.“立子杀母”制的失败 3.“家法之美无如我宋” 4.法制措施和宫廷教育 第五章 红颜未必是祸水 1.“女祸”论辨析 2.后妃参政面面观 第六章 千秋功过后人评 1.治国平天下的女杰 2.祸国殃民的女独裁 试读章节 女主临朝称制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作为一种制度出现的,但要把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讲清楚,也并非一件易事,原因是I艋朝听政在古代社会很长时间内并非是一种合法的制度,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宗法制度盛行的中世纪,男女是完全不平等的。在平民百姓家庭中,家庭的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在国家朝廷中,妇女不能参与政治。周武王伐纣时的一条重要理由,即商纣王宠幸妲己,“惟妇言是用”,遂造成“牝鸡司晨”,危及国家。中古社会不容许女人干政,女子主持朝政,更是非法,故临朝称制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被载人正史,且相关的记载亦少之又少。 临朝听政者皆为皇后或太后,但听政之权却称之为王(皇)权,而非后权。古代社会虽然实行的是家国一体化制度,但后妃在正常情况下只能在后宫中行使权力。如果王(皇)后临朝听政,那就是操纵国家的最高权力,这就不是后权而是皇权了。 太后听政一开始并没有垂帘,母后上朝用帘子进行遮隔已经是西晋王朝以后的事了。但是,后妃临朝,执掌朝政则很早就出现了。母后I临朝摄政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根据史书记载,秦昭王的母亲“号宣太后,昭王立,年少,宣太后自知事。以同母弟魏冉为将军,任政,封为穰侯。太后摄政,始于此也。”①由于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执政的女主,故很有必要对其摄政的经过作一番介绍。 宣太后早先是秦惠文王的妃子,在秦国后宫中被封为“八子”②。她是楚国人,姓芈,故称之为芈八子。秦武王(惠文王之子)死后,武王的几个弟弟都想继承王位,因此,争夺王位的斗争十分激烈。武王的生母惠文王后早死,庶母芈八子很想让自己的儿子赢则当上秦国的君主。她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同母异父弟魏冉;一个是同父异母弟芈戎。魏冉权势很大,也很有才能。芈八子依靠魏冉的力量,终于使自己的儿子登上了君王的宝座,这就是秦昭王。昭王尊其母为宣太后,以魏冉为将军,统率秦国军队。秦昭王虽然即位,但他的几个兄弟并不甘心,他们于公元前305年发动叛乱,经过一场残酷的血腥镇压,“凡惠王诸子有抗命者,皆诛杀之”,由此巩固了昭王的地位,同时宣太后也“威震秦国”。 秦昭王刚即位时,因其年幼,朝政皆由宣太后代理,大权独揽,朝中一应事务皆由魏冉处置。在秦昭王统治时,魏冉曾五次担任丞相,时间长达25年之久,成了秦国历史上任相最长的人。他还被封为穰侯。朝中其他高官重臣也大都是宣太后的亲族。例如,宣太后之弟芈戎为将军,封华阳君。宣太后的另外两个儿子,赢显封为高陵君,赢悝封为泾阳君。 P1-2 序言 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曾多次出现过女主临朝称制的现象。她们手握国柄,执掌朝政,成为封建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而皇帝(大多数是幼主)只是徒具虚名的傀儡。据正史的不完全统计,从战国至清代,临朝称制(或称垂帘听政、临朝听政、摄国称制、太后摄政等)的女主约有38人(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以及西夏等小王朝的女主,皆不列入其中)。其中战国3人.有秦国宣太后、赵国威太后、秦始皇之母赵太后;西汉2人,高祖刘邦之妻吕雉、元帝之后王政君;东汉6人,有和帝之母窦太后、和帝之后邓绥、安帝皇后阎姬、顺帝皇后梁妯、桓帝皇后窦妙、少帝之母何太后;西晋1人,惠帝皇后贾南风;东晋2人.明帝皇后庾文君、康帝皇后褚蒜子;北魏2人,献文帝之母冯太后、孝明帝之母胡太后;唐代2人,高宗皇后武则天和中宗的韦皇后;宋代9人,真宗刘皇后、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哲宗孟皇后、高宗吴皇后、宁宗杨皇后、理宗谢皇后、度宗杨淑妃;辽代3人,述律平、萧燕燕和萧耨斤,元代5人.脱列哥那、斡兀立海迷失、阔阔真哈敦、答己、卜答失里;清代3人,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以及隆裕太后。而最著名的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都是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武则天甚至废唐建周,自立为帝,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女皇专制的奇迹。 历代王朝女主的临朝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临朝称制,即皇太后同皇帝一样,直接上殿坐朝,毫无遮隔面对面地接受朝臣参拜奏事。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封建社会前期。此外,北魏、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女主,也都采用这类形式;二是垂帘听政。 时下垂帘听政一词已家喻户晓,但临朝称制、垂帘听政始于何时?女主如何临朝,如何听政,听政之权代表着什么样的权力,则知之者就不会太多了。实际上后妃临朝称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皇权统治形式,是封建专制主义与帝王后宫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从东晋开始规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后妃可以代替皇帝临朝执政,对群臣传口谕,发诏令,处理军国政事。但她们作为女子.在“男女大防”、“男女授受不亲”封建礼教制度的约束下,是不能像皇帝那样直接面对臣下的。后妃在召见臣工时,必须在她们的座位前面用薄软的纱帷、帘幕加以遮隔,使朝臣既不能直接看清皇后的“尊容”,又不妨碍奏对。这就是垂帘听政制度的由来。 随着历史的变迁,女主临朝制度亦相应发生变化,在清代的垂帘章程中明确规定,宫廷例行的“召见内外臣工”及“京外官员引见”时,皇太后须在座前垂帘应对。召见的地点在养心殿东暖阁,引见的地点在养心殿明殿。据曾国藩在同治七年十二月十四日的日记中记载:“入养心殿之东间,皇帝向西坐.皇太后在黄幔之内。”无独有偶,翁同稣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目的日记中也记载:“辰正引见于养心殿,两官皇太后垂帘,皇帝在帘前御榻坐,恭邸立于左,醇邸立于右。”在“垂帘”二字下自注:“用纱屏八扇,黄色。”由此可见,所谓“垂帘”就是在东暖阁罩上一幅黄幔,而在明殿放置八扇黄纱屏,一幔一屏,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帘。垂帘无非是一种象征性的分隔而已。其实,无论是临朝称制,还是垂帘听政,其实质毫无二致,都是代替皇帝行使权力。摄政太后的权力与皇帝大体相似,是合法地暂时代行皇权(即摄政)。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太后上朝是否有幔屏遮隔。 女主临朝制度的形成、嬗变、发展,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至清末更臻完善,并正式列入国家典制——《大清会典》。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