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战国)孟轲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孟子》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内容推荐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邹国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古今有多种推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即前322年-前289年,或前385年一前304年。 孟轲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孟子》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 目录 前言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孙丑(上) 卷四 公孙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离娄(上) 卷八 离娄(下) 卷九 万章(上) 卷十 万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尽心(上) 卷十四 尽心(下) 试读章节 齐宣王听了,问道:“那么,像我这样的国君能做到爱护百姓吗?” 孟子回答道:“当然可以。” 于是,齐宣王问道:“先生是从何而知我可以做到爱护百姓的呢?” 孟子回答道:“胡龅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大王正在朝堂上坐着,此时,有个人牵着牛从大王面前经过,大王见了,就问他说:‘你要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个人回答道:‘要用它祭钟。’大王说道:‘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因为毫无过错就要被拉去杀掉,而惊恐哆嗦的样子。’那个人就问道:‘大王是说,不祭钟了吗?’大王回答道:‘钟怎么能不祭呢?就用羊代替牛祭钟吧。’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事?” 齐宣王点了点头,回答道:“有这回事。” 孟子便说道:“大王凭借这样的心肠就足以统一天下了!大王用羊代替牛祭钟,百姓都以为大王是爱惜一头牛,但我知道大王还是不忍心啊。” 齐宣王说:“是啊,确实有百姓这样议论我。齐国虽然弱小,但我也不至于舍不得一头牛啊!我只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惊恐哆嗦的样子,而且可怜它毫无过错就被杀掉,所以才用羊代替它祭钟的。” 孟子说道:“大王不要责怪百姓以为您吝啬而用小羊替下了祭祀的大牛,他们怎么能理解您的想法呢?因为,大王如果可怜无辜被杀的畜生,那么大牛和小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听了,笑着说道:“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我并非是因为吝惜钱财而用小羊替下大牛!这也难怪百姓说我吝啬了。” 孟子道:“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正是仁德的表现方式,当时,大王只看到了牛,而没有看到羊啊。君子看到活蹦欢跳的家禽,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哀叫悲鸣的家禽,也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了。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们才要把厨房安排在很远的地方。” 齐宣王高兴地说道:“《诗》中说,别人心里想什么,我都能猜出来。老先生正是这样啊。做了这件事以后,我又反过来思索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结果也没有想明白。听了老先生的话,我心里真是有些开窍了。可是,这样的心理为什么符合王道呢?” 孟子道:“假如有人对大王说:‘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的东西,但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的野兽的毫毛,却看不清一车柴火。’大王会相信他的话吗?” 齐宣王回答道:“不会相信。” 孟子接着说道:“现在,大王的恩惠都已经体现到动物身上了,却偏偏没有体现到百姓身上,这是为什么呢?联系刚才的事例,显而易见,举不起来一片羽毛是因为不肯使出力气,看不见一车柴火是因为不肯睁开眼睛看。那么,大王之所以没有爱护百姓,是因为大王不肯给他们恩德啊。因此,如果大王没能用仁德统一天下,是因为大王没有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 齐宣王又问道:“那么,依据什么来区分‘没有这样做’和‘不能这样做’呢?” 孟子回答道:“举个例子,如果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越北海,说‘我做不到’,这就是‘不能这样做’;如果给年老的人弯腰鞠躬,也说‘我做不到’,这就不是‘不能这样做’,而是‘没有这样做’。大王没能用仁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泰山跳越北海这样真的做不到,而是给年老的人弯腰鞠躬这样可以做到,但没有去做的事。 “尊敬自己的长辈,进而也尊敬别人的长辈;疼爱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疼爱别人的孩子。如果能这样做的话,天下就能被大王握在手掌里转动了。《诗经》上也说,先给妻子儿女做个好榜样,再给兄弟施加好影响,这样就可以治家平天下了。这就是说,要把这样的做法推广到治理家族和平定天下等各个方面。因此,如果能广施仁德,就能够统一天下:如果不施仁德,连自己的妻儿也保全不了。古代的贤明国君之所以能在很多方面超过一般人,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将仁德的做法推广到各个方面罢了。 “现在,大王的恩惠已经体现到了动物身上,却还没有体现到百姓身上,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然后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能知道长短。世间万物是这样,人心更是这样。请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我的话吧!大王难道一定要兴师动众,和其他国家结下仇恨,使百姓身陷危险之中,心里才能痛快吗?” 齐宣王听了,急忙说道:“不是这样,对这样的情形,我有什么能痛快的我只是想借此实现我最大的心愿。” 孟子问道:“大王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能说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却只是笑着,并没有说话。 孟子问道:“大王最大的心愿,是因为甘甜肥美的食物不够享受、轻柔温的衣服不够穿着、艳丽的色彩不够观赏、美妙的音乐不够聆听、侍从不够唤吗?这些东西臣下都能供给大王。大王难道是为了这些东西吗?” 齐宣王道:“不,我不为这些。” 于是,孟子说道:“那么,我就可以知道大王最大的心愿了。大王最大的愿就是扩大国土,使秦国和楚国都来朝拜大王,还要君临中原,威服边远少数民族部落。不过,凭大王现在的做法,去追求这个心愿,就好比是爬上去捉鱼一样。” 齐宣王听了,问道:“真像老先生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回答道:“只怕比这种情况还要严重呢!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也不会带来后患。但按照大王现在的做法追求最大的心愿,尽管费尽了力,到最后必定会带来祸害。” 齐宣王问道:“这其中的道理,老先生能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反问道:“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的话,大王认为谁会赢?” 齐宣王不假思索道:“当然是楚国。” 孟子道:“这其中的道理是这样的,小国不能跟大国为敌,人少的部族不跟人多的部族为敌,势力弱小的不能跟势力强大的为敌。普天之下,千里方的土地有九块,把齐国的土地截长补短,拼凑在一起,相当于这九块中一块。仅依靠这一块土地,想要征服其他的八块,这同邹国向楚国发起挑的道理有什么区别呢? “大王为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大王现在就发布政令施行仁政,让天下的官员都愿意到大王手下任职,全天下的农民都愿意到大王的田地劳作,全天下的商人都愿意到大王的市场上做生意,全天下的旅客都愿意大王的道路上行走,全天下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意归顺大王,向大王说他们的国君的暴行。如果真的能这样,又有谁能阻挡大王统一天下呢?” 序言 杨振宁先生曾说,他从30岁以后,做人处事都靠孟子。这是因为,做人处世要成功,必须得有哲学基础。即使物理学家,也不可能仅靠物理知识获得成功。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比如:“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曝十寒”,“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仁者无敌”,“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舍生取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 孟子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中国人的气质中,有着孟子的影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生于今山东省邹城市。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的学说以“性善论”为出发点,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记录其思想的《孟子》一书,在汉代就与孔子的《论语》并列。到了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说理畅达,气势恢弘。相比之下,《论语》的语句则显得较为碎乱,有一句没一句的,上气不接下气,不知道谁说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傅佩荣语),如果没有较好的文化基础,阅读《论语》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孟子》则好读得多。每个单元都比较完整,而且很多时候采用寓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比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在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论辩才、论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结合,没有胜过孟子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