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周恩来与陈诚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建力//鹿彦华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统战人物传记系列”自出版以来,不仅成为统一战线工作者的案头书,更受到众史学工作者和读者的欢迎。从统一战线的视角、采用纪实的手法,聚焦钩沉老一辈革命家与爱国民主人士的历史交集、人生交往,以丰沛的细节再现中国近现代史的演进历程,本套书属于首创,是中共党史研究、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一项富有开拓性意义的重要成果。

这本《周恩来与陈诚》(作者李建力、鹿彦华)是其中一册,以周恩来和陈诚两位风云人物的复杂关系为主线,采用纪实的手法,详细介绍了他们在东征、北伐、抗战中的合作及其在国共纷争中的冲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统一战线形成、发展的历程。

内容推荐

周恩来和陈诚,他们结缘于黄埔,却因各自的信仰而分道扬镳、刀兵相见……《周恩来与陈诚》以周恩来和陈诚两位风云人物的复杂关系为主线,采用纪实的手法,详细介绍了他们在东征、北伐、抗战中的合作及其在国共纷争中的冲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统一战线形成、发展的历程。

《周恩来与陈诚》的作者是李建力、鹿彦华。

目录

第一章 为了黄埔

一、面壁十年图破壁

二、陈诚入黄埔

三、棉湖战役

四、攻克惠州

五、黄埔派系斗争

第二章 为了北伐

一、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二、武汉政府背叛革命

三、陈诚参加的北伐

第三章 为了主义

一、周恩来在苏区

二、陈诚彻底效忠蒋介石

三、赣州战役

四、第四次“围剿”与反“围剿”

五、败兵之将

六、军官训练团

七、第五次“围剿”与反“围剿”

第四章 为了民族(上)

一、聚焦西北

二、西北大联合

三、西安事变后

第五章 为了民族(下)

四、抗战初期

五、在抗战中开始合作

六、为抗日捐款

七、军委会政治部中的合作

八、会场上的交锋

九、汉皋重贝

十、反共挑衅

十一、周恩来在南方局

十二、陈诚与叶挺

十三、被迫告别武汉

第六章 为了政权

一、周恩来巧妙部署

二、陈诚奔波费心机

三、重庆谈判

四、陈诚实掌国防部

五、三方会谈

六、国民党全面进攻

七、陈诚东北临危受命与退居台湾

八、周恩来大显身手

九、周恩来与陈诚的用兵交锋

十、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十一、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第七章 为了祖国

一、奋斗在新中国外交战线的周恩来

二、台湾问题

三、中共的诚意

四、智斗肯尼迪

五、陈诚晚年的惨淡岁月

六、陈诚的遗嘱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江苏省淮安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周家祖籍原在浙江省绍兴县。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从绍兴携家来到大运河边的淮安当师爷、当知县。在淮安这座有1600年历史的县城里,周恩来度过了他的童年。

周恩来的童年艰苦备尝。祖父去世后,父亲一介书生,无力持家,家道中落,靠典当、借债和亲戚接济度日。那时他刚刚10岁。在周家兴隆之时,驸马巷周宅宾客如云;如今家道衰落,门前清冷,只有债主上门。幼小的周恩来第一次体验到人间的世态炎凉。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了淮安,随伯父周贻赓去东北沈阳上小学。周恩来对淮安怀有美好的记忆,那里是他始终眷恋着的生母和养母的长眠之地。在这里,两个慈母教他人世为人,教他读书明理,教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尚在稚嫩的少年时代,饱读诗书、历经忧患的周恩来就十分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一天,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有的回答:“为光耀门楣。”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一位店主的儿子老老实实地说:“为家父而读书。”他的回答引起哄堂大笑。笑声停下后,周恩来起立回答说:“为中华之崛起。”他的回答令老师眼睛一亮,备觉惊奇。

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孙中山提倡的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民主思想正在向北方传播普及。当时,凡阅读或传播革命书籍的都被认为是十恶不赦,·要砍头的。可是,偏有一位名叫高亦吾的教员不怕,他率先剪掉了自己的辫子,毫无顾忌地在大庭广众之下宣传激进思想。他很喜欢周恩来这个淮安来的翩翩美少年,更喜欢他的冲天大志,他把自己秘密珍藏的邹容的《革命军》借给周恩来读,并向他解释为什么要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政府。高老师的教育,对周恩来以后投身于民主革命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朝统治,按照孙中山的蓝图建立了共和国。这种改朝换代天翻地覆的大变化,激荡着少年周恩来的情怀。

有一年暑假,住在沈阳南郊的一个同学邀请周恩来到他家做客。这个同学的祖父何殿甲是一位爱国人士,他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天资聪颖、谈吐不俗的小客人。一天,祖父带孙子和小客人去凭吊沈阳附近的一个古战场龙烟山。老人对两个孩子说:这就是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那是一场争夺我国东北三省的战争。仗就是在这块中国土地上打的。炮火连天,血流成河,在自己的故土上、家园里,万千百姓沦为炮灰。可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然闭上双眼宣布“中立”,把辽河以东广大地区划为“战区”,听凭中国国土由日、俄侵略军的任意蹂躏。他问两个孩子,这难道不是奇耻吗?

周恩来深深地领悟了民族的屈辱与耻辱。为这事,他那天流下了热泪。

1913年,15岁的周恩来离开沈阳,考人天津南开学校。在南开学校,他对知识如饥似渴,勤奋学习,但埋头读书并未妨碍他获得新知识和开拓新思想领域。他从孙中山先生赞助出版的刊物中,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后来,他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并阅读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

周恩来在南开的第二年,就已成为一名学生领袖。此后一系列的事实,充分展示了他的组织领导能力。他和三位同学发起并成立了敬业乐群会,创办了《敬业》杂志。他虽然是这个团体的领导人,却极力推举另一位创始人担任会长,自己担任副会长。在这个时候,他表现出的谦虚大度和不图名利的良好禀赋影响了他一生。敬业乐群会这个团体成了一个活跃的中心,同学们常常来借阅进步书籍,讨论最关心的焦点问题。他担任《敬业》主编,夜以继日地撰写文章,还常常发表对时局的见解。他的评论抨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嘲讽和痛斥了袁世凯取消共和、恢复帝制、竭尽全力想登上皇帝宝座的荒唐梦想。

在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南开这所学校。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学校是解放前中国最好的中学之一。办校方针类似许多在华的教会学校。

张伯苓(1876~1951),名寿春,字伯苓,天津人。1891年考入北洋水师学堂驾驶班,1895年毕业。在轰动全国的“公车上书”事件之前,有一名非正式的海军士兵正在北洋水师的军舰上实习,他就是张伯苓。

张伯苓不仅亲历了中国近代惨烈的黄海之战,还参加了最悲惨的威海卫之战。1895年,甲午之战以中国失败而告终,那一年他19岁。

两年后,他又参与了威海卫“国帜三易”屈辱仪式,易旗意味着主权的丧失。在整个过程中,中国军队不过是个“道具”,张伯苓站在队列中,目睹此情此景,痛苦不已。

在刘公岛上,他看到英国兵身体魁伟,穿戴严整,而中国兵穿着一件“勇”字号的破军衣,面色憔悴,两肩高耸,骨瘦如柴。对此,他深感羞耻和痛心,于是立志改造中国人。他说:“我并非要训练陆军、海军同外国周旋,我以为改造国民的方法,就是办教育。”P2-4

后记

《统战人物传记系列》是本社列入国家“九五”规划的重点图书。初版时,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同志亲自作序,并指出:“编撰和出版这套丛书,既具有重要文化价值,更可以发挥以史为鉴、以史育人的作用。”丛书自出版以来,不仅成为统一战线工作者的案头书,更受到众史学工作者和读者的欢迎。从统一战线的视角、采用纪实的手法,聚焦钩沉老一辈革命家与爱国民主人士的历史交集、人生交往,以丰沛的细节再现中国近现代史的演进历程,本套书属于首创,是中共党史研究、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一项富有开拓性意义的重要成果。

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特别是为满足今日青少年学习历史、汲取智慧、健康成长的需要,本社决定修订再版此书。在此,我们向给予此书诸多支持的作者们、读者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华文出版社

2012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