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需要“境”——外在的环境,内在的心境。如能在书虫书痴们的熏染下,视读书为趣事,寻得思想的养料,进而达至光明通透的境界,岂不快哉!“读书风景文丛”即是这样一套引导读者与书结缘、与书友结缘的书话随笔集。
“读书风景文丛”第一辑合18个分册,作者大多是当今读书界较有名气的作家、书评人、媒体人,内容多为读书笔记、藏书题跋、文人逸事等。撇开丛书的知识性、趣味性不说,单是它传递的那种对书的尊敬,对书的痴迷,便构成了它的独特价值。相信它能引领读者朋友,感受阅读,领略书中无限风景。
本书为其中一册《读书如同玩核桃》,由安武林编著。
《读书如同玩核桃》记录了作者(安武林)爱书、识书、淘书、藏书的“书生活”,以及作者与书结缘的成长经历。一些与书有关的琐屑感悟,许多心底跌宕的波纹,一瞬间的奇思妙想,随性而成,见诸笔端。作者热爱文学,与书为友,自得其乐的真性情跃然纸上。阅读《读书如同玩核桃》,似乎与作者一起享受了一次阅读盛宴。少儿读者可从中窥见书中天地,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众多经典选本的介绍,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引路。
读书是最快乐的事
读书是最重要的事,读书也是最快乐的事。我个人这么认为。
一个作家朋友说,她没有读书的时间。我开玩笑说:是啊,你晚上净抱着孩子睡觉了,哪有时间读书啊。
我只是开了个玩笑而已。谁说没时间读书,我就想我要是做了皇帝,我就罚他三天不许吃饭,两天不许上厕所。看他有没有时间读书(一笑)。
我想起了很久以前我写的一篇文章一《抱书而眠》。
言归正传,写写我近期读的书吧。
《俄罗斯作家的故事》(上)
由于是淘来的书,我没有下卷。
1959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印数2l000册。定价:0.80元。(苏)肖尔著。
这本书写了6个作家:普希金、克雷洛夫、雷列耶夫、莱蒙托夫、果戈理、别林斯基。
这套书应该是为青少年写的,很主流。类似于小传的文体。除了雷列耶夫我不熟悉之外,其余的都很熟悉。此书谈不上研究,至少说不利于作家形象但读者感兴趣的很多事情都没写。除了普希金和果戈理之外,其余作家的生平和经历我同样不熟悉。收获尤其大的是知道了克雷洛夫这个才华横溢的人的经历和故事。
《小红马》
这是一篇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斯坦倍克的中篇小说。之前作者写了很多作品都未出名,这一部作品却让作者名扬天下。它很适合青少年阅读。其主题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来解读,那么意义和价值很难确定,但它却表达了很真实的人性。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83年5月第一版。首印25000册。内容提要说:“小说生动有趣,反映了当代美国少年的生活。”言过其实了,反映的不过是在农场的一个少年的生活而已。住在城里的美国少年不可能有这种体验和经历的。
是篇优秀的少儿小说。
《珍珠玫瑰》
南斯拉夫儿童文学作家格·奥璐依奇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86年6月第一版,是《外国儿童文学丛书》中的一本。首印10000册。很稳妥的一个印数。
在我印象中(有限的资料),少年儿童出版社自建社以来,都很稳妥的,上海人细致谨慎踏实的作风所致吧。
这本书是作者的短篇童话集。其中最好的也就是这篇《珍珠玫瑰》了,文字优美,很抒情。该作者的童话水平与我旗鼓相当。看来,少儿出版社这个印数是有原因的,很明智的。
此书是儿童文学作家张菱儿所馈赠。
《严文井童话六则》
湖南少儿出版社,1982年12月出版,首印3000册。
严文井先生在扉页上题了几句话,是赠湖南少年儿童读者的。
书名取得简单明了,大气。但内容不是严文井先生的代表作。看来名家就是名家,编辑唯名家是举的想法也没错。严文井先生的童话童趣很浓,他的作品都值得一读。
《大人国和小人国》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56年5月第一版,1982年2月第二版第二次印刷,75001册~187000册。
此书是《格列佛游记》中的章节。幽默风趣,英国人和德国人是不一样的,尽管都是想象的作品,但我们把德国的《吹牛大王历险记》和这个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英国人写东西还是很绅士的,夸张也是那么谨慎。
因为此书本身不是为儿童写的,所以,我们不能拿儿童文学的标准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来要求它。
《美妞和怪兽》
经典的法国儿童文学作品,是贝洛、奥努瓦夫人和博蒙夫人三个人的作品,一共收了8篇作品。翻译的质量不错。全是经典之作。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81年3月第一版,首印35000册。
那个时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开本是787×1156,32开。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开本是787×1092,28开。看样子是为了和前者有所区别。
《狄更斯评传》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11月第一版。印数7800册。法国作家莫洛亚所著。因为译文很不错,译者名为朱延生。
世界上写传记的优秀作家并不多,我喜欢的有欧文·斯通、茨威格、莫洛亚。
我读过《雨果传》,似乎就是莫洛亚写的,大学读的,但愿记忆无偏差。
中国好的传记很少,好的评传就更少了。写传记需要有写小说的功力,写评传需要小说和理论的双重功力。如今写评传的作者,二者都欠火候,能写出好东西吗?
这个莫洛亚力挺狄更斯,挺得让人心服口服。尤其在驳斥人们对狄更斯的偏见所持理由,让人肃然起敬。他把《英国文学史》也讽刺了一通。看来写史的人,一不小心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历史:笑史。P12-15
春节前,在天地出版社任职的一位朋友说,现在的书店纷纷倒闭了,但读书人依然不减,这种风气正是美好社会的种子,是不是找机会做一套关于读书的书?这几年,我一直在编《天涯读书周刊》电子杂志,也早想着出一套这样的书。甚至在一两年前就跟一家出版社商谈出这类书,作者就找了好些位,但限于市场太小众,出版社最终放弃了计划。说来,还是觉得对作者不住,便随时在寻找机缘出这样的书。
我的这位朋友是实在人,做出版多年,此前也有合作,对做读书的书,自然是一拍即合。我随后提出做年轻作者的书,如阿滢、王国华,在读书圈早已享有盛名;如理洵、黄岳年则在网上拥有众多的“粉丝”,虽然市场小一些,但在未来是值得期许的。相对来说,年纪大一点的这类作者,差不多都出过书了,出他们的书,固然市场有保证,但新鲜劲似乎不足了。我如此说。朋友说,就按你的意思办。
有了这一句话,我就大胆放心地去组稿,一下子约了二三十位作者,但有的觉得写的文章固然多,还不够出书的分量;还有的担心市场……几经筛选,终于确定了十八位作者。于是,这套名为“读书风景文丛”的书就顺势而出了。
我曾在微博上谈论这套书说,这里展现了不同作者的阅读趣味,去除了时髦,回归了阅读。实际上,书话类的书出到今天,我们也在思考,书话的未来,以及书话学的构想。现在,我们期望通过读书随笔的形式,让阅读变得更有趣一些。读书随笔,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表达。另外,这样一套读书随笔,作者基本上是年轻一代,他们在当今的读书圈中还属于被忽略的一群民间读书人,但他们活跃于网络、报刊,影响非凡。这次呈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可能观点少了一点,但都在文字中有所表述了。而这,需要用心去发现。
确实,读书风景很美丽,但如果缺乏发现,可能看完一本书就扔,或者读书过于功利,就难以发现阅读之美了。安武林老师说,《读书如同玩核桃》。这是怎样的玩法?确也令人好奇。而王淼兄《左手新书,右手旧书》,这样的一种状态也足够迷人。如若《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话,其展现的也是《书中风骨》了。不管是《枕边书》,还是《信手拈书》,都是《与书为徒》的一种《书式生活》吧。
这读书风景,既有董桥的书城黄昏即事的韵致,也有读书生活的素描,就像卞之琳所说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不仅如此,透过这读书风景,我们看到的是读书人在浮躁的时代,依然心存美好,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这种精神所凸显的气息是优雅的,也是温暖的。
朱晓剑
二○一二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