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需要“境”——外在的环境,内在的心境。如能在书虫书痴们的熏染下,视读书为趣事,寻得思想的养料,进而达至光明通透的境界,岂不快哉!“读书风景文丛”即是这样一套引导读者与书结缘、与书友结缘的书话随笔集。
“读书风景文丛”第一辑合18个分册,作者大多是当今读书界较有名气的作家、书评人、媒体人,内容多为读书笔记、藏书题跋、文人逸事等。撇开丛书的知识性、趣味性不说,单是它传递的那种对书的尊敬,对书的痴迷,便构成了它的独特价值。相信它能引领读者朋友,感受阅读,领略书中无限风景。
本书为其中一册《书的故事》,由兰楚编著。
《书的故事》为“读书风景文丛”之一种,是一本原创类短篇书话随笔集。作者兰楚,书评人,专栏作家,网络达人。《书的故事》稿分为三辑:人间烟火、漫话连环画、书海拾贝,共计75篇短文,大多为作者近几年的网络博文。文章内容多为书评,亦有藏书趣话、文人轶事等书人书事。 作者的点评文字,思想趣味健康,引人向上;版本目录色彩较淡,学术性不足,偏重于感性的体会;从细节入手,心得独出。读者能够从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体味作者的阅书心得,增长见识,获得一些启迪,引发对书的热爱。
第一辑 人间烟火
人间烟火中的江南风物志
《小民风流》:淡而灼人的父辈故事
中东风情的民间读本
行走在城市这江湖
Tasty:吃货的幸福
《京味儿》:优雅的民间烟火
化不开的平民情结——读《老上海小百姓》札记
《聊斋》中那些发生在民间的事儿
爱情,谁也逃不掉
读书诚如好色
“老男人”的爱情段子
《男人道》:男人价值论
都能活得更久
谁与同窗共砚——《天龙八部》中赵钱孙的爱情
破解美国的“杂种文化”
此时此夜难为情——浅谈《神雕侠侣》中的几位女子的“情”
《越读越悲伤》:认真读读王国华
《我的朋友孔丘》:除却生死都是闲事
《这一代的书香》:众人喧嚣中低声说话
私人阅读:民间的风景
我们都曾这样成长
《民国模范作文》:站在民国的童年光阴里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群像》:只是想记得你
第二辑 漫话连环画
简单的快乐:写写典藏老动画
老动画片《摔香炉》:老了也可爱
老动画《大闹天宫》:老了也会看
《小猫杜威》:生命中有爱就温暖
浅谈中国漫画书籍
趣谈连环画脚本
话说连环画:点睛之笔
话说连环画:“嫦娥真漂亮!”
话说连环画:都是妖精,差别咋这么大呢
话说连环画:婴宁的笑
话说连环画:白雪公主
话说连环画:连升三级
话说连环画:我也说聊斋
话说连环画:鸡毛信的故事
话说连环画:童趣狼性回归
第三辑 书海拾贝
我只是糟蹋自己——读王则柯的《五十年前读北大》
最近在补习小学语文
故事既遥远又很近——读韩浩月的《一个人的电影院》
《祸枣集》:难以开笔
春天就是读书天
书的故事
我的闲书坊
春节读书札记
愉悦的影响
笔舞天涯度年华
草根“书话”日记
周末余话
蚀到人性的骨子里——《恶童日记》读书笔记
书呆子小记
“不合时宜”的锦灰堆——读《写在书边上》
旧书的身份
绝版李鸿章
长春书市,得书一堆
逛旧书市
《海上文库》读书小札
享受“书边儿”的阅读生活
书情--
我的近期书单
坠落的天国里,他站在太阳的芒上
随手翻翻(五则)
世上没有完整的真相
书海拾贝
《浮生六记》中的趣
青菜萝卜般的阅读
零点起,云淡风轻、阳光满地
《汉城汉城》:点击元涛
力量的起点
看书记
人间烟火中的江南风物志
梁实秋先生在《集内文》序中写道,“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大快朵颐之时,不能忘本,我想这也是谈正衡先生写《梅酒香螺嘬嘬菜》的初衷。
这本书全名叫《梅酒香螺嘬嘬菜——江南野味的民间话本》,记述的是作者关于江南民间的几十年私人饮食札记。其实这本书中提及的并不都是江南野味,也有家中常见的菜蔬,但都是作者的家乡味道。可能“野味”一词,更让人感觉有一种纯粹而本原的生活滋味吧。
这本书共有六十八篇饮食风俗文章,最后以《故乡风味》一文收尾。这其中描写了芦蒿、香椿、地苔皮等野菜风情,也记述了春韭、香藕等家鲜美味,还有鲇鱼、小麻条、河豚等河中极品,甚至仔细而翔实地描写了已经成了绝响的鲥鱼,而这种抢救性记录更是珍贵。
这本书的文章内容很有特点,每篇文章都对所描写的江南乡土中的食材有详细的解说,比如写安丁佬,“昂丁亦可写作安刺,听来则为安鸡,而在湖北话和安庆方言区则称其安丁佬或安丁胡子……”知道么,这只是在写江南水中一种小鱼的曾用名,有点意思吧。这本书除了解馋,倒可以当做江南一带的风物志读读。
谈先生对美食的描写很有心得,比如写香椿头,“外婆有时会将我采来的香椿头切成细丝与煎黄的蛋皮同拌,码在白瓷盘子中,淋上熬熟的菜子油,盈绿轻红问着黄的一盘端上桌,不用说吃,光是看,要多养眼有多养眼。嚼一口这样的香椿头,让清气在嘴里缓缓蔓延,那感受就像把春天含在嘴里,一点点地品味消受……”读到这儿,力道猛地出来了,口水泛起,悄然垂涎,仿佛让人闻到了春天的味道。
这本书的每篇文章,不仅有美食,更有美景,以及儿时零碎的欢颜、少年的漂泊奔波、成年的收获愉悦、遥远而真切的亲情。世界这么大,事情这么多,许多美好,可能当时不经意,等回头时,忽地就走远了,乃至消失。可见将这些美好的过往事物存档、分享,是一种多么潜意识的善良,这正是文字的基本作用吧。
有关美食的书,近年来大行其道,畅行无阻,有唐鲁孙、王敦煌那种遗老遗少,也有梁实秋、逯耀东那些文人墨客,更有欧阳应霁、王稼句等乡土主义者。这本书的作者没有写那些精致的美食美器,而是低到尘埃中,只写那乡村巷尾、蓬门小户中早被时代潮流冲得七零八落的江南水乡民间美食。这些大生活中小生活的民间烟火,你不会刻意记起,但是,它曾隔着光阴存在。
故乡的味道为什么会让人念念不忘呢?想来它就是一本活色生香的乡土风物志,无论你走多远,故园的人、物、事,都可以按图索隐,找回纯粹真实的生命原点。特别是故乡的味道,除了能抵达你的胃,更能抵达你的心中,甚至贯穿一生,支撑着你在精神上寻找那故乡遥远而温暖的过往。这种寻找会让人时不时地滋润一下眼前的生活,让我们精神振作。浮生若梦,迷乱人眼,市井百态,悲喜人间,只有美妙而刻骨的家乡味道,会顽强地穿透岁月的云烟,回归久别的故园,这让人欣慰。看来,任何关于美食的记忆不是总结,而是精神上的一种释放。
生活需要理智,也需要情感。若生活的滋味淡了,在情感与理智之间,我宁愿选一碗一碟家常的饭菜,慢慢品味,沉淀一下现世中浮躁而焦虑的心情,不让自己在异乡迷路。P3-5
春节前,在天地出版社任职的一位朋友说,现在的书店纷纷倒闭了,但读书人依然不减,这种风气正是美好社会的种子,是不是找机会做一套关于读书的书?这几年,我一直在编《天涯读书周刊》电子杂志,也早想着出一套这样的书。甚至在一两年前就跟一家出版社商谈出这类书,作者就找了好些位,但限于市场太小众,出版社最终放弃了计划。说来,还是觉得对作者不住,便随时在寻找机缘出这样的书。
我的这位朋友是实在人,做出版多年,此前也有合作,对做读书的书,自然是一拍即合。我随后提出做年轻作者的书,如阿滢、王国华,在读书圈早已享有盛名;如理洵、黄岳年则在网上拥有众多的“粉丝”,虽然市场小一些,但在未来是值得期许的。相对来说,年纪大一点的这类作者,差不多都出过书了,出他们的书,固然市场有保证,但新鲜劲似乎不足了。我如此说。朋友说,就按你的意思办。
有了这一句话,我就大胆放心地去组稿,一下子约了二三十位作者,但有的觉得写的文章固然多,还不够出书的分量;还有的担心市场……几经筛选,终于确定了十八位作者。于是,这套名为“读书风景文丛”的书就顺势而出了。
我曾在微博上谈论这套书说,这里展现了不同作者的阅读趣味,去除了时髦,回归了阅读。实际上,书话类的书出到今天,我们也在思考,书话的未来,以及书话学的构想。现在,我们期望通过读书随笔的形式,让阅读变得更有趣一些。读书随笔,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表达。另外,这样一套读书随笔,作者基本上是年轻一代,他们在当今的读书圈中还属于被忽略的一群民间读书人,但他们活跃于网络、报刊,影响非凡。这次呈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可能观点少了一点,但都在文字中有所表述了。而这,需要用心去发现。
确实,读书风景很美丽,但如果缺乏发现,可能看完一本书就扔,或者读书过于功利,就难以发现阅读之美了。安武林老师说,《读书如同玩核桃》。这是怎样的玩法?确也令人好奇。而王淼兄《左手新书,右手旧书》,这样的一种状态也足够迷人。如若《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话,其展现的也是《书中风骨》了。不管是《枕边书》,还是《信手拈书》,都是《与书为徒》的一种《书式生活》吧。
这读书风景,既有董桥的书城黄昏即事的韵致,也有读书生活的素描,就像卞之琳所说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不仅如此,透过这读书风景,我们看到的是读书人在浮躁的时代,依然心存美好,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这种精神所凸显的气息是优雅的,也是温暖的。
朱晓剑
二○一二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