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阳光,一如旧时般清朗妩媚。只是谁又能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是如何呢?
“无论如何,明天,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郝思嘉在《飘》的末尾说的这句话,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在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哀伤之后,这样的话语却不是人人都能如此轻易说得出口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的苦雨,就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候骤然而至,打碎你所有的幸福与希冀——即使你握得再紧,也终究无济于事。中年国破家亡,晚年孤苦伶仃。命运若如此,又怎不让人对那未知的明天充满了惊悸与犹疑呢?往事再如何痛苦,终究已经过去,而让人心中隐生绝念的,是那无望的未来。
于是,当亲朋好友来相召共度佳节,纵使是香车宝马,即便有美酒佳酿,还是微笑着推辞吧。热闹毕竟是别人的,心中的那份孤独永远只为自己守望。
汴京繁华,只如清梦。一梦醒来,却发觉自己已在这世界的别处。又到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夕出游。现下的杭州城,秋千上早见不到莺歌燕舞的少女们。豆蔻年华,娇颜如花。她们现在都该在闺房中悉心打扮了。这是属于她们的夜晚,是她们在一年中最美的时光。
而她记忆中的元宵夜,也同样有着漫天的烟火,映入漾着盈盈笑意的眼底。头上的翠羽金花,摇曳出汴京少女们别样的风情。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那时节,又是怎样的一种喜悦与自在啊。
然而,从前的那些畅怀与欢悦,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她所看到的,只是眼前这渐已黯淡的黄昏。这个元宵夜,同样是灯光璀璨笑语喧哗,只不过其中的主角早已不再是自己。
时光流转不息,历史终究只成为泛黄的书页。然而那种灵魂深处的孤独,却似乎从来都不曾远离我们的心灵。华灯初上,总会让人感觉到刻骨的孤独。那个以为再熟悉不过的城市,不知何时竟已如此陌生。蓦然间你会觉得那些绚烂无比的灯火,只不过是掩饰空虚的幌子。或许,在心灵漂泊无依的时候,再繁华美好的所在,也只不过是永远的异乡罢了。
夜色从来都是依旧。只是那些隐没在黑暗之中的忧伤,灼痛了默然不语的眼眸。
我们都行走在这世界的每一个午后和黄昏,有着各自不同的悲喜。电影《深海长眠》中的主人公曾说:“当你知道一切都无法逃避时,你会学着用笑来哭泣。”这看似达观的话语,又是沁透了一种怎样的悲凉与无奈啊!而当年过半百孤身一人,当生命只剩下这狭小的一隅,当手中所握只是一捧清夜的凉,她的心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月华如水,照我白发。人生到了这个时候,离那个永恒静默的冬天已经不远了。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也会和她一样,兀自伫立在那里,一任悲喜随风。是啊,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也会去听别人的笑语,也会学着用笑来哭泣吧。
希望宛如黑暗中的一抹微光,刚刚映亮人的眼眸,却又在瞬间逝去。毕竟她还有卓绝的才华,那些绝美的辞章多少还能给她带来一丝小小的慰藉。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她也曾想将她毕生的才学传授给一位天资聪颖的女孩。但那位女孩却只轻轻地说了句“才藻非女子事也”,就固辞而不从了。于是,那些蕴着眉间心头美丽与哀愁的句子遂成绝响。
那位没有留下名字的少女并不知道她曾错失了什么,而李清照当时的心境我们亦已无从想见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书页上这冰冷的铅字。而其间的那些落寞与伤痛,我们是永远也不会真正知道了。
今夜,她的心始终沉静如水。那些灯光中的笑语,依旧不时传来。回忆正在慢慢老去,直到再也看不清它原先的样子。而她或许只是望向那素淡的诗笺,看那些和着哀愁写下的句子,慢慢地凝成黑夜的颜色。
P7-8
终于停笔时,心中还是有些感慨的。这一部书,虽然写来辛苦,但此时亦唯求无愧吧。
李清照是我从中学开始就很喜欢的一位词人。她的词作,言浅意深,又别有一番婉约味道。而她的性格与经历,却又充满了争议。有人推崇备至,却又有人鄙薄不屑。在今天看来,她无论从哪方面说都称得上词史乃至于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
但这样一位才女,所流传下来的词作仅仅只有五十首左右(具体词作多少各版本看法不一,但总数都在五十上下)。相对于她取得的成就而言,她所流传下来的作品显得实在是太少太少。很多婉柔清丽的词作,现在都已经无缘得见了。而我们也只能根据这五十来首词作,去追寻她一生的足迹和心路历程,去发现那个于凄风冷雨中孤独跋涉的清秀背影。也希望通过书中的这些文章,能描摹出这位宋代乃至整个古代的第一才女的个性和才情。
这是古典诗词系列的第一本,正在写作中的还有《纳兰容若:我是那一盏微笑的莲灯》(纳兰容若)和《词人与花两相若》两本书,希望也能尽快完成与大家见面。
最后,略说下书中的一些须提及的事项:
一、李清照词的字句校对、典故解释,以及李清照年谱、诗词创作年代考证等,均本自王仲闻先生的《李清照集校注》和徐培均先生的《李清照集笺注》,其中间有少许不同见解之处;
二、文中未提及的诗歌译者,《梦断漏悄,愁浓酒恼》一节聂鲁达的诗为李宗荣先生所译(选自他所译的《二十首情诗与一支绝望的歌》),《卷起重帘留晚照》一节中里克尔的诗为冯至先生所译。所有的英文诗均为自译。
特在此注明并致敬意与谢意。
另外。我的博客地址如下:
新浪:http://blog。sida。com。cn/weiqi888 天涯:http://weiqi_kang。blog。tiagya。cn/
豆瓣:http://9。douban。com/subject/9346373/
欢迎大家来留言、交流!谢谢!
卫淇
二○一○年一月于深圳
眉黛浅处的哀怜与歌
在这个嘈杂的年代,有一本清静的书捧在手心,或许也是一种幸福。
李清照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可也许人们对她的印象只是寥寥数首如《声声慢》、《一剪梅》、《武陵春》、《醉花阴》之类的名作,又或是“婉约词宗”,以及“男有李后主,女有李易安”之类的赞誉。的确,她也完全配得上人们给她的这些桂冠。但于她而言,那并不是她的全部。她也并不仅仅是那卡多愁善感的小女子。她的个性与她的词一样,让人且迷恋,且哀怜。
她灵秀聪慧,少有才名,备受人们的嘉许。而她亦率真果决,敢爱亦敢言。但这却为她带来了生前身后的种种忌恨与诋毁。她爱花,爱酒,爱这春光般烂漫的人生。但命运却只在她手上放了一半的幸福,前一半是美满甜蜜,后一半却只留给她苦涩流离。
虽然她多才而又博学,但现实却总是如此的残酷。她对于太多太多的事情,亦是无能为力。而那些眉黛浅处的哀怜与歌,只被她轻轻地别在诗笺之上,留给我们一个帘卷西风时的婉约背影。
从中学时开始,我就被她的那些灵动流转的词所深潺折服。但直到很久以后,当再一次读到她的词,心中早已是别样的感受。原来,初次见到《激玉词》时的那份惊艳,终究还是肤浅。
且掬一捧心香,与这不息流转的时光。当我们再来读她的词,或许不仅只读那些绝美的言辞与意象,或许,我们更要读的,是她的心。
每每读易安词时,总有一种优雅而安静的感觉浮上心头。她的词,几乎看不到生僻的字,大多是一些简单的字句,甚至于口语俗语都被她信手拈来。但在她的笔下,这些不起眼的文字仿佛忽然间就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如同那位在水一方的伊人,让人倾倒且迷恋。即便是精思巧构,也从不留任何痕迹。她的词,宛如写于水上。千百年来,唯有她才有这样的情思与文采,亦只有她才配得上这样的称许。
点墨,即是她的寸心。那些词中的每一个文字,都自有她的深意。我们不能只是望见了花的美,却忘却了花的香,乃至于深藏于其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那些绝妙华章芝后,藏着一颗怎样的玲珑词心?而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一种温婉与多情呢?
所以,终于临到要写完这些文字,我终究还是有些小小的惶惑与不安。我不知道自己生涩的笔,是否能勾勒出她的嫣然轻笑,或是浅黛凝愁:亦不知道是否能拂开历史的迷雾,望见她那颗至真至纯的心。
或许,我只能希望,所写下的每一个字,都会有温暖的触觉吧。
此为序。
卫淇
二○一○年一月于深圳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性词人之中最享有盛名的一个,佳作甚多,影响甚远,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宋朝才子,号“易安居士”,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易安体”。
卫淇编著的这本《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精选了李清照词作33首,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始,至《好事近(风定落花深)》结束。通篇以闲话家常、婉约诚挚的笔法评析、阐释,娓娓道来,以一个学者探询的目光,向世人展现了一位女词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旨在引领读者感受中华词史中一抹浓丽的色彩。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言浅意深,又别有一番婉约味道。但这样一位才女,所流传下来的词作仅仅只有五十首左右(具体词作多少各版本看法不一,但总数都在五十上下)。相对于她取得的成就而言,她所流传下来的作品显得实在是太少太少。很多婉柔清丽的词作,现在都已经无缘得见了。而我们也只能根据这五十来首词作,去追寻她一生的足迹和心路历程,去发现那个于凄风冷雨中孤独跋涉的清秀背影。卫淇编写这本《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就是希望通过书中的这些文章,能描摹出这位宋代乃至整个古代的第一才女的个性和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