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需要“境”——外在的环境,内在的心境。如能在书虫书痴们的熏染下,视读书为趣事,寻得思想的养料,进而达至光明通透的境界,岂不快哉!“读书风景文丛”即是这样一套引导读者与书结缘、与书友结缘的书话随笔集。
“读书风景文丛”第一辑合18个分册,作者大多是当今读书界较有名气的作家、书评人、媒体人,内容多为读书笔记、藏书题跋、文人逸事等。撇开丛书的知识性、趣味性不说,单是它传递的那种对书的尊敬,对书的痴迷,便构成了它的独特价值。相信它能引领读者朋友,感受阅读,领略书中无限风景。
本书为其中一册《秋缘斋读书记》,由阿滢编著。
《秋缘斋读书记》是读书风景文丛之一。
《秋缘斋读书记》收录了山东书爱家阿滢书里春秋的种种故事。他以自己独到的日记体书话写作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广博的知识天地;他以文会友,以书结缘的真性情,让我们走进了一个读书人的精神家园;他字里行间的真知灼见,引领着我们思考人生,收获信念。
胡适,翱翔在文化时空的雄鹰
丰子恺先生说:“无论何事都是大大小小,千千万万的‘缘,所凑合而成。”当收到万方正寄来由他责编的《胡适:徽州之符》时,我正准备作内蒙之旅,便随手把书装进了行囊,让她伴我畅游草原。该书作者陶方宣的作品以前没有读过,看作者简介才知他曾出版过关于张爱玲、胡适的著作,这都是我感兴趣的题材,无形中增加亲近感。到了包头,在作家冯传友暖石斋的茶几上放着一册陶方宣编著、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胡适的圈子》,我对冯传友说,我出门也带了一本陶方宣的书,看来与陶方宣真是有缘了。
在领略内蒙古草原壮观辽阔、敖伦苏木古城深邃文化内涵的空隙里,我断断续续地读着这部《胡适:徽州之符》。草原的灵秀,徽州的远古,在我脑海里更迭闪现。
胡适的父亲胡传去世前留下遗嘱说:“糜儿天资聪明,应令他读书。”父亲的遗嘱决定了胡适的命运,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像丈夫一样被人敬重的人,不惜一切代价供儿子读书。当时,每个学生交给先生的束惰只有两块银元,而冯顺弟则给先生六块银元,后来逐渐递增,直到十二块银元,先生自然乐得在胡适身上下工夫。在徽墨里泡大的胡适受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熏陶,幼年时便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才气,被乡人称为“糜先生”。
在飞翔中识别雄鹰,在奔驰中识别骏马,在疆场上识别勇士。如果胡适的母亲满足于儿子的学识,不把他送到上海求学,不让他感知外面的世界,或许中国文学史就会改写,而徽州也只是多了一位酸腐老学究而已。
雄鹰高飞万丈,总要回归草原。胡适一九一七年从美国学成回国,担任北大教授,因积极倡导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一九二。年,他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尽管不是很成熟的作品,但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打响了第一枪。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一生获得三十多个博士学位。先后出版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胡适自传》《戴东赢的哲学》《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选》《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胡适日记》《齐白石年谱》,以及《先秦名学史》等英文论著。另外还翻译了都德、莫泊桑、契诃夫等人的短篇小说,以及拜伦的长诗《哀希腊》、易卜生的剧本《娜拉》(与罗家伦合译)等。一九三九年,胡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胡适一心一意做“圣人”,在外面他是一位新文化运动的导师,是驰名遐迩的学者,是在文学天空任意翱翔的雄鹰。然而,在感情生活上,他这只雄鹰却被缚住了翅膀,不能自由地展翅飞翔。胡适是孝子,他接受了母亲强行安排给他的一桩婚姻,迎娶了小脚太太江冬秀。胡适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胡适的小脚太太江冬秀虽然没有文化,但却是有名的“母老虎”。当江冬秀发现曹诚英(即曹佩声)写给胡适的信时,将胡适从床上拎小鸡一样拎起来,打开大门,对着四合院里的左邻右舍大喊大叫,吓得死要面子的胡适直哆嗦。胡适也曾想与江冬秀离婚,但江冬秀抱起儿子,拿着一把大剪刀要和孩子一起死,胡适再也不敢提离婚的事了,胡适怕老婆的逸闻也就传扬了出去。
在婚姻问题上,胡适没有鲁迅那样决绝,坚决拒绝母亲订下的媳妇朱安,与学生许广平私订终身;也没有徐志摩的果断,与张幼仪离婚,再娶陆小曼;更没有邵洵美的潇洒.家有娇妻盛佩玉,外有美国情人项美丽,而且在妻子、情人之间游刃有余,并使妻子和情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胡适的优柔寡断害得两位女人为他独守终生。一是胡适的红颜知己曹诚英。曹诚英,字佩声,是胡适三嫂的妹妹,曾在胡适与江冬秀的婚礼上当伴娘,对胡适一见钟情,后来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一直独居,诗人汪静之发疯似的为她写了很多情诗,最后汇聚成《蕙的风》出版,也没有打动曹诚英。一九二三年,胡适到西湖翁家山烟霞洞里休假,当时曹诚英正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胡适到杭州休假也是有意为之,他们终于有机会在一起了。后来,徐志摩等人前来看望胡适,发现了他们的私情,徐志摩到北京到处乱讲,胡适与曹诚英的情事在文坛被传得沸沸扬扬,这才出现了江冬秀挥剪刀欲与儿子同归于尽的一幕。此后,曹诚英曾一度出家,在哥哥的劝说下还俗后,任复旦大学教授。曹诚英去世后,葬在村后的山坡上,守在绩溪去胡适老家上庄的公路边,死后仍守望着通往上庄的必经之路,期待有朝一日能看到胡适归乡的背影。多么痴情的一位女子呀!
另一位女子是美国画家韦莲司,是胡适在美国留学时认识的,他们的柏拉图之恋横跨了长长的一生。胡适从在美国留学到出任驻美大使,先后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六年,他与韦莲司无数次地幽会,但确实始终保持着纯洁的关系。韦莲司对胡适的爱一直延续到胡适的孩子身上,胡适的儿子在美国留学也多次得到韦莲司的悉心照料。胡适去世后,七十七岁的韦莲司不能亲自去台湾送行,委托胡适的儿子替她送了一只花篮。P6-9
春节前,在天地出版社任职的一位朋友说,现在的书店纷纷倒闭了,但读书人依然不减,这种风气正是美好社会的种子,是不是找机会做一套关于读书的书?这几年,我一直在编《天涯读书周刊》电子杂志,也早想着出一套这样的书。甚至在一两年前就跟一家出版社商谈出这类书,作者就找了好些位,但限于市场太小众,出版社最终放弃了计划。说来,还是觉得对作者不住,便随时在寻找机缘出这样的书。
我的这位朋友是实在人,做出版多年,此前也有合作,对做读书的书,自然是一拍即合。我随后提出做年轻作者的书,如阿滢、王国华,在读书圈早已享有盛名;如理洵、黄岳年则在网上拥有众多的“粉丝”,虽然市场小一些,但在未来是值得期许的。相对来说,年纪大一点的这类作者,差不多都出过书了,出他们的书,固然市场有保证,但新鲜劲似乎不足了。我如此说。朋友说,就按你的意思办。
有了这一句话,我就大胆放心地去组稿,一下子约了二三十位作者,但有的觉得写的文章固然多,还不够出书的分量;还有的担心市场……几经筛选,终于确定了十八位作者。于是,这套名为“读书风景文丛”的书就顺势而出了。
我曾在微博上谈论这套书说,这里展现了不同作者的阅读趣味,去除了时髦,回归了阅读。实际上,书话类的书出到今天,我们也在思考,书话的未来,以及书话学的构想。现在,我们期望通过读书随笔的形式,让阅读变得更有趣一些。读书随笔,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表达。另外,这样一套读书随笔,作者基本上是年轻一代,他们在当今的读书圈中还属于被忽略的一群民间读书人,但他们活跃于网络、报刊,影响非凡。这次呈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可能观点少了一点,但都在文字中有所表述了。而这,需要用心去发现。
确实,读书风景很美丽,但如果缺乏发现,可能看完一本书就扔,或者读书过于功利,就难以发现阅读之美了。安武林老师说,《读书如同玩核桃》。这是怎样的玩法?确也令人好奇。而王淼兄《左手新书,右手旧书》,这样的一种状态也足够迷人。如若《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话,其展现的也是《书中风骨》了。不管是《枕边书》,还是《信手拈书》,都是《与书为徒》的一种《书式生活》吧。
这读书风景,既有董桥的书城黄昏即事的韵致,也有读书生活的素描,就像卞之琳所说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不仅如此,透过这读书风景,我们看到的是读书人在浮躁的时代,依然心存美好,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这种精神所凸显的气息是优雅的,也是温暖的。
朱晓剑
二○一二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