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转型升级,是依靠体制改革还是依靠政府投入?加强转型升级,是依靠市场经济手段还是未来依靠计划经济手段?在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我们应该以直接增加福利为主还是通过扶持、做强企业来实现民生和社会稳定?在加快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要如何处理速度和质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在《洞见风云: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访谈实录》中,嘉宾采访主持人蓝海林教授与2010年获奖的十大经济风云人物的对话,会给我们新的思路和启迪。本书由风云组委会编著。
《洞见风云: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访谈实录》由风云组委会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洞见风云(附光盘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访谈实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曾国欢//任煜 |
出版社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加强转型升级,是依靠体制改革还是依靠政府投入?加强转型升级,是依靠市场经济手段还是未来依靠计划经济手段?在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我们应该以直接增加福利为主还是通过扶持、做强企业来实现民生和社会稳定?在加快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要如何处理速度和质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在《洞见风云: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访谈实录》中,嘉宾采访主持人蓝海林教授与2010年获奖的十大经济风云人物的对话,会给我们新的思路和启迪。本书由风云组委会编著。 《洞见风云: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访谈实录》由风云组委会编著。 内容推荐 广东企业家从来低调,哪怕他们已经成就了中国高度、掌握了世界标准,也宁愿静水流深地活在公众视野之外。这让他们的战略也常常被忽视。 国内著名企业战略管理专家教授蓝海林,从企业的战略视角和2010年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畅谈经营得失,通过12场真实的对话解读了广东经济当前的热点,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全景式的解读梳理了企业从创立到转型不同生命周期的管理特色,真实记录了企业家的探索、思考、理想与实践,将深刻的战略问题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中。 人创造了历史,企业的根本责任在于塑造人,如何以人为本、基业长青,相信《洞见风云: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访谈实录》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洞见风云: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访谈实录》由风云组委会编著。 目录 1 战略的远见 访中国明阳风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张传卫 2 合纵的艺术 访广东机场管理集团公司总裁 刘子静 3 “酋长”的责任 访广东省水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迪领 4 自我的超越 访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友永 5 转型的智慧 访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行长 王继康 6 “进化”的竞争力 访广州佳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伟 7 合作的承诺 访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温志芬 8 突破的道路 访广东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永辉 9 化“险”为夷 访广东银达担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思聪 10 独特在于坚持 访深圳市联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莫业文 11 造成 访中共肇庆市常委、肇庆高新区委书记 刘龙平 12 筑梦 访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方案设计主创 倪阳 试读章节 蓝海林:通过对你们企业的了解,我认为你们企业很神奇,“神奇”这个词我很少用到。在战略中有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过去讲战略是“机会带动”,有了机会能够衍生出优势;但有人说“机会带动”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更多的是“基于优势”。有了优势再去抓机会,这是两种不同的战略导向。大体上来说,从90年代初开始到1997、1998年,这个时间我们说是以“机会为导向”为主的时代,然后1997年后很多企业都倒闭了。有人就总结经验说,应该基于优势选择机会,而不要看到机会就盲动。我想请你回顾一下,当年你在第二次创业的时候,面对那样的机会,你是基于优势去选择,还是基于机会去选择?或者两者都考虑了,既是基于优势又是基于机会?这个问题转化过来,可以说战略是一次制定的呢?还是战略其实是一个过程,在一个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张传卫:蓝教授,我们进人风电领域可以说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但也是基于我们对国家低碳发展机制的一个判断。2000年,当时全行业都在谈论周期论,究竟中小企业可以存活多长时间,也就是人们创业的激情能坚持多少年的问题。很多时候是企业家的思想起了关键的作用。从创业到第五年的时候,很多企业,无论房地产、制造业还是IT行业都可能会倒闭,成为短命的企业。“短命”的原因一种是发展好的容易盲动,有了钱可能会有很多选择;另一种是疲倦了,激情不再。 我们是例外,从1998年到2002年,利用转型实现了经营再造。第一,从低端向电力电子中高端转型,延伸产业链。第二,从辅机向整机转型。辅机的技术和市场的单一性很明显,同时也相对低端。第三:从单一产品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所以,我当时就提出了智能电气、智能电网的概念,转产节能设备。 2000年,因为三峡电站投产,加上金融危机,使企业的用电量普遍降低,电力出现供大于求,所以社会上是鼓励用电的,但能源短缺其实已经开始有征兆了。到了2003年,两网改建和危机过后的复兴导致了电荒,各地大面积缺电,到处紧急上马火电厂。但煤炭开采放开了,电价没有放开,所以煤价迅速上涨,直接导致了火电成本加大。我们就感觉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将是一次革命性的机会。当时明阳电力电子技术已经走向成熟,但还只是辅机,因为与风力发电一个偶然的结合,我们找到了由辅机向整机转型升级的战略定位。 当时,我们与中国龙源电力集团合资从事变频调速开发,谈风电发展的时候,他们建议我们介入整机制造业的一个部件,利用我们现有的变频技术进入风机核心控制系统。龙源集团介绍我们到国内的一个主要的风机制造企业,帮助解决他们新引进的直驱风机的变频器、控制系统等电气部件问题。我就带了两个博士过去。 蓝海林:当时你们就只有两个博士吗? 张传卫:当时我们已经有7个博士,是中山所有企业拥有博士最多的一家。当时我们的技术与风电有关联的是风力发电机的并网系统,但是我国风电刚开始起步,还用不到这个技术。我和这家风机制造企业深入交流后,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现在他们从欧洲买回来的一台1.2兆瓦的风机,让我们来解读消化,形成产品,需要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心脏”,还有“大脑”和“神经中枢”,就是整机控制、并网逆变还有偏航变桨三大系统。回到宾馆,我就与两个博士讨论,发现我们现在的产品通过一些调整,就可以形成系统产品,这是我们的一个机会,不仅是历史性的从辅机到整机的转型,更是从8亿、10亿的企业向百亿、千亿企业迈进的转折点。我判断这是一个充满巨大需求的市场,但只有两年的时间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占领市场,这么大的机会一定要抓住! 蓝海林:你是说,本来你们没有考虑风电,只是在提升常规的电气电控过程中,通过一个很小的事件,发现了这个新的项目,然后演绎出可能会做大的一个产业出来。 张传卫:对,所以你可能说我是一个机会主义者。 蓝海林:你回到房间后,就和博士说,“我们现在的东西改一改,适应他们的要求。” 张传卫:不是,我说为什么去给别人配“心脏”和“大脑”,自己不来做一个完整的呢?我们就开始进行更深入的调查。我自己就花费了7个月的时间,对中国、欧洲风电行业进行广泛调研,发现这确实是一个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大产业。P6-8 后记 50多年前,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德鲁克提出:一个企业只能在一个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 今天的中国,许多经历了高速行进的企业家正在转型升级的考验中苦苦挣扎,他们总是希望能从外部找到立刻见效的灵丹妙药。但历史有着精确的计量,超越与重生背后需要文化底蕴的积淀,制度规范的支撑,以及对自身的反思与内省。 貌似机遇遍地的舞台,可以有昙花一现的闪耀,但绝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当GDP的狂欢已经成为过去,当环境压力和创新挑战层出不穷,什么才能支撑企业家继续前行? 历史不是断裂地发展,未来就在当下孕育。 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的一次回归,用对话来探寻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真实的成长,还原企业家战略决策时真实的心态,包括那些行进中的失败和挫折,抉择时的痛苦与动摇。只是希望这样的记录能让他们成为经济生活中真实的坐标。 当一切财富的光环剥离之后,你能看见理想的内核闪动其中。责任、专注、勤奋、坚毅,这些才是支撑企业家一路走来的力量,对财富的渴求很少甚至从来没有成为他们大多数人追求的主要方向。 所以,这是一次真实的回归,回归最基本的人性,也因此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结论,只是拾起很多被遗忘的常识。 因为我们相信:常识中有最强大的力量。 以是为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