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加快步伐(中国进一步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共和国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袁凤东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共和国故事》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

这本《加快步伐(中国进一步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由袁凤东编写,为该丛书之一,选取了中国进一步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事件;详细讲述了中国进一步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最终的历史形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内容推荐

这本《加快步伐(中国进一步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由袁凤东编写: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取缔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文化事业的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本书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本书又是一本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

《加快步伐(中国进一步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共和国故事》丛书的其中一本,记述了中国进一步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的有关情况。

目录

一、运筹启动

邓小平建议增加开放城市

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

举办沿海开放干部培训班

二、规划建设

天津在盐碱荒滩上搞开发

青岛选址黄岛作为开发区

大连将开发区定位在新市区

广州开发区办出特色

温州自费开建出口工业区

秦皇岛不断扩大开发区域

连云港成为开发区后起之秀

北海以港口模式进行建设

三、加速发展

天津加快建设滨海新区

广州加快实施二次创业

大连实现从乡村到城市

秦皇岛开发区第二次扩区

烟台开发区加快项目引进

南通开发区创建示范区

试读章节

青岛选址黄岛作为开发区

1984年5月4日,中国改革开放掀开崭新的一页,山东的青岛、烟台与其他12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首批开放城市。

当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选址工作全面展开。

青岛开发区建在哪里?当时有三种意见,一是东部崂山一带,二是城阳一带,三是黄岛一带。

为科学规划、正确选址,青岛市委、市政府曾多次出国考察国外的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参照设立开发区所具备选址在海陆空港交通便利、电源和水源等能源充沛区域的国际惯例,借鉴了新加坡、台湾等新兴中等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

经综合论证,最终将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在胶州湾西海岸黄岛区与胶南市之间的区域。

毗邻青岛老市区的崂山区,没有建立港口的先天条件,当时水资源比较短缺,且作为旅游景区,不宜大规模发展工业。

位于青岛老市区北部区域的城阳区当时属于崂山县,虽离青岛老港较近,水陆交通都较为便捷,但在“引黄济青”工程启动实施前,水资源和电源等能源相对匮乏,且区内大部分为耕地,开发征用土地成本较高,而中央当时对开发区总的原则,就是只给政策,不给资金。

而黄岛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黄岛虽离青岛母城陆路较远,但与母城隔海相望,海上最近距离不到2.26海里,同时具备了港口交通、水电能源等设立开发区的主要条件。

从交通上看,当时黄岛区域内正在兴建青岛新港区前湾港,拥有国际一流的港口岸线资源条件。此外,直达机场和老市区的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和通往市区的轮渡已经列入建设计划,胶黄铁路通过胶济铁路连贯全国。

从能源方面看,电力资源相当充沛,当时黄岛电厂已具备了67.3万千瓦时的发电能力,水资源也完全可以从周边的胶南市提供。

在用地方面,黄岛区的薛家岛当时大部分为滩涂荒地,实际耕地很少,开发建设的动迁和征地成本很小。

从青岛市的整个城市发展格局和生产力发展布局来看,向北发展将从交通、能源等方面拉长经济瓶颈,加重老城区和青岛老港区的满负荷状态,造成经济梗阻。

向东从浮山到崂山,空间十分有限,且多为山体、坡地和丘陵,只宜于发展高教区和旅游景区,同时从梯度推移理论出发,青岛市未来的发展唯有跨海西移,即在胶州湾西海岸的黄岛开辟新经济区,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才能有更大的作为,才能禁得起历史的最终检验。

1984年5月30日,青岛市委、市政府在上报给省委、省政府的关于开发区建设方案中提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在黄岛。

其实,当年选址黄岛还有一个原因:黄岛三面临海,便于封闭管理。这是当年兴办开发区的条件之一。那时人们担心对外窗口打开了,难免会飞进来几只苍蝇,要严加防范。

时任青岛副市长的宋玉珉说:“虽然现在开发区的标签就是‘开放’,但那时我常想,开发区该怎么封闭,是用铁丝网,还是设关卡?”

1984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青岛、烟台两市在抓好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土地面积分别为青岛15平方公里,烟台10平方公里。

开发区应以兴办生产性工业企业和科研项目为主;开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应是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或是对现有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有明显促进作用的。

1984年,当年任青岛市城乡建委副主任的姜震被抽调参与开发区筹建工作。他回忆说:  当时选址定下来,就开始实施了。当年青岛20多位城建专家在青岛人民会堂的化妆室里,伏在化妆台上画出了20多张开发区规划设计图。

1985年3月28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

当天,中央、省、市领导乘北海舰队的军用船只渡海,去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当天狂风怒吼,船在大浪中颠簸不止。

奠基仪式结束后,海上仍然是大浪滔天。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不得不改乘汽车返回青岛。

也许这成了一种预兆,预示着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要面临的是多年的漫漫风雨路。

蔡可卿,1985年转业到开发区,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后来任主任。

当时蔡可卿负责外商接待工作,虽然眼前是一片旷野,但他对着一张开发区规划图,一遍遍向客人介绍未来美好的前景。

“外商更关心眼下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当时最困难的还是通讯、交通问题。

蔡可卿说:“刚开始,整个开发区只有3台从日本购进的对讲机,那东西通话时间一长就发热、断线。后来我们的四层小楼每一层有了一部电话,作为办公室主任的我成了接线员,整天跑上跑下喊人听电话,后来没办法,只能找个专人负责接电话。”

那时用的是民用电,隔三差五地就停电,但最难办的是过海交通问题。

一次,美同客人坐在汽车里乘轮渡过海,赶上当天涨大潮,海水没了栈道,汽车熄了火,外商只得挽起裤腿站在水里推车。

还有一次,韩国土地公社代表团回青岛又遇上了退大潮,交通艇无法靠岸,客人们只能手握船顶的铁栏杆“荡”上船,过去一人,大家就鼓掌庆贺……

这些客人从此再没来过。

除了具体工作中的举步维艰,还有思想上的困惑。

曾任中共青岛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的沙命枢,是开发区早期的负责人之一。他在一次回忆开发区建设时曾经说:

当初开发区的选址之争,在今天飞速发展的事实面前,总算有了定论。但开发区还经历着体制之争、融资之争、定位之争。总之,开发区是在争议中走过来的。

没有可供参照的样本,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青岛开发区在艰难中起步。

20世纪90年代初,青岛市政府东迁、东部开发启动时,开发区的很多人迷惑了:“政府是不是要放弃西海岸?”

那时,消沉的情绪在一部分人中间弥漫开来。

那一年,蔡可卿将户口迁往开发区。办手续时,登州路派出所所长劝他:“老蔡啊,你可要想清楚,你现在迁出去容易,将来想回来可就难了。”

当时的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赶到开发区,他说:“开发区的地位并不会因为东部开发而改变,从长远来看,只有开发区才能承载大青岛的明天。”

蔡可卿说:“从正当年到两鬓斑白,我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即使在开发初期住简陋平房、吃凉饭、徒步上工地,尽管当时对开发区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但我坚信开发区的未来。我既然要迁过去,就没想着再迂回来。”

开发区最早进行“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改革,取消事业编制,实行干部聘任制,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大胆实践。

开发区较早地改革国家征用土地的办法,创造性地创立了“空转起步”的土地经营模式,1991年在全省率先搞土地拍卖;全省第一家民办大学在此兴办,全省第一个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在这里建立。

从1985年到1992年,开发区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保证项目上马”的工作方针,致力于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兴办了一些中小型的项目。

在开发区的建设安排上,青岛开发区坚持“规划先行,量力而行,分期实施,尽力而为”的原则,采取“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做法。

这样就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使用,大体上在开工的第三年就基本上完成了两平方公里起步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除了国家和地方共同投资的青岛前湾港一期工程、黄岛原油码头二期等基础工程如期竣工外,仅青岛开发区自身就自筹资金数亿元建成了自来水供配水管线与水厂、开通了2000门微波程控电话、建设了青岛一黄岛之间的轮渡码头并通船、建成了热源厂及大型变电站,实现了起步阶段通路、通电、通上水、通下水、通讯、通暖、通气及土地平整的“七通~平”及其他配套工程建设的规划要求,初步创造了招商引资的条件,从而接纳了第一批外商投资项目和内联项目进区,一开创了外引内联的新局面。

随后,再用收取的场地使用费、管网配套费和各种税收资金投入新区开发,形成了良性循环。

随着实力的积累,滚动开发的规模不断扩大,到1992年青岛开发区已建成10平方公里,引进建设了三美电机、青岛正大、统一产业、中达化纤、美得视、广裕实业等一批内外资项目。

文教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截止到1991年底,全区共有人口10.13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262人,中高级职称453人。

在此期间,1989年12月份,国家级青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开发区奠基创立;1992年11月份,青岛保税区经同务院批准设立。

P33-39

序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没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围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围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