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在神州大地上摧梁折柱的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名的政治大风暴,已经过去20年了。但史无前例的大内乱留下的创伤至深且钜,久久难以愈合,时而隐隐作痛。它提醒和促使人们去思考和研究……本书对于文化大革命作了系统的阐述、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讨论,为我们呈现了这段复杂、曲折而又特殊的政治革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席宣//金春明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那场在神州大地上摧梁折柱的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名的政治大风暴,已经过去20年了。但史无前例的大内乱留下的创伤至深且钜,久久难以愈合,时而隐隐作痛。它提醒和促使人们去思考和研究……本书对于文化大革命作了系统的阐述、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讨论,为我们呈现了这段复杂、曲折而又特殊的政治革命。 内容推荐 我们二人都是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几十年的专业工作者。对“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工作,也近20年了。由于“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的特殊复杂性和曲折性,至今对一些问题还不能说都分析清楚了。但是,我们认为,对“文化大革命”10年的历史,确实已经到了应该给予系统的阐述、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的时候了。而“文化大革命”研究的现状同广大群众要求了解历史、认真汲取经验教训的迫切需要,确实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重大历史事件的透彻剖析和研究总结,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研究“文化大革命”史的责任绝不应只留给后人。我们这一代“文化大革命”的亲历者,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录 增订新版前言 引言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与起因 一、“左”倾理论和“左”倾实践的交互作用 二、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交互作用 三、国际反修和国内反修的交互作用 四、在三个交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中走向极端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一、一条奇异的导火线 二、全面发动的纲领和领导机构 三、“炮打司令部”和“批判”资反路线 第三章 以全面夺权为特征的“文化大革命”高潮 一、“上海一月风暴”夺权之风迅速刮遍全国 二、正气凛然的二月抗争 三、在“抓叛徒”声中刘少奇冤案铸成 四、“全国山河一片红”和缺员甚多的中共中央全会 第四章 稳定“文化大革命”格局的努力和林彪事件 一、“造反派”胜利的中共九大 二、“斗、批、改”引发新混乱 三、庐山上的风云突变 四、林彪集团的覆灭 第五章 “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 一“批林整风”和周恩来纠“左”的努力 二、继续九大错误的中共十大 三、借题发挥的“批林批孔” 第六章 整顿与反整顿的较量“文化大革命”结束 一、邓小平主持工作与全面整顿 二、整顿中的较量和曲折 三、突如其来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四、悼念周恩来 天安门事件爆发 五、毛泽东逝世 粉碎“四人帮” 第七章 十年浩劫后的思考 一、十年大内乱的严重恶果 二、必须彻底否认“文化大革命” 三、永不能忘的教训 四、历史的补偿 附录 “文化大革命”大事记 试读章节 经历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人们头脑逐渐冷静下来,对“三面红旗”进行了比较认真的思考。1962年初,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的工作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在讨论1958年以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时,各地、各级负责干部都在发言中相当普遍地对涉及“三面红旗”引发的一些问题,表现出不满情绪。毛泽东虽然宽容地提议让大家“白天出气,晚上看戏”,并在讲话中原则上表示对某些错误要承担领导责任。但是,据江青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讲话透露,毛泽东对那次大会“心里憋着一肚子气哩”,只有对林彪(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庐山会议后接替彭德怀任国防部部长)在会上的发言,“内心是感激的”。 林彪在“七千人大会”上讲话说,发生这些困难,“恰恰是由于没有照着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我们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见受不到尊重,或者受到很大干扰的时候,事情就要出毛病。”这些严重违反客观实际的有意阿谀之辞,却得到毛泽东的欣赏。 当时,党内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和应采取的政策措施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对于经济形势的估计,毛泽东认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鉴于1962年财政有很大赤字,商品供需差距很大,认为还处在“非常时期”。对于某些政策措施,如农村中出现的“包产到户”等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给在“拔白旗”、“反右倾”、“整风整社”、“民主补课”等运动中被错误批判和处分的党员、干部平反等工作,都有不同认识。党内在认识上存在分歧甚至争论,这本来是正常的,经过调查研究、民主讨论,也是可以解决的。而毛泽东却在1962年9月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和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对七千人大会前后的实践作了错误的判断和总结。 P15 序言 那场在神州大地上摧梁折柱的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名的政治大风暴,已经过去20年了。但史无前例的大内乱留下的创伤至深且钜,久久难以愈合,时而隐隐作痛。它提醒和促使人们去思考和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的条件下,为什么会发生“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为什么会几经曲折而延续长达10年之久?它给我们留下哪些必须牢牢记取的‘经验教训?如此等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在1981年6月27日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指导思想、概要过程和主要责任,以及主要经验教训等,作了扼要而明确的回答,是研究这10年历史的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作为历史科学的“文化大革命”史,需要在《历史决议》的指导下,对很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实际情况,有待于继续发掘和澄清。特别是探寻纷繁复杂的各种人物和事件背后的历史动因和内在联系以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则更有待于继续努力。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关心的大事,当然也只有在各方面协作努力的前提下才可能完成。不过首当其冲的是史学工作者,特别是中共党史的专业工作者。 我们二人都是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几十年的专业工作者。对“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工作,也近20年了。由于“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的特殊复杂性和曲折性,至今对一些问题还不能说都分析清楚了。但是,我们认为,对“文化大革命”10年的历史,确实已经到了应该给予系统的阐述、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的时候了。而“文化大革命”研究的现状同广大群众要求了解历史、认真汲取经验教训的迫切需要,确实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重大历史事件的透彻剖析和研究总结,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研究“文化大革命”史的责任绝不应只留给后人。我们这一代“文化大革命”的亲历者,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这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使我们鼓起勇气写出这本《“文化大革命”简史》,把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为一家之言贡献给读者。希望它能对“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同时,通过探讨和交流,也使我们自己对“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得到推动。限于我们的研究水平和条件,书中可能会有些不妥之处,欢迎提出批评和指正。 1995年12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