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辉,北京人满族,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影视艺术研究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从事媒体工作30余年。
《到水乡寻找心情》是黄辉先生的散文作品集,收录《古渡扁舟成嘉业——南浔》、《乐天知命过生活——木渎》、《欸乃一声山水绿——安昌》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到水乡寻找心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辉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辉,北京人满族,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影视艺术研究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从事媒体工作30余年。 《到水乡寻找心情》是黄辉先生的散文作品集,收录《古渡扁舟成嘉业——南浔》、《乐天知命过生活——木渎》、《欸乃一声山水绿——安昌》等。 内容推荐 《到水乡寻找心情》是黄辉先生的作品。 《到水乡寻找心情》收录了《乌墙楼台烟雨中——乌镇》、《几家杨柳木芙蓉——同里》、《古渡扁舟成嘉业——南浔》、《乐天知命过生活——木渎》、《欸乃一声山水绿——安昌》、《不是水乡而是海——光福》、《难得古朴与宁静——朱家角》等散文作品。 目录 千年古镇时光外——西塘 既盈而覆话传奇——周庄 乌墙楼台烟雨中——乌镇 几家杨柳木芙蓉——同里 无情有恨何人觉——□直 古渡扁舟成嘉业——南浔 乐天知命过生活——木渎 欸乃一声山水绿——安昌 不是水乡而是海——光福 难得古朴与宁静——朱家角 温婉一曲写千秋——千灯 凄美挽歌留岁月——锦溪 后记一 单枪匹马下江南(2008.11) 后记二 再下江南(2009.1) 篇尾的话 试读章节 那还是第二次去□直,中午在河边的一个小餐馆要了两个菜,一碗米饭,长枪短炮地放了一桌子。餐馆老板显然是见多了,面带和善地说:“来摄影的?嗯。”我突然有一种遇知音的感觉,“您这里经常有摄影的人来吧?”“是啊!”老板的语气里带着几分骄傲。“附近还有这样的水乡吗?”“有啊!”在旁边桌上的一对年轻人说:“千灯。”“什么?”女孩浓重的江南口音让我一时猜不出说的什么,“千灯啊,千万的千,电灯的灯。”“哦!”“很近的。”年轻人很热情,似乎面对我这样一个北方来的好奇者也很自豪。 我还真没听说过。打听了方位,在GPS上设定了千灯古镇,果然不远,15公里,不到半小时的车程。 千灯原名千墩。汉《吴越春秋》和宋《玉峰志》记载:古吴地有三江,吴淞江畔有土墩999个。昆山南30里有一高土墩,这里就被称为千墩。明朝时,尚书厦元吉率海瑞和袁复疏浚吴淞江,兼疏千墩浦,后来千灯人就不叫千墩浦而称它尚书浦。尚书浦过去是水乡的水路,现在它是水乡的一景,仍是在花岗岩的河埠里把一座座明清石拱桥、河房回廊串成一幅江南水墨画。 “文化大革命”初期,千墩的“墩”被改名为“千灯”,不仅因为“灯”与“墩”同音,更有明灯指方向的寓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千灯”之名也未改,并沿用至今。名字其实就是历史。 闻着水声走进北大街,过一座青灰色的三孔石桥,就来到了南宋始建至今的石板街。说是街,其实是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小巷,地面是由几千块条石铺就的人行道。 站在石板街上往南一望,静静的小巷里,青石板一块一块地沿灰色的廊檐迤逦伸延,走过几个朝代的石板街不觉得苍老, “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宛如一条永远也走不完的历史长廊,在现代文明的构筑中反而有一种回归的意味,清幽、古朴、自然,引人遐思。 江南,对北方人来说,有一种说不清的诱惑。时近午间,光线开始在石板街上跳动,古朴之中便有了旋律的韵味。水巷人家这会儿都推窗开了门,一眼就瞧见了后宅那石阶河岸。棋盘街像是石板街里的商区中心,有几家前店后宅小店铺,身穿蓝花袄的船娘摇着小船悠悠地晃过眼前…… 屋里有妇女、老人,古色古香的桌子。彩电里放着戏,委婉的声腔像是昆曲。千灯人说起昆曲更自豪,昆山腔的创始人顾坚就是这儿的人。喜欢昆曲的人都知道,昆曲是昆山腔的再创作,是从这里演绎出去的。昆曲已经走向世界了,被列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顾坚纪念馆很大,有顾坚的像,仙风道骨的样子。他有著作《陶真野集》、《风月散人乐府》,光听这名字就够有艺术气质的。馆里有用小蜡人呈现的《浣纱记》、《十五贯》、《牡丹亭》、《长生殿》等昆曲代表剧。蜡人小巧精致,造型生动,让人过目不忘。而最让人不忘的是那大堂里的小舞台,舞台背景全是从民间收上来的福、禄、寿、喜图案的木雕,精巧地拼出中间的一个大圆门。这些木雕精细雅致不说,图案还是对映的,保存又那么完好,不能不称赞千灯人的收藏意识。 说千灯内蕴丰厚,说千灯物华人杰,这里还走出一位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学者——顾炎武。走完了石板街就看见顾炎武当年手植的几棵大柿树。顾炎武故居是座五进明清建筑,砖雕门楼精细,还有贻安堂、膳房、顾园、读书楼。我最感兴趣的是读书楼。顾炎武的读书方法一直为天下人称道,他给自己规定每天读完的卷数;限定把每天读完的书抄一遍;再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心得体会;最后,他还要在春秋两季,重新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他读《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成了两部书;他的一部分读记,也就是后来的《日知录》。所以后世学者们谈到治学精神,都不忘提《日知录》的学术价值,还有他那呕心沥血,印证史料,往往很长时间才落笔的严谨态度。可老百姓心里记住的,还是那旬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从石板街回去时,心里慢慢生出一种感觉:石板街是千灯的脊梁和筋骨,不管这世界变得如何现代如何前卫,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明,都将始终坚定不渝地在脚下伸延。就如顾炎武,不管你是怠慢还是热捧,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筋骨都永远存在。 南宋绍兴末年,金主完颜亮夺位不久,调集60万大军向南进犯,攻克燕京,直逼长江,兵屯瓜州。宋军退守镇江,向临安告急。高宗赵构吓得魂飞魄散,准备遣散三宫六院,下海逃命。但当时被册立为太子的赵□听到这个消息后,满怀愤慨,面见赵构,表示愿意率领军队与金兵决一死战。赵□的决心感动了高宗,于是赵构当即痛下决心,下诏书与太子一道扈跸亲征。 赵□接诏,谁知有陈、葛两妃请求同行。原来赵□宠妃陈、葛两妃均出身将府,又都与宋军名将梁红玉相交至深,情同姐妹,尤其那个陈妃更是精通兵法,善于布阵,武艺娴熟。现在金兵来犯,国难当头,两人都愿意效法梁红玉巾帼从军,要求跟随太子到疆场杀敌立功,誓保宋室江山。此刻赵奋非常感动,欣然同意带陈、葛两妃一同出征。 当时集结临安的宋军水师只有四万余人,千余艘大小船只,要与60万金兵对峙丁兵力悬殊实在太犬。但由于赵构御驾亲征和赵□随军压阵,所以宋军将士个个都是摩拳擦掌,同仇敌忾。赵□带兵从杭州出发,兵至平江(今苏州),在黄天荡一带摆下战场。当金兵突破长江天堑,又向平江进犯时,便遭到了赵□水师的迎头痛击,又由于赵奋亲自上战船为宋军擂鼓助威,宋军越战越勇。就在完颜亮兵败黄天荡时,突然,一支金兵的暗箭从赵□的背后偷偷地向他袭来,此时陈妃正在赵奋身边,听到箭响,凭感觉她知道这支箭来势凶猛,而且相当近,用兵器挡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她跨前一步,用身体挡了金兵的暗箭。虽然陈妃身穿甲胄,又有护心镜护着,但由于这一箭太猛了,箭头穿透甲胄,猛击陈妃胸窝,她一下子昏死过去。 再说完颜亮大败,几个金兵主将又趁机杀了完颜亮后,几十万大军偃旗息鼓,回燕京拥戴他们的新主去了。宋军打了胜仗,赵□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陈妃负伤,他心里感到十分地内疚。因此他一路护送陈妃来到湖荡藻蕴的锦溪小镇疗伤。不久,太子赵□即随高宗赵构归师还朝。此刻高宗赵构已感年老力衰,身心疲惫,无力朝政,决定禅让龙庭。可就在赵□准备黄袍加身时,远在苏州的锦溪小镇却传出噩耗,陈妃病重,撒手人寰。 陈妃病殁,赵□悲痛欲绝。但因赵奋登基,不便将陈妃灵柩运回临安,于是他只能请来风水先生在平江一带寻觅风水吉地来安葬陈妃。当时有一位风水先生看中了锦溪五保湖中一个隐藏在浅水中的独圩敦,说是一处龙穴,如果陈妃葬在那里,赵□坐上龙庭后就可以社稷平安,江山永昌。因此赵□亲自护送陈妃灵柩水葬锦溪五保湖上。 也许是陈妃情动苍天,840多年,不管有多大的洪水,即使湖岸上的房屋都进了水,陈妃土冢却从来没被淹没,那湖中的孤岛总是矗立在水面上,摇曳着芳草凄凄的情思。P102-112 序言 近几年,数码摄影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其作品也一反常态,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它打破了传统影像的概念,拓展了二度创作空间,使过去传统摄影暗房技术不能完成的创意得以实现,黄辉的“水乡”就是一例。 我和黄辉是几年前在新加坡的一次名为《魅力中国》影展上认识的,当时他的一幅表现藏族风情的作品《春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应该说他不是一个职业摄影家,但他钟情于摄影,这些年尽管在电视台工作很忙,却从未放下手中的相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勇于探讨并大胆尝试,尤其是对Photoshop的运用,这既需要对软件程序的娴熟,更需要有形象的创意思维。 数码摄影摆脱了过去的一些传统的东西,更加方便、更加适合于摄影家创作。数码摄影的出现不是对胶片摄影的冲击,而应是时代发展对摄影提出了新的要求,是科技为摄影服务的具体体现。数码摄影,特别是其后期制作能充分发挥摄影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翻开“水乡”,很难说这是完全意义的摄影作品,倒像一幅幅中国画,它不再强调光影的造型,而是通过电脑制作,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更多强调线条、构图和营造意境。 我们都去过水乡,水乡也出过不少作品。走进水乡就像走进一幅优美的风情画,而水乡蕴藏的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也许更符合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水乡”就是这样的,在似与不似之间,阐释着作者对景物的理解和借物言志的心境。 黄辉的水乡作品还保留了一定的纪实影像元素,如西塘的鱼鹰、角直的游船、同里的刷锅人,这些似乎是在中国画大胆留白构图风格上的细节刻画。这既需要前期拍摄时对景物的把握,更需要后期懂得中国画的表现方法。 水无常势,艺无定法。这种源于摄影的中国画,应该说是一种艺术探索,是一种对数码摄影的尝试。当今是一个图像时代,是一个读图时代,纷繁的 多元化社会,人们需要更多的形象思维去打破平面的思考。 读着“水乡”,感觉很安静。面对现实社会的功利与浮躁,应该静心品味一下“水乡”带给人的启示,从这现代技术所表达的传统内涵中去感悟人生的意义。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朱宪民 后记 听题目好像挺有学问,其实不过是一碟肉焖豆腐,一杯黄梅煮酒,今晚在姑苏城里王四酒店畅饮。 揖别山东影友的真情,聊城的酒劲还没有过,我又踏上南行的路途,一路上还是车上音响中《明朝那些事儿》陪着我,不知不觉中就是八个小时的路程。 此行还是继续去圆我的水乡之梦。 我总觉得水乡的韵味就像我最爱喝的清香型酒,而且还是高度的,人口清香,味醇绵长。其实,现在清香型的酒并不多,有些饭店别看酒柜上琳琅满目,各色包装的酒五花八门,而且价格贵得离奇,但能喝的没几种,当然有些是当地品牌,当地人认可,更有些价格奇高的酒纯属撑面子。当今市场价格高并不一定是品质好,就像那些浓香型也不一定是醇酒,谁都知道是勾兑出来的。 水乡的品质正因为经历了百年的沉淀,过滤了尘世的喧嚣,走进去能让人扪心白问,让人们去感受清静,去品味那种醇香。 此行将再去周庄、同理、角直、木渎。 水乡夜雨 据天气预报,未来两天全国将进入最冷时期。 江南厚厚的云层遮蔽了水乡的色彩,淅淅沥沥的小雨让人影稀疏的小巷更显凄凉。也许这正是沉淀后的水乡——寂静,安详。走在其间,左右寻找着镜头的落点,似乎全然不知今夕何夕了。 儒家主张“养生莫善于寡欲”,走进水乡就是为了平心静气。老子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即知足常乐矣。《无量寿佛经》云:“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人一旦超脱了功利,就会无忧无虑,精神上达到和美的境界。在水乡更能悟到这些。 中午在角直的一家面对小河的小店叫了一碗馄饨,听邻桌的一对恋人说,离这儿不远还有一个锦溪,也是一个水乡。稍事休息便去寻找那个锦溪,然而,按路牌所指方向却找不到目标。沿一条乡间水泥路,一直开进了GPS显示的一片水域,更不知叫什么村,下车打听却又听不懂口音,倒是周围的景色最能读懂,一个老人正划着小舟靠岸,船舷趴着七八只鱼鹰,船头堆着渔网。“鱼呢?”我问老人。 “给小贩了。” “每天都要打鱼?” “不打鱼吃什么!” 我这话问的是有点弱智。 “照这干什么?”老人见我举着照相机。 “您这日子过得多悠闲啊!” 嗨,所问非所答,其实也是真的。 现在出去拍照和以前出去采访不一样,目的你自己知道,但要和别人解释,赶上不明白的一句半句的还真说不清。 老人的老伴来了,接过渔网,老两口一前一后地走入岸边一座白墙灰瓦的二层小楼。 这是一个很整齐的小村庄,天阴黑得早,渔船都靠岸了,阴雨蒙蒙中一栋栋白色小楼透出了灯光,兴许老人已泡好了茶,正等着上饭呢。 这大概就是渔家的日子:恬淡寡欲、知足常乐。 同里夜话 我曾在“中国古镇网”发过一个帖子,咨询哪里还是水乡,有网友跟帖,说江苏还有千灯和锦溪,就离用直不远,昨天没找到,当晚住周庄,越想越不死心,第二天一大早,不进周庄,继续寻找。江南水路畅通,如今柏油公路更是日新月异,我的GPS刚用了半年就有好多路段没有记录,好在千灯镇还有,一路导航,驶进停车场。 说实话,如若不是网友跟帖,如若不是正好在用直,恐怕这千灯无法在我大脑中发光。其实千灯镇虽小,规整得倒也讲究,石桥长廊、小巷人家、旗幌高挑、店铺栉比,看得出当地很想以此为经济增长点。 更让我意外的是,这里是顾炎武的故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这一名言至今还是经常激励爱国志士的豪言壮语。 顾炎武被称做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被誉为“中华五千年七十二贤士有其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啊! 带着顾大爷的一身豪气,继续寻找锦溪,因为昨天GPS就把我引入歧途,今天干脆让它歇会儿。的确不远,沿着路标,直至湖边。 史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长达880年。1993年,恢复锦溪古名。 跨石桥,过小巷,吃了一碗焖肉面,其实就是一碗面条汤,加块猪肉,在阴冷的水乡格外温暖。 目的总算都达到了,今晚住同里,尽管还是形单影孤,但有博友、影友、QQ相伴,也不寂寞。 明天回家 沈万三在周庄搅动了明王朝的财富风暴;任兰生在同里追求的是“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徐士元的虹饮山庄成了乾隆的行官;南浔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成就“钦若嘉业”;曾是用直走出了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是乌镇成就了沈雁冰还是茅盾影响了乌镇?还有当代画家陈逸飞浓缩了江南故事;还有今天人们更不能忘记的那位忍辱负重、执著的老人,以“捍卫古城勇斗士、都市文脉守护神”而蜚声中外的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 此行即将结束。如今,无论走进哪座水乡,人们都不会关注是谁第一个在这里埋下基石,而更多地感叹谁给水乡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这正是水乡厚重之中的那一页灵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