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膳食求“变”
品种求变
营养学家告诫我们,每天最好要安排30种食物以备选择,至少也要吃14种才能达到膳食平衡的目的,仅以矿物质与微量元素为例,数量多达几十种,分布极其广泛。如果食物每天一个样,不仅影响口味,降氐食欲,更糟糕的是会造成某些养分的不平衡,甚至缺乏,从而埋下患病的祸根。
四季求变
春季食谱要突出温补阳气类食物,如葱、蒜、韭菜等蔬菜。同时,根据孙思邈提出的“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原则,大枣、瘦肉、禽蛋、鱼、豆类等亦是佳品。
夏季首先要注意补足水分和钠、钾、钙、镁等无机盐,含氮物质以及维生素B、维生素c等。蔬菜每天不应少于500克,豆腐不少于300克,鸡蛋1个,少量瘦肉,诸如肉末豆腐、木须肉、炒青菜、蒜泥拌茄子或黄瓜、咸鸡蛋、酱肝等都是佳肴,应少吃油腻食品。另外在这个季节苦味食物值得推荐,如苦瓜等蔬菜。
秋季气候干燥,易使人产生种种“秋燥”症状,如咽干、嘴唇裂、口渴、便秘等,饮食要点是养阴润肺,芝麻、蜂蜜、梨、莲子、银耳、葡萄、萝卜之类是秋天佳品,多喝开水、淡茶或牛奶、豆浆等饮料,少吃辣椒等燥热食品。用饮食调养秋燥症。
立秋之后,气候干燥。人们在夏季过多的发散之后,各组织均感水分不足,如受风凉,易引起头痛、流泪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人们对秋天气候的变化适应力和耐受力较差,重视饮食调养可以起到一定预防作用。饮食调养,“清润”为宜,秋季易伤津液,平时要适当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以及牛奶等饮料。还应多吃些萝卜、番茄、豆腐、柿子、香蕉等,这些食物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功效。要禁烟、酒以及辣椒等燥热之品。
暮秋时节,人们的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和藏纳,有利于改善脏器的功能,增强人体素质。对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更有康复、祛病和延年之功效。这时可适当多吃些鸡、牛肉、猪肝、鱼以及莲子、大枣之类的食品。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秋冬间,暖里腹。”因此,在饮食上还应注意暖腹,禁食生冷。
冬季天气寒冷,是闭藏之令。进食的要点是“保阴潜阳”,即多吃点敛阳护阴的食物,如胡麻仁、龟、鳖、藕、木耳等。同时,天气寒冷,宜增加热量,加强抗寒能力,故狗肉、羊肉等高热量食物不可冷落。另外,冬天应多吃些新鲜蔬菜,以免引起维生素缺乏,故胡萝卜、油菜、菠菜、豆芽菜等便显得更为宝贵。
2. 早餐有讲究
宜迟不宜早
传统的观念认为,早饭要吃得早,然而,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老年人早餐不宜太早。人体经过一夜睡眠,绝大部分器官得到了充分休息,但消化系统夜间仍在繁忙工作,紧张地消化吸收存留在胃肠道中的食物,到早晨才处于休息状态,至少需要2~3小时后,消化系统才恢复正常功能。如果早饭吃得早,就会干扰胃肠的休息,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如果人体的自然循环受到干扰,代谢物不能及时排除,积存于体内则会成为各种疾病的诱发因素。所以,早餐宜迟不宜早,一般应在8点半~9点之间进行较为适宜。
宜软不宜硬
早晨,人体的脾脏困顿呆滞,常使人胃口不开、食欲不佳。故早餐不宜进食油腻、煎炸、干硬以及刺激性大的食物,否则易导致消化不良。早餐宜吃容易消化的温热柔软食物,如牛奶、豆浆、面条、馄饨等,最好能吃点粥。如能在粥中加些莲子、红枣、山药、桂圆、薏米等保健食品,则效果更佳。
宜少不宜多
饮食过量若超过胃肠的消化能力,食物便不能被消化吸收,久而久之,会使消化功能下降,胃肠功能发生障碍而引起胃肠疾病。另外,大量的食物残渣贮存在大肠中,被大肠中的细菌分解,其中蛋白质的分解物——苯酚等会经肠壁进人人体血液中,对人体十分有害,并容易引发血管疾病。因此,早餐不可不吃,但也不可吃得过饱。
许多长寿老人的实践证明。,每天早晨锻炼前,用凉开水或淡盐水漱漱口,然后再饮用适量的温开水,对于便秘、神经衰弱、胃肠消化不良及痔疮、头痛等慢性病症,均有治疗作用。
3. 节假日饮食“六忌”
美味佳肴,觥筹交错,节假日的餐桌上总是洋溢着人们无尽的欢乐与幸福。很多平时挺注意节制饮食的朋友们,此时也免不了多喝几杯,多吃几口;很多往日难得回家的游子,更是为老人们奉上精心烹制的菜肴和特别选购的补品。在这合家欢聚的餐桌上,似乎总有着饮不尽的酒,吃不完的菜,讲不完的故事……
然而,一些朋友正是在享受这份温馨与幸福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摄入了过多的酒精和油脂,结果有的在当时或事后出现了胃肠不适、腹胀腹泻,有的还感到头痛头晕,甚至引发很严重的后果。特别是一些已有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人,春节期间若不注意饮食卫生,就可能导致旧病复发或加重已有病情。
过一个如意祥和的新春佳节,这是每个人的心愿。安排科学的节假日饮食是实现这一心愿的基本保障。而科学的节假日饮食离不开“六忌”。
一 忌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是指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超过胃肠功能的负荷。
暴饮暴食可引起急性胃扩张,诱发急性胃肠炎、急性胃溃疡穿孔,甚至诱发心脏病等,它还是诱发急性胰腺炎的元凶之一。可以说,暴饮暴食是节假日期间饮食卫生的第一大忌。
我国人民根据长期的养生经验早就提出了“食不过饱”的说法,这点对中老年人特别重要。从近期反应看,过饱会损害肠道的生理功能;从远期反应看,过饱会使体内的热量过剩,引起肥胖,并可加速衰老进程;从营养素吸收的角度看,一次性摄人大量优质食物,会使其中的大部分营养素(如蛋白质等)无法被充分吸收,而造成浪费。“每餐七分饱”,这被认为是延年益寿的基本保障,它也是很多人已经接受并且遵循的饮食原则之一。平时,应遵循这条原则;节日期间,更应遵循这条原则。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