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京旧影(老明信片)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作者 叶兆言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央医院”、“中央商场”、“大华大戏院”、“玖金陵万象”、“南洋劝业会”、“谢公墩”、“复成桥”、“韩信点将台”、“周处读书台”、“菊花台‘表忠塔’”……《南京旧影(老明信片)》由叶兆言先生虚构的小故事展开,400多张从俞康骏先生藏品中精选出的珍贵老明信片,经过细致解读,呈现给读者。

内容推荐

收藏家俞康骏先生多年来搜集了上千张晚清到民国这段时间发行的珍贵老明信片。

《南京旧影(老明信片)》由叶兆言先生虚构的小故事展开,400多张从俞康骏先生藏品中精选出的珍贵老明信片,经过细致解读,呈现给读者。

这些老明信片大多极富特点,图像清晰度之高非常罕见,相当一部分是数十年甚至百年来首次面世。《南京旧影(老明信片)》并不想刻意在读者内心制造任何震撼,只是平实地为读者拼贴出百年前的南京旧影,展现那段被这些老明信片邮寄的记忆和其时南京的独特风貌。

目录

邮寄历史

壹龙盘虎踞

紫金山

北极阁

清凉山

狮子山

雨花台

燕子矶

贰六朝烟水

下关江面

秦淮河

玄武湖

莫愁湖

乌龙潭

白鹭洲

叁故都遗痕

明故宫,

南京城墙

中华门

通济门l

东水关

光华门

中山门

太平门

仪凤门

水西门

挹江门

肆府衙旧迹

清代府衙

中央党部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

国民政府

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汪伪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司法院

国民政府考试院

国民政府交通部

国民政府铁道部

国民政府外交部

国民政府海军部

国民政府最高法院

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

国民党中央党史资料陈列馆

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

紫金山天文台

南京古物保存所

励志社

藏经楼

英国领事馆

英国大使馆

日本总领事馆

伍科场学府

江南贡院

金陵大学

国立东南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

梅庵

金陵女子大学

江苏法政大学

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

暨南学校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陆陵墓魅影

明孝陵

中山陵

谭延□墓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柒梵宫刹宇

鸡鸣寺

栖霞寺

毗卢寺

大报恩寺遗物——琉璃塔顶

方山定林寺塔

朝天宫

捌市井百态

南京城

下关车站

新街口

鼓楼

大钟亭

秀山公园

江苏省立公共体育场

中央体育场

中央医院

中央商场

大华大戏院

玖金陵万象

南洋劝业会

谢公墩

复成桥

韩信点将台

周处读书台

菊花台“表忠塔”

古烈公祠

商园

拾南京人

南京姑娘

南京媳妇和孩子

秦淮河桃叶渡的船娘

女大学生

运送石灰的车夫

装运砖瓦的车夫

狮子山下休息的农夫和孩子

明孝陵神道上休闲的农夫们

乡村骑牛

莫愁湖放鸭

鼓楼岗上的黄包车夫

乞丐

秦淮河畔夫子庙的游人

明孝陵内红门口的茶客

后记

试读章节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南京境内的山脉是宁镇山脉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有钟山、北极阁、清凉山、狮子山、雨花台、幕府山、燕子矶、栖霞山、牛首山、方山、青龙山、阳山、东庐山、横山、老山、灵岩山等。

南京城区依山傍水,襟江带河,地势险要,环境优越。东以钟山为屏,西以石头(今清凉山)为障,北以长江为险,南以秦淮河为带。相传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出使孙吴时,曾经途经秣陵(今南京),登临石头山,有感于南京的形胜之美,不禁赞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其中“钟山龙盘”指的是钟山像龙一样盘曲;“石头虎踞”指的是石头山像虎一样踞坐。意思是,南京地势龙盘虎踞,是个定都的好地方。从此,“龙盘虎踞”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形容金陵地理形胜的雄伟壮观,并不断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进而成为南京的代名词。

紫金山古名金陵山,南京的美称“金陵”就是因其得名。汉代称作钟山,三国孙吴时改称蒋山,东晋南朝时称作紫金山、北山,明朝时称作神烈山。

紫金山是宁镇山脉的主峰,山体呈东西走向。东西长7.4公里,南北宽3公里,周长约20多公里,蜿蜒起伏。山有三峰:主峰居中偏北,故又称北高峰,海拔448米,是南京的最高峰;第二峰偏于东南,名中茅山,海拔360米,中山陵在其南麓;第三峰偏于西南,由于太平天国曾在山上筑天堡城,故称天堡山,海拔250米,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即建于此山顶上。钟山山势雄伟险峻,略呈弧形,弧口朝南,蜿蜒如龙。山脊的走向以北高峰为转折点,东段走向东南止于马群;西段走向西南,经太平门附近人城,余脉向西断续延伸为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鼓楼岗、五台山,抵清凉山,成为南京城内秦淮河和金川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位于鸡笼山之巅,与鸡鸣寺相毗邻,是南京城内的制高点。清初在明朝观象台旧址前建北极阁,遂以阁代山名,称鸡笼山为北极阁。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帝驻跸江宁(今南京)期间,曾登上北极阁,遥望玄武湖和南京城,心旷神怡,欣然命笔题写“旷观”二字。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江浙联军在总司令徐绍桢的指挥下,进攻南京城。清军统帅张勋将指挥所设在北极阁,负隅顽抗。江浙联军炮轰北极阁,张勋仓皇而逃。

北极阁小铁路又称宁省铁路、江宁铁路、京市铁路、宁市线,是清末新政的产物。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次年十二月建成。宣统元年(1909年)一月,全线通车,取名“宁省铁路”。它沟通了南京市区与下关地区的交通,在全国各省中独步一时。

该铁路轨制、车辆均与当时沪宁铁路相仿。因其线路短、站距近、设施简单、行车速度慢,俗称“小铁路”或“小火车”。宁省铁路全长11.3公里(一说12.5公里),起自下关江边,跨惠民河,由金川门入城,经三牌楼、丁家桥、无量庵,沿北极阁南麓、两江师范学堂(今东南大学)后墙,越珍珠河后,在今太平北路东侧南折,经过两江总督署(总统府)东墙外,到中正街(今白下路)止。沿线设有江口(今长航客运码头)、下关、三牌楼、无量庵(后改名鼓楼)、督署(后改名长江路)、万寿宫(后改名中正街、白下路)共六站。1927年后延伸到中华门站,与江南铁路接轨,共九站。1958年全部拆除。

北极阁早在南朝刘宋时期就设有日观台,又称司天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气象台。明朝时期,在这里设有钦天监,观察天文气象。其优良精巧的设备,令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叹为观止。1928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其遗址上建气象台,是我国第一座现代气象台。

气象台矗立在鸡笼山之巅,远远望去宛若一座古塔。这座气象台是我国现代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1890~1974年)就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之初兴建的,至今仍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清凉山原名石头山,位于今天的南京城西,西临秦淮河,西北接马鞍山,东南连五台山,山势呈圆形,周围有大小山丘十余座。1500多年前,长江之水从石头山西侧流过,秦淮河水在石头山下与长江交会。石头山控江临淮,地势险要。诸葛亮口中的“石头虎踞”赞美的就是石头山。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逐渐西移。

南唐时期,佛教盛行,在石头山上建清凉道场(又名清凉寺),这里成为高僧云集之所,石头山因此又名清凉山。明朝时期,画家郭仁绘有《金陵八景》图,清凉山以“石城瑞雪”名列其中。清朝时期,清凉山环境优雅,香火缭绕,以“石城霁雪”和“清凉问佛”之名跻身“金陵四十八景”之列。

清朝时期,著名画家龚贤隐居在山上的扫叶楼,潜心作画。其画在画坛独树一帜,形成以其为首的“金陵八大家”画派。P3-12

序言

一百多年前,一位金发碧眼的老外来到南京旅游,被古老和苍凉所震惊。站在高高的豁蒙楼上,目不暇接,东张西望,每一处美景都无限感慨。他取出相机,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再去照相馆冲印,然后去邮局,打算寄回家乡,向未婚妻展示南京风光。恰巧邮局信封卖完,工作人员便建议在照片背面写地址,贴上邮票,附上想说的话。

这封信还真让未婚妻收到了,从此明信片应运而生,仿佛今天手机上短消息,成为人们交流的最流行样式。“亲爱的苏菲娅,此刻我正在南京,那是中国最美丽的一个古城。”由于现实中有照相机的人不多,后来常见的办法是,将现成图片印刷。回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曾经一度,配有各式照片的明信片大为流行,成为洋人和国内中产阶级们的喜好。

我们写信交流,往往没有太多见不得人的私密。有时候,只是简单报个平安,家书抵万金。有时候,不过卖弄足迹,炫耀见多识广,不这样做,别人又怎么知道你到过南京呢。因此说起明信片,不同时代不同特色,不同的人不同记忆,譬如我总会想到“文化大革命”,那年头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像是样板戏,要不就是刚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

现如今,一位收藏爱好者告诉我,“文革”中那些令人生厌的明信片已很值钱,翻了上百倍。这让人十分诧异,钱不能说明问题,却最能抓住要害。记得见过一些民国时期的老明信片,相对于没太久历史的八个样板戏,这些稀罕的老明信片才是真正有价值。我不知道现在的行情如何,凭感觉,就应该是个很昂贵的数目,价值连城太夸张,说这些明信片上的老照片,和一个城市的历史紧密相连,却一点都不过分。

南京的老照片我不应该很陌生,十多年前写《老南京·旧影秦淮》,曾见过无数老照片,对于明信片上的老南京,也自以为非常了解。然而面对书稿《老明信片·南京旧影》,还是被深深震撼。没想到与南京有关的老明信片,竟然会有这么多,将近一千张!

认识和了解一个城市有许多渠道,借助老明信片,不失为一条捷径。珍贵影像是最好的历史说明书,仿佛时空隧道,轻易地就回到过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为此,真应该好好感谢有心的收藏者。

这篇文章开头完全虚构,一个不存在的故事,众所周知,明信片诞生与南京无关。德国人英国人还有美国佬,都喜欢说是他们发明,南京人犯不着再去凑这热闹。很显然,谁发明不重要,重要的是明信片上的老南京,是那些有着丰富历史痕迹的影像。

2011年12月1日

后记

2010年的一天,我在《南京日报》上看到有关南京藏家俞康骏先生多年致力于收藏南京老明信片的文章,很想拜访俞先生并看看他的藏品。经过著名作家薛冰先生的引荐,我们在夫子庙平江府路一家邮品市场的二楼见了面。俞先生将他珍藏的部分有关南京的老明信片拿了出来,我看了以后,心里怦然一动。关于南京的老照片、老明信片,这么多年来,我自认为很少没有看过的,然而俞先生的藏品中,居然有相当一部分是我从没有见过的。俞先生说,还有更多的老明信片放在家里,没有带来。我当时就有了出版老明信片的念头。

不久,俞康骏先生收藏的全部有关南京的老明信片在南京广厦集团旗下的仁德书院展出,我闻讯前往,眼前的一张张老明信片,仿佛是一部电影的画面,真实地再现了晚清、民国南京的风貌,具有文献资料无可替代的价值。看了展览后,我更加坚定了出版南京老明信片的决心。

恰好广厦集团这些年来也积极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在仁德书院的成立典礼上,我向广厦集团董事长谈到了俞康骏先生收藏的老明信片的价值,希望由南京出版社和仁德书院共同出资出版,他当即给予了积极回应。此后,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俞康骏先生收藏的关于老南京的老明信片有将近一千张,内容广泛,其中不仅有许多重复之作,还有相当一部分老明信片无法确定地点,整理起来有不小的难度。

为了确保图书的质量和进度,我们作了如下分工:首先由仁德书院的严安先生负责将所有的老明信片逐一扫描;其次由我对这些老明信片进行鉴别、筛选、分类并撰写简要的说明文字,范忆先生(也是本书责任编辑)进行二次整理,精选出416张;再次由我和黄强先生共同列出目录,并对每一个类别的老明信片进行深度解读;最后,由著名画家、美术编辑杨晓岗先生进行装帧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与著名作家、南京文化名人叶兆言先生进行了联系,希望他为本书撰写一篇文字,出于对南京文化浓厚的兴趣和为南京文化作贡献的使命感,兆言先生慨然应允,于是才有了本书开头的画龙点睛之作。

卢海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