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出于个人原因,有一部分人宁愿收养也不愿意自己生育,不过大部分想做父母的人都认为,孩子就应该是亲生的。然而,在任何一个国度,总是有一小部分人不能拥有自己亲生的孩子。在美国,这一部分人在1980年到1990年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据1998年的调查显示,有超过600万的美国人不能生育。造成这个局面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许许多多的女性推迟了生育时间。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向女性敞开大门,美国妇女在拥有孩子的同时还可以受到更良好的教育,建立更成功的个人事业。生育年龄的美国人往往与父母不在一起住甚至相距很远,所以他们不能指望自己的父母帮忙照看孩子。很多人都认为,应该等到完成学业或有了自己的事业之后再考虑生儿育女。不过事实往往是这样的:当他们终于准备好要孩子的时候,却发现自己那基本的传宗接代能力已经不具备了。
随着不孕不育率以惊人速度的增长,生育技术领域在1980年到1990年间经历一了一场爆炸式的迅猛发展。很多美国女性都服用过生育药物。其中的一小部分还进行过体外受精。虽然一部分的妇女和家庭成功地通过辅助生育技术生了孩子,但绝大部分仍然生育无望。
关于是否领养孩子,人们总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有些强烈希望延续自己血脉的夫妇会耗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光,尝试各种辅助生育技术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另一些曾经想成为父母的人们却已经彻底放弃,决定过没有孩子的生活。他们或是痛苦辛酸,或是坦然接受。其他的人,则决定通过领养去圆自己为人父母的梦如果这些夫妇养育孩子的愿望比延续自己血脉的愿望强烈得多,那么,他门做这个决定会更容易。很多夫妇决定去领养,而非不断地寻找生育方面的医疗帮助。那些曾经寻求过医疗帮助的夫妇永远记得那难忘的—刻。那—刻,他们决定放弃既昂贵成功率又低的手术,将精力转向领养孩子来组建一个家庭,那是一种解脱。
为什么在海外收养
在自己的国家去收养一个孩子,似乎才是最合情合理的。然而,二十世纪末期,在美国本土收养一个孩子是非常困难的。想去领养的人数大大超过可供领养的孩子数目。自1970年之后,堕胎开始变得合法,相对于之前的年代,可以领养的孩子数量也越来越少了。再者,在美国,一个放弃孩子的年轻妇女,有精神错乱、酗酒或者吸毒问题的可能性很高。许多夫妇担心他们将要收养的孩子有可能出现同样的问题。 此外,在美国等待领养一个孩子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而且花费不菲。少量可供领养的孩子和大量渴望领养的夫妇,两者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导致了许多夫妇要支付更高的费用安排私人收养,有些人还因此失望甚至绝望。举个例子,很多家庭支付了安排给他们领养的婴儿的母亲生育前和分娩的费用,到最后才发现那个母亲变卦了。据埃文·B.唐纳森领养机构估计,在美国,每成功安排一例领养,就有五六个想要领养却找不到婴儿的家庭。
此外,几个备受瞩目的案件被美国媒体长篇累牍地报道。这些案件震惊了想要领养孩子的夫妇们,并且使他们不再考虑国内领养。那些庭审案件让人们认清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使一个孩子在领养的家庭里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多年之后那些没有完全放弃双亲权利的亲生父母仍然可以追索监护权。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媒体用一张张图片和一个个故事,报道了那些呜咽的孩子被硬生生地从抚养他们长大的养父母身边带走的事件。其中的一幅照片更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这一幕:一个五岁小女孩的手死死地攥着后院的秋千上的链子,但是为了把孩子还给已经形同路人的亲生父母,这只小手被强行地扳开了。可供收养的孩子数量不足,以及对合法收养关系得不到保障的恐瞑,促使美国家庭开始寻求海外收养。
我丈夫和我起先尝试在美国国内收养一个婴儿。在等了一年之后,1992年的一个早上,我接到了一个电话。一个兴奋的声音传了过来:“请坐稳了。恭喜你!我们有一个婴儿给你们”
在当地收养机构回答了我们的疑问之后,我们发现这个婴儿的父亲无法寻找到,因此他就还没有放弃他作为父亲的权利。
“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工作人员愉快地说道。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拒绝收养这个孩子。对我们来说这并不算困难,因为它将使我们远离一条可能让我们心碎的收养之路。
为什么是中国
对国内收养厌倦,却又渴望有个孩子的夫妇,常常将目光投向国际收养。中国迅速成为最热门的领养国家,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人对中国和中国历史文化的态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简单明了的领养手续。在许多美国人眼中,中国人非常聪明又很勤劳。这些普遍性的观点,无疑影响了那些望子成龙的养父母们。遍及美国的准养父母憧憬着领养一个漂亮灵巧又聪颖的中国孩子,将其抚育成人。 一些其他的因素也对美国人热衷于收养中国孩子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数据显示,3/4的家长期望领养到的是一个健康的女孩。当美国夫妇将中国作为他们的首选之时,通常他们会美梦成真。
激发美国人在中国领养孩子的浓厚兴趣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包括美国的许多国家中,孩子可供人领养大多是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所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许多幼儿需要一个永久的家庭。
P4-5
提起“红线”,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那“千里姻缘一线牵”的爱情传说。岁月悠悠,千年流传的中国神话,在上个世纪末期到了地球的另一方。在那里有这么一群特殊的人们,他们相信他们的亲情是红丝线牵成的,他们就是成千上万个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两性之爱固然美丽动人,而跨越血缘的骨肉相连的亲情之爱更加令人感动。“红丝线”在异国的土地上被赋予了更广更迷人的含义,有了崭新的生命力。本书作者维吉尼亚?萝丝?泰勒的一家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有一个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愿望。然而,收养一个孩子,而且是从另外一个国家来的不同肤色的孩子,对许多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维吉尼亚的选择是不容易的。从满怀希望的生育治疗到绝望,再寻求本国认养,而后又不得不放弃,最后有了两个从中国来的美丽的女儿。一路艰辛,不为常人道。这一切为了什么?她写道,“促使我们从中国领养孩子是人类的一个基本愿望:要为人父母和抚养孩子。”她回答了为什么美国人会希望从中国领养一个孩子,描述了长期而艰巨的海外领养的过程,和抚养从另外一个国家来的孩子的乐趣和挑战。这本令人感动的回忆录的核心是爱,一个近二十年的爱的心路历程的故事。
这是一个母亲和她的孩子之间的爱的故事。许多人可能很难理解一个母亲怎么会可能爱一个不同族裔的孩子了。维吉尼亚写道,“你自己生的孩子,你看相似之处:她的眼睛看起来像你自己,或者他的笑容像他父亲一样。然而,当你领养了一个孩子,有不同的肤色,不同形状的眼睛,一开始一切都是个谜。你必须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不知道要等待多久,这孩子才成为你自己的。一旦孩子是你的,你必须再等待,不带成见地看看她是谁。经年累月,你的孩子的特点和性格才会像花瓣一样在你面前慢慢展开。”翻着书页,她的故事就如水面上的莲花在我面前绽放开来。异国领养孩子的母亲,首先会面临一些一般母亲所没有的问题:该怎么告诉孩子他们出生的故事?不同肤色的母女,该如何面对街上异样的眼光?该如何让她的孩子接触她们种族的文化和传统?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明白父母是爱她的,对于向她这样的母亲,由其如是。该如何去做呢?她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而是让我们从书中和她一起学习成长。
孩子的青春反叛期中的教育是天下父母都要面对的难题。异国领养来的孩子更会有身份认同的危机。维吉尼亚讲述了她的女儿为了自己的出身的感情挣扎,对自己身份的迷惑。西方人处理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许对东方的父母有点启发。为了让孩子接触中国文化,她们上周末中文学校,一家融入美国华人社区,交了许多华人朋友。她们一家令人难忘的中国之旅,让两个女儿对自己的出生地有了新的正面的认知。在她的笔下,与中国的孤儿院工作人员奇妙的相遇,充满了温暖和亲情。小城公园里的陌生人的友善,大都市令人惊叹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美丽的自然风光,让她的两个女儿为自己的家乡和祖籍国感到骄傲。
第一次见到维吉尼亚是在2002年我筹备开办中文学校时的一次小型会议上。办学的初衷是为了让我们地区的华人子弟能就近上学学习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得知我们办校的消息后,她就自愿加入协助我们。她的热情和善良,很快就赢得了每一个人的心。认识了维吉尼亚,又认识了她的丈夫比尔和他们两个可爱的女儿—安娜和凯瑟琳。这两个从中国来的姑娘很快就和我们的孩子成了好朋友。虽然两家相识相知多年,但第一次阅读本书英文初稿,我仍然被深深地感动了。翻译本书带我回到往日的时光:办校,为华人助选,推动本地公立初中高中开中文课,为当地主流社区开办中国文化音乐晚会,她的身影无处不在。支撑着这一切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是一颗母亲的爱心。多年的努力,她的女儿对自己种族文化从排斥到逐渐接受。她写道,“安娜和凯瑟琳正在学会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认知体会她们在美国生活的好处。她们是,且将永远是,中国的女儿和美国的女儿。”
抚养两个中国女儿的经历,从各方面改变了她,帮助她最终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爱的收获给了她最好的回报。“有时候,”她写道,“看着我的孩子,我惊叹我所拥有的财富。”
“你怎么能全心全意爱一个不是你亲生的不同种族的孩子?”有人问过维吉尼亚。对于她来说,答案是简单的:她爱她的孩子,就像是红丝线的命运,它跨过千山万水,越过生命的界限,它永远不会断裂。
由维吉尼亚·萝丝·泰勒所著的《红丝线(一个美国母亲和两个中国女儿的故事)》是国内第一部讲述美国母亲和中国女儿故事的图书,把美国家庭热衷于领养中国孩子的原因一一道来,记载了孩子们在认同和造就自己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双重身份过程中的心灵挣扎和不懈努力,对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生活的交融具有重大意义。
《红丝线(一个美国母亲和两个中国女儿的故事)》按照年代顺序记录了女儿们的整个成长经历,也记载了孩子们在认同和造就自己中国人和美国人双重身份的过程中的心灵挣扎和付出的不懈努力。
维吉尼亚·萝丝·泰勒会把美国家庭热衷于领养中国孩子的原因一一道来。
她将把漫长领养过程中的兴奋与焦虑,和初次见面并带回女儿时的激动等等体会传递给读者。她将导引着读者们进入这个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切身体验他们在美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