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标的《踏沙行湖,走过从前》这本文集,大量的篇幅是在回忆记叙那些令他不能忘却的故人、往事、旧情。《感恩母亲》《老嗲嗲》《红薯的记忆》《一块进口手表》《童年的老街》《饭香》……那几乎就是同龄人的共同记忆和往事。那些“小我”故事、情感中,真切地透射出时代的“大我”情感:苦而弥坚、无所抱怨、知足常乐、笑对人生。那些父辈、晚辈的亲情,那些生活甚至生计的艰难、拮据,那些小小的乐趣、淡淡的哀愁所堆积起来的,是那个时代人的单纯、朴实、和谐,读来令人惆怅,浮想联翩。
本书文笔简洁、朴实,像白描,不事修饰,然文中的事、事中的景、景中的意、意中的情,似一杯清茶,淡而幽香;又似一道母亲亲手烹制的“家常菜”,引食指大动;更似老友聊天,一壶黄酒叙往事,滔滔不绝。
《踏沙行湖,走过从前》系作者金志标回忆过往岁月的文集。带着对人生的真切感悟,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回忆那些令自己难以忘怀的故人往事,表达出追求与失望、幸福与苦涩、激情与低落等单纯却又复杂的情感。《踏沙行湖,走过从前》中文章描述的每一个故事,思想高昂,如同一首首老歌,拨动着人们的心灵,唤醒了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作者文笔真切朴实,语言诙谐幽默。
少年那些乐事
30多年前,原市七中(现为江南中学)坐落在狭小的南市桥上塘街这条宽不足五六米的小弄堂里,狭窄处两辆板车勉强可以交会通过。
学校正门对面有一处低矮的通行处,宽约3米、高约1.7米的光景,上面是住户,行进在这长约五六米的通道,有时还能听到住在上面的人们行走在楼板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下面这通道像碉堡楼通道样,人们进出,即使是中学生,如个子高一点也要低了头才能进出。可别小瞧了这不起眼的小通道,却是同学们跨过中山二路直达中山路的捷径,课余或放学后,要去买根冰棍,到安福食品店买几片饼干和梅片吃吃,这通道便成了必经之地,这通道虽狭小,周围常常聚满了一堆又一堆的学生,热闹非凡。
从市七中大门走出这狭小的通道,是一个大大的豁口直通中山路,同学们称这一带为荒场,校园内不能做的一些事,都可以在这个地方搞定。有几个喜欢打架的“刺头”,在学校不能开战,怕造成影响,常常大拇指跷起朝后,举过肩膀,瞪圆了眼请对手去那儿“开战”,像角斗士似的。
久而久之,这个地方既是通道,又常常是同学们为某件事约见的地方。
一年暑假,高高的树干、密匝匝树叶的法国梧桐把整条中山路覆盖得严严实实,树上的知了像唱歌似地叫着,声音忽高忽绕,此唱彼和。天气越是热,它就越是叫得响亮,实在到叫不动的时候,完了还拖着一声长长、细细的尾声。
我们几个同学在“荒场”集中,徒步去蠡园玩的计划马上就要在这里实施了。
“这张憨咋啦,说好了上午8点,到现在怎么还没来?”
“原先可以趁早上天气阴凉一点就走,这下可全完了。”
在“荒场”等了好半天的同学聚在一起,大都有些不耐烦了,许多人不耐酷热烦躁起来,不时用手臂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边擦边嚷嚷着。
又是半个小时过去,张憨才摇摇晃晃从七中对面的通道里钻了出来,拉长了脸,一脸的不悦。同学们马上迎上去,有的佯装对他做出拳打脚踢的动作来,嘴里骂骂咧咧:眼睛一眨一眨做出各种各样怪样的动作来。
原来,这张憨兄弟俩昨晚趁父母不在家时,在不大的房间里玩起了打仗游戏,一个拿着晾晒衣服用的乌叉,一个拿着扁担,手舞足蹈玩了半天,不小心把房间的灯泡给砸碎了,引来父母亲一阵阵严厉的训斥。做了坏事还要出去玩?那是梦想!
张憨兄弟俩一早被罚去水站挑水,硕大的水缸挑满也不是一件易事,水站离家有六七家门面,龙头里放出的水又细又小像筷子一般。这水站又不是为你一家设的,碰得不巧,还要用木水桶挨个排队,这一折腾个把小时过去了。早早起床,兄弟俩一瘸一拐好不容易把水缸里的水挑满,还遭了父母不少的白眼。
整整十多里路,同学们走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中饭前才到达蠡园。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去,此前光玩过公花园和锡惠公园,随着年龄渐长,玩得越来越远了。
这蠡园还真美,青灰色的方砖构筑了古朴的园门,一进园门绕过层层叠叠太湖石包围的通幽曲径,眼前一下豁然开朗起来,波光粼粼的太湖在太阳的映照下,不时泛起只有夏天烈日下才特有的万道银光。
穿过四季亭,便是园子两侧的柳堤,绵延逶迤长廊的尽头是小巧玲珑的“凝春塔”,那塔五层八角,红砖青瓦。水榭映塔,“溢红、滴翠、醉黄、吟白”,取自春夏秋冬之意,这座俊美的四季亭遥遥相对,文雅地矗立在太湖的一侧。
大家高兴极了,尽情地欣赏着这一处处充满江南风格的美景来。一处处山洞里透出幽幽的洞光,大家玩起了捉迷藏,一同学在明处寻我,另一个同学就从假山的缝隙中装神弄鬼地跳出来,乘人不备大吼一声,弄得明处同学毛骨悚然,心惊肉跳起来。
过了晌午,同学们都玩累了,可能是肚子饿和没水喝(那时没有瓶装水,渴了找厕所洗手池捧两口自来水喝)的缘故,一个个蔫头耷脑,找一块金山石铺就的空地,有的斜倚在湖边的石头栏杆上,两条腿直挺挺地横卧在石板上,有的低下了头用手使劲地挠着长长的头发。
“吃饭去。”
不知哪位同学撑足了精神,瓮声瓮气地吼了一声。
此前这位同学可能来过,熟门熟路。一帮人循声吃力地硬撑起来,跟着这位同学紧步向前走去。
唯一的一家饭店紧挨着蠡园的大门,要出园门才能吃到饭,当然饭钱早有备呵。
离蠡园的出口处不远了,大家倒又犯起愁来了。
“出了公园再进来岂不又得重新买票?”
一同学眼睛骨溜溜一转,一脸无奈地提醒着大家。
“是啊,那咋办哦?”
一群人边走边动着各种各样的脑筋来,不多时就来到了出口处,这地方本没有一条标志十分明显的进出线条,那横亘在大家面前的一条权做门槛的黄石条却像一条无形的激光束一样,虽没人提醒,但一个人都不敢再大大咧咧往前跨半步,生怕跨越了这条无形的线,或重新买票或不买票再也进不了这园门似的,心里颤颤的,大伙的目光齐唰唰地射向了正在忙碌着收票老汉的脸部,看看他那表情。
“老伯伯,我们刚才才买票进来的,能不能出去吃一顿饭再放我们进来。”
一群人中,不知哪个胆子稍大的同学先礼貌地开了腔,话语中还夹杂着一点颤抖,差一点搞结巴了。
老汉愣了一下,直瞪瞪地看着我们这一群稚气未脱、乳臭未干的小子,也许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也许他擅自同意了,会遭来领导和公园其他人的指责,于是基本不搭理。
开始很有分寸地七嘴八舌起来了,虽然没有人统一指挥,尽量有礼貌,一人讲时,另一人闭嘴。情急之中,当然思维逻辑都有可能会出错,一个同学有点按捺不住了,气呼呼地说道,我们刚进来,出去一会再进来为什么不可以?一眼明手快的同学马上推了推讲话的这位同学,示意说错了,进来一会和进来二会、多会有什么区别,问题的焦点不在于此。
还是走友善沟通路线。老汉从同学们的交谈中也领略大意,就是还未点头,众同学的目光一刻都未从老汉的脸部移开过。
“老伯伯”、“叔叔”一个劲地喊,不多时,老汉的心被喊软了,严肃古板的脸开始舒展了,终于笑眯眯地朝我们点了点头,完了还拍了拍我们几个同学的背和头。大家像完成了一件要事似地,愉快地朝门口的饭店走去。
饭店里弥漫着香喷喷的饭菜香味来,高高悬挂在进口处椭圆形服务台上方的菜单,是一块像两张报纸大的黑板,上面用彩色粉笔花花绿绿地写满了菜名和单价,当然,从排序上看,价格最贵的排在最前面。一进门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盯住了这黑板,有的人不由自主地把手插进裤兜里,摸着仅有的一张角币和几枚硬币,发出硬币碰撞细小的声音。
那黑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菜名,都是无锡的本帮菜,一看便知道了;不像现在的菜单,看了也不知这道菜用的是什么原料。有次上馆子与好友小聚,我问服务生这菜单上的龙凤腿是什么玩意?服务生说了半天,我才懵懵地听懂,主料其实是鸡丝、虾仁,将拌匀的鸡丝、虾仁均分网油上色成鸡腿状,放人热油中炸熟而成,听罢仍是云里雾里的,这压根与龙和凤沾不上一点边。
那菜单上写着的菜,一看就令一群同学馋得直咽口水,无锡排骨、腐乳肉、镜箱豆腐、脆皮银鱼、梁溪脆鳝……这些独具无锡特色的菜,有的浓油赤酱,有的甜笃笃鲜咪咪口感清爽。
其实不能再往下看了,这美味对一群稚气未脱,刚走玩10公里路又猛玩了个把小时饥肠辘辘的同学来说,实在是诱惑力太强了,但不得不再往下看,这最便宜的菜排在最后一行。懂得了这些定律,各自的眼光飞一般地跨越这充满鲜香、会直勾起你食欲的道道诱惑,直冲最后一只菜。
那极具无锡地方特色的点心在菜单的另一端同时映入了眼帘,荤汤豆腐花、玉兰饼、梅花糕、鲜肉馄饨……
豆腐花多好吃啊,那片片嫩豆腐浸沉在浅红色的酱汤中,小葱飘在上面,加上紫菜、虾米,用那小勺慢慢地捞起,吹上一口气,慢慢地吞咽下去,齿颊间充溢着香甜,那是何等美妙的味道啊!
鲜肉馄饨多诱人啊,那用母鸡熬制的汤水中,静卧着的馄饨,一只只像琥珀般精美,白净中还透出鲜肉半透明的朦胧,汤水上面不时还飘着直扑你感觉的小葱和黄澄澄的鸡蛋皮以及弓着腰、头上稍稍有点红色鲜香的小虾米。
玉兰饼若一口咬下去,那被油炸得香脆的表皮,咬出一小孔后溢出鲜肉的汤汁和隐藏着的一块硕大的肉圆,那肯定是令你满脸堆笑、满心惬意、满口芬香啊!
那五条弧线优雅连接呈梅花状的梅花糕,顶端撒满了红瓜丝、绿瓜丝,还有那香喷喷得用上下两颗牙齿细细地、慢慢地对齐将它咬开的黑芝麻、白芝麻。用手捏住梅花糕底部,那一口咬下去,菜猪油馅、豆沙馅、鲜猪肉馅,那味就更甭提了。
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反正绝大多数的菜和点心都与我们无关,囊中羞涩,只是看看而已。同样,在看这一排点心单时,只得把目光老老实实移到最后一排。
一阵沉寂,虽然彼此不说话,但每人都心知肚明,“两个最后一行”,结论有了。
鸡蛋汤0.05元/份。
白米饭0.06元/3两。
P115-121
看完志标即将付印的散文集清样,掩卷啜茗,不禁有些感伤。真所谓流水落花、韶华易逝。读志标文中那些家常琐事的絮叨、亲情学谊的倾诉、年少不更的天真、城街乡邻的暖意,似乎在听作者哼着一首首怀旧的老歌,触动心弦,令人陡然念起苏子诗云:沧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志标与我差不多是同龄人,上世纪50年代生人。那个年代的人生故事和情感似乎是既复杂又单一,既苦涩又幸福,既激情燃烧又茫然若失。志标的这本文集,大量的篇幅是在回忆记叙那些令他不能忘却的故人、往事、旧情。《感恩母亲》《老嗲嗲》《红薯的记忆》《一块进口手表》《童年的老街》《饭香》……那几乎就是同龄人的共同记忆和往事。那些“小我”故事、情感中,真切地透射出时代的“大我”情感:苦而弥坚、无所抱怨、知足常乐、笑对人生。那些父辈、晚辈的亲情,那些生活甚至生计的艰难、拮据,那些小小的乐趣、淡淡的哀愁所堆积起来的,是那个时代人的单纯、朴实、和谐,读来令人惆怅,浮想联翩。
不能忘却的,还有作者那些少年情怀、坚韧奋斗,令人同感而生。《变成铅字的文章》《共青团员》《脱产干部》《少年那些乐事》……人生的成长、进步,谁又不是在少年的懵懂、青年的壮怀中磨砺的呢!那些小小的“傻冒”、小小的“拙笨”、小小的“心计”,所透露出来的奋进、激情、单纯和苦难中的倔强,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少年时代或丰富、畅快,或爽朗、阳光,对一生都有益处”,说得多好啊。只有这样的人生经历,才会有《信访局长的良心》——志标当过农民,干过工人,做过知识青年,成为机关干部,那是从田间、车间,与农民、工人水乳交融、耳鬓厮磨过来的一半人生,才会有如此贴近与“换位”的为官理念:“有时我会问自己,假如持有这样呆滞、忧伤眼神的这些人是你的父母,假如虎口毛糙、厚重茧层的民工是你的兄弟,你会不动容?当人们在春日莺飞草长的公园,情侣们手挽着手在和风丽日下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吮吸着从湖边飘来的习习清风时,也许还有人在为生计奔波、犯愁。当人们穿着新衣在温暖的家庭听着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响,一家围坐在一起享受新春团圆之乐时,被欠薪的民工还在奔波,也许在急促返程的火车上,也许他们正在啃着硬冷的馒头,妻子急切的眼光、孩子期盼的心情,只能看着简单饭菜和那一双未动过的筷子和一杯倒满了却未曾喝过的酒……责任也罢,动容也罢,践行宗旨也罢,其实信访局长干的都是良心活,应该多一点‘换位思考’才是。有了良心才有党性,有了良心心里才有群众。”这些,又何尝不是一份淡淡的人生体验、发自心底的真情流露呢?
惟有真情,才无须造作。志标的这本文集,文笔简洁、朴实,像白描,不事修饰,然文中的事、事中的景、景中的意、意中的情,似一杯清茶,淡而幽香;又似一道母亲亲手烹制的“家常菜”,引食指大动;更似老友聊天,一壶黄酒叙往事,滔滔不绝。
古人云,五十知天命。志标似乎通过这本忆旧的文集,感悟、总结过往的一些人生体会,表达着作者的一份珍爱,一份与作者同行的人和事的难舍情怀。套用陆放翁的《春日绝句》诗:桃李吹成九陌尘,客中又过一年春。馀寒漠漠城南路,只见秋千不见人。也许有些伤感,但那是“挚爱”与“真情”的写照!
严克勤
庚寅年冬于味绿居
真没想到过自己要出一本集子。虽然其中有些艰辛,但一切还是显得那么自然。
对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和事的观察,再加上头脑中的思考,便有了许多篇也算是文章的东西。没有哪个人指定要你写一篇或若干篇这样的命题文章,一切都是自愿和投入地去做。
有时会很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作文时尽量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想法,力求还原情节。文字不求华丽和花哨,也力图使其更真实和质朴。
有时会很快乐,想起曾经历过的情节,写到某些段落时,自己会情不自禁地笑个不停。
只要是一动笔,笔端流淌出的文字便会像潮水般地涌动,毕竟许多事都是自己亲历的。有几篇文章刚开始写时,还不知道会写成什么样子,边写边想还竟写成了。不像许多高手意在笔先,下笔有神,胸有成竹,我好羡慕他们。
常常会把文章写好后,试着向不同层面的报刊投稿,当然大多不敢具真名,生怕写得不好被熟人讥笑。有许多稿件还居然真在各种各样报刊的专栏中发表了。每一段落、每一句话都会拿着原稿对照,哪怕是编辑修改几个字的点睛之笔,哪怕是段落稍经调整具有的韵律之美,我都会一一细细琢磨。那些从未照面的编辑们还真成了我的老师,使我受益匪浅,也驱使我在学习写作的路上不断能放开一些拳脚。
我自幼出身贫寒,艰苦环境中生活的孩子没有丝毫的优越,可能更懂得珍惜,久而久之便有了一种坚韧、刚毅和对人的亲近和尊重来,特别是对父母亲那种深深的爱意和对一些普通人发自肺腑的感激,这种情感都散落在我的多篇文章中。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在一次不是太正式的场合,一位领导把我们几个聚在一起商量文稿的年轻人一一作了点评,谈到出身,这位领导说,唯独我是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其余都出身于干部家庭。直至现在我也不知当时提这话题的用意。孟子日:“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之后,我常常默默思忖,工人家庭出身有什么不好,父母和孩子间更具亲近,动手能力、独立思考以及生活的能力也许会超过其他人。
大凡经历艰辛的人,才会懂得幸福来之不易而倍加珍惜。我常常信奉的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叫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无暇耕耘,颗粒无收”是我自己加上去并紧挨其后的一句话。我常常用这句极其普通却富含哲理的话激励自己。当然,耕耘是艰苦的,收获是愉悦的,因此,我特选择《踏沙行湖》作为书名,我想人生中既有踏沙的艰辛,又有行湖的愉悦。
在农村、工厂经历的锻炼,使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现实生活,我常说,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即使结了婚组建了小家庭,从儿子成为父亲的蜕变,也照例会把许多琐事安排得妥妥贴贴,一点都没有慌乱过,我感谢人生中有这样的一段经历;机关工作的磨练使我懂得做事更重细节程序和为人的朴实。
随着年纪渐长,过去经历中的一些人和事会时不时地从头脑中映现,驱使我坚定地把生活、工作中的一些事忠实记录下来的恒心,这种愿望有时会表现得很强烈。特别是一些稿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后,许多领导、朋友给予了许多的关爱和鼓励,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周围一些好友还常常鼓励我把这些零星发表的文稿汇编成册。 在本书成稿过程中,许多朋友给了我不少的关怀和支持,我心里一直感觉暖暖的。邱亚君、乐小松先生给了我不少帮助;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无锡商报》总编辑马正红先生以及他夫人、交通银行无锡分行审计部总经理解红女士,无锡天圣达文化艺术公司副总经理邹浩德先生也为本书的出版花了许多心血。特别是年过七旬的香港著名画家陆廷栋先生冒着酷暑为本书画了十多幅精美的插图;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五十家之一的穆棣先生还欣然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无锡市广播电视集团党委书记、总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严克勤先生还拨冗为本书作序,所有这些都为本书增色不少,在此,谨一一向他们作揖感谢了。
金志标
2011年5月于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