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朱瑞熙//刘复生//张邦炜//蔡崇榜//王曾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之一种,利用大量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考察了宋、辽、西夏、金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涵盖饮食、服饰、交通、婚姻、宗教信仰等,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生活史专著。

内容推荐

宋辽西夏金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此期间,中国人风俗的变化主要有四项。一是居室从席地跪坐转变为垂足而坐,引起礼仪和家具等一系列变化,女真人传入的炕在北方开始逐渐普及;二是在衣料方面开始了棉取代传统的丝麻的漫长过程;三是大量用石炭作为民用燃料;四是汉文的口语化,以及标准语开始由洛阳话向今北京话的漫长转变进程。当时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城市的发展,市民即坊郭户的壮大,造就了文娱体育生活的丰富和活跃。说唱、杂剧、舞蹈、杂技、武术、相扑、足球、斗禽虫、双陆、骰子等,呈现了万花筒般的奇幻迷离。节日的多样化和节假日消费,至宋均盛。契丹人嗜食野味,而羊肉是宋宫肉食之尊。丝织品和绵冬服是常见衣装,而棉布和棉袍反而是稀珍物品。贵妇是乘牛车出行,而不是乘马车或驴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服饰

第一节 宋朝"衣服之制"

第二节 男子主要服饰

冠帽类

衣裳类

鞋履类

第三节 妇女冠服

头饰

服饰

第四节 辽、西夏、金和南方少数民族服饰

辽朝服饰

西夏服饰

金朝服饰

第五节  "衣服变古"

第二章:饮食(上):宋代饮食

第一节 饮食品种

五谷

蔬菜

肉类和水产

果品

饮料

调味品

第二节 饮食业的兴旺

第三节 饮食习俗及烹饪技艺

第三章:饮食(下):辽、西夏、金等饮食

第一节 辽代饮食

第二节 西夏等饮食

第三节 金代饮食

第四章:居室和居室用具

第一节 居室"法式"

第二节 居室建筑

宋朝城乡居室风貌及建造特色

北方民族居室

南方民族居室

第三节 居室用具

炊食具

床榻类

被褥类

枕席类

帏幔帘屏

椅子、桌子

其他

第四节 生活燃料

第五章:交通与通信

第一节 交通设施和管理

第二节 交通工具

第三节 邮递

第四节 各阶层对交通的需求和利用

第六章:妇女(上):宋辖汉族居住区

第一节 阶级

内外命妇

女使之类

第二节 地位

理学家的妇女观

离婚改嫁权

财产继承权

家事管理权

第三节 贡献

参与政治

主持家政

发展经济

繁荣文化

第四节 时尚

缠足

盖头

第七章:妇女(下):辽、西夏、金、大理辖区及宋辖少数民族居住区

第一节 契丹、女真等东北各族

契丹

女真

第二节 党项、吐蕃等西北各族

党项

叶蕃

第三节 西南、南方诸族

大理辖区

壮、黎等族

第八章:婚姻(上):宋辖汉族居住区

第一节 择婿贵进士

榜下择婿

访婚卜者

婚龄增大

第二节 嫁娶论钱财

直求资财

进士卖婚

宗室卖婚

婚嫁失时

第三节 婚仪较简便

从六礼到三礼

婚仪较灵活

婚仪难以推广

第四节 婚俗多样化

相媳妇

坐花轿

撒豆谷

拜先灵

交杯酒

第九章:婚姻(下):辽、西夏、金、大理辖区及宋辖少数民族居住区

第一节 契丹、女真等东北各族

契丹

女真

第二节 党项、吐蕃等西北各族

党项

吐蕃

第三节 西南、南方诸族

拿大理辖区

壮、黎等族

第十章:生育与养老

第一节 宋辖汉族居住区的生育

育婴之俗

杀婴之风

慈幼之举

第二节 契丹与女真的生育

契丹

女真

第三节 大理辖区与壮、瑶等族的生育

大理辖区

壮、瑶等族

第四节 宋辖汉族居住区的养老

敬老

养老

第十一章:丧葬(上):宋辖汉族居住区

第一节 礼仪

丧礼

葬礼

葬后礼

第二节 禁忌

不饮酒、不食肉

不作乐、不嫁娶、不生子

不应试、不入仕

官员应解官持服

墓中不得藏金玉

第三节 习俗

避回煞

烧纸钱

看风水

做道场

第四节 火葬

流行甚广

成因复杂

屡禁不止

设立义冢

第十二章:丧葬(下):辽、西夏、金、大理辖区及宋辖少数民族居住区

第一节 契丹、女真等东北各族

契丹

女真

第二节 党项、吐蕃等西北各族

党项

吐蕃

第三节 西南、南方诸族

大理辖区

壮、黎等族

第十三章:社会交谊及其礼节

第一节 交往关系与"友道"

第二节 交往形式

第三节 交往礼节

第十四章:多种宗教信仰

第一节 佛教

第二节 道教

第三节 其他宗教

第十五章:天地山川鬼神等崇拜

第一节 宋朝的多神崇拜

皇室的天地祖宗崇拜

家庙、祠堂和家神

各州县的山川、圣贤等神灵崇拜

民间的鬼神崇拜

山川神灵的拟人化倾向

第二节 辽朝的多神崇拜

第三节 金朝的多神崇拜

第四节 西夏等的多神崇拜

第十六章:巫卜

第一节 宋朝的巫卜

第二节 辽朝的巫卜

第三节 西夏和吐蕃的巫卜

第四节 金朝的巫卜

第十七章:文体娱乐

第一节 艺人社团与娱乐中心

艺人及其社团

瓦舍、勾栏

三种新趋势

第二节 艺术

说唱

舞蹈

杂技

戏剧

第三节 体育

武术

相扑

球类运动

水上运动

棋类活动

第四节 游艺

放风筝

斗禽虫

博戏

禁赌

第十八章:医疗保健

第一节 宋朝医疗的进步与医药知识的推广  医疗机构的设置与医药救济措施

医学的建立及其人才培养

医书的整理、编辑和刻版

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第二节 辽、西夏、金的医疗

辽朝的医疗

西夏的医疗

金朝的医疗

第三节 宋朝的卫生保健习俗

卫生习俗

保健习俗

第四节 辽、西夏、金的卫生保健习俗

第十九章:称谓和排行

第一节 官署、官职的简称和别称

两宋

辽代和金代

第二节 官员和百姓的称谓

两宋

辽代和金代

第二十章:避讳

第一节 官讳

第二节 私讳

第三节 避讳的弊病

第四节 避讳的怀疑者和反对者

第二十一章:押字

第一节 押字的起源

第二节 "御押"

第三节 官员的押字

第四节 押字的广泛应用

第五节 押字的弊端

第二十二章:刺字、文身和簪花

第一节 刺字

第二节 文身

第三节 簪花

第二十三章:休假

第一节 宋朝的休假

官员的休假制度

军队的休假制度

学校的休假制度

其他人员的休假制度

第二节 金朝的休假

免朝或辍朝

休务或废务

正式休假

其他人员的休假制度

第二十四章:语言和文字

第一节 汉文的口语化倾向,准共同语的变化

第二节 其他民族的文字

契丹文

西夏文

女真文

回鹘文和黑汗(喀喇汗)国文

古藏文

白文的出现

第二十五章:民间家族组织

第一节 小宗之法

第二节 宗子(族长)

第三节 族产

第四节 族谱

第五节 祠堂

第六节 族规

第二十六章:节日

第一节 帝后"圣节 "

第二节 官定重要节 日

第三节 节气性和季节性节日

第四节 宗教性节日

说明

后记

试读章节

自唐迄宋,饮茶的习俗愈益普遍,"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即使在社会底层,茶也成为重要的交际手段。如"东村定昏来送茶",而田舍女的"翁媪"却"吃茶不肯嫁"。"田客论主,而责其不请吃茶"。农民为了春耕,"裹茶买饼去租牛"。但是,由于官府实行榷茶,即专卖,平民的食茶有相当大的比例不免质量低劣。

自社会上层至下层,酒也是宋时消费量很大的饮料。按今人的研究,当时的酒可分黄酒、果酒、配制酒和白酒四大类。黄酒以谷类为原料,"凡酝用粳、糯、粟、黍、麦等及曲法酒式,皆从水土所宜"。由于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糯米取代黍等,成为主要的造酒原料。宋代果酒包括葡萄酒、密酒、黄橘酒、椰子酒、梨酒、荔枝酒、枣酒等,其中以葡萄酒的产量较多,《五总志》说:"葡萄酒自古称奇,本朝平河东,其酿法始人中都。"河东盛产葡萄,也是葡萄酒的主要产区。但宋代的果酒制作技术还比较原始,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不大。宋时的配制酒多属品味的滋补性药酒,如有酴醵酒、菊花酒、海桐皮酒、蝮蛇酒、地黄酒、枸杞酒、麝香酒等,今人统计约近百种。白酒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蒸馏酒。关于白酒的起源,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说法认为,白酒起源于唐宋时期,是中国人独立完成,而非外域传人。但宋人所谓的"白酒",并不具有蒸馏酒的性质,当时的称呼是蒸酒、烧酒、酒露等。

宋酒的一大特点,是相当普遍地使用瓶装。直到唐代,沽酒往往行用升斗之类,宋时则大量使用酒瓶。瓶装酒大致自一升至三升不等。宋太宗时,因酒质低劣,皇帝下诏将两浙"湖州万三千三百四十九瓶,衢帅『万七千二百八十三瓶","并许弃之"。宋真宗末,"杭州酒务每岁卖酒一百万瓶,每瓶官价六十八文"。宋神宗时,"每年宫观道场设醮",使用大量皇室"法酒",要"勾收空瓶"。南宋时,"临安岁供祠祭酒一千六百余瓶、坛,又供天章阁、景灵宫及取赐酒一万四千二百余瓶、坛"。P051

序言

历史进入宋、辽、西、夏金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由唐朝中期开始的社会变革,到这一时期尤其是宋朝完全定型,辽和西夏、金朝社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由门阀士族和均田户、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组成的旧的社会阶级结构,到宋朝终于转变为官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上户、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组成的新的社会阶级结构。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内部阶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化,也是一次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买卖盛行,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国家制定了严密的法规,保障私人对土地的拥有和转移让渡的权利,使土地的占有和买卖、典当的法律更加规范化。地主阶级改变了对农民的剥削方式,普遍采用将土地租给农民而收取地租的办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租佃关系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成就。农业生产技术和粮食产量都居于当时世界上领先的地位。银、铜、铅、锡、铁等矿产量也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广泛利用雕版来印刷书籍,并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制造出水罗盘等指南仪器,用于海船远洋航行。应用火药制造武器,并由制造燃烧性的火器发展到制造爆炸性的火器,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火箭、火枪、火炮等新式武器。药线的发明,既加速了这些新式武器的发展,又促进了烟花爆竹式样的不断翻新。铜钱和铁钱的铸造量逐步增加,白银和黄金的货币机能也在不断增大,还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批纸币。纸币的产生和推行,标志着中国的货币从金属铸币时期开始演进到信用货币时期。国内外交通更加发达,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外文化经济交往更加活跃。

法国史学家贾克·谢和耐教授所著《南宋社会生活史》一书,主要研究南宋末年的社会生活情况。他认为:"中国史并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却是一连串激烈的变革冲击和动荡。从公元6世纪直到10世纪,中国历经了一个使得它变得全然不可辨认的时期。"南宋的都城临安"在1275年前后,则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富庶的城市"。"在蒙人入侵前夕,中国文明在许多方面正达灿烂的巅峰。"又指出:"一支庞大的沿海船队维持东南沿海商埠与远达广东之间的交通;海上的大帆船则每年趁着季风往来于中国和南洋群岛、印度、非洲东岸和中东一带。陆上贸易在南北往还要道,与长江交会点上发达了起来,其交易数额之庞大,远迈当时欧洲主要商业中心的交易量。"还指出13世纪的中国"其现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独特的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谢和耐教授与我们虽然相隔万里、从未谋面,且研究方法不同,但彼此的见解竟然如出一辙。拜读之后,我们更增强了如下信念:宋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宋代人们的世态风情、生活习尚、民间流俗,包括饮食、服饰、居室、用具、押字、称谓、避讳、节日、休假、生育、婚姻、丧葬、交往、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巫卜、交通、通信等,无不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并且呈现了许多新的特色,显得比前代更加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宋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新时期的时代精神,也揭示了当时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民族心理、审美意识等,为中华民族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历史风俗画卷。

辽和西夏、金朝的社会发展程度虽然赶不上宋朝,但它们分别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取得进展,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在社会文化的某些方面已经接近宋朝。它们的社会生活、风尚习俗虽然比不上宋朝丽靡宏侈、丰富多彩,但也各具民族特色,有些习俗还被宋朝汉族人民所吸取,成为宋朝人民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

有些学者强调,宋代的社会生活风尚由于统治者将儒学思想和理学思想作为官民生活与行动的准则,从整体上看是比较繁杂而保守的,相当部分外溢着一种古制的遗风,给人一种质朴、自然的复古感觉。甚至提出理学的"兴起和繁荣"是宋代社会生活全面"复古"的必然结果,也为这种社会需求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托。尤其是宋代衣冠服饰,总的说来比较拘谨和保守,式样变化不多,色彩也不像前朝那样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和自然之感。这与当时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状况,特别是程朱理学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服饰制度在按照古制礼仪之道厘定后,又多次进行修订,以靠拢统治者界定的"天理",从而使宋代的服饰制度形成了一个尽求古制、追求等序、自上而下、由尊而卑、由贵到贱、等级划分十分严格的制度体系,其繁杂程度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朝代。他们主要列举宋代皇帝的冕服制度,认为每次对皇帝冕服进行更改,都是以进一步恢复古制为缘由。而皇帝的冕服是指用于重大典礼所穿戴的衮冕,百官的衮服也只是指朝服中的进贤冠,平时其实很少穿戴。

宋朝理学家确实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独到的见解。比如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当时的服装,并没有提出过恢复古代制度的主张。恰恰相反,他主张衣冠要"便身"和"简易",否则自然而然会被淘汰。他说:"某尝谓衣冠,本以便身,古人亦未必一一有义,又是逐时增添,名物愈繁。若要可行,须是酌古之制,去其重复,使之简易,然后可。"他认为衣冠首先要"便身",如果要推行一种新的衣冠制度,应以现行的衣冠为基础,参酌古代的制度,去掉重复,使得简易,然后可以通行。他还以"期丧"时期的帽子为例,指出持服时不妨暂且"依四脚帽子加经(按:"经"即丧服上的麻布带子)"。这种帽子"本只是巾,前二脚缚于后,后二脚反前缚于上,今硬帽、幞头皆是。后来渐变重迟,不便于事。如初用冠带,一时似好。某必知其易废,今果如此。若一个紫衫、凉衫,便可怀袖间去见人,又费轻。如帽带、皂衫是多少费!穷秀才如何得许多钱?是应必废也"。提出衣冠要穿戴方便,而且费用要便宜,否则只能流行一时,不久就会被人们丢弃。此其一。

朱熹在谈及宋代服装的渊源时,明确指出"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中国衣冠之乱,自晋五胡,后来遂相承袭。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如皂鞋之类"乃上马鞋也,后世因袭,遂为朝服"。又指出宋代的公服始于隋代:"隋炀帝游幸,令群臣皆以戎服,五品以上服紫,七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绿。只从此起,遂为不易之制。""到了唐代,这种戎服成为"便服",又称"省服";再到宋代,便改称"公服"。公服的衣袖唐初原来很窄,"全是胡服","中年渐宽,末年又宽","相承至今,又益阔也"。他还指出,宋代吏人所戴的冠,就是唐代官员朝服中的"幞头,圆顶软脚"。士人所穿的服装,在徽宗宣和末年(1125),京师的士人"行道间,犹着衫帽"。"至渡江,戎马中,乃变为白凉衫。绍兴二十年间,士人犹是白凉衫。至后来军兴,又变为紫衫,皆戎服也。"至于古人的衣冠,"大率如今之道士","道士以冠为礼,不戴巾"。他从衣冠的演变历史提出:"而今衣服未得复古,且要辨得华夷。"显然,朱熹比较透彻地了解汉族的服装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他反对衣冠恢复古制,同时主张区分华夷(按:指周邻少数族),还有是要节省费用,穿着方便。此其二。

朱熹针对当时"衣服无章,上下混淆"的现状,提出现在即使不能"大定经制",也应暂且"随时略加整顿",这总比"不为"即无所作为要好。他的整顿设想有:"小衫令各从公衫之色,服紫者小衫亦紫,服绯绿者小衫亦绯绿,服白则小衫亦白;胥吏则皆乌衣。余皆仿此,庶有辨别也。"主张将小衫的颜色改成与公服一致,以便各级官员和胥吏等易于识别。此其三。

可见朱熹并未主张宋代的服饰制度全面恢复古制。其他的理学家,即使个别可能有类似的观点,但绝不能代表所有的理学家都主张恢复古代的服饰制度,更不能夸大为宋代理学持此主张。

至于有的学者强调理学思想的"兴起和繁荣"(按:"繁荣"一词似应改为"广泛传播"更为确切)导致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全面"复古",这更不符合事实。笔者以为,第一,宋代理学,此处仅指程朱理学,对宋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实际并不像某些学者想像中的那么严重。众所周知,二程的理学上距北宋开国百余年后,晚至宋神宗、哲宗元祜间(1086--1094)在社会上一度传播,但影响不大,到哲宗绍圣时(1094--1098),尤其在徽宗时,程颐受迫害,名列"元祜党籍",还被朝廷下令严禁其"聚徒传授"。王安石"新学"盛行,在各级学校中,"非(王安石)《三经义》、《字说》,不登几案"。当时二程的理学只能转入"地下"传播。朱熹的一生也历尽坎坷。他在世71年,在地方或入朝真正担任差遣的时间并不多,充其量共九考,实际不过七年稍多,立朝仅40天。孝宗时,他两次受到政治上的打击。宋宁宗时,再次受到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前后持续了五年多时间,抑郁而终。嘉定元年(1208),宁宗下诏为朱熹平反昭雪,次年又在赐谥日"文"的公文中肯定朱熹在思想学术上的贡献。但真正充分重视程朱理学,并使之取得思想学术方面的统治地位,更迟至南宋后期理宗时。笔者以为,过高估计程朱理学对宋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是不符合史实的。

第二,宋代理学家并没有主张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全面实行古制,也就是全面"复古"。我们知道,朱熹曾经反复对自己的学生指出:"礼乐废坏二千余年,若以大数观之,亦未为远,然已都无稽考处。""古礼如此零碎繁冗,今岂可行!亦且得随时裁损尔。"又说:"居今而欲行古礼,亦恐情文不相称,不若只就今人所行礼中删修,令有节文、制数、等威足矣。"认为古礼过于琐细繁冗,不过"具文",即使在当时也"未必尽用"。到两千多年以后的宋代,自然更难实行。所以,只能以当时人们所通行的礼制为基础加以删修,使之适合"今人"的需要。由此证明,宋代理学家并没有提出过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全面恢复古代的礼制。

第三,本书以丰富的内容,翔实的史料,充分地证明宋代的社会生活所受理学的影响不深,古代严格的生活等级制度在宋代始终未被严格遵守。宋代的服饰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已如前述。婚姻观念,由中唐以前的重视士族门阀,转变为重视新的官僚门第,重视资产。婚姻和丧葬礼仪也变得简便、灵活和多样化。官府对民间房舍的等级限制比唐代有所放宽,居室用具种类日显繁复,如直腿椅和交椅的逐渐普及改变了以前席地而坐的习惯。饮食的原料和佐料都比前代有所增加,食品的花色品种也增加很多,形成了北食和南食两大饮食系统,面食中的汤饼逐渐向索面即面条演变。

凡此种种,都说明在两宋320年内,人们的生活不仅是绚丽多彩的,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由此证明,宋代理学家并没有提倡社会生活全面恢复古制,也没造成社会全面复古的效果。

本书为第一部全面反映辽、宋、西、夏、金时期社会生活的专著,属初探性质。但在此书出版之前,诸如前述谢和耐教授的《南宋社会生活史》,除有1982年马德程先生的中译本外,最近又有刘东先生的中译本,题为《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伊永文《宋代城市风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周宝珠《宋代东京开封府》(《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增刊,1984年)和《宋代东京研究》(宋史研究丛书之一,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吴涛《北京都城东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林正秋等《南宋故都杭州》(中州书画社,1984年),杭州市政协办公室《南宋京城杭州》(1985年)。有关宋代婚姻礼俗的研究,有彭利芸《宋代婚俗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张邦炜《婚姻与社会(宋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论述金代民俗的专书,有宋德金《金代的社会生活》(中国风俗丛书之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文史知识》、《文史》、《浙江学刊》、《中国烹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历史月刊》(台北)等刊物,也都曾发表过一些论述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文章。我们在编写时作了参考,谨在此表示谢意。本书再版时,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但在再版之前,史学界又发表不少相关新作,恕不逐一引证。为了大致保持原貌,也不作大的增补。

本书作者分工如下:

朱瑞熙:前言、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五章和第二十六章。

张邦炜: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与蔡崇榜合写第十七章。

刘复生:第一章、第四章和第十三章。

蔡崇榜:第十八章,与张邦炜合写第十七章。

王曾瑜: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四节、第五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和第二十四章。

后记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提出编写各个断代社会生活史的任务。我个人没有学力单独撰写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此次出版修订本,将书名定为《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所以邀请朱瑞熙、张邦炜、刘复生和蔡崇榜先生合作。此书朱瑞熙先生出力尤多。集体写作的经验,是大家平等合作,共同审稿,对别人提意见,补充史料,避免矛盾和重复。各章节虽是个人执笔,其实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社会生活史的内容本来就比较繁琐,不易周全,此书具有初探性质,但与同类著述相比,涉及的问题较为宽泛。此书之后,社会生活史的书出了不少,如宋德金先生的《中国风俗通史·辽代卷》等,质量高于我们的作品。

此次再版,也作了些补充和修订,包括增加了"生活燃料"、"宋辖汉族居住区的养生"、"礼仪"等内容,并将第三章、第四章、第十三章等重新改写,在质量上有所提高,但篇幅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使用电脑重新制图,工作繁重,全由朱瑞熙先生一人承担。应当指出,此次修订本为重新排版,我们虽然复校一遍,仍可能出现本书初版未有的新的错误,这应由我们负责。恳望细心的读者审阅时,给予批评和指正。

目前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大量制作,已成不可抑勒的时髦。然而很少有创作者能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出现了大量所谓"气死历史学家"的制品。最近,《北京日报》一位编辑给我来电话,想请我就《大宋提刑官》写一短文,介绍提刑官的情况和职能。我稍看了一下电视剧,剧中称"提刑宋大人",使用的货币是银子,这当然是置起码的史实于不顾。其实,什么是"提刑",本书中就有介绍,按宋时的习俗,人们称"宋提刑"即可,根本不需要画蛇添足般地加上"大人"一词;宋慈为南宋晚期人,东南一带的主要货币当然是纸币会子。我想,如果愿意成为一个高明的影视剧创作者,不妨认真读一下本书,或许会有所裨益。

王曾瑜

2005年6月1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6: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