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各自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黎戈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黎戈有雅致且考究的趣味,因此她够看到事物最细微的部分,她的文字视角虽低,却讥诮别致,灵气逼人,深受读者喜爱与追捧,堪称新晋作家中最具才气与灵气的女子。翻开《各自爱》这本精美有趣的小书,沉静动人的心灵私语、冲淡清和的生活体验、深情凌厉的阅读心得……一切都让你难以罢手。

内容推荐

《各自爱》是作者黎戈的随笔精选集,收入“侘寂贴”“白色俄罗斯”“四季歌”三个小辑共六十六篇作品,其中“侘寂贴”收录了一些个人静心素文;“白色俄罗斯”谈了谈作者为什么深爱苏俄文学;“四季歌”写了作者平淡的日常生活,加了一些民俗饰纹,不为怀古,只为感念旧时那种与季候相依的温暖感觉。

目录

侘寂帖

 好紫与恶紫

 宁静无价

 书信里一个女作家的干净与自持

 纸窗,纸衣和染色纸

 颜色和植物的亲戚关系

 耶路撒冷异乡人

 被小说打败的自传

 甜区

 旅途中的书

 辛波斯卡:日常生活颂歌

 逐一点古中国的烟尘

 茫然尘世的珍宝

 素以养绚

 如果你的母语是非洲的孤独

 文字的手艺人

 老式文青

 等云到和等花开

 为工艺所滋润的世界,是一个幸运的所在

 书斋

 忍受你必须忍受的,歌唱你必须歌唱的

 家,甜蜜的家

 一个朴素,明朗而又意外的人

 各自爱

 怀抱一颗听雨的心,才可以安贫为道

白色俄罗斯

 鼓点

 茨维塔耶娃:无手之抚,无唇之吻

 托尔斯泰:多棱

 邻家大哥契诃夫

 纳博科夫从俄罗斯带走了什么?

 布罗茨基:精神富贵

 内米洛夫斯基:冷血与热爱

 吉皮乌斯笔下的勃洛克

 阿赫玛托娃:情感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及幸福种种

 读《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人

 狗与狼

 我爱夏加尔

 俄国作家们的法语家教

 茨维塔耶娃的妈和做妈的茨维塔耶娃

 帕斯捷尔纳克:音乐留痕,人与事

 爱伦堡回忆录里的白银群星

 五零后的旧俄情结

 俄国文学作品中的植物

 俄国作家们的书房

 盛产回忆录的国度

 曼德尔斯塔姆夫妇:白银悲歌

四季歌

 万物有灵且美

 星座迷

 鸟迷

 平安如馨

 早起

 咬春

 青团又叫清明果

 香城

 谷雨说雨

 撸柳球

 初夏心情无可说

 入夏话蚊香

 端午:香囊与菖蒲酒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惜力

 温补心性的女红

 我爱厨房

 而我是多么喜欢,这样平淡的厮守

 2014年夏天,我一个人住

 妈妈爱皮皮

试读章节

好紫与恶紫

整理衣柜,发现参差多貌的紫色衣服。早年我有点婴儿肥,脸色又血气上涌,怎么都没法穿紫。紫对穿的人要求就是长得诗化,清癯,略带苍白的诗意,脸色不能带红带绿,否则气色越发显得差。近年来脂肪退潮,脸瘦出轮廓,也不发红,终于敢尝试紫色。

众所周知,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叠加而成,所以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严正声之乱雅乐也”,他厌恶紫色的理由是“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哦,原来他老人家是对调和色有敌意,哈哈哈。而张爱玲恰恰是喜欢调和色,比如蓝绿和银紫,胡兰成写“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他妈的,真会拍马屁哟。

很多年前,读过日本人的色彩心理学,说是热爱调和色的人都内心敏感脆弱,是精神贵族。纪念陈百强的歌,有一首的歌词是“一生爱紫的你”,我对陈敏感纤细的印象与此有很大关系,何况他又是个男性。名字里有紫色亮眼的小说人物,是《一帘幽梦》里的紫菱和《雪山飞狐》里的袁紫衣。紫菱的爸爸谈及女儿的职业,说‘‘她是一个梦想家”,这就对了,紫色本身就是超现实的梦幻质地。除了《一帘幽梦》以外,琼瑶阿姨还写过《紫贝壳》,她是喜欢紫色的。但她的紫应该是粉紫,不像张爱玲的银紫,柔情梦想系和凛冽写实系之对比色差。至于袁紫衣的“紫”,是谐音“缁衣”,暗示她日后要淡泊心念,出家为尼,这个“紫”是虚晃一招。

紫色的书,哪怕封面图案素材简单,都自有清丽之气,比如汪曾祺的《岁朝清供》,丘彦明的《浮生悠悠》。小时候读的一套亦舒小说集,海天版的,也是紫色,远远望去,诗意盎然。

紫花我都觉得好看:刻叶紫堇,怯意微露地长在老围墙的红砖上,那么的微不足道,又淹然百媚;野泡桐花,在雨后带着简静的香气,大朵大朵的掉下来,我对皮说,“这就是‘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让她像吸氧一样吸一点古时风雅;紫玉兰,像幽僻处吊嗓子的旦角,顾盼生姿,并不理会有没有观者,它长的很有古中国风,“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说的就是它。苏州有条紫兰巷,名字真美,不知实景如何。

紫色是高蹈派,又比如“牵牛花呀,一朵深渊色”;还有花如工笔的苦楝,笔法写意、疏可走马的紫藤,“方夏而花,贯珠络璎,每一鬣一串,下垂碧叶阴中,端端向人。蕊则豆花,色则茄花,紫光一庭中,穆穆闲闲,藤不追琢而体裁,花若简淡而隽永”;以及小区深处,静静开放,偶然撞见的一株鸢尾。紫意缤纷的日子呵。

大片出现的紫花,会让人置身梦境:二月兰,成阵的开在城墙野地校园里,去南林大看此花,是南京人的应季民俗,当代《清嘉录》之胜景之一;薰衣草,那更是浪漫爱情片的利器,从韩剧到港剧到法国片,莫不采用此原材料;紫丁香——关于伯格曼的晚年,有一段记叙我很喜欢。“当他和他第五任妻子英格丽抵达费罗岛时已经是半夜,老房子外面的紫丁香开得十分茂盛,他们在阶梯上一直坐到天亮,静静看海。后来,当他结束漂泊回到费罗岛时,伯格曼由衷感到:‘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那么令人愉悦,一段长时间的旅行之后回到家,那种感觉真好。’”想想这个场景,两个安静老人,衬着纷纷的繁花,白发都生出了清凉意。

紫茉莉名字中有“紫”,但其实偏红,雅气不足。豆类植物一般开漂亮的蝶形花,紫扁豆花是家常之美。在我喜欢的一本回忆录《也同风雨也同愁》里,陈寅恪的孩子们记得“母亲有意营造一个有乐趣的寓所。以柏树为篱,种葡萄藤。梨树和苹果,还有紫扁豆。豆荚可食用。备色鲜艳的小花,从春天开到秋天,父亲以海棠为灵感,诗性大发”。——在书中,陈寅恪夫妇搬家计有二十余次,这些花只开一两次,就得作别。而真正的安心感,不是来自花草,是爱妻和她羽翼下的家。

紫花皆美,不过,可怕的紫阳花(绣球花)除外,都怪万恶的同名小说,把本来走清纯路线的它给连累了。话说在书里,杀手把尸体埋在土里,这种花的特点是:遇到酸碱度改变就会变色,而埋尸的土壤自然是PH值变化,最后让警察叔叔找到了线索。现在一看见紫阳花我就浮想联翩,负面联想过度。

紫色的果蔬,也有超出家常食用的诡异感,比如蓝莓,紫薯。最美的紫果来自于伯格笔下的梅李:“成熟时,它们的颜色是带黑的紫,但是,当你把它们捏在手里用指尖揉搓,就会发现它们表皮有一层霜:色如蓝色木柴烟的霜。这两种颜色让我想到溺水与飞翔。”官能的魅惑力,被撩拨起。

综上所述,紫色在我看来,就是和日常保持距离的颜色。其实看椠材就知道,大自然里,可供染紫色的材料实在不多,动物性的大概就是贝壳,植物性的是紫草。“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五素不得一紫”,这下管仲可看不下去了,赶紧制止这奢靡之风,让齐桓公出来重新引导公众消费理念,“何不试勿衣紫也?”齐桓公就说“吾甚恶紫臭”,好紫风气顿歇。为什么会讨厌紫色的气味?因为这紫色是来自于贝紫,也就是贝类的腮下腺粘液,它必须借助尿液做染媒来发酵,所以有恶臭。古代最有名的是“齐紫”,也许与齐地临海有关。至于植物性燃料紫草,做妈妈的人,都应该常备小蜜蜂紫草膏吧。

P2-5

序言

一粒一粒的金屑

这么

我读黎戈的文字,总会产生两种冲动,一是写,许多想法与感觉被激发出来了。二是读,她阅读面广,阅读量大,书中人、事、物,经她一提,也就很想把这本书找来看看了。比如旧俄时代一大批作家,我就是这样跟着她认识的。还有诗人惠特曼的散文集,画家夏加尔的回忆录……省时省力,开阔眼界的同时,我还发现,有一些书,从前看过的,当时怎么就没觉出有多特别?还有一些,索了骥来,兴冲冲翻开,同样的段落与句子,又并不如从她文章里看到时那样惊艳。难怪曾有人说,小心!黎戈的文字是有魔力的!

我起先疑心她在给帕斯捷尔纳克、爱伦堡、惠特曼们当书托,想想又不大可能,时空距离差了点。思妥再三,有一天忽然意识到,很可能,这是因为,我们并不具有她在读与写中的那种静气,也就没有她对于作者那样的敏会知心。

包括我在内很多自称“读书人”的人,总是急于从书中获取愉悦与营养,偶有一得,欣然宣告,略有失望,便忙着摘摘作者,批评文本——换句话说,我们是太想要让阅读来满足我们,证明我们了。书山路迢迢,生怕一朝错过风景,这是读书人特有的一种急功近利,智识之障。

黎戈不是这样。她的阅读不慌不忙,像每日例行饭后散步,今朝风色好,当然历历领受。然而,于全景中截取点与面,以微距仔细对焦,同样是她擅长和热爱的。比如路上一朵野花、一截树枝、一块卵石,少有人打量。她一弯腰拾了来,案头一摆弄,一拍照,发个微信,朋友圈里就一片拍手叫绝。她就有这样的耐心和慧眼,生活中,能够发掘日常细微之美,阅读中,能够体味作者的闲笔和种种曲折幽微。一般读者未必注意到的,经过她的眼、心、手,被解码,被放大,被润泽,展现出特别的动人。这动人之处其实是她和原作者的共同成就,有她阅读中的借力,也有她本身的文学创造力。

她又像在一个个寻常夜晚,于城市深处放飞孔明灯的人,总是能抓住一本书中最真挚深沉优美的细节,把它们从字海中提出来,用自己文学审美的火柴,点亮了,手轻巧地一抬,夜空中升起了一颗暖黄的星。

这是天赋,也有后天的自我训练。如切如磋,从最初到现在,翻开她一本又一本的书,几乎能听得见那轮与辗的细语;看得到光泽是如何绽放,又如何内蕴;触摸得到越来越温润坚实的质地。说到用生活来进行阅读与创作,以人生来观照文艺,以文艺来滋养生命,真的,我不知道现实写作者中还有谁比她做得更好了。这也是我最佩服她的地万。

跟黎戈其实相识很早,一直并未谋面。说起来在网络时代也并不奇怪。完全以文字相交,最初是腼腆、珍惜,慢慢地觉得这样也很自然。

我在豆瓣上认识她。大约从2001年起吧,她很少出现了。起初以为只是“戒网”,迟早要回来的。后来又听说是家事忧烦,也没有特意去打听。只是她离开的这几年,整个网络似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豆瓣这个小众文艺综合型网站,慢慢也成了社交所在,鸡汤与麻辣文盛行,婚姻情感指南、成功学教程,轮番轰炸。各路写手抱着一夜成名的目的而来,扔密集的文字炸弹,有的哑了,有的响了。而认真经营着书影音,交流着写作与生活的人们,从不适应到焦躁失落是也是难免的。有一阵子,看着些熟悉而喜欢的作者,一边发着牢骚,一边努力迎合大众潮流,写出水准大失的东西,确实很感失望。好的文字让人平静充实,不好的,则让人躁动空虚,并产生深深的自我厌恶感。

总之,很长时间,被外界喧嚣和自我情绪的恶潮冲击,我无从坚持读与写的习惯。有序的生活步入了茫然,一会儿想去开牛肉面馆,一会子又盘算开店卖情趣用品——需要这些的人,总比读书的人多些吧!

偶尔就会想,黎戈她在干什么?答案现在出来了,她在写书。这一本比前面的更沉著更清澈,是经过自我疏理、沉淀排异之后的一片清明。

她是彻头彻尾的读书人,也是全身心地爱着生活,爱着这苍茫琐屑的俗世凡尘。她打通了读与写、文艺与日常之间的通道,她的文字,就是她的私家园林,望、寄、思、隐的同时,也提供日常起居坐卧的舒适便利。愉悦眼球,又照管心灵,而且,不吝向公众开放。

她喜欢工匠,觉得手工业者的生活与己最亲。按日本漆器名家赤木明登的话说:“工作不重要,只要努力自然会走出一条道路。日子得好好过,生活态度自然会呈现在工作中。”生活即工作,工作即修行,在日常的劳作,人和人的交往中,一点一点扎实地获得明亮而宁静的心境。欣然自承为资深文艺女青年的人,居然持这样质朴的生活态度。这态度也运用到了写作上,黎戈的日常生活与文学创作之间是同步的,没有落差的。生活在滋养着文学,为其提供土壤、阳光与水。文学也反过来,润泽着生活。

确实,有很多艺术家用透支和耗损生活的方式来滋生作品。可总还有一些其他模式的,比如黎戈这一种。并无高下之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的天性,这也不可勉强。不过,如果能够选择,我肯定也乐意选择黎戈的这种。谁会不乐意呢?

像个工匠,黎戈每天有固定的阅读与工作时间,一丝不苟。我看到她工作之余,忽然漏出一句抱怨,大意是今天不抓紧把读书笔记做完,明天这本书就会像根本没读过一样飞走了。不禁哈哈大笑,心中有点窃喜,知道她不是高高在上飞翔着的,她有和大家一样的苦恼:青春远逝之后,记忆力变差。路长嗟日暮,唯有继续向前,勉力加餐饭了。  这样看,黎戈的写作其实有着一股拙意。傅山说过:“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世上,做学问,做工匠,搞艺术,写文章,行进到一定地步,拙将比巧更难,也更可贵。这是非个中人不能深谙的滋味。她自己也说她的每个字,都是跋涉了千山万水才来到笔下,带着疲态,各各安身落坐。这句话里,吐露的是创作的艰辛与喜悦,疲倦而安心着。

她的文字质感密实,但密集中有放空;文气轻松,而疏朗中有端凝;气息宁和,于不经意处,又多有摇曳之姿。让一切让我奇怪地联想起一棵香樟树。像香樟树那样生长缓慢,木质坚硬,也像香樟树那样树干挺拔,叶冠浓密秀丽,自有楚楚风姿。也有那股清且涩的药香。如果拿来做家具,做器盒,这香气就渗进每个日常,低调而清平地存在着。并在时间里变得贴身,暖心。

她的文章里有十二分诚挚,有充沛而自持的情感——“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的“有情”与“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的“钟情”。她写家庭生活的文字,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在温婉、明亮的基调下,是强烈的生之痛,生之欢欣,在她的笔下,爱即是英雄梦想,也是一粥一饭,手足相抵。一边读,心中一边起了平凡人生的震动。

黎戈还有一个让我惊讶的特质,世间她感兴趣的东西如此之多,看她随笔写来,常常是由一点,引发出工艺、历史、文学、自然、建筑、美食等多头并进的探寻,从一个兴趣点跳到另一个兴趣点,生发出一大片新天新地新问题,真是好玩。上能触摸伟大人物的心灵,在他们创造的世界里旅游,下接凡尘地气,讨论柴米油盐,提着菜篮子驻足偷听街边小儿女拌嘴,看着她自由地出入于这一切之间,快活的样子,自己也跟着高兴起来,感到人生充实,不知老之将至了。

她有一个自己的繁华世界,从静与拙里生将出来。这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也是属于人生的。到了我们这个年龄,人生的命题,沉甸甸地握在手心。真是岁月忽已晚,关于爱关于时间,眼睁睁看着一笔一笔亲笔写下的答案,不能涂不能改,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和相伴之人终将别离,这些是多么真实的惶恐,多少夜半惊心。

所以我很爱看黎戈的著作。同为七十年代生人,差不多的教育背景,人生轨迹,甚至同样面对过的困境,还有那些过日子的琐屑——接皮放学,放下书到厨房剥青豆,因为母亲夸奖枣红的衣服好看,就经常穿上这件去看她,好让她再赞不绝口一回,借以弥补一点少女时期的执拗与叛逆……

这些细节特别温暖亲切。她把它们,称作时间的金屑。“说起来都是些平淡的琐事,但我珍惜这时间的金屑,茫然尘世中,这是我唯一能手握的金沙。”在这本新书中,她写道。  帕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过一个金蔷薇的故事。老清洁工人为了祝福所爱的人,收集首饰店扫出来的尘土,筛出其中的金屑,终于打出了一朵小小的金蔷薇。金蔷薇并没有能送到那个人的手里,但是——

苍茫暮色中,怀着痛楚与失望而死去的老清洁工,他的脸变得严峻而静穆。甚至让人感觉到,那张脸是非常好看的。

帕乌斯托夫斯基用这个故事比拟文学创作:“每一个霎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

收集着金粉的微粒,锻造成一位作家自己的金蔷薇。不仅如此,我们的一生,我们整理着内心,日复一日,用时间捕捞着时间,用生活去沉淀着生活,用爱去造就爱,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7: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