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家境贫寒的孩子很早就开始阅读这本书了。这本书除了教给他们,必要的生存技能之外,还给了他们认识生活的能力,这些都是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
即使在物质生活条件极丰富的现代社会,家境贫寒的孩子也会因过早地接触社会,做一些似乎不是他们那个年龄应该做的事情。
洗衣做饭,砍柴插秧,照顾病床上的爸爸和奶奶。这是福建省连江官坂镇下濂村11岁男孩陈财东一天的主要内容。即便是暑假期间,他也是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
陈财东的父亲多年前因病瘫痪在床上,几年后妈妈不辞而剐,奶奶惠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天天药不离身。陈财东从5岁就开始做家务,并且成了家中的顶粱柱。由于营养不良,他长得十分瘦小,洗碗够不着灶台,他就搬来小凳子;因爸爸腿脚不方便,他端水送饭,为爸爸擦洗身子,倒大小便,刷马桶;家里的自来水停水了,他就到村里的古井去提水,提不动就一次提小半桶。如今,扫地、洗衣、买菜、劈柴,他样样在行。
7岁的新疆女孩黄豆豆,非常喜欢跳舞。但她父亲收入不稳定,没办法给她交学跳舞的钱,她只好在一家火锅店做表演挣钱。小小年纪已经如此懂事。
读完这两个事例,再想一想:我们身边同龄的孩子在做什么?他们每天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吃饭怕烫着,走路怕摔着,出门怕碰着,稍有点头疼脑热,全家都忙得团团转。他们的生活里根本就没有“家务”这个词,又怎么可能会做家务呢?
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父母不是不疼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在生活的逼迫下,他们只能“舍得”用孩子,让孩子在生活的洗礼下,自然而然地学会很多生活的技能。慢慢地,这些孩子就成了生活的主人,而那段苦不堪言的生活反而成了他们今后人生最大的财富。P2-3
俗话说:“刀越磨越快,大脑越用越灵。”前半句我们可以理解,后半句很多人会产生怀疑。神经学研究发现,神经在受到刺激兴奋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恢复,按照这样的说法,脑子用多了就不会灵了。但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大脑虽然在短期记忆后再进行刺激会形成一定抵抗,但是稍作休息就能很快恢复记忆能力,而且随着刺激的增加,似乎这种恢复能力也在增强,两种受体的共同作用使得大脑可以无穷无尽地记忆,就像人在学习的时候掌握规律后会越学越轻松一样。
现在父母最大的问题是太疼爱自己的孩子了,所以总把孩子看护得死死的,不舍得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更不舍得让孩子经历些生活的风风雨雨,所以,即使孩子是一把锋利的刀,闲置了也会生锈,失去了原本的光芒。
这本书就是要告诉父母这样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孩子越舍得用越成才。认真回想一下,自古成大事者哪一个不是经过种种波折?温室里怎能长出参天大树呢!
有的孩子公然说“我就是好吃懒做”,脸上一点羞愧都没有;有的孩子因为受不了一点委屈,就拔刀相向或者跳楼自杀,视生命如儿戏;有的孩子毕业后回家“啃老”……这就是甜蜜教育的回报,不能不深思。不能不反省。要想改变这种状况,父母必须首先转变自己的观念。
爱不是你送给孩子的芭比娃娃,不是你给孩子买的动画片光盘,也不是你给他的一柜子的衣服和零食。爱很简单,但真正的爱有着深刻的内涵。充满爱的孩子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性,自信、乐观、有控制世界的感觉。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不要以爱的名义将孩子推到生活之外,要让孩子学会“入世”。动手,体味生存的艰辛;动脑,感受创造的愉悦;动口,分享沟通的快乐。在生活的熔炉里,孩子会锻炼得聪慧、机敏、心灵手巧,性格也会变得开朗活泼。尤其是来之不易的成功,可以使孩子的毅力、韧性、协调能力大大增强。
舍得,将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爱。
在西方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寓言。
在一片古老的森林里,生活着狐狸一家——狐狸妈妈和四只小狐狸。狐狸妈妈对它的孩子精心照顾,呵护有加,四只小狐狸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狐狸妈妈除了照料小狐狸的生活,还每天带它们一起捕猎,训练它们奔跑、躲避虎狼,以及教它们识别陷阱的技能。它们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
突然有一天,妈妈做了一个让小狐狸们震惊的决定:它要把四只小狐狸赶出洞穴,任它们自生自灭。
被赶出去的小狐狸偷偷返回洞穴,但是它们返回来,妈妈就把它们推出去。如此几番之后,狐狸妈妈终于愤怒了,开始毫不留情地撕咬它们。无奈之下,它们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妈妈,各自进入了茫茫的森林。
不久之后,一只小狐狸被猎人捕杀了,一只小狐狸被狼咬成重伤,而另外两只小狐狸却很好地活了下来,并成了健壮、优秀的丛林之狐。
尽管这是一个寓言,但是它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无可辩驳的。狐狸妈妈教给小狐狸生存的方法后,就放手让它们独力面对生存的考验,这样做看似无情,实际上正是对小狐狸大爱的表现。
俗话说:“未经磨砺难成人。”教育孩子,就如打磨一块璞玉,必须不断地冲刷砥砺,最终才能使其价值连城。但是,知易行难,简单的道理,却难行于世。
现在的父母一方面期待孩子有出息、成大器,一方面却宠溺、疼惜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合不得让孩子在生活中承受磨炼。这种矛盾的做法遣成了很多孩子虽然成绩优秀,但是没有实际生活能力,不懂得感恩,适应不了社会等尴尬的结果。现在社会上“啃老族”的出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很多孩子大学毕业了,身强力壮,能力出众,但是却不肯去做“费力气”、“挣钱少”、“受管制”的工作,心安理得地待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稍有不满,他们就大发脾气,这样的表现怎能不让合辛茹苦、望子成龙的父母伤心?但是伤心之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这背后的深层原因?
有一对农民夫妇,都五十多岁,在一个小区的门口摆早点摊,一年到头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都没有停歇过。他们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儿,最小的是个儿子。夫妻俩有着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所以,三个女儿从小家务活、农活样样都干。家里的条件不好,吃嚼穿用都比不上同龄的孩子。可是三个女孩却个个争气,学习成绩一个比一个好,相继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留在省会工作。夫妇俩也为女儿们的出类拔萃感到自豪。
对小儿子夫妇俩爱惜得不得了,为了培养他成才,他们从农村搬到城市,把儿子送入了一所寄宿制学校,平日里对儿子是有求必应。他们的儿子也很聪明,一开始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后来就开始和其他同学比吃比嚼,成绩一年不如一年,夫妇俩怎么劝说也没有用,最终没有考上大学,后来就去参军了,复员回来后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找女朋友都困难。
三个女儿想把父母接到自己的身边,让父母安享晚年。可是这对农村夫妇没有答应,因为他们的儿子还没有买房、结婚,不能靠姐姐们的接济过日子呀。所以夫妻俩还是一年到头出摊卖早点,不敢停歇。
那位妈妈懊悔道:“是我把孩子耽误了,责任在我,如果当年像养三个女儿一样养儿子,儿子肯定比女儿还优秀,他从小就很聪明。”
同样的家庭,同样的条件,只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结果就完全不同,这件事情多么令人警醒。
父母爱孩子就要“为之计长远”,我们在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的同时,还要舍得让孩子经受生活的磨炼。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课堂,实践是发展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径,体验是丰富孩子精神的良好途径。父母要放下心中的“不忍”,舍得让孩子做事,舍得让他们去经历风雨,这样才能让孩子稚嫩的翅膀得到更好的磨炼,有朝一日,他们才能展翅翱翔在广阔的天空。
本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方面向父母介绍了“舍得用孩子”的益处,并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引导父母改变自己,从而改变孩子的未来。
一名美国富翁因过分溺爱女儿,让其坐在直升机副驾驶的位置,结果女儿调皮,踢坏了驾驶系统导致飞机坠毁;上海的一位留学生因为妈妈不答应给他钱,在机场把来接他的母亲连捅9刀;高中生为买苹果手机卖肾;江苏一位14岁女孩当街对自己父亲拳打脚踢……作为父母,我们爱孩子胜过一切,希望他们在我们的全面保护中健康成长,而这真的是最好的爱吗?我们身边很多家长对孩子极其溺爱,富二代、攀比、无责任感、不懂得感恩的孩子越来越多。杨学强编著的《舍得用,孩子成大器》针对这一社会现实,给家长警示,并且告诉他们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舍得。作者从七章来告知家长“舍得”的好处和实践方法:一、舍得用,让孩子学会生活;二、舍得用,孩子的情商高;三、舍得用,孩子才懂得感恩;四、舍得用,孩子的责任感强;五、舍得用,孩子的社交能力强;六、舍得用,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七、舍得用,孩子的幸福指数高。《舍得用,孩子成大器》辅以大量生动、贴切的事例加以说明,可读性强,更为直观的让我们从具体事件中获得正确的教育方法。
杨学强编著的《舍得用孩子成大器》内容介绍: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舍得让孩子去把手弄脏;如何让孩子拥有高情商?舍得让孩子面对挫折;如何让孩子懂感恩?舍得向孩子索取爱;如何让孩子责任感强?舍得让孩子“吃一堑”;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舍得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如何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建立人脉?舍得把让孩子走出家门……一本能够让你成为好妈妈的“教子圣经”。别以爱的名义毁了孩子的一生。狠得下心,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能独立、情商高、会生活、懂感恩、负责任、交际能力强……有舍才有得,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