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患心理问题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情。事实上,这些心理疾病都很正常,人在每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疾病。大部分人都处于身体健康而心理略有问题的亚健康状态,只是属于轻度的心理问题而并非精神疾病。心理问题人人都有,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患有心理问题就像患感冒一样普遍。
田伟编著的这本《生活心理医生》从多方面分析了诸多常见的心理案例,并给出了简单易行的自助治疗方案。不仅能帮助你自己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使你获得心理学的知识,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共同走向健康、快乐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心理问题,如郁闷、不安、烦躁等,没有心理问题的人是不存在的。有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平时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有些心理问题就会转变成心理疾病,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成熟的心态,是现代人类面对的人生及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生活心理医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运用大量日常生活中的生动案例,深刻剖析了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是我们解决日常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好帮手。心理好,状态就好。状态好,一切都好。
《生活心理医生》由田伟编著。
没有朋友,不合群
★症状表现
有的人过分内向,常常将注意力投向外界,如别人对自己会是怎么样的评价?自己会不会说错?对方是否不喜欢自己?总是因为考虑很多的问题和而让自己更加内向。如果在工作或学习中不断受挫,他们便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多次的失败感,增加了他们的自卑心理,从而更不愿与他人交往。他们没有多少好友,难以释放自己心里的苦闷与不快,所以压抑感会越积越多。
★心理案例
小慧在一家公司从事财务统计工作,工作内容比较枯燥机械。她从小就不太合群,朋友极少,甚至可以说现在没有什么朋友。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4年了,她一直生活在找工作与换工作之间。而换工作的原因都是因为人际关系问题。小慧的性格不太合群,一般的老板都认为小慧没有团队精神,所以在试用期一结束她就被炒掉。直到现在为止,小慧说她的自信与自尊差不多已经降到了零,同事也觉得跟小慧在一起压抑很闷,都不怎么爱跟小慧说话。
除了电脑以外,小慧对什么都没什么兴趣。她喜欢与电脑有关的一切,喜欢上网下象棋、打游戏或聊天。但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觉得没什么高兴的事,很无聊,提不起情绪,年纪轻轻的没点朝气和活力,她都快忘了应该怎样笑了,成天脸上没什么表情,反应有点慢,记忆力也下降了。她想通过环境来改变自己,但换了多次工作环境后,只让她觉得自己很失败,感觉没什么前途,甚至想过用自杀的办法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心理诊治
不合群的人,大多是因为他们交际时不参与、不介入、不表达等态度,使人难于接近;有时又因为不看对象、场合而言行随意、放肆,令人感到不近人情。
就一般的情况而言,交际的开合应以适应环境、遵循规律、合情顺理为原则。开放要考虑周详,应考虑开放内容、方式、程度,开放的对象、环境及结果等,要说于该说,行于当行,言行适度、得体。注意为他人的开放留足余地。闭合要求处事缜密,要考虑到闭合的方方面面,要使言行止于必止,止之适宜。为了共同的利益,为了团结、合作、和睦相处而有效地自我约束,或约束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只有置身其中,才可能融人群体。为此,我们应该存异求同、入乡随俗;内方而外圆,适应环境;不背离原则的灵活机动;保持自己的特色,而又处处与人际接轨。我们需要把自己看做整体的一员,努力在穿着、言行等方面与群体合拍。我们要为人谦和,待人恭敬,不过于执拗,要善于通融,以祥和的态度、平等的心情去待人接物。我们的行为不要有意悖于常规,以免被视为异端;语言不可故意追求怪诞,防止被视为邪说。
不合群的人由于不善与人相处,一下子置身于陌生人中,往往会更不适应,手足无措,不知怎样应变。解决的方法最好是调整其交际的序列,让他们从亲到疏,从近到远,从熟人到生人,从家里到家外,从了解到不了解,循序渐进,逐步适应,掌握了同亲人、熟人和睦相处的方式方法后,再和外人、生人相处,合群也就容易了。另外,不合群者应先多与宽厚者、开朗者、有包容心者交往,以便在交往时学会适应,学会方法,学得优秀品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这样就会渐渐变得合群起来。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主动与他人交往,如简单的打招呼,不是要你侃侃而谈,而是能主动地向别人问个好,只有你得到了别人的认同,你才会体会到快乐,不要寄希望于别人总是主动地与你交往,这一点很重要。
(2)与别人的交往,要注意肯定认同对方,自己不喜欢的,不一定是不好的,这是你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应该多称赞对方,认同对方。
(3)多找一些与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相同的朋友来交往,这样可能相处得会更广泛一些,更长久一些。
(4)在工作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出自己的成绩,不要让别人觉得有你无你无所谓。
P2-4
心理健康,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早在20世纪80年代,医学界就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家的世纪。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人都会遭遇精神问题,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抑郁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等等。目前,由于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尚不够普及,不少人对精神心理疾病认识不足,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精神心理疾病不算病,致使不少患者耻于治疗。
其实,即便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也不可能毫无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轻重不同而已。孤僻、易怒、固执、轻率、自卑、焦虑、多疑、嫉妒等异常心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冷漠,每个人都在自己身上涂一层保护色,以免受到外界的伤害。在生活中,我们会听到很多类似这样的抱怨:同学或者朋友聚会,来的人永远都只是那么几个:周末想约个人一起吃饭,却不知道这电话该打给谁;同老公怄气了,想找个人倾诉一番,迈出家门,茫然不知该走向何方……熟人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五彩缤纷的大干世界,虽然并非人人都会遇到诸如生离死别、婚姻破裂、经济压力等重大问题,但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面对金钱、地位、名望、汽车……这许多诱惑,往往会迷失在物欲之中,找不到自己。激烈的竞争让我们敏锐地感受到了压力和痛苦等种种消极的情绪,这些情绪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生活过得异常沉重。
于是,可能在别人看来无足轻重的事情,却成为我们心神不宁的理由。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我们自身的缺点就已经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暴露出来了。也许你是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正苦于不知与人如何交流;也许你只是个普通的业务员,正在为本月的业绩辗转反侧;也许你是个收入颇丰的白领一族,却在为上班的压力而抑郁;也许你是有份不错的工作,有和睦的家庭,却因单位人事的变动而焦虑不安;也许你是企业的老总,却因为家庭问题而愁眉不展……这许多的问题让我们心力交瘁。
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患精神心理疾病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情。事实上,心理问题人人都有,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患有心理问题就像感冒一样普遍。与父母对立、学习焦虑、社交困惑、品行等心理疾病容易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对成年人来说,他们的心理压力特别大,亲情减少,孤独感加重,由此引发一些婚姻、情感的问题,同时成年人还容易感到心烦、疲惫等等,也会或轻或重地制约其事业发展和影响其身心健康;老年人在面临退休、跟子女沟通不畅、抚养下一代发生矛盾时,也会相应地出现一些心理疾病。这些心理疾病都很正常,人在每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疾病。大部分人是处于身体健康而心理略有问题的亚健康状态,只是属于轻度的心理问题而并非精神疾病。
工作压力不断加重,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压力与日俱增是造成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问题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心理疾患同时也是诱发其他疾病的罪魁祸首,像冠心病、高血压、癌症、糖尿病等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一旦出现睡眠障碍、紧张、焦虑、易怒等现象,应该及时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不良的状态。当一个人遇到沉重的心理创伤和打击而无法解脱时,应当学会自己调整心态,以保持心理健康,成为一个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
本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案例,并给出了简单易行的自助治疗方案。为读者提供专业的全面的心理呵护。《生活心理医生》不仅能帮助你自己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使你获得心理学的知识,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共同走向健康、快乐的生活。
一个人只有学会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缓解生活中的压力,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才能创造和享受生活。心理好,状态就好,状态好,一切都好。请记住: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