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懂孩子(破解中国家庭教育中的80个怎么办)
分类
作者 萧斌臣//闫浩东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男孩不到6周岁可以送他上学吗?八岁的女儿为什么总爱说谎?儿子才lO岁就犟嘴,这怎么得了啊?说儿子的诗是狗屁胡说,是不是伤害了儿子啊?女儿和同学闹矛盾了家长管不管?如何看待孩子“追星”?确认孩子早恋了该怎么办?发现孩子迷恋网络怎么办?文体特长生到底是成才“捷径”还是新“独木桥”?怎样帮助孩子平安度过中、高考?……

孩子是一本书,读懂孩子,是中国家长的必修课,读懂孩子,拿到进入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

萧斌臣等的《读懂孩子(破解中国家庭教育中的80个怎么办)》是一本中小学生家长必读书。

内容推荐

《读懂孩子(破解中国家庭教育中的80个怎么办)》是知名家长教育专家萧斌臣与中、高考研究专家闰浩东继家长教育畅销书《寻找失落的钥匙》之后叉一次联手合作推出的家长教育新作。也是北京大学“家长教育与人才成长”课题丛书的开卷之作。

《读懂孩子(破解中国家庭教育中的80个怎么办)》不是一本闭门造车、高谈阔论的“学术”著作,两位作者都是活跃在家长教育一线的专家,仅去年一年,他们就分别深入到全国数十个城市,面对几十万家长做了数百场家长教育报告会、讲座和沙龙活动,并和其中的上千名家长保持着通信联系。这部书稿中的80个话题以及涉及到的数百个案例大都直接来自于上述活动。

作者萧斌臣等一直坚持认为,由于时代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现在活跃在家长舞台上的这一代人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农耕时代代代相传的家教“法宝”现在已经失灵,而新的家教体系又尚未建立起来。当代家长的文化水平虽然普遍高于上一代人,但社会对家长本身的教育依然严重缺位,“无证上岗”导致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常常处在茫然、无助、无奈、尴尬、焦虑的状态,一些家庭家长与子女的交流非但不是一首和谐的亲情礼赞,反而演变成了一场场博弈甚至战争……

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全新的教育理念、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引领家长破解难题、穿越“误区”,走出“迷局”,进入家庭教育新境界。并开宗明义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孩子是一本书。家长要想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首先必须先读懂孩子。只有读懂孩子,家长才能拿到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在这样一个文化互喻时代,孩子要像家长学习,家长更要向孩子学习。文明的传承和创新超越相结合,我们民族的薪火才能代代相传。

全书共26万字,其中80个话题都是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中最热点和难点的话题。既独立成篇,也相互关联。读者从任何一处打开都能“开卷有益”,并在与作者睿智的交流与沟通中找到“豁然开朗”的愉悦感受。

目录

代序:读懂孩子是中国家长的必修课

1.女儿会不会一开始就落在别人孩子后面啊?

2.男孩不到6周岁可以送他上学吗?

3.什么才是最合适的早期教育方法?

4.八岁的女儿为什么总爱说谎?

5.儿子为什么找警察叔叔告状?

6.为什么孩子还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7.怎么才能让儿子安静下来?

8.儿子才10岁就犟嘴,这怎么得了啊?

9.我坚持给孩子系鞋带也错了吗?

10.说儿子的诗是狗屁胡说,是不是伤害7儿子啊?

11.有提高孩子作文成绩的秘方吗?

12.六七岁的孩子居然搞贿选,这毛病是跟谁学的啊?

13.儿子数学不好,说是因为不喜欢数学老师,该怎么办?

14.儿子对学习没兴趣怎么办?

15.女儿和同学闹矛盾了家长管不管?

16.孩子做作业磨蹭怎么办?

17.孩子粗心大意的习惯总是改不掉怎么办?

18.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应该做什么?

19.家长该不该给孩子当“大秘”?

20.儿子不接受他爸补课该怎么办?

21.孩子的梦想总在变,该怎么办?

22.孩子为什么要偷他爸的钱?

23.该不该给儿子买电脑?

24.教师节该不该给老师送礼?

25.怎样帮不会交朋友的孩子在同学中找朋友?

26.女儿班干部落选了家长该怎么管?

27.儿子总爱与“坏孩子”交朋友怎么办?

28.女儿看漫画书人迷该不该管?

29.家有偏科的孩子应该怎么办?

30.孩子总嫌我“唠叨”,但如果放弃“唠叨”,家长又怎么教育孩子呢?

31.怎样才能让儿子“急”起来?

32.这样的察言观色的孩子是聪明伶俐的表现吗?

33.如何让孩子由“苦学”变“乐学”?

34.父母离异了应该怎样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35.家长对孩子说的每句话都必须算数吗?

36.能不能用物质刺激的方式激励孩子学习?

37.姐姐的“磨砺教育”为什么会失败?

38.怎样对小学的孩子进行与“性”相关的知识教育?

39.孩子上课总是“走神儿”该怎么办?

40.“小升初”择校,应该注意哪些基本原则?

41.小学升初中需要关注孩子的哪些变化,要做那哪些方面的对接?

42.怎样提前认识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做好中学阶段的学习规划?

43.儿子小学时一直很乖顺,怎么上中学不久就变成了“刺猬”?

44.儿子突然臭美了该不该管?

45.发现孩子总和老师闹别扭怎么办?

46.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用功怎么办?

47.孩子心理素质不好,胜则骄,败则馁,怎么办?

48.孩子一到考前就出状况,怎么办?

49.孩子逃学、辍学怎么办?

50.“饭碗教育”与“梦想教育”谁最有效?

51.如何看待孩子看似不着边际的“梦想”?

52.如何看待孩子“追星”?

53.如何看待青春期孩子的异性交友?

54.发现孩子收到“约会”信息,家长该怎么做?

55.确认孩子早恋了该怎么办?

56.发现孩子有不良嗜好怎么办?

57.发现孩子有话不愿对家长讲怎么办?

58.弦子因为染发被他爸逐出家门,我应该怎么办?

59.发现孩子迷恋网络游戏怎么办?

60.发现孩子看“黄书”、“黄碟”怎么办?

61.如何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社会中的阴暗面?

62.如何教育弦子正确面对现行的中者、高考体制?

63.如何引导孩子的攀比心?

64.如何学会恰当地表扬读中学的孩子?

65.富裕家庭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财富教育和成功教育?

66.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67.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品格?

68.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自闭”的“螺丝壳”?

69.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70.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贵任感?

71.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和“良心”?

72.文体特长生到底是成才“捷径”还是新“独木桥”?

73.如何为孩子设计补课方案?

74.中考过后怎样对待择校问题?

75.能否介绍一下近年高考的形势和与高考相关的基本知识?

76.中考、高考的考核目标有什么变化?

77.中考、高考题是怎么出来的?

78.如何让孩子在考试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

79.大考前夕,家长应该提醒孩子做哪些事?家长自己应该注意哪些事?

80.怎样为孩子制定人生发展规划?

附录:家庭教育:“三分散,七分等”——萧斌臣与家长通信选登

试读章节

我非常理解太原这位家长的担忧。

中国当代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孩子一出生,在带给我们一份惊喜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一份深深的隐忧:我们该怎样做,才会让孩子聪明、优秀、卓越,至少不至于落在别人孩子的后面?

有人说,中国的家长教育是一片空白。中国的教育序列里从来没有一堂课是教父母怎样当孩子的家长。但是中国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理念却是高度一致、整齐划一:

孩子刚开始呀呀学语,我们就要教他(她)识字、识数、念英语单词、背唐诗。孩子刚开始蹒跚学步,我们就要牵着他(她)的小手,带他们去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而这种“兴趣班”大多数只是家长的“兴趣”而不是孩子的“兴趣”)。

我在杭州做家长讲座时,有一位家长告诉我,她的一位邻居曾经给她的女儿报了8个学前“兴趣班”,而她自己只给孩子报了两个,她觉得有点愧不如人,也很对不起孩子。她希望我能够给她一点建议,到底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为合适?

这让我很无语。我真的无法告诉这位家长,应该给孩子报多少个“兴趣班”。

中国的家长在做这些选择时是有一个理论做指导的。这个理论就是一句影响了中国亿万家长二十多年的“专家论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虽然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这究竟是“专家”的名言还是“商家”的蛊惑,但多少年来,中国的绝大多数家长都把这个论断视为至理名言,并逼着我们的孩子身体力行地去实践。

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各种早教理念风起云涌,各种早教机构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在各种诱惑中牵着孩子的小手左顾右盼,流连忘返……

相比之下,这位坚持让自己的女儿只接受正常的幼儿园教育的家长反而变成了稀有物种,变成了形单影只的异数。所以,她在女儿即将踏入小学门槛的前夜孤独了、忐忑了、不安了。她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会不会因为自己的漫不经心真的让女儿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这里,我想很肯定地告诉这位太原妈妈,恭喜你!你做对了!因为你尊重了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给了你的女儿一个至少是正常的童年。  中国二十多年来甚嚣尘上的所谓早期教育,最大的错误在于严重违背了生命成长的基本规律。当孩子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从0—3岁,他们的主要任务只有一个字:玩!在玩和游戏中用眼睛、用手、用心灵感受他们周边的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如果讲学习,那么,玩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的也是唯一的学习方式。3—6岁,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配合幼儿园教育,让孩子接触最浅层的文化知识,不在于掌握了多少,关键是要培养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的向往……

而这个阶段的早期教育,实际上是赶鸭子上架,在孩子们本应该以“玩”为己任的年纪,粗暴地剥夺了他们“玩”的权利;在孩子们还没有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为谁学习、学习有什么乐趣的年龄,就逼着孩子踏上了“学习”、“考试”的不归路。

这样做的恶果是,孩子们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不仅没有丝毫的好奇和向往,而且充满了恐惧和抵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一个很深刻的烙印:学习和考试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聊、最枯燥、最痛苦的事。而且,这种痛苦效应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学业负担加重而与日俱增,最后甚至演变成厌学、惧学、辍学、逃学……

所以,太原这位妈妈有理由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哪怕孩子入学前的知识点近乎于一张白纸,但她的心灵是纯净的、安静的,孩子对学校生活没有恐惧、没有抵制,甚至还有一丝的向往和好奇。这就足够了!

如果说,真的有所谓起跑线上的输赢,那么,我们要恭喜您,您的女儿已经赢得了起跑线上那关键的一步。P19-20

序言

读懂孩子,是中国家长的必修课(代序)

我们非常高兴地向全国的中小学家长推荐《读懂孩子》这套家长教育新书。

这是知名家长教育专家萧斌臣先生与中、高考研究专家闫浩东先生继家长教育畅销书《寻找失落的钥匙》之后,又一次联手合作推出的家长教育新作。也是北京大学“家长教育与人才成长”课题丛书的开卷之作。

这不是一本闭门造车、高谈阔论的“学术”著作,两位作者都是活跃在家长教育一线的专家,仅去年一年,他们就分别深入到全国数十个城市,面对几十万家长做了数百场家长教育报告、讲座和沙龙活动,并和其中的上千名家长保持着通信联系。这部书稿中的80个话题以及涉及到的数百个案例大都直接来自于上述活动。

在确定这套书的书名时,曾有谙熟图书市场运行规则的朋友建言,用“读懂孩子”这四个字做书名,不够抢眼,缺乏冲击力。但作者和课题组的专家都坚持认为,正是这四个平常、平淡的汉字,切中了新时期中国家庭教育的弊端——

中国当代家长越来越不懂自己的孩子。

现在活跃在家长舞台上的这一代人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代家长的文化水平虽然普遍高于上一代人,但社会对家长本身的教育依然严重缺位,“无证上岗”导致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常常处在茫然、无助、无奈、尴尬、焦虑的状态,一些家庭家长与子女的交流非但不是一首和谐的亲情礼赞,反而演变成了一场场博弈甚至战争……

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难管、难教;

孩子抱怨父母打着“爱”的旗号压制孩子,“祸害”孩子。

两代人对同一事物绝然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充分说明了这两代人之间确实存在着“代沟”。

在世界范围内,对“代沟”研究最有成果的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她的代表作《代沟》一书中,她告诉我们“代沟”的形成,是因为急剧变革的时代把两代人隔在了“鸿沟”的两侧,他们彼此观望,却互不理解。

最近30年来,中国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5000年文明历史上变化最迅速的时期。我们用了30年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100多年才能完成的跨越:即从相对封闭的农耕经济时代跨向快节奏的工业经济时代,又迅速由工业经济时代跨进了节奏更快的信息经济时代。

这种旋风般的跨越对中国家庭教育带来的挑战是:上一代人的“红灯”(经验)不再是传承给下一代的“传家宝”;下一代通过新媒体获取的知识从总量上第一次超过了上一代人;两代人虽然同样生活在一片屋檐下,但他们的头颅(精神)却可能被相隔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这种认知上的“代沟”加大了两代人沟通的成本。

这当然远不止是对漫画书以及其他动漫产品、电脑、网络、网络游戏等时代衍生物认知的差异,而是对把下一代人引向何方,培养成什么人的最本质的认知差异。

作为上一代人的家长基本上沿袭的农耕经济时代后期和工业经济时代前期的教育理念,他们为孩子设计的人生之路就是读书——考试——名校——好饭碗;这是他们认定的颠扑不破的“正道”,为了捍卫他们为孩子们设计的“正道”,中国家长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贫富”,大家万众一心,向着一切阻挡孩子走上“正道”的东西开火!

让家长们感到无奈和恐惧的是:孩子们的世界已经像阳春三月的原野,莺歌燕舞、草长莺飞,像随着春风不断攀升的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虽然风筝的线头还在我们手里,但我们有把握牢牢守住这份掌控权吗?

针对当代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困惑,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全新的教育理念、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引领家长破解难题,穿越“误区”,走出“迷局”,进入家庭教育的新境界。并开宗明义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孩子是一本书。家长要想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首先必须先读懂孩子。只有读懂孩子,家长才能拿到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在这样一个文化互喻的时代,孩子要像家长学习,家长更要向孩子学习。文明的传承只有与创新、超越相结合,我们民族文明的薪火才能代代相传。

本书80个话题都是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中热点和难点的话题。既独立成篇,也相互关联。读者从任何一处打开都能“开卷有益”,并在与作者睿智的交流和沟通中找到“豁然开朗”的愉悦感受。

读懂孩子,是中国家长的必修课。祝愿中国的家长都能成为学习家长、开明家长、“三宽”家长(宽容、宽松、宽厚),祝愿天下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是为序。

北京大学家长教育与人才成长课题组

2011年早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7: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