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通是阿里巴巴为从事国内贸易的中小企业推出的会员制服务,主要用以解决网络贸易信用问题,要求企业在交易网站上建立自己的信用档案,并展示给买家。2004年3月,阿里巴巴推出“诚信通指数”,建立了交易双方的信用状况量化综合评分体系,把诚信通会员的认证状态、档案年限、交易状况、客户评价、商业纠纷、投诉状况等纳入“诚信通指数”的统计系统。这可视为阿里巴巴数据和信用体系建设的开端。
正是在数据和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2007年5月,阿里巴巴携手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企业信用度贷款服务。允许优质客户通过阿里巴巴向建行申请贷款和融资,电商企业在阿里巴巴网站上的信用度是建设银行发放贷款的依据之一。中国建设银行专为此次活动推出的关联贷款种类包括“个人助业贷款”和“速贷通”。阿里巴巴的“诚信通”及“中国供应商”会员只需报名参加并按要求填写真实资料,阿里巴巴即可向建行方面进行推荐。
“个人助业贷款”面向的客户群相对较广——针对中小企业股东或业主、个体户,可为临时资金周转需要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人发放抵押贷款,用于解决个人的中短期资金需求。“速贷通”则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用户,只需拥有足额抵(质)押担保就可获得,无须进行评级、授信等环节,直接受理、手续简便、时效性更高。据当时的报道,此项活动率先在中小企业密集的浙江杭州地区展开,随后将拓展到建设银行覆盖的其他省份。首批将有100家企业获得“个人助业贷款”、“速贷通”,额度为10万~1000万元,甚至更高。
时任阿里巴巴副总裁的彭翼捷介绍,阿里巴巴的理想是逐步将中小企业的销售中心、人事中心、技术中心、支付中心和财务中心整合到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平台。帮阿里巴巴上的供应商解决资金难题,是阿里巴巴涉足金融领域的主要目的。
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够向银行推荐贷款客户,在于它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信用评价体系与信用数据库,该数据库中最长的商户信用记录高达六年,记录的可信程度毋庸置疑。因此,阿里巴巴把这些资源分享给银行,成为银行“不设置准入门槛、不强调评级和客户授信”的基础,从而能够简化流程、管控风险,为中小企业得到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阿里巴巴与建设银行的此次合作,受到行业内外的充分认可和大力赞扬。经济分析人士认为此类合作不仅为中小企业资金链短缺困局贡献出创新性的解决思路与多方共赢模式,同时亦有望实现银行现有资源的进一步优化整合:在有效压低融贷风险的前提下提高资金利用率。而电子商务网站在其中起到了桥梁和通道作用,将吸引更多的关联因素致力参与。
一位网商评价道:“他们正在做一件并非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事,却是一件改变中国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发展史的事情。”
同年6月初,阿里巴巴与建设银行再接再厉,推出电子商务信用贷款“e贷通”。该贷款方式以网上电子商务信用度评级作为贷款发放重要依据,首批4家网商顺利获得“e贷通”共计120万元贷款。通过“e贷通”这种贷款方式,小企业不仅可以凭网络信用获贷,而且贷款的全部流程——申请、调查、审批、发放、监控、回收等均通过网络完成。如果贷款后出现坏账,阿里巴巴和建行将在网上联合公布用户的不良信用记录。据介绍,每个小企业贷款额度在50万元以内,申请企业最好有三年以上良好网上信用记录。首批4家获得贷款的企业均为阿里巴巴的诚信通会员,企业员工数均少于百人。
2007年6月29日,中国工商银行与阿里巴巴签订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中国工商银行将联合阿里巴巴向B2B、B2C、C2C市场上有一定信用级别的商户提供融资服务。工行将以阿里巴巴及其旗下的淘宝、支付宝会员的网络信用和网上交易金额为参考依据,为其提供授信评价,并推出多种融资产品。这意味着工行也加入了阿里巴巴的电商金融阵营,同年10月,二者联手推出类似“e贷通”的“易融通”。
P4-5
这本书是一部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爆发的纪实,也有作者勉为其难的归纳与解析。2013年以来,中国金融界迅速地被互联网技术与人才侵袭和蚕食,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相对于“80后”的互联网原住民一代的阵阵亢奋而言,自以为贵族特权的传统金融一代感受的是无休止的焦虑。无论双方如何评价对方的阵脚,金融业的传统坐标和参照系已经瓦解,这就是颠覆。
——王巍(中国金融博物馆 理事长)
金融起源于朴素的价值跨时、跨地交换需求,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它逐渐变得精密和复杂,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最终占据核心地位。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今日繁荣的金融业,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它成为经济领域中权力最集中、最有利可图的一个行业。互联网技术携互联网精神造就互联网经济的大潮,逐步在商品销售、新闻传播、游戏娱乐等领域站稳脚跟,现在开始冲击金融业。
这种冲击以交易技术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开始,逐渐改造交易结构,展现出颠覆权力契约的可能,体现出鲜明的互联网精神。因此,我们从交易技术、交易结构和权力契约这三个层次出发,展开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与分析,并试图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做一展望,以便把握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从务实的角度,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会导致金融行业由粗放式发展转变为集约式发展,促进普惠金融和民主金融;从激进的角度,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的终极目标是人人金融。
限于素材和精力,我们所观察到的互联网金融现象或许称不上全面,我们所看到的未来必定存在较大局限。我们唯一的逻辑在于,互联网必将颠覆金融,就像它颠覆新闻、音乐和零售一样,如果我们只局限于互联网技术本身的促进作用,而忽略了它对社会文化、社会结构和社会权力的影响,那就轻视了其革命意义,亦难以把握互联网金融的颠覆性进程。这一进程虽未充分显露,却可能已经迫在眉睫。正如10年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尚是一片荒漠;10年后,它已经颠覆传统的商业渠道、再造供应链、重整制造业。
电子商务让商务回归本质,我们相信互联网金融也会促进金融回归本质。这种回归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它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使人类金融需求得到更充分、更自由的满足。至于这种满足能够达到何种程度,我们尚不得而知。在我们看来,互联网金融大致方向如此,它的概念仍在不断衍生之中。而其结局,无疑是开放的,有待我们进一步观察、实践和探索。
“零壹财经”:互联网金融+
莱布尼茨发明的二进制计数法成为计算机程序的运行基础,引领我们进入了互联网世界。莱布尼茨说,“1与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这是造物的秘密美妙的典范。”
“零壹财经”书系可以定义为“互联网金融+”系列书籍,发端于互联网金融研究,用互联网思想和互联网金融的基本逻辑搭建内容体系。在我们的计划中,它具备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在研究和思考问题时,回归到无的状态(0),清零先入之见,用数据、事实描述事物的基本面目;
第二,关注事物的初始状态(1),尽最大努力厘清它的来龙去脉,注重基础,探望前沿;
第三,以互联网金融为主轴线,以开放、自由、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创作、编写和翻译好的内容;
第四,基于主轴线丰富我们的内容(+),在比较有把握的情况下把“其他资产交易”、“其他行业”、“其他情况”接入到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和思考框架之中;
第五,还有一些关于互联网和金融的思想性书籍和基础书籍;
第六,没有固定体例和口味。
至于“零壹财经”书系的动机和意义——莱布尼茨那句话里的每一个词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渊源、造物、秘密、美妙、典范。最小的粒子和最浩瀚的世界,都有无尽的趣味引诱着我们。我们选择的入口很小,也不太小。
“零壹财经”是一个专注于互联网金融研究的团队。我们希望“零壹财经”的每一本书都淳朴、大方、谦卑、有力量。
柏亮
2013年12月25日于北京
李耀东、李钧所著的《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是一本关于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相关理论、观点及实践阐述的互联网金融普及读物。是国内首部基于互联网技术与金融领域交叉碰撞产生的全新观点和丰富实践的热点宣导书。《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中几乎囊括时下互联网及金融领域的所有热点事件及话题。
李耀东、李钧所著的《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是第一财经新经济研究中心(简称零壹财经)主要团队成员历经11个月精心打造的一本关于互联网金融理论、观点及实践的互联网金融专著。是国内首部基于互联网技术与金融领域交叉碰撞产生的全新观点和丰富实践的热点科普读物。本书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框架及实践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