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一间病房里传来了家属的争吵声和哭闹声。
我走过去查看,担心是患者之间的争吵。在病房门口,我看到了三个大人正围着一个孩子互相争吵着,是一对年轻夫妇模样的人正和一个老年妇女争吵。
我刚要走进病房,争吵声停止了,站在床边的老年妇女被年轻的男子连拉带拽地推出了病房。
老人不愿意走,在男子的强硬推搡下踉踉跄跄地走着,男子嘴里不停地喊着:“你走,你走,孩子不用你管!”老人嘴里嘟囔着:“我不走,你看孩子让你们俩带成啥了?孩子我管!”男子气急败坏的样子:“不用你管,你怎么这样烦!你不走,我们就走!”男子继续推搡着老人向前走,老人执拗着,反抗着,男子和老人就这样边走边僵持着。最后,男子生气地扭头走出了住院部。老人擦了擦脸上的泪水,返回了病房。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内心翻滚和纠结着。我猜,男子一定是老妇人的儿子,因为只有儿子,才能毫无顾忌的对待自己的母亲;而只有母亲,无论孩子如何对待自己,即使受尽委屈,依旧会无怨无悔地爱着自己的后代。
这一天,我是值班二线。可是,吵架的患者家属不是我主管的患者,我也不了解孩子的病情,更何况看到的是家庭纠纷,我不好插嘴,只好闪在一旁,无奈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我退回了办公室,向和我一起值班的医生询问。值班的一线刚好是那个组的大夫。一线告诉我,那个孩子是脑瘫合并癫痫。孩子一直是老人帮着看大的,小的时候,没有发现孩子有问题。孩子大点了,近期出现了问题。家属们一直为孩子的病争吵。
我和一线正交谈着,忽然听见一个妇女呜呜咽咽地从办公室门口经过,我一看,是那个脑瘫孩子的妈妈,她哭着走出了病房。
我走出了值班室,再次回到刚才那间病房,我想看看老人和孩子,想着是否能劝劝老人家,可是我发现老人已经钻进了被窝,搂着孩子睡了,我只好返回了值班室。
过了一会儿,我听见一个患者来叫值班一线:“大夫,你能不能去看一下刚才那个和家人吵架的老太太,她说她肚子忽然疼得厉害,我看她怪可怜的……”这一夜,我失眠了,我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孩子是我们心里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我们生病了,我们通常能够接受,可是,小小的孩子生了病,而且是重病的时候,我们就受不了了。孩子是我们爱的结晶,但有时候,却也成了家庭纠纷的导火线,我们会为孩子失去理智,会为孩子互相伤害,会为孩子互相埋怨甚至产生仇视,会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爱孩子。
可是,争吵和埋怨真的能让孩子恢复健康吗?
有心理专家说,我们每个家,都可以看作一个平衡的系统,每个人身上都有无穷的力量。如果我们充满了爱,和谐的相处,我们这个系统会充满很强大的能量和力量,如果其中一个人出了小问题,只要有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的能量会不断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帮助到那个暂时失去平衡的人。我真信这一说法,真的是很有道理。
在我们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同样是孩子生了很重的病,一种情况是:孩子生了病,家人积极地配合着医生治疗,互相之间没有指责,他们乐观坦然地面对着发生的一切,结果,孩子很顺利地治疗好了;而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生了病,这一家人互相指责埋怨,反应过度,恐惧过度,还会不断地找医生和护士的茬子,这样的孩子反而会治疗得不顺利。真是应了那句话,“越怕出事情就越有事情发生”。
看似平淡的生活并不平淡,看似简单的生活并不简单。爱自己的孩子是我们绝大部分人能做到的,可是我们不少人,只知道狭隘的爱孩子。他们认为,让孩子吃好、喝好、玩好、学好,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就满足了。然而,他们往往忽略了教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和爱。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去爱家人,如何与家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
俗话说:有儿方知父母心。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人人能想起这句话!
很多人有了孩子,所有的心思和爱都给了孩子,他们只爱孩子一个人,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配偶,更别说是老人。或者,有孩子以后,当老人们帮着带孩子的时候,年轻的父母往往没有感恩的心态,他们常常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横挑眉毛竖挑眼,甚至会因为护理孩子的理念不同和老人争吵甚至反目为仇,更严重者,还会把老人赶出家门……
爱孩子,也是需要学习的,我们需要学着爱自己,需要学着爱自己的丈夫(妻子),需要学着爱孩子的爷爷奶奶,需要学着爱孩子的外公外婆,需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家,需要学着与家人和睦相处。在爱的氛围里,孩子才能学到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爱的氛围里,孩子才能更加茁壮地成长;在爱的氛围里,孩子才能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和整个世界。
爱孩子,请别只爱孩子一个人。P20-23
十四年前的一天,我去西安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儿科报到。
走进主任办公室,儿科主任李瑞林教授对我说:“海燕,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一名儿科医生了。可是现在的你还不是一名真正的儿科医生,只有你结了婚,生了孩子以后,你才是一名真正的儿科医生……”
那时候,刚刚大学毕业的我,还没有对象。听主任这样说,感觉非常不好意思,当时的感觉就是想找个地缝钻进去,那个感觉怪异啊。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从一名年轻气盛的医生修炼到有一定经验的主治医师,从一个妙龄少女到为人妻和为人母,渐渐明白了主任当初那些话的真正含义。~名儿科医生,光靠在他人孩子那里积累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亲自经历了养育孩子的过程,才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地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医生才能够体会到患儿家属的心情,体验到养育孩子的艰苦。
感谢儿科黄绍平主任和侯伟教授,是他们让我在儿科中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感谢所有的老师和同事,是他们的教导和陪伴,让我从一名学生成长为~名合格的儿科医生。感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许鹏飞教授,是他帮助我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有了全新的突破。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赋予了我生命,让我有机会体验到人间的喜怒哀乐。感谢我的爱人,他对我的医疗事业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感谢我的儿子,是他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感谢我的患者朋友们,是他们让我明白了一个真正的医生应该为患者做什么。
如今的我,是一个13岁孩子的妈妈,一个16年工龄的儿科医生,一个在网络写作9年的草根名博。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网络,我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我快乐而充实地活着。因为有这么多朋友的支持,我才能够有勇气把我思我想写出来。我愿做一名信差,把我知道的一切传递到四方。
我想告诉朋友们,我们不是天生的父母,优秀的父母一定是终身学习的父母,也一定是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长的父母。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学习,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孩子的好儿科医生。
在不经意中,一个特定的时空,网络是可以穿过面孔无间道地进入有缘人的心灵的,与海燕医生的认识就是源于这样一种纯粹的偶然。忘记了具体的年月和日期,只记得那是博客刚兴起之时,一群具有先锋意识且特立独行的人,在一个叫敏思的博客社区,自由地表达着人性多维的思想;在纷繁的信息里,也许是医者共有的仁心所透露出来的文字都带有一种人性特有的味道,正是这种味道,在茫茫网海,我们成了思想有交集的朋友。自由表达、宽厚包容的思敏不知何因不久就不自由了,我们就一起来到了搜狐健康博客,开始了专业化的健康博客生活,也是在这里感知到了海燕医生,像一只在心之海用善良的翅膀飞翔的海燕,她是一个站在儿童患者感受的处境用爱心诠释医乃仁术的白衣使者。
做好一名让小患者喜爱的儿科临床大夫是一件很难很难的差使,特别是在当今医患关系不佳的社会环境,除了医技要精湛外,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要拥有一颗慈爱宽容的心;只有当宽容慈爱融进了工作中的,医生面对患者时才能透发着一种平淡温暖的笑容。常在海燕医生的日志里读到临床工作中的医事纪实和教学趣谈,就明白海燕医生生活在一个医生和文人交汇的境界。一个忙碌的医生,在看病治疗等医事之后,还能把那双敬业的手和那颗向往雅致自由的心相结合,给大家和病友们一份真实医疗生活的分享,这只有一个理由——海燕爱生活,海燕爱病人!
今年七月,她告知说出版社约她写一本关于父母对小孩健康教育方面的书,我说这是很好的事情,是一个网络名医从网络虚拟社区走进现实人群的必由之路。能告知更多的父母教育小孩远离疾病健康成长的方法,那才是真正的仁术呀!看门诊,给急病患者控制了急性症状,是医生的要务:行住院,让患者病症得到有效的治疗并康复,是医术的证明;让病友预防疾病和接受健康教育,是一名临床医生心灵境界升华的大慈悲!
医乃仁术,医生心灵都有这个“仁”,这颗仁核就是生命赋予我们医生心中的那颗不忍之心呀!作为一个医生,要时时把这颗不忍之心拂亮,不能让物欲世界里的一些世俗尘埃蒙蔽了。海燕医生用自己的慈爱和宽容写就每天行医问药的临床生活,在她的医事世界,生命赋予她的那颗不忍之仁心照亮着一个又一个与她有缘的患者。
修心无人见,行善有天知;行医就是修心行善的精进。当仁术之光弥漫我们医生每个细胞的灵魂空间,我们就成了传说中真正的白衣天使了!
我深信缘分,虽然不曾与海燕医生谋面,但知其仁术,晓其文墨,闻其声韵;今撰短文,权当做为海燕医生从一个小医生修炼成一名大医家历程中的见证吧。
把健康送给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不要等孩子有病了才去治,而是让孩子少生病,甚至不生病才能让孩子少受痛苦,更加健康的成长。《孩子生了病妈妈怎么办(专业儿科医生给中国妈妈的心里话)》是一本不太复杂的孩子照顾说明书,是送给父母尤其是年轻父母的最好礼物!作者力求从实用角度出发,立意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其内容涵盖了与孩子健康相关联的方方面面。
《孩子生了病妈妈怎么办(专业儿科医生给中国妈妈的心里话)》由刘海燕编著。
刘海燕是医生又是母亲,我想把我多年来双重身份的心得体会告诉众多的父母,让他们既顺利地给孩子治了病,又在治病过程中得到额外的收获,同时也让孩子受到生动的教育。
《孩子生了病妈妈怎么办(专业儿科医生给中国妈妈的心里话)》是一本不太复杂的孩子照顾说明书,是送给父母尤其是年轻父母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