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是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是中国新闻学最早的三位博士生导师之一,在中国几乎所有有重要影响的媒体中都有他的学生。他永远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心,70岁以后开始学习使用电脑和上网,80岁以后开始用微博,85岁以后又开始用微信。更重要的是他一辈子以兴趣为职业。刘泱育著的《方汉奇传(以兴趣为职业的记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记述了方汉奇先生的成长历程及其学术研究轨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方汉奇传(以兴趣为职业的记者)/大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泱育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方汉奇是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是中国新闻学最早的三位博士生导师之一,在中国几乎所有有重要影响的媒体中都有他的学生。他永远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心,70岁以后开始学习使用电脑和上网,80岁以后开始用微博,85岁以后又开始用微信。更重要的是他一辈子以兴趣为职业。刘泱育著的《方汉奇传(以兴趣为职业的记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记述了方汉奇先生的成长历程及其学术研究轨迹。 内容推荐 他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守望者和记录者,时代变迁中宠辱不惊、孜孜以求。他是怀揣“记者梦”的中国新闻史学家,为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倾注心力、遍行万里。他是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从教六十余载,桃李遍及天下。他是以必趣为职业的“记”者——方汉奇。 《方汉奇传(以兴趣为职业的记者)》的作者刘泱育以方汉奇先生的学术之路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的描述了其的成长历程及其学术研究轨迹。 目录 引言 他以兴趣为职业 第一章 为何改名“方汉奇” 1.普宁人生于北京 2.“师大二附小”岁月 3.八年读八所中学 第二章 大学选择新闻系 1.集报界中的“大王” 2.高考只报新闻系 3.与“星云大师”为邻 4.名师云集拙政园 5.转益多师是吾师 6.长沟流月去无声 第三章 上海新闻图书馆 1.老报人招其为婿 2.编印藏报调查录 3.做范敬宜的“老师” 第四章 十年风雨未名湖 1.被“邻居”挖到北大 2.“燕园”谈笑有鸿儒 3.“人大”峥嵘岁月稠 4.苦中作乐不忘书 5.“五七战士”忆往昔 6.老师向学生“学习” 第五章 奇情壮彩新闻史 1.《中国近代报刊史》 2.五十人“同写一书” 3.“二十年磨出一剑” 4.创建新闻史学会 5.考证“报史”与“报人” 6.主编《清史·报刊表》 第六章 目见耳闻万里路 1.“只剩西藏没去过” 2.访报东瀛思前贤 3.游历其实是学习 第七章 遍栽桃李育栋梁 1.“怎么可能讲不好” 2.教材乃是“门牌号” 3.首批新闻学“博导” 4.学生生日他“记得” 5.曾给“院座”排座次 6.记得那年生日酒 第八章 与人为善的智者 1.人之彦圣若己有 2.书房里的“司令员” 3.我要“当好人梯呀” 第九章 喜欢尝试的“潮人” 1.国内第一批网民 2.“我的爱好太多了” 3.微博粉丝还挺多 4.微信“每天都玩的” 5.如此这般的一年 6.健康之“方”的一天 后记 可以兴趣为职业 试读章节 方少云当年作为国民政府的官员,按照今天的级别至少属于“厅局级干部”,而其家中的经济状况却从来没有宽裕过,可见其为清正自守之士。方少云为官清正,也许与他的婚姻有关。 方少云的夫人林君壁(1907—1988)是名门之后,其祖父林启(1839—1900)是福建侯官人,于光绪二年(1876)中进士,先后担任过翰林院庶吉士、编修、陕西学政、浙江道监察御史、衢州知府、杭州知府等职。林启是名留“清史”的人物,人《清史稿·循吏列传》,“循吏”是指“中国古代官吏中那些为政地方时,政绩卓著,有所作为,仁爱百姓,造福地方,清廉正直,百姓爱戴的优秀官吏,是中国古代官吏之楷模”。有清一代276年间,官员人数虽然至少在10万人以上,但能够人选《清史稿·循吏列传》的却只有区区127人,林启为何能够人选“循吏”? 首先,林启是一个“正直”的官员。林启当年在京为官时,获悉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后,连夜赶写奏折,以“为民请命,万死不辞”的态度,冒死上疏劝阻,结果慈禧大怒,将林启由京官外调到衢州做知府。在正直敢言这一点上,林启与宋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唐代敢犯颜直谏的魏征极为相似。 其次,林启是一个“清廉”的官员。他以“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为家训,对子女严格要求。据林启的孙子林艺回忆——“婶母曾对我们笑着说:‘你们不要以为祖父是四品太守,可家里并不宽裕。夜晚点油灯,我们只舍得用一根灯芯。说句笑话,我结婚了一年,还没看清楚你们叔父的面孔呢!’” 第三,林启担任地方官时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担任杭州知府期间,陆续在杭州创办了求是书院、养正学塾和蚕学馆。其中,创办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即今天浙江大学之前身(1928年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蚕学馆亦创办于1897年,即今天浙江理工大学之前身;养正学塾即今天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之前身,培养出了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潘天寿、曹聚仁、柔石、冯雪峰、金庸、刘吉、张抗抗等众多英才。 林启于1896年担任杭州知府,1900年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虽然林启在杭为官时间并不长,但因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受到了杭州人民的衷心爱戴。他逝世后,家人欲按福建习俗,将林启灵柩运回故乡安葬,然而杭州人民却坚持说,林大人虽然是福建人,但却是杭州人民的父母官,并且为我们杭州人鞠躬尽瘁,因此就是杭州人,一定要留葬在杭州。家人感动于杭州人民对于林启的情意,只得顺应民心,将林启安葬在西湖之畔的孤山。杭州人民建立了“林社”纪念他,并写了许多感怀林公的对联。其中一联为: 教育及桑蚕,三载贤劳襄太守; 追随有梅鹤,一龛香火共孤山。(陆元鼎题) 林启育有四子(楷青、志恂、松坚、桐实),或从政,或从教,皆有所成。方汉奇的外公林松坚(字鲁生),与鲁迅一样,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又和鲁迅在教育部做过同事,鲁迅日记中曾不只一次记载过两人的交游:己未(1919年)二月,“二十七日晴。上午往林鲁生家,同去看屋二处”。三月,“一日晴。上午往铭伯先生寓。午后同林鲁生看屋数处”。三月,“十一日晴。午后同林鲁生看屋”。 鲁迅是对方汉奇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方汉奇记日记的方式就是向鲁迅学习的。外公更是对方汉奇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幼年时,外公教他学过《左传》等经典著作。幼年时读过《左传》对方汉奇温婉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处世态度是“外圆内方”——内心里有着极强的原则性,而待人接物时却既温和又含蓄,这或许可称之为“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P6-8 序言 他以兴趣为职业 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不错,可以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不断学习,有所开拓。 ——方汉奇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每个人生活在这世上,为了谋生都要有一份职业。正如梁启超所说,“夫人生数十寒暑,受其群之荫以获自存,则于其群岂能不思所报?报之则必有事焉……” 然而,许多人的职业既未必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也未必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但是,为了生计,却又不得不去做。这是许多人感觉到工作压力大或者生活不幸福的重要原因。 假如自己一辈子谋生的职业恰恰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恰恰就是自己所喜欢的和擅长的,那么这样的人无疑既是幸运的,又是幸福的。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就是这样的人——一辈子以兴趣为职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方汉奇的这种幸运和幸福并非来自上天的赐予,而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 后记 可以兴趣为职业 十年之前,也就是2005年12月10日,我与方汉奇先生第一次相见。 那时,适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十周年庆典,我作为研一新生,躬逢其盛。当时方先生并不认识我。我清楚地记得,那天上午,艳阳朗照,在仙林校区敬文图书馆门前,有不止一名学生请求同他合影。但是,我没有。这符合我的做人原则——无论做什么事,只有自己心里认可的,才会去做,否则,不做——即使与名人合影。因为那时,跨专业刚考上研究生的我,对于方先生,所知真的不多。 那次庆典上,方先生作为贵宾,与江苏省领导一起,坐在主席台的第一排。 那时,坐在会场最后一排的我,绝对没有想到,在我浅如春草的人生际遇里,后来竟会与主席台上的方先生有出乎意料的深缘。 这得感谢我硕士和博士的导师倪延年教授。 2008年9月,我师从倪老师攻读新闻学博士学位,10月,老师带我到北京拜访方汉奇先生。行前他已与先生约好,这次来,是请教关于我的博士论文选题的。第一次见面,方先生就不动声色地批评了我,而我,当时却浑然不觉。 当时,我印了一张名片,上面写的是“刘泱育博士”。 方先生看了我名片之后,不动声色地问:“博士学位拿到了吗?” 我:“还没有,刚入学。” 方先生:“噢——” 批评已经完成,因为,没有拿到博士学位者,你只能自称“博士生”。 我的博士论文做的就是方先生的学术之路研究,这个题目“曝光”后,质疑与担心的声音不绝于耳,各种声音汇总后归结为一句话:就凭你,能完成这样一个题目吗?要知道,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可是还没有人以健在人物为研究对象写过博士论文。 更要命的是,我还是倪老师指导的第一个博士,也就是“开门弟子”,当时,倪老师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可以想象,但是难以知晓。 既然以方先生的学术之路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就少不了与先生打交道。七年间,方先生回复给我的电邮,已然超过200封(有时一天通两次邮件)。我也记不清面访过他多少回了。与先生交往得越多,就越感觉到他的“可亲”“可敬”与“可畏”。 先说“可亲”。2013年12月,我借去北京开会之机拜访他,辞别时,他执意要送一瓶茅台给我的父亲,方先生对我这样说:“哎,泱育,这个,带给你爸爸喝,我在你书的后记中知道的,你爸爸,喜欢喝酒。”他指的是《治学与治己:方汉奇学术之路研究》,也就是我的博士论文修改之后所出的那本书。 我客气了半天,最后“恭敬不如从命”——先生的情意我得领。 我的父亲拿到酒,果然很高兴。他说,高兴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酒,而是“你得看这酒是谁给你的呀”。作为黑龙江农村的一位“地主”(把田租出去每年收租金),他并不十分清楚方先生到底是谁,但经常听我说起,知道是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很有名的老教授,所以我的父亲觉得:有面子!他也不客气,就在拿到酒的当天晚上,便忍不住笑眯眯地品起了茅台,根本就没有要把方先生送的这瓶酒“珍藏起来”的打算。我父亲常说:“咱无论跟谁来往,都得实诚点儿。”跟方先生来往,自然也不例外。 再说“可敬”。方先生的可敬之处,在我看来,就是他做到了一辈子“以兴趣为职业”。他在高中的时候知道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后,高考只报新闻系,大学毕业后,限于家庭出身,做不了感兴趣的记者,就去做感兴趣的新闻史研究,先去上海新闻图书馆搞研究,后来在圣约翰大学兼课时,感觉到对于大学老师这个职业也很感兴趣,于是就在机会来临之时,选择去大学做教新闻史的老师。他一辈子从事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并且做出了成绩。我们尤其需要注意到,他是在经历过什么样的“峥嵘岁月”的条件下做到的。 说到“可畏”,方先生的“可畏”之处在于他的“含蓄”。与他交往少的人自然无法知晓,没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也很难体悟到。即使他明明是在批评你,你可能都感觉不到,这是先生已经达到的境界。2010年8月,在卓南生教授和程曼丽教授组织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暑期特训班上,方先生应邀作了一个小时左右的讲座。他讲的核心内容是批评当前的新闻史研究做得不够好,在现场听讲的人都是新闻史研究者,实际上也都是被批评者,但却没有一个人觉得不舒服,方先生就有这个水平,而且是即兴演讲,没有讲稿的。 这次应江苏人民出版社邀请,写这本传记,按理说,我应该没什么压力,因为,既不靠这本书拿学位,也不靠这本书找工作,而且关于方先生的材料,我已积累了几十万字。当年写博士论文时,由于要围绕一个论题写,所以很多材料都没用上,这次,写一本十几万字的传记,难道不是小“CASE”吗? 但真正写起来,才感觉到其中的艰难。因为,写传记与作博士论文或者学术论文相比,完全是两种路数,你要把传主对于读者最有启发意义的一面写出来。方先生的经历对于读者最有启发意义的一面是什么?我想了很久,最后把题目定为:以兴趣为职业的“记”者。 方先生的人生经历极为丰富,实际上,我也完全可以从其他角度写,为什么选择了“以兴趣为职业”这一角度? 这与我自己的职业经历和苦乐体验密不可分。 我本科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后,在一家大型国企做过五年外贸。外贸当然是很挣钱的职业,但是,我不喜欢这个职业。当钱到手里时,数钞票的感觉当然很好,但当外商的订单下到工厂里,因为担心货物质量而睡不好觉,那种滋味却不是我所喜欢的。 这份工作做到第四个年头时,我就下决心要换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我感兴趣的职业是做大学老师,因为本科毕业前,曾给大一新生开过一次如何学习英语的讲座,这是我第一次作讲座,居然受到学弟学妹的热烈欢迎,不断的掌声和笑声让我感觉很好。所以就想,既然自己不喜欢做外贸,那就去做大学老师吧,本科时结交的挚友、身为大学老师的丁云伟博士也鼓励我“跟着感觉走”。 为做大学老师,我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如今,身为大学老师的我,感觉到既开心又有成就感,自己确实适合从事这个职业。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所理解的方汉奇先生的人生经历表明,一个人一辈子以兴趣为职业是多么重要!这直接关涉你每天的幸福指数。想想吧,如果自己做的工作是自己不喜欢的,但为了谋生又不得不天天去做,这样的日子是你想要的吗?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确实有许多人从事的是其不喜欢或者不感兴趣的职业。 在写这部传记时,我遵循一个原则,凡是《治学与治己:方汉奇学术之路研究》那本书上写得比较详细的,本书略写;而凡是前书没有涉及或写得比较简略的,本书则尽可能地详写。这当然离不开方先生的帮助和信任,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给我,比如,他2014年全年365天15万字左右的日记。在写这部传记时,我一般每写好一节,就发给先生请他“订正”一下,但他只帮我订正史实上的错误,其余的绝不干涉,予我充分的信任。 在写作过程中,我还不只一次收到过他发来的类似这般的电邮: “传稿中的细节写得都挺好玩儿的……” “泱育:上一封信发来的前12页传稿看了,觉得写得很符合出版方的要求。挺不错的……” “你的这部传稿写得不枯燥,蛮有可读性。就不知道责编和出版社是否认可了……” 这是我感觉比较得意的事,忍不住拿出来“炫”一下。 然而,也并不是没有遗憾。为写这本书,我虽然在思想上知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行动上既恶补过《文心雕龙》、背过《唐宋八大家文钞》上的名篇,也购买并阅读了已经出版的7()多部“大家丛书”传记,无论课余还是假期,几乎一有时间就把自己关在阁楼的书房里——“躲进小楼成一统”,凝神静气聚意谋篇造句炼字,连在岳父母家过春节也没敢休息(除夕当天写了800多字),既很少帮夫人做家务,被她册封为“刘锺书”,更难得给才3岁大的女儿讲故事,经常遭到清脆的童音高声质问:“爸爸,你不是说一天给我讲一个故事的吗?”但是,由于从来没有写过传记,加之作为“一只来自北方的狼”,生来就注定与“江南才子”无缘,两手既无生花妙笔,一身更非倚马之才,词不达意之处,自感所在多有。 尽管如此,但这并不妨碍我在本书完稿之时,真诚地对读者说:人,就这一辈子,要是能够以兴趣为职业,那过得多幸福呀! 方汉奇先生的事迹表明,一辈子以个人兴趣为职业既是可能的,也是可以的!他是可以的,我是可以的,你怎么就不可以呢? 刘泱育 于南京仙林茶苑 2015年春暖之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