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专注于你爱的那件事,愿你活得优雅
身为一个自由职业者,经常有姑娘们问我:“你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工作?你在目前的工作中,能有什么收获呢?”其实,每个人所看到的收获,所体验到的意义,完全是自己的个人感受,不需要向谁证明。过分强调意义,反而失去工作本身的乐趣。
选择目前的工作,是因为它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忙碌的时候感觉到快乐,这就足矣。虽然这个世界上赚钱多的职业并不少,但如果那是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或者根本就不是自己喜欢的,又何必勉强。
工作是什么?工作应该是看得见的爱,就像桌角上摆放的自己最喜欢的书,就像阳台上那些绿意盎然的盆栽,就像厨房里放着的最合自己心意的饭菜。当我们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就是在爱着自己所爱,快乐着自己的快乐。
梁实秋说:“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一份工作,那么从自己每次说起它时的感受中就能体会出来,你骗不了自己,这就如同爱情,咬着牙说了一万次“再也不要见面了吧”,可心里还是割舍不下对那个人的感情。在我们身边,从来就不鲜见这样的姑娘:她们选工作的标准不一定是月薪有多高,成长平台有多宽广,而是首先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她们选工作就像选爱人一样。因为她们知道,即便每月拿着不错的薪水,但那份快乐是伪装不出来的,心理状态不对,不论多么高薪的工作也不可能让自己对生活真正地热爱起来。
纪伯伦在《先知》里写道:“你工作为的是要与大地和大地的精神一同前进。”他一语道破,工作不应该简单地考虑到赚钱和前景。能够激发出自己对生活的爱,激发出自己对生命产生独特感受的工作,那才是真正的好工作,虽然这并不好找,因为,这样的工作多数与创造有关。
当一个人真正地要以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谋生手段时,她会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不惜一切。
比如,那位先后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国际巨星,英格丽?鲍曼。自幼失去双亲的她被叔叔抚养长大。作为一个老保守,叔叔不喜欢英格丽?鲍曼把表演当工作的想法,而英格丽?鲍曼在争取到参加斯德哥尔摩皇家戏剧学院招生考试的机会后,就尽全力地去准备。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当招生考试结束后,她误以为自己不能被录取了,为此还动过轻生的念头。所幸,她没有死,不然也就不会有之后的《卡萨布兰卡》《东方快车谋杀案》《真假公主》等脍炙人口的影片。
将喜欢的事情认定为一生要追求的事业的人,大抵就是这样的,竭尽所能用力追寻,甚至可能为了一时的失落而动过轻生的念头。英格丽?鲍曼差点就过早地对自己的命运进行了宣判,但如果不是真的热爱,恐怕也不会动起这样的念头。所以,她的巨大成功不全是因为她的美貌和表演天赋,她对工作给予了敬与爱,工作同样也回报给她荣耀。曾经问过一个做原创服装设计的朋友,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她说,就像是与心爱的人相处;就像现在,虽然每天都很忙碌,有时候甚至去厕所都要一路小跑,但它在这里,和我同呼吸,共成长,便能真真切切地感到幸福!
有许多姑娘的苦恼就是,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但无奈父母不支持。那么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做出过曲线救国的考虑,并且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地努力?如果没有,那为什么又要喋喋不休地抱怨呢?
小南是一个玩摄影的姑娘,她的摄影工作室今年春天才开张。同许多年轻却很有想法的姑娘一样,她也有着不支持她理想的父母。为了避免发生家庭冲突,小南先是听从爸妈的话,找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但她并没有放下相机,而是利用业余时间拍照,学习,并且经常向一些骨灰级摄影玩家请教,而这些努力,都是在为她的摄影梦想而积蓄力量。几经周折,为了坚持理想而不停折腾的小南终于与另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起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两个小姑娘每天都很忙碌却也很幸福,虽然不再朝九晚五那般比较清闲,但她不再似从前那般压抑,而是忙并快乐着,但最重要的是,小南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真正努力过、争取过,现在,就连最初不支持她想法的父母也转而为她的想法点赞。
一份真正基于喜爱而忙碌着的工作,应该是像纪伯伦说的那样,“温存地播种,喜乐地收获”。而这里的收获,或许并不一定会赚到很多钱,因为在很多时候,心底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还真的不能用钱来衡量。P02-07
所谓“优雅”,不是种做作的行为,而是一种可以催生出内心从容的美,是内心高贵的表现。脱鞋后将鞋摆放整齐;为后面进来的人按住门;与人打招呼的时侯,即使觉得麻烦也要摘下手套、拿下围巾,有时甚至要脱掉外套。这些真的可以让女性更美、更优雅。
——渡边和子
优雅是得体而精致的外表,丰富而强大的内心。优雅是柔而不娇、坚而不厉的品性气质,优雅是积极乐观、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
——晓雪
要做这样的女子:面若桃花、心深似海、冷暖自知、真诚善良、触觉敏锐、情感丰富、坚忍独立、缱绻决绝。坚持读书、写字、听歌、旅行、上网、摄影,有时唱歌、跳舞、打扫、烹饪、约会、狂欢。
——张小娴
优雅,就是慢下来,不着急
2013年,我把银行卡里所有钱都取了出来,买了一张飞曼谷的机票。
那是我第二次去曼谷,第一次去在三年前,鬼使神差地报了跟团游,全程几乎都是中国人,坐在大巴车上看曼谷冬天仍繁盛的绿,下了车挤在一群大爷大妈里,参观一个个预先设定好的景点,在景点排很长很长的队去上一趟厕所,只有晚上才回到酒店自由活动。
但是即便就这样点影的接触,泰国也在我心里生下了根,街头毫不设防的微笑,轻轻慢慢的节奏,每隔十里的供养佛,懒懒洋洋的流浪狗,在离开的前一晚,我站在曼谷街头,舍不得睡去。
这次的终点不是曼谷,而是清迈。那时《泰囧》还没有上映,不知道为什么就要去这个地方待上一段时间,或许因为它是个小城,也或许仅仅因为我喜欢它的名字。到曼谷后,拜了我之前拜过的四面佛,没多作停留,便直接坐大巴车去了清迈。
清迈,清,迈。可能我真的是因为这两个字而去的。
我在清迈待了一年,住在山脚下的木质民宿里,窗外就是葱葱郁郁的山峦与溪水,每天清晨被叽叽喳喳的小鸟说话声叫醒,没有睁开眼,就闻到一股属于泥土和植物的香气。那可能是我度过的最幸福安宁的一段时间。直到现在,那种安宁感仍驻留在我的心里。
洗澡,冼头发,换上干净舒适的麻质衣裙,沿着溪边散步到小城里,等商家店铺一家家开门,等乞食的僧人来。
穿橘红色僧袍的修行者膛过还带草木香味的空气,不急不乱,每一步都走得有仪式感。小城里的居民会送上自己的食物,这些托衣钵取食的人,则为供养他们的人诵念经文。
听不懂佛经,但每天都被这种场景深深吸引,直至所有僧人拿着钵衣归庙,才离去。
回来时,老板娘也做好早餐,用不太流利的泰式英语,笑嘻嘻地和我交流,问我稿子的进度如何了。每次我皱眉头耸肩表示不顺利,她就推给我一杯咖啡:“慢慢来,慢慢来嘛,别着急。”
泰国人最喜欢说的就是“慢慢来”,好像存他们的生活早没有着急的事情似的。住了几个月,发现他们生活里确实没有很着急的事情,就连拉肚子上厕所这种紧急事,旁边的人都会说“慢慢来嘛慢慢来”。后来,我也染上了“慢慢来”,放下交稿的进度,说来也奇怪,等我自己放空不着急的时候,之前每晚催稿的编辑也没了踪影。
上午吃完早餐,坐在窗前发会呆,想写的时候就写,不想写的时候就去逛古城。
清迈古城几乎每走几步就可以看到佛像,佛像微笑,街道宁静干净,一般下午就在古城的咖啡馆里度过,写稿,找不同的人聊天,看路过的行人。
以前我也带上所有资金去一个地方写稿,去过厦门海边,去过拉萨城,也去过四川深山里,但不管我走到哪里都无法按预期的目标完成,只有这一次。当我主动把稿子交到可能想放弃我的编辑手中时,那边的头像灰了好久,没想到当晚十二点可爱的编辑给了稿件通过的回复。
没有像以前一样大松一口气,然后狂欢一场,生活还是那个节奏,早起,散步,听僧人诵经,吃早饭,发呆,写作,读书。
我开始大量阅读,也开始学习油画,开始重新了解植物、动物,以及自己。知道了上百种热带植物的名字以及生长习性,记住了不少动物的名字和生命周期,也突然明白如何在内心里保存平静。
这种通过一年的大量阅读和绘画习得的东西叫缓慢,叫专注,也叫优雅。
当你慢下来的时候,内心才能从喧嚣中安定下来,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步伐,不轻易被外界的催促与慌张乱了阵脚。回来之后,每天不再被小鸟叫醒而被闹铃叫醒,闻不到树木的香气却满是透不过气的雾霾,但我仍然会静静给自己做份早餐,坐在窗前静静吃完,开始一天各种工作。我知道这就是我的生活,在没有足够能力实现时间与物质自由的情况下,我享受内心舒缓的节奏感,这是唯一能让举止与生活优雅起来的东西。
我从泰国回来,写下这本书《优雅,就是不着急》。优雅,即是慢下来,不着急。
慢慢来,不着急,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举止会优雅起来,生活也会富足起来,而生命也会开阔起来。
你看呵,一切都在你不再着急的时候,变得美好了。
《优雅就是不着急》由易小昭著,讲述了:学习不着急,感受心底那份真正的温柔。
雅女子是一道光,照亮自己和旁人。
优雅全得一缓字。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优雅。不着急,不是完全放慢、放空。而是对自己有要求的前提下的自律、自控;是在快与慢、急与缓之间维稳持重;是重的东西轻轻地放,轻的东殖重重地放的内心姿态。
把自己修炼成一个优雅的女子比修炼成一个漂亮的女人要做的功课多得多。要有得体而精致的外表,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笃定、洒脱、淡静的内心;既柔弱又刚强的性格。总之,你要真的很丰盛。愿亲爱的你,能有一颗优雅美好的心,引领你向上。
易小昭著的《优雅就是不着急》这是一本关于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女性修心美学随笔。书稿从学会安静从容的态度,保持温柔善意,以及工作、读书、自我成长等这些女性经常关注的方面入手,小地方处处见诗意,细节里有生活态度。要努力工作,但不被工作束缚;可以自由地玩乐,但绝不沉湎放纵;生活不贪多求快,要始终保持一种简单、淡然、安静、优雅的心性与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