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普米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朱凌飞//杨周明
出版社 辽宁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凌飞、杨周明著丹珠昂奔主编的《普米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所揭示的普米族的历史,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中华大地孕育的55个少数民族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一道从远古走到今天,汇入了中华文化壮阔的历史长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本书使广大读者徜徉于少数民族多彩风情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历史的深远与厚重。

内容推荐

朱凌飞、杨周明著丹珠昂奔主编的《普米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由国家民委文宣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的的一套面向广大读者的大型民族知识普及读物。本书意在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普米族历史文化,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源远流长普米人

 万水千山走来

 先祖奠下“老地基” 

 靠山吃山亦养山

 一年年 一天天

第二章 木楞房:人、神共居之所

 为家人建一座木楞房

 生活在木楞房中 

 生活的中心:火塘

第三章 民间艺术:娱己、娱人与娱神

 执手联袂跳“搓蹉”

 怀古述今唱“哩哩”

 发明传统“羊头琴”

第四章 节日:生活的节律与调整

 “吾昔”过大年

 清明、“月半”祭亡灵

 端午“游山会”

第五章 祭祀:祖先和神灵荫护下的村庄

 祭三脚:祖灵庇荫

 祭龙潭:风调雨顺

 祭山神:出入平安

 退口舌:驱灾避祸

第六章 用歌声装扮的婚礼

 婚事中的规矩

 婚姻的缔结

 婚礼进行时

第七章 离世是回到祖先的身边

 在亲人的怀申离去

 亡灵最后的停留

 在羊子的引领下

 终将踏上归途

 诗比也将老去

第八章 口耳相传的民族记忆

 人类起源:日月兄妹

 祖先崇拜:“给羊子”的来历

 土地与族群:独石头的故事

第九章 玉狮场:一个普米族村寨的现代变迁

 所谓“一个拒绝道路的村庄”

 “道路选择”中的玉狮场

 修路带来的影响

第十章 普米族区域自治与优秀人物

 普米族区域自治

 普米族优秀人物

参考文献

图片提供者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普米人征战和避乱的迁徙过程中,一些家族逐渐定居下来,散落分布在今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一些村落里。其中部分普米人来到了丽江石鼓,后陆续迁徙到兰坪,在今河西乡形成了箐花、大羊、联合、三界一带的普米族聚居区。 这部分普米族中有七八个家族在箐花各个村子定居下来,如箐口、杂木沟是尼铁、也玛家族,箐岩头是次里皮、松布、不铁三个家族,等等,至今仍保留了较为完好的普米族传统文化。

在2006年5月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箐花“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成为全省27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之一,而玉狮场村则是这一保护区的核心区。玉狮场最初的乖攘和日戎皮两兄弟从金沙江一带避乱逃出来后到处找地方,最后在河西箐岩头附近找到一块很好的平地,被称为“乖攘厦”(意即“乖攘的宅基地”),住了几年之后,因为土地狭窄,不利于发展,于是又重找地方,日戎皮迁往维西菊香,乖攘则来到了地势宽阔、土地肥沃的现址而定居下来。玉狮场坐落在老君山山麓之中,地处东经99~26’,北纬26c’54’,海拔高度2 630米左右,当地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正适合普米族传统的畜牧业生计方式。

由于乖攘和日戎皮是两兄弟,因而时至今日,玉狮场的普米人与维西菊香的日戎皮家族虽然相距甚远,且各自分别采用了“杨”“和”两个汉姓,且仍多有往来,但依然保持不开亲(通婚)的传统。

乖攘在玉狮场生育了三个儿子,繁衍为三个家族,即国娘(卓热来)、阿刮、尼崩。后来迁入的果里家族(“果里”原为军士,守卫四川“左所”铁桥,后因祸出逃,定居玉狮场,繁衍出果里家族)与国娘等结拜为兄弟,形成了玉狮场的村落族系。前二个家族之间也保持不开亲的传统,而与果里家族则可以自由通婚。当然,零星迁入者只要是与原住氏族无血缘关系,也可自由恋爱,谈婚论嫁。

在村里调查村民谱系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几乎全村人都是亲戚。最初我们以为这只是泛泛的邻里辈分、长幼之分,这也是中国人建构社会网络的习惯方式,但后来才发现,村民之间确实大都存在着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或者姻亲关系。一方面,国娘、阿刮、尼崩三氏族有同胞兄弟之谊,本已为亲;另一方面,箐花一带普米族多有族内婚的传统,则果里氏族就成了三氏族最好的通婚对象。如果说三个同胞氏族的血缘纽带因岁月久远而有所疏离的话,那么与果里结成的姻亲关系,又将他们再度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所谓“亲上加亲”的关系。因而,长久以来,作为一个纯粹的普米族村寨,玉狮场人保持了较强的内聚力。

从地理分布上看,“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是普米族分布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普米族主要分布在川西南和滇西北的广大区域,基本上连成一片。在同一区域内,坝区和河谷地带主要为白族、傈僳族,高寒山区多为藏、彝等民族,普米族则多居于半山缓坡地带。

P13-14

序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开发着这块土地,建设、发展、捍卫着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各民族都是兄弟,相互离不开,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习近乎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此,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进了解、紧密关系,深化友谊、建立牢不可破的感情基础,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多发期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为了进一步宣传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增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方针,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让读者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加深对我党民族政策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了《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从书》。

依据上述原则,《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的编写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言、特色浓郁的图片以及丰富的民族常识链接,向读者展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变迁、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历史人物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实践。第二,作者多为本民族专家学者和与民族研究工作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自己撰述的对象既有深厚知识积累,也有真挚情感。第三,内容彰显了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多彩画卷和轨迹,引导读者走近少数民族,聆听他们的古老传说,感受他们的发展变化,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面向民族干部和各级干部通览我国少数民族概况的普及读本,也是图书馆必备藏书。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所揭示的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中华大地孕育的55个少数民族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一道从远古走到今天,汇入了中华文化壮阔的历史长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期待通过《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使广大读者徜徉于少数民族多彩风情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历史的深远与厚重。

后记

从2008年起与普米族结缘、与玉狮场结缘,至今已历时8年,其间曾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民族、这个村寨进行过民族学和人类学诸方面的专题研究,但却尚未对多年来所收集的普米族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资料进行过系统的整理,值此辽宁民族出版社组织编撰《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方有机会与动力完成这一亏欠已久的工作丁尽管我们的研究尚不够成熟和深入,也不揣冒昧将所学和盘托出,求教于各位方家。

民族学与人类学对某一族群的研究并非朝夕之功,常常要持续数年的时间,并要求研究者真正参与并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尝试从当地人的视角来审视他们的文化,并“解释他者的解释”。因此,是否为当地人所接纳,就成为一项民族学研究是否能够取得预期成果的重要条件。对于这一点,我们深感幸运。在长期的民族迁徙和历史发展过程中,普米族人与众多兄弟民族频繁互动、深入交流,造就了他们善于学习他人优秀文化和先进经验的民族特质,对外来者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更为可贵的是,普米族人大多豪放爽朗、真诚友善,对于每一个前来研究他们民族的学者都怀有一种感激之情,他们希望有更多人来了解他们,将他们引以为自豪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因此,相对于其他的研究者来说,我们得以较为容易地进入村寨,进入他们的生活之中。在此后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几乎每年都要去至少一趟几个普米族村寨,少则七八天,多则逾月,少则三五人,多则二十几人,无不受到他们热情的接待和配合,让我们能够顺利地完成调查工作,也使我们对普米族社会文化及其变迁的了解能够步步深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开始与玉狮场人、普米族人结下了深深的缘分。当我被玉狮场人称为“半个普米儿子”,并被戏谑式地授予“玉狮场荣誉村民”的名号时,我感到了莫大的荣耀。

在当地人面前,我自视为小学生,他们是我的老师。其中一位一直被我尊称为“杨老师”的老人、普米族诗比杨国栋已于2012年过世,享年86岁,但他给我们讲过的那些过去的故事、那些山和水间居住的神灵、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却已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并不断地在我们的笔下展现出来,我想这也是老人生前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述、展演时所期望的吧。同样给予我们无私帮助的,还有杨金茂老人、杨文铎老人、和国鹏老人、和金华大叔,他们对普米族传统文化的丰富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我愿意尊他们为师,祈望他们健康长寿。此外,还有杨金辉、杨道光、和伟科、杨玉繁、杨兴昌以及三界村委会的杨青元、鹿宏勋等,他们是普米族村寨数十年来发生深刻变迁的亲历者,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普米族人不屈不挠、努力奋争的精神,我视他们为兄长。当然,还有那个我们一到玉狮场就杀猪烤肉,与我们一起喝酒唱歌的和军,与他相处的时光总是最为愉快的。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向他们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但囿于篇幅,我还是无法把那些我想感谢的人一一列出,把那些我想说的话一一道来,就把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吧。

此篇后记由我执笔,因而需要在此加以说明的是,兰坪普米族研究会会长杨周明与我一起合作完成了本书。杨周明身为普米族人,对自己的民族和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他对民族学和民族文化的深刻见解也让人至为叹服,因而我们每一次的讨论,不论是对于本书的写作还是我个人的研究,都极富启发意义。

尽管我知道普米族的同胞和玉狮场的乡亲们对我总是充满了包容,但当这样一个文本呈现在他们面前时,我仍然感到惶恐。好在有辽宁民族出版社的李璜老师为我们把关,以她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优秀的职业素养,把这一并不算成熟的作品做到尽量精致,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性和可读性,这让我们在面对严格的读者时具有了更多的信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5: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