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蓉、吕晶编著的《吕同六全集(第8卷意大利长篇小说1)》收辑吕同六先生所译长篇历史小说《约婚夫妇》,《约婚夫妇》是意大利19世纪著名作家曼佐尼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意大利古典文学的瑰宝。在意大利,这部文学名著如同但丁《神曲》一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民大众极为珍视和喜爱它。它以一对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和婚姻波折为主线,描绘出十七世纪意大利各阶层的人物及其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被誉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一部百科全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吕同六全集(第8卷意大利长篇小说1)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吕同六译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蔡蓉、吕晶编著的《吕同六全集(第8卷意大利长篇小说1)》收辑吕同六先生所译长篇历史小说《约婚夫妇》,《约婚夫妇》是意大利19世纪著名作家曼佐尼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意大利古典文学的瑰宝。在意大利,这部文学名著如同但丁《神曲》一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民大众极为珍视和喜爱它。它以一对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和婚姻波折为主线,描绘出十七世纪意大利各阶层的人物及其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被誉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一部百科全书。 内容推荐 蔡蓉、吕晶编著的《吕同六全集(第8卷意大利长篇小说1)》收录吕同六先生所译长篇历史小说《约婚夫妇》。 《约婚夫妇》以一对青年恋人的悲欢离合为叙事框架,以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统治下意大利的现实生活为叙事背景,真切地展示出战火连绵、经济凋敝、盗匪横行、瘟疫肆虐、悲鸿遍野的悲凉图景,映照出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人民的苦难境遇。小说以古喻今,把批判的锋芒鲜明地指向异族侵略者及其庇护下的封建贵族势力,大胆地触及了统一祖国、争取独立与自由这一最尖锐、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使这部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小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目录 曼佐尼的长篇历史小说《约婚夫妇》 引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科摩湖的一条支流,顺着山麓汩汩地向l南流淌;两旁的山脉连绵不绝地伸展开去,有的地方突出,有的地方凹陷,湖水便顺势聚成一个个水湾和深潭。忽然之间,湖的南边伸出一座山峰,右边涌现一片广阔的原野,湖水于是又汇拢成-一道河川,继续潺潺地流着。联结那儿两岸的一架石桥,使地形的变化清晰地映入人们的眼帘。科摩湖到这儿消失了,阿达河重新取代了它;河水逶迤向前奔流,然后,堤岸又向两边收缩,河道豁然展宽了,形成新的水湾和深潭,科摩湖又重新显出它的形状。 这一片湖滨地带原是由三条大河冲刷下来的泥沙淤积而成,它紧紧偎依着两座毗邻的山峰,一座叫马尔丁诺山,另一座在伦巴第方言中称作锯齿山,或许因为它的一道山脊时起时伏,交相映错,远远望去,恰似一把大锯的尖齿。无论什么人,。只消从对面朝这儿瞧上一眼,譬如说从米兰北门的城墙上远眺,准能在这连绵不绝的层峦叠嶂中,立即把锯齿山跟其他那些名字粗俗乏味、形态平淡无奇的山峰区别开来。约莫有很长的一段路,地势渐渐高起,由于两座山峰互相交错和湖水不断冲刷的缘故,湖岸就显现出陡峭的岩壁与幽奇的山谷,矗立的高地与坦荡的平原。几条河川入湖的去处,湖岸被流水分割成一段一段的,几乎遍布沙砾和鹅卵石;其余平坦的地方,全是耕田、葡萄园,一些小镇、村庄和农舍疏落有致地点缀其间;还有几座丛林,顺着山脊远远地蔓延到山上。 莱科是这一带最大的一个镇,所以方圆左近的地方也就由它而得名。这镇离石桥不远,坐落在科摩湖畔,每当湖水暴涨的时候,镇的一部分就被漫溢的大水淹没了。如今,这块地方已经是个繁华的大镇,将来自然还会发展为一个城市。在我们将要叙述的故事发生的年代,莱科的地位已经显得相当重要,因此作了军事要塞,有幸得到了一位司令官在此坐镇的荣誉和一队西班牙士兵长期驻扎的好处;正是他们教会镇上的姑娘和妇女懂得如何保持贞洁,又是他们不时地让那些女人的丈夫和父亲享受到拳头的甜蜜的滋味;到了残夏初秋的季节,他们总是不失时机地分头下到各个葡萄园里去,采摘树枝上挂满的果实,也好使农民们大大减轻收获季节的辛劳。 在那个时候,而且即使到今日,从一个镇到另一个镇,从山峰到湖滨,从这个丘陵到那个丘陵,有许多游龙似的大路和小径把它们相联结,有的比较崎岖,有的倒也平坦;这些路径不时地深深跌入洼谷,消失在深山之中,倘若从那里抬头仰望,至多不过瞧见一线蔚蓝的天空,或者一座耸立的奇峰;当这些路径到了开豁的高地,那么人的视野就或多或少地广阔了,而且必定可以欣赏到一些新鲜的景致,这取决于你站立的地方能够把周围的山水收入眼底有多少,当然也跟那多姿多彩的风光恰巧是在你的眼前一览无遗地展开,还是正好悄悄地消失有着关系。那婆娑多姿、澄澈得同镜子一般的科摩湖,被锁在绵亘交错的群山之中,似乎快要隐没了,宽广的湖面只露出这儿的一片,那儿的一片,或者一段碧绿的带子;随着山峦一个个地展开,湖面也愈见浩渺壮观,倒影入水,映衬出两岸的各个村庄。再向下鸟瞰,一脉涓涓的细流,渐渐地聚成一泓湖水,尔后又变成了一道河川,仿佛一条放射着碎银般的光华的长蛇,迂回曲折地在山峰回转处蠕动;而那些山岬也若隐若现,最终沉入于朦胧的地平线。 观赏这等美丽的风景的地方,不管从哪一个方向打量,都自有一番奇妙的景象;你顺着山脊往上攀登,一忽儿悬崖峻增,黑魃魃地屹立在你的周围;有时奇峰挺拔,有时峰回路转;你每走一步,眼前就出现一种不同的奇观,方才分明是一座山岭,倏忽间变成了群山环峙;方才分明是一道山坡,突然问又化作一处山峰。奇峰竞秀的风景,给予人们一种和蔼可亲、爽心悦目的感觉,使粗犷荒蛮的山野风光变得愈加美丽可爱,并且使其余的景致更显得豪壮瑰丽。 一六二八年十一月七日的薄暮时分,以上讲到的一个村镇的神甫堂安保迪奥,在附近散一会儿步以后,沿着一条小路,悠闲自在地踱着方步回家。这个村镇的名字,还有这位神甫的姓氏,无论在史书还是别的什么典籍里,全都没有任何记载。堂安保迪奥不慌不忙地诵读着《大日课》,常常在念了一首圣诗以后,就把日课的经卷合上,把右手的食指当作书签似的夹进书里,伸到身后,手背就顺势搁在左手的掌心里,继续踽踽独步。他的眼睛瞧着地面,不时抬起一只脚来把路上绊脚的石头子儿朝旁边的墙根踢去;然后抬起头来,漫不经心地四下打量一番,目光停留在一个山冈上,只见夕阳的余晖透过对面山峰的罅隙洒将出来,有如把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宽大的绛紫衣袍铺盖着这儿或那儿的嶙嶙峭石,把它们涂抹上一层红晕。 接着堂安保迪奥重新打开《大日课》,又诵读了一段,就走到了小路转弯的地方;平时他每次走到这里的时候,总是要把目光从经书上抬起来,朝前边望一望,这一天他也按照这个老规矩行事。拐过弯以后,小路笔直地向前伸展,约莫行走六十步的光景,就到了三岔路口,小路在这里一分为二:那右边的一条小径登上了山冈,一直通向堂安保迪奥的教堂;左边的一条小径却向下通到洼谷,尽头处是一条小河;路两边的矮墙,仅仅及至过往行人的腰部。那两条小径的里墙,互相汇合的地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犄角,却是构成了一个圣龛,上面描画着一些细长的、好像蛇一般游动的图案,尖尖的一端指向上方,按照画师的构思和当地老百姓的理解,这些图案表示熊熊燃烧的火焰;而烈火之中的一些怪模怪样的形象,则是代表在炼狱受刑的鬼魂;鬼魂和烈火全都涂着红砖一般的深赭色,背景是一色暗淡的青灰,由于风雨剥蚀,好几处地方已露出斑驳的墙壁。 神甫拐了个弯儿,走上小路,像往常那样朝前面的圣龛瞧上一眼的时候,突然遇见了他始料未及的,而且也是他很不情愿碰到的怪事。在三岔路口,有两条汉子面对面地站着,其中的一个骑马也似的跨在矮墙上,靠外墙的一条腿悬空荡着,靠里墙的一只脚却立在地上;那另一个同伙,把双手叠在胸前,倚墙靠着。他们的衣着,他们的举止,以及从神甫现在所处的位置能够观察到的他们的外表,都叫人立刻最清楚不过地晓得他们是怎样的人物。这两个人头上都戴一顶织成网状的绿色宽边帽子,上面装饰着一个大流苏,一直落到左肩上;帽子下面,露出一绺鬈发,披拂在前额;两撇长长的髭须,在嘴唇上翘起;身上束着一根熠熠闪亮的皮带,斜插了两支手枪;一个装满了火药的袋子,垂挂在胸前,很像一条项链;下身穿着肥腿的灯笼裤,从口袋里露出一柄匕首的把子;腰问系着一口铜柄的长剑,剑柄上镂刻着花纹和记号,拭擦得精光锃亮。只消对这两个人看上一眼,便能够辨认出来,他们是一伙强徒。 这一类不法之徒如今已经销声匿迹了,可是在当时的伦巴第地区却极为猖獗,而且,自古以来就很有势力。读者倘若对他们的底细不甚了了,这里不妨援引若干真实可信的材料,也好让众人明白这一伙强人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的顽强的、旺盛的生命力,虽然官方想竭力予以铲除,却始终不能成功。 P6-8 序言 本卷收辑吕同六先生所译长篇历史小说《约婚夫妇》,系意大利19世纪著名作家曼佐尼(Alessandro Manzoni,1785—1873)最优秀的一部史诗般巨作。作者曼佐尼宵衣旰食,呕心沥血,从1821年开始创作至1840年出版,花费了整整20年的时光。 意大利权威的文艺批评家德·桑蒂斯称赞《约婚夫妇》是一部纪念碑式的文学经典作品,认为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足以同但丁的《神曲》、阿利奥斯托的《疯狂的罗兰》媲美。意大利当代小说家夏侠则说《约婚夫妇》堪称意大利历史小说的绝唱。 《约婚夫妇》以一对青年恋人的悲欢离合为叙事框架,以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统治下意大利的现实生活为叙事背景,真切地展示出战火连绵、经济凋敝、盗匪横行、瘟疫肆虐、悲鸿遍野的悲凉图景,映照出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人民的苦难境遇。小说以古喻今,把批判的锋芒鲜明地指向异族侵略者及其庇护下的封建贵族势力,大胆地触及了统一祖国、争取独立与自由这一最尖锐、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使这部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小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约婚夫妇》即被我国列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选题。“文革”后,这套丛书全面铺开,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持编辑出版。编委会约吕同六先生翻译此书,他没有立即开译,而是反复研究有关资料,力求对作者曼佐尼的思想意识、文艺观点、身世际遇、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力求对作品所属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乃至风尚习俗有尽可能广泛真切的理解和把握,因为离开这些研究,文学翻译的水准和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为此,同六先生没有立即着手翻译全书,而是在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从“小”入手,逐步推进的做法。小说共38章,在翻译的最初阶段,他选择了第一章、第九和第十章作为重点。第一章描写情侣的故乡科摩湖畔莱科镇的自然风光,充满诗情画意,译好这一章至关重要。从翻译层面看,这是小说的开局,译得如何,关系到全书译文的风格走向是否同原著吻合。从文学层面看,曼佐尼开卷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不只勾画出故事发生的环境,秀丽迷人的山山水水中又浸透着作家的爱国情怀,而且是借景抒情、情景妙合,以景刻画人的精神。作家曼佐尼由此巧妙地激发起读者的情感共鸣,烘托出生活在这儿的主人公勤劳、温顺、善良、热爱和平的精神品格。有了这样的体会和把握,同六先生又回忆起几次浏览绮丽的科摩湖的情景,用对美好地域的亲身感受,来丰富自己的文思,译出第一章,也获得了一次莫大的精神愉悦。后来,他把其中描写自然景色的几千字抽出来,收入《意大利散文精华》一书。吕同六先生把《约婚夫妇》第九章、第十章作为全书翻译最初阶段的重点。这两章的主要人物是一位修女,她本是贵族之家的千金小姐,但封建礼教葬送了她追求爱情和幸福的梦想,她沦为蒙札修道院的修女。她的心理和品格严重畸形了。于是她又反过来去伤害和虐待为躲避灾祸来到修道院的小说女主人公。同六先生认为,这两章叙述的内容既是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的一部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曼佐尼对蒙札修女曲折动人的身世和极其复杂、矛盾的性格,以深厚的艺术功力,予以入木三分的刻画,令人叫绝。《约婚夫妇》全书情节波澜起伏、曲折迷离,许多人物都有复杂的.多面的性格。因此,这两章又很有典型意义。把它们译好了,大致上就把握了作者曼佐尼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性格两大方面的艺术特征和风格,为全书的翻译顺利铺开道路。按照这样的思路,同六先生以缓慢的节奏,开始翻译这两章,他不时停顿下来,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似的反复体验小说里叙述得娓娓动人的故事,琢磨蒙札修女浓烈的悲剧性格,以至于这则故事的内容和细节几乎已烂熟于心,蒙札修女的形象鲜活地凸现在同六先生的眼前,他用心并顺畅地译完了这则故事。后来,《世界小说佳作选》需要稿子,同六先生便把这则可以独立成章的故事取名《蒙札修女的故事》,于1987年11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嗣后,它被选人好多种外国优秀小说选之类的集子。同六先生由于种种繁忙事务的影响,《约婚夫妇》的翻译搁置了一段时间,当他重新开译后,由于有了第一章、第九和第十章的翻译经验垫底,便很顺利地译完了全书,于2001年4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以精装、平装形式分别出版。《约婚夫妇》作为意大利古典文学的瑰宝,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民大众极为珍视和喜爱它。在意大利文学史上,这部55万字的巨著,相当于《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广大读者同样喜爱《约婚夫妇》,200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了吕同六先生所译的《约婚夫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