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思陶、仝晰纲主编段青峰选译的《容斋随笔/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是宋代学者洪迈穷40余年之功编纂而成。书中内容博大,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文翰,从典章制度到医卜星历,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备受称道。此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决不亚于任何一部史书,其中的政治历史、人物佚事、文章典籍,甚至各朝各代的制度无所不包,堪称宋朝之前的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容斋随笔》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因此,我们精心选辑了一些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富有深刻哲理性的作品,希望能对读者朋友提供一份精神食粮。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文明形态之一,了解中华民族,最佳的途径就是阅读这个民族的经典。
史学的经典常新,让我们用前人的经验来透视当今的纷纭,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坐标;文学的经典常新,让我们用前人的审美来捕捉当今的生机,以享受自己的人生乐趣;哲学的经典常新,让我们用前人的智慧来诠释当今的信仰,以培养自己的人生操守。
洪迈撰鲍思陶、仝晰纲主编段青峰选译的《容斋随笔/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是其中一册,让我们捧起经典,细细阅读吧。
曹参 赵括
汉高祖疾甚,吕后问日:“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日:“曹参可。”萧何事惠帝,病,上问日:“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日:“知臣莫若主。”帝日:“曹参何如?”日:“帝得之矣。”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其父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谓其母日:“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后廉颇与秦相持,秦应侯行千金为反问于赵,日:“秦之所畏,独赵括耳。”赵王以括代颇将。蔺相如谏,王不听。括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又不听。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白起代王龅,遂胜赵。曹参之宜为相,高祖以为可,惠帝以为可,萧何以为可,参自以为可,故汉用之而兴。赵括之不宜为将,其父以为不可,母以为不可,大臣以为不可,秦王知之,相应侯知之,将白起知之,独赵王以为可,故用之而败。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龅,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译文】
汉高祖病重,吕后问他:“萧相国死后,谁可以接替他?”汉高祖说:“曹参可以接替。”萧何辅佐汉惠帝,病重时,惠帝问他:“你如果不幸仙逝,谁可以接替你?”萧何说:“没有比陛下更了解臣子的了。”惠帝问:“曹参怎么样?”萧何说:“陛下找到最合适的人选了。”曹参当时是齐国的相国,听说萧何死了,马上吩咐手下人准备行装,说我要入朝当丞相去了。不久,朝廷使者果然来召曹参入京。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起兵法来他父亲赵奢也难不倒他,但他父亲不认为他学得好,对他母亲说:“赵国如果一定以赵括为将,他必定会葬送赵国的大军。”后来廉颇与秦国对垒,秦国的应侯范雎,花一千两黄金到赵国行反间计,说:“秦国最惧怕的人是赵括。”赵王信以为真,以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蔺相如谏阻,赵王不听。赵括的母亲上书赵王说赵括不可为将,赵王也不听。秦王听说赵括已担任赵国大将,于是秘密地让白起代替王龅,随即打败了赵国。曹参适合担任宰相,高祖认为胜任,惠帝认为胜任,萧何认为胜任,曹参自己也认为胜任,所以汉朝用他而兴盛。赵括不适合担任大将,他父亲知道,母亲知道,大臣知道,秦王知道,相国应侯知道,大将白起知道,只有赵王不知道,所以用了他而招致失败。唉!将军和丞相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难道可以不慎重考察吗?那么秦国用白起代替王龅,赵国用赵括代替廉颇,不等战争开始,谁胜谁败,就已经很清楚了。
信近于义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程明道日:“因恭信而不失其所以亲,近于礼义,故亦可宗。”伊川日:“因不失于相近,亦可尚也。”又日:“因其近礼义而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况于尽礼义者乎?”范纯父日:“君子所因者本,而立爱必自亲始,亲亲必及人。故日因不失其亲。”吕与叔分为三事。谢显道日:“君师友三者,虽非天属,亦可以亲,舍此三者之外,吾恐不免于谄贱。惟亲不失其所亲,然后可为宗也。”杨中立日:“信不失义,恭不悖礼,又因不失其亲焉,是亦可宗也。”尹彦明日:“因其近,虽未足以尽礼义之本,亦不失其所宗尚也。”予窃以谓义与礼之极,多至于不亲,能至于不失其亲,斯为可宗也。然未敢以为是。
【译文】
“诚信与义相近,作出承诺必须兑现。谦恭与礼相近,可以使人远离耻辱。依凭恭信而又不失去亲爱之心,是可以推崇的。”程明道说:“坚持恭信,而又不失去亲情,与礼义相近,所以可以推崇。”程伊川说:“因为坚持恭信,而又不失去义与礼,也可以推崇。”他又说:“因为恭信近于礼义而又不失去亲情,可以推崇,何况完全合乎礼义的呢?”范纯父说:“君子所依凭的是基本道理,而建立爱心必须从自己的亲人开始,爱自己的亲人,也一定会爱别人,这就是坚持恭信而不失掉亲情。”吕与叔把信、恭、亲分成三件事。谢显道说:“君主、老师、朋友三者,虽然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也是要亲爱的。除了这三者外的亲爱,我担心难于避免巴结与卑贱的心态。只有亲爱那些应该亲爱的人,然后才可以尊崇。”杨中立说:“诚信而不失去义,谦恭而不违背礼,又依凭二者而不失去亲情,是可以尊崇的。”尹彦明说:“因为恭信近于礼义,虽然还不完全符合礼义之根本,但也是可以崇尚的。”我认为礼与义的极端,大多失去亲情,如能达到不失去亲情,这才是可以崇尚的。当然我不能肯定我的认识是正确的。
P11-14
现代意义的“国学”概念,是在19世纪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为了保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提出来的。1935年,王缁尘在世界书局出版了《国学讲话》一书,第3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庚子义和团一役以后,西洋势力益膨胀于中国,士人之研究西学者日益众,翻译西书者亦日益多,而哲学、伦理、政治诸说,皆异于旧有之学术。于是概称此种书籍日‘新学’,而称固有之学术日‘旧学’矣。另一方面,不屑以旧学之名称我固有之学术,于是有发行杂志,名之日《国粹学报》,以与西来之学术相抗。‘国粹’之名随之而起。继则有识之士,以为中国固有之学术,未必尽为精粹也,于是将‘保存国粹’之称,改为‘整理国故’,研究此项学术者称为‘国故学’……”从“旧学”到“国故学”,再到“国学”,名称的改变意味着褒贬的不同,反映出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近代诸多有识之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失落的忧思和希望民族振兴的宏大志愿。
从学术的角度看,国学的文献载体是经、史、子、集。崇文书局的这一套国学经典普及文库,就是从传统的经、史、子、集中精选出来的。属于经部的,如《诗经》《论语》《孟子》《周易》《大学》《中庸》《左传》;属于史部的,如《战国策》《史记》《三国志》《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属于子部的,如《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鬼谷子》《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容斋随笔》《本草纲目》《阅微草堂笔记》;属于集部的,如《楚辞》《唐诗三百首》《豪放词》《婉约词》《宋词三百首》《千家诗》《元曲三百首》《随园诗话》。这套书内容丰富,而分量适中。一个希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读了这些书,一般说来,犯常识性错误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崇文书局之所以出版这套国学经典普及文库,不只是为了普及国学常识,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在国学教育中,有一种倾向需要警惕,即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化”。“博物馆化”是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的一个术语。列文森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已经被博物馆化了。虽然中国传统的经典依然有人阅读,但这已不属于他们了。“不属于他们”的意思是说,这些东西没有生命力,在社会上没有起到提升我们生活品格的作用。很多人阅读古代经典,就像参观埃及文物一样。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和我们的生命没有多大的关系,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这就叫作博物馆化。“博物馆化”的国学经典是没有现实生命力的。要让国学经典恢复生命力。有效的方法是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崇文书局之所以强调普及,深意在此,期待读者在阅读这些经典时,努力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内外生活,努力做一个有高尚的人格境界的人。
国学经典的普及,既是当下国民教育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健康发展的需要。章太炎曾指出,了解本民族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答铁铮》)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那些与维护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思想、感情,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经常表彰“中国的脊梁”,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近代以前,“中国的脊梁”都是在传统的国学经典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读崇文书局的这一套国学经典普及读本,虽然不必正襟危坐,也不必总是花大块的时间,更不必像备考那样一字一句锱铢必较,但保持一种敬重的心态是完全必要的。
期待读者诸君喜欢这套书,期待读者诸君与这套书成为形影相随的朋友。
其书自经史典故、诸子百家之言,以及诗词文翰、医卜星历之类,无不记载,而多所辨证。昔人尝称其考据精确,议论高简,如执权度而称量万物,不差累黍,欧、曾之徒所不及也。
——清·洪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