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新著的《世俗精神观照下的日常生活诗学》从“日常生活诗学”这一理论构想出发,运用现代思维,对世俗的日常生活世界进行初步的价值确认和意义阐释,对现当代文学进行重新梳理和解读,进一步阐发日常生活的审美诗性内涵。本书首先在世俗性与现代性的关系辨析中阐释了世俗精神这一核心概念,在此前提下,进一步论析在世俗精神观照下的日常生活的生命本质和诗性内涵,并以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杨绛、王小波、于坚、徐则臣等不同时期的作家为个案,探讨了日常生活的不同面相及其各自的诗学呈现,充分揭示了日常生活的诗学地位和价值。
张立新著的这本《世俗精神观照下的日常生活诗学》以现当代文学为考察对象,以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杨绛、王小波、赵践、徐则臣等不同时期的作家为个案,探讨了日常生活的不同面相及其各自的诗学呈现,在世俗性与现代性的关系辨析中阐释了日常生活的哲学和诗学内涵,从而充分揭示了世俗精神观照下的日常生活的生命本质、日常生活的诗学地位和价值。
上有庙堂之高,下有江湖之远——《中国现代诗学丛书》总序
自序:被“压抑”的现代性
第一章 张爱玲:“俗”中真味
一、“电车回家”:都市与家园的对位转换
二、“屏风上的鸟”:欲望的“阉割”
三、“中国的日夜”:“出家”后的“还俗”
第二章 知识分子视角下的日常生活诗学
一、“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世俗之人”
二、“围城”:世俗与超越
三、漫画与审丑中的痴性挚情
四、世俗的生命体验与诗意的生命哲学
第三章 乡土日常生活的诗化
一、万物百汇中的“乡下人”
二、“边城”:乡土日常时空的诗意重建
第四章 “历史”裂隙中的“日常”叙事
一、历史的日常性
二、杨绛:“大”历史中的“小”叙事
三、历史记忆与青春书写
第五章 女性视角下的都市日常生活诗学
一、一个人与一座城市
二、都市的“家常”性
第六章 “底层”视域下的日常生活诗学
一、徐则臣:贴近生存的“及物”写作
二、“生存之民工”的城市与乡村
丛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