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应该知道孩子的事(齐齐的实用儿童指南)》——世界上第一套给孩子读的家教书:小小的指南书会让人冷静,让人反思,让大人重获童心并受益匪浅!它让父母更了解孩子,更宽容,爱孩子,孩子也更爱父母!
影响世界的家教奇书,引发全新家教革命!与《窗边的小豆豆》、《淘气包马小跳》一样震撼!。
德国著名作家克劳斯·海尔曼倾情奉献,知名媒体《法兰克福汇报》盛赞,风靡欧洲、热销全球的创新家教读物!深受广大读者追捧。
要珍惜自己,每一个孩子必须熟读!要了解孩子,每一位父亲、母亲必须熟读!要懂得孩子,每一位老师、校长必须熟读!
《大人应该知道孩子的事(齐齐的实用儿童指南)》简介:为什么大人不能认真听孩子的话呢?
规则和规矩难道对大人们无效?
为什么大人们感到棘手难对付的孩子被叫做“问题孩子”?
齐齐,这个9岁的小姑娘,她贪玩、成绩差、爱在课堂上打断老师讲话,常和大人顶嘴,不爱收拾房间,在老师和家长眼里,她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孩子”。然而,她同时也是一个聪明活泼、见解独到、乐于助人、有丰富责任心和想象力的小天才。只有她,才说得出孩子的世界多么美妙;只有她,才解决得了孩子和大人之间的矛盾。她会直言不讳地告诉所有人——世上没有“问题孩子”,有的只是“问题家长”和“问题老师”;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
克劳斯·海尔曼的《大人应该知道孩子的事(齐齐的实用儿童指南)》——世界上第一套给孩子读的轻松家教书。
Chapter 1 我先说说我是谁,为什么我要花力气写这本书
Chapter 2 我对父母的看法
Chapter 3 谈谈上学的第一天,梦想着离开学校的那一天
Chapter 4 我得说说业余时间。我想向大人解释一下,为什么游戏对孩子那么重要,比学习还重要
Chapter 5 我想就打扫房间以及杂乱无章这一话题谈点儿看法
Chapter 6 我想说,当孩子们能尽情施展创造力时,他们是多么快乐啊。切勿禁止,相反要多加鼓励
Chapter 7 我对家庭作业的思考:家庭作业究竟为了什么,该什么时候做?
Chapter 8 我必须说,宠物对孩子很重要,因此父母不答应孩子养宠物,是完全错误的
Chapter 9 我想问问,为什么人们总说“问题孩子”? 究竟什么是“问题孩子”?
Chapter 10 大人们不能好好听孩子说话,我对此感到很生气。我要向他们显示,他们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
Chapter 11 我必须说说分数和成绩单
Chapter 12 我想问问家长们,如果孩子手头没有足够的钱,如何让他们去学习花钱?
Chapter 13 说说孩子对假期和度假旅行是怎么想的。他们的想法与父母的可不一样
Chapter 14 谈谈我对老师的看法
Chapter 15 我问自己,我是不是天才儿童?所有分数差的孩子的父母也应该问问自己,你们的孩子是不是天才
Chapter 16 我的问题是,连孩子自己都不知道将来会干什么,但为什么父母们总有先见之明呢?
Chapter 17 为什么母亲与孩子相处远比父亲与孩子相处难得多?我想给大家解释其中的原因
Chapter 18 本书的重点
译后记
那好吧,与这本书有关的情况是这样的:
我的父母经常在考虑,怎样才能更好地教育我和我的兄弟,好让我们将来体面有出息。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我们已经相当像样了,连大人都说我是一个思维敏捷、聪明伶俐的孩子。
啊,是这样。也许我应该先说说我是谁:我叫齐齐,上三年级,我快10岁了。也就是说,我9岁。但我总说,我快10岁了,因为9岁过了,等于9年已经过去了,9后面就是10了。
再说说我的父母。他们可能看到我们越长越大,有了变化,感到有些措手不及。有些家长的确难以承受孩子正在长大成人的现实,这一点完全可以理解。妈妈,我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并非想让您领悟,我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我自己知道在学习上是否已经尽了力,是否还得更加努力。
当父母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没有进展时,他们就像鼹鼠似的一头扎进互联网寻找有用的教育指南,或者跑进书店去购买那些心术过人的儿童心理学家写的充满睿智的教育指南。
我就说说我妈吧,她花了很多钱买书,但从书里找到的点子在我身上却一点儿都不起作用。她买书前真该问问我,这样她就可以省下一大笔钱,也就可以多给我一些零花钱了。
这些鬼点子之所以在我身上不灵,也许是因为我在她的衣柜里发现了这些书,并且在她之前先读了那些书。这样我就知道妈妈会在我和我两个兄弟身上试验哪些点子了。
家长们都认准了这个理,即只要改变孩子,家庭和学校的一切就会变得更好。老师们也都这么认为。
恰恰相反: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尤其是父母,当然还有老师。
因此,我决心来亲自关心一下对自己父母的教育。
于是我走进一家很大的书店,因为该书店有专门设立的儿童教育和学校部,我以为一定可以找到一本可供孩子用的教育指南。在一块大牌子上,我发现了这个部门,居然在6楼!人们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书放到6楼呢?我寻思着。怪不得没人想上去,怪不得教育总是磕磕碰碰,那么不顺。
6楼上冷冷清清,只有母亲们推着童车,带着小宝宝和婴儿蔬菜。我很奇怪他们干吗到书店来,那么小的孩子根本还不需要接受教育,大人们只要将他们喂饱,推车出去遛遛就行了,但可不是在书店遛,而是推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我舅舅波尔迪老说,人们应该放手让孩子安静地成长,这样孩子会更快独立。须知波尔迪舅舅没有自己的孩子,甚至连老婆都没有,也许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对孩子有那么多的理解。
我东张西望寻找我要的指南书。在我四处张望时,一个女店员和我搭讪起来。她的脸像猫头鹰,但非常和蔼。
“我知道你在找什么,我的孩子。”她说,并示意让我跟她走。
太好了,我心想。我还没说,她就已经知道我要找什么了。当我更近距离地观察她时,看到她的脸上皱纹密布,就像同学贝特霍尔德的奶奶那样,而贝特霍尔德是个讨厌的追名逐利的人。此刻我马上明白,这个女人一定经验老到,老谋深算。
她从架子上拿下一本书塞到我手里。《小蜜蜂玛雅历险记》,我读过。我把书还给她,并瞥了她一眼,这一眼她一定终生难忘。我说:“我不找儿童书,我找教育指南。”
猫头鹰的眼睛几乎要夺眶而出,她马上与另一个猫头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我听到她们在说:“这女孩可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她在找有关教育的书。看来,她想自己干点儿教育的事儿,这个年龄就想干这事儿实在少见。”
然后,她们把我拽到另一部的一个同事那里。这位女士非常年轻,脸上涂脂抹粉,就跟艾尔迈尔夫人美容店的那些店员一样。我问她,是否能告诉我,教育指南书籍都摆放在什么地方。她说,架子上的书都是教育指南,她无法向我推荐哪一本,因为她只知道这些书在哪儿,但不知道书中写些什么。
我只好自己去找。
我不相信,那里的所有的书都是与教育有关的。
P3-6
一本薄薄的只有157页的书摆在眼前。封面上是一个孩子书写的歪歪扭扭的德文《Kikis nützlicher Kinderratgeber》。一个穿着红条T恤衫,红色便鞋,两手插在裤兜里的红头发小男孩歪着头,天真地、得意地看着远方,脚边趴着一条可爱的小狗。他在想什么呢?他头顶上方的两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大人们应该知道的孩子的事儿”。奇怪,大人们怎么会不了解小孩子呢?带着疑问和好奇我开始了翻译。
齐齐是个三年级的小姑娘,她学习成绩差,用她的话说“总是处于低谷”,她不喜欢学校,上课不专心,不听话,总与老师、家长顶牛,也不喜欢收拾房间。我相信,一般的家长和老师也与我这个当母亲、姥姥和教师的一样听到这个介绍,都会摇头叹息,她不是人们心目中的乖孩子,好孩子。而就是这个小姑娘想通过《齐齐的实用儿童指南》纠正学校、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出现的偏差,为他们出谋划策指明方向。她行吗?
但当我跟随齐齐的脚步走进她的日常生活时,当我目睹这个九岁的小女孩在与父母、学校的种种矛盾中周旋抗争的一幕幕场景时,不知什么时候,我开始与她同呼吸共命运了。她的犀利的质问,她的一针见血的分析,她的呐喊时时敲击着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例如,在第九章里,齐齐说:“为什么大人们感到棘手难对付的孩子被叫作问题孩子?我不解。孩子们与大人交往并没有什么问题呀,倒是大人们在对付孩子时遇到了麻烦,是他们有了问题。因此,问题孩子的称呼是不对的,应该改为:问题父母,问题老师。”
又如,在有关分数和成绩的第十一章里,齐齐写道:“孩子为谁学习?第一是为老师,这是大家公认的。第二是为分数。第三呢?我在书里读到,还是为了分数。孩子的辛苦其实是为了老师。为了向老师显示,老师所教的,他们都会了。这样,老师就高兴了。老师一高兴,孩子就得到好分数。孩子得了好分数,到了家里就可以显摆,得到父母的表扬。父母见到孩子的成绩单上有许多好分数,就可以在亲戚和熟人面前炫耀,恨不得到全世界去宣布。如果班上的平均成绩不高,那也不是老师的责任。是啊,怎么能怪老师呢?怪要怪在他教的这个班,因为他教了个问题班。”
这些连珠炮式的表述让总以教育者自居的大人们感到脸红、不自在。明知分数是条绳索,它严重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它使教学枯燥无味挫伤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束缚了孩子的手脚,但仍旧一意孤行,这是为什么?那些成绩差的难道就是问题孩子?究竟谁出了问题呢?究竟什么是好学生呢?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里浮现。我不得不佩服看问题尖锐而又直言不讳的小齐齐了,我喜欢上她了,我觉得她是个小小教育家!
当齐齐施展小伎俩让她妈妈同意买宠物狗时,我微微一笑。当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又帮助好朋友蒂莫实现了买宠物狗的愿望时,我向她伸出了大拇指,因为她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最让我开怀大笑的是齐齐在创意周的精彩表现。每个班要在墙上画画。学校给的地方都是校园的叽里旮旯儿不起眼的地方。齐齐提出要在教室强上画,遭到校方的反对。于是齐齐大胆地带领同学在男女厕所大显身手,他们的厕所画让孩子们兴奋极了,上厕所的人多了,不能及时返回教室上课的孩子多了。太有意思了!齐齐真是个想象力极其丰富的有创意的小天才啊!而恰恰是这样的一些孩子只因为成绩差、个性强和不顺从就不受学校的喜欢,被列入问题孩子之中,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学校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难道是唯唯诺诺、百依百顺、只知啃书本做题的书呆子吗?
《大人应该知道孩子的事》只有短短的十八章,而它带给人们的深思和遐想却是无穷的。每一章结尾的建议又是那么温馨和实用,如:“父母应常与孩子坐坐,听他们说说,与他们谈谈。如此这般,其妙多多。”我相信,每一个阅读《齐齐的实用儿童指南》的大人们也会像我那样历经感情的起伏,而最终趋于平静和理智,并且不知不觉会以齐齐的指南来调整改变自己。不久便会惊奇地发现,您懂得理解孩子了,您放手了,您宽容了,您更爱孩子了,孩子更爱您了。
《大人应该知道孩子的事》在德国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孩子们兴奋,大人们议论,媒体采访,报刊载文。《法兰克福汇报》对这本书的评论是:“海尔曼是一个别具一格的顾问,他的书就像一篇充满幽默和睿智的演讲,成功地引导我们以更加冷静的态度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这个评论是非常贴切的。
这个卓有成效的儿童作家的职业生涯的确与一般的儿童作家不一样,因而在作品创作中彰显出他独特的风格。他当过医生、大学教授、风险问题研究学者、交际专家、新闻工作者等,他发明过治眼仪器、风险安全等级。而他梦寐以求的工作却是为孩子们写书,这个美好的愿望终于在他事业有成之后实现了。而他的广博的知识,他的科学态度与他的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在《大人应该知道孩子的事》中完美地结合了。《大人应该知道孩子的事》的素材有些来源于他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些是他与家长、教师、警察、老奶奶、孩子交谈中获得的,因此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海尔曼独具匠心地借助一个泼辣的九岁女孩之口,以第一人称形式或兴高采烈地讲述那些充满童趣的故事、或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地发泄对大人的不满、或质问、或呐喊、或提出建议,从而将作者的意图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书构思清晰,重点突出,朗朗上口,就像一篇生动的讲稿扣人心弦。而最令人感动的是,这位老人经常拿着他的儿童作品到学校去为孩子朗诵。他先后去过300多所学校,听他朗诵的约有2000多个班级,50 000多个孩子。这个“从来没有离开过童年时代”的老小孩正是在孩子中间享受着他人生最大的快乐,也把更多的成人领进这个乐园。
书译完了。此刻,我的眼前又出现了那个红头发小男孩,他似乎在说:“别忘了,您曾经跟我们一样也是个孩子啊!”
胡伟珊
2011年4月28日
我相信,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童年时代。
——克劳斯·海尔曼
海尔曼是一个做法与众不同的成功的儿童问题顾问,他用幽默风趣和聪明睿智的文章引领人们以更加冷静宽容的态度进入儿童的心灵世界。
——《法兰克福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