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奇女子,被历史埋没的现代大才女:作品畅销程度超过当时的张爱玲。
张爱玲、胡兰成、王安忆赞不绝口的好文章:忆往事,委婉动人;记人物,惟妙惟肖;说男女,大胆直率;论世相,一针见血。
《苏青文集(小说卷上结婚十年)》收录其发表的多篇小说作品,供后人观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青文集(小说卷上结婚十年) |
分类 | |
作者 | 苏青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苏青,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奇女子,被历史埋没的现代大才女:作品畅销程度超过当时的张爱玲。 张爱玲、胡兰成、王安忆赞不绝口的好文章:忆往事,委婉动人;记人物,惟妙惟肖;说男女,大胆直率;论世相,一针见血。 《苏青文集(小说卷上结婚十年)》收录其发表的多篇小说作品,供后人观瞻。 内容推荐 《苏青文集(小说卷上结婚十年)》民国才女苏青的小说文集,一度洛阳纸贵传世经典。这些作品,忆往事,委婉动人;记人物,惟妙惟肖;说男女,大胆直率;论世相,一针见血。充分展现了苏青的散文风格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至今依然具有着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思想闪光点。 目录 序 方铭 一 新旧合璧的婚礼 二 洞房花烛夜 三 风流寡妇 四 爱的饥渴 五 两颗樱桃 六 养了一个女儿 七 寂寞的一月 八 少奶奶生活 九 我的丈夫 十 小学教员 十一 归宁 十二 脱笼的宴 十三 来到上海 十四 小家庭的咒诅 十五 开始投稿 十六 小心眼儿 十七 产房惊变 十八 逃难记 十九 避居乡下 二十 丈夫的职业 二十一 父女之爱 二十二 骨肉重叙 二十三 爱的侵略者 二十四 都是为了孩子 后记 试读章节 坐花轿是我乡女儿的特权,据说从前宋康王泥马渡江以后,就逃到我乡某处地方,金兀术追了过来,康王急了,向路旁的一个姑娘求救。那个姑娘便叫他躲起来,自己却诳兀术说康王已逃向前方去了,因此救了康王一命。后来康王即位,便是高宗,想报此恩,可是找不到这位救他的姑娘,于是便降旨说凡N府姑娘出嫁,均得乘坐花轿。这轿据说乃是仿御轿形式而造,周围雕着许多凤凰,轿前一排彩灯,花花绿绿,十分好看。按照一直传下来的规矩,只有处女出嫁,才可坐花轿,寡妇再醮便只可坐彩轿(在普通轿子上扎些彩,叫彩轿),不许再坐花轿。若有姑娘嫁前不贞,在出嫁时冒充处女而坐了花轿,据说轿神便要降灾,到停轿时那姑娘便气绝身死了。 母亲当然相信我是处女,因此坚持要我坐花轿,不可放弃这项难得的特权。我觉得坐了花桥上青年会去行文明结婚礼,实在有些不伦不类,但一则因为羞答答的难于启齿,二则恐怕母亲疑心我有他故,以为我在怕轿神降灾而不敢坐了,所以结果还是由她们主张,坐花轿就坐花轿吧。 花轿是由男宅雇定,抬到我家来迎亲的,进门的时候已经晌午了,我正在床上着急,因为整个上午没有起来,大小便急得要命。好容易听得门外人声鼎沸,房间里的人也骚动起来了,孩子们哭呀哭:“妈呀!花花轿子来啦!我要去,囝囝要去看呀!”我知道花轿到了,心中恰如遇到救星,巴不得她们一齐出去,好让我下床撒了尿再说。不料她们却不动身,只在窗口张望,一面吆喝着孩子不许顶头迎上去,说是冲了轿神可不是玩的。她们喊:“囡囡,不许上去,快回来呀!新娘子还在床上没起来哩,快来看新娘子打扮呀!”真糟糕!他们还不肯放我自由哩。那时我的小便可真连拼命也自忍不住了,然而却又不能下床,给人家笑话说:花轿一到新娘子便猴急起来自己窜下床了,那还了得吗?我急得流下泪来。泪珠滚到枕上,渗入木棉做的枕芯里,立刻便给吸收干了,我忽然得了个下流主意,于是轻轻地翻过身来,跪在床上,扯开枕套,偷偷地小便起来。小便后把湿枕头推过一旁,自己重又睡下,用力伸个懒腰,真有说不出的快活。不一会,吹打手在房门口“催妆”了,我拿被蒙住了头,任他们一遍,二遍,三遍的催去,照例不作理会,正想朦胧入睡时,伴娘却来推醒我了。 其后,便有两个伴娘来替我化妆,我的五姑母坐在旁边指点,房间里满是看客,我生平从不曾当着人涂脂抹粉,心里觉得怪不好意思。可是五姑母却得意洋洋,巴不得多些人来欣赏才好,因为我这天的新娘装束完全是她出的主意,母亲一向信任她,当然不会不同意。她说时下的礼服虽然都用白色,但是她看着嫌白色不吉利,主张一定要改用淡红绸制,上面绣红花儿。纱罩也是淡红色的,看起来有些软绵绵惹人陶醉。手中捧的花是绢制,也是淡红色的,这是我五姑母顶得意的杰作,她说鲜花易谢,谢了便不吉利,不如由她用人工来制造一束,既美丽,又耐久。她真替我设想得周到,处处是吉利第一,好看第二,头上的花环也用粉红色,脚上却是大红缎鞋,绣着鸳鸯,据说这双鞋子因与公婆有关,因此不能更动颜色。我的身材既矮且小,按理一双高跟皮鞋是少不了的,“但是,”我的五姑母说:“你年青不明白道理,这双红缎鞋子却大有讲究,你穿着它上轿,换下来便妥为保存,将来等到你公婆百年之后,你要把它拿出来缝上孝布,留出鞋跟头一阔条红的,那便是照你公婆们上天堂的红灯,假使你今天穿了皮鞋,将来又怎能缝上孝布呢?不是害你公婆只好黑暗中摸索着上天堂了吗?”我想好在礼服是长裙曳地,穿什么鞋子都看不见,红缎便是红缎的吧。 打扮完毕,外面奏起乐来,弟弟便来抱我上轿了。据说那时我应该呜呜的哭,表示不愿意上轿,由弟弟把我硬抱上。可是我没有这样做,因为那太冤枉了弟弟,他事实上并不会强迫我上轿嫁出去,那是真的。然而他还得循俗抱我,累得额上青筋暴涨,好容易喘着把我抱到轿前,我赶紧下来,走进轿子。那时只听得客人们都哗笑起来,据说为的是我不该自己进轿,还该由他把我推进去,才算合理。可是我既已进去了,再出来也不好意思,只得索性一屁股坐定,垂头闭目装新娘样子。说起这坐轿的规矩来,母亲倒是教过我的,她说坐定后绝不能动,动一动便须改嫁一次,我不敢动,直到后来伴娘把一只滚烫的铜炉放在我脚下了,灼得我小腿都快焦掉,不禁左挪右挪的,把屁股不知颠动多少次。至于我将来是否便会再嫁三嫁至于多次嫁呢,那是有待事实证明的了。 P2-P4 序言 近几年,因张爱玲文学成就日益彰显,而带动了苏青作品的重新发现与阅读热潮。张爱玲与苏青,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孤岛”文艺的两朵奇葩,就在当时,张爱玲曾郑重声明:“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地的文化水准。如果必须把女人作者特别分作一档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张爱玲:《我看苏青》)这一番“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的话,从自视甚高的张爱玲口中说出,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苏青(1914—1982)本名冯允庄,早期发表作品署名冯和仪,后以苏青为笔名。20世纪40年代,她的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在《风雨谈》月刊连载,1943年7月由天地出版社出版,成为半年间印行九版的畅销书。随后她又陆续写了《续结婚十年》《蛾》《歧途佳人》等小说。1942年10月,她创办了《天地月刊》,更多地从事散文写作。1944年,上海四海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部散文集《浣锦集》,次年夏又有《涛》(天地出版社)、《饮食男女》(天地出版社)和《逝水集》(自印)问世。 苏青没有一下子被“炒热”,这固然由于没有像张爱玲被海外的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辟专章论赞,也不曾受到国内文学史家们在现代文学史中提到。但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历史在筛选着文学。”历史是公正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青的作品陆续问世并再次赢得广大读者;研究者开始将她写入中国现代小说史;海外和国内报刊也常有纪念她的文章发表。这一切说明,随着政治气候的清明宽容,广大读者审美趣味的多元期待,文学史家批评视野的宽阔放射,苏青将会愈来愈被历史定位和得到正确评价。 现在先说一说苏青的小说创作。苏青的小说成就主要体现在这里选入的三部小说中。《结婚十年》和《续结婚十年》,是带有作家自己的人生体验的自传体小说;《歧途佳人》也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一个-1符小眉的女子在险恶人生波涛中沉浮的故事。 苏青小说数量不算多,但体现了独有的思想和艺术特色。第一,女性主体意识在饱和着血肉的生活中得到鲜明的表现。《结婚十年》和《续结婚十年》主要写“我”与旧家子弟徐崇贤结婚后,先怎样发现丈夫与寡妇瑞仙调笑;后又知丈夫与某诗人之妻丽英有染。“我”在旧家族与礼教习俗的歧视下,连续为丈夫生下二女。到上海自立门户时,因丈夫不给生活费而发生冲突,“我”决意学习写作,卖文以补家计又遭丈夫的极力反对。在爱情与生计发生危机时,只好决意离婚。“我”离婚后成为自由职业的文人,既对自己的儿女牵肠挂肚,又在奔走谋生中备尝酸辛。作品充满世态炎凉的感慨和自立自强的执着追求。如《结婚十年》第十六章作者曾情不自禁地通过主人公抒发胸怀:“我是一向只希望别人有了我,便再不愿作第二个想的;假如什么地方有人比我更出风头,我便不去了。我呀,宇宙的中心应该就只有一个我呀!蔚蓝的天空中假如罗列着无数隐约的星星,我便应该是那个寒光泻照万里的大月亮;千紫万红的花园里假如充满着没名目花卉,我便应该是那一茎高招的白莲花,飘然站在池中央,向四周围点首微笑着,但却不与它们紧拢来在一起作侪辈的。”读苏青的小说,如果我们只是同情、叹息一个弱女子是如何在重重叠叠的旧礼教与旧习俗中挣扎与呻吟,那还不得要领;更重要的是看到她怎样打破千关万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屹然独立于当时国破家亡的环境中,取得显赫的文学声名。“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存在着”,这是张爱玲和苏青的共同理想,而当时在沦陷区的民众生活非常困苦,依附于男性的女人更加不幸,苏青走出了一条以文谋生、以文自娱的道路,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我敢预言,苏青的小说首先将因其自主意识而汇入当今世界女性主义文学的洪流,以其现代性的生成与增长,会引来越来越多的读者的。第二,民俗的恣意描写与世情的深入刻画。苏青在《结婚十年》里,最使读者倾心的是她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俗和民族深层心理的真实描写,而且她笔下渗透着女性的独有的情感体验,写来使人有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亲切。像一开头叙说那新旧合璧的婚礼,坐花轿,捧绢花,穿红缎鞋,行献茶礼等等,繁文缛节,煞是有趣。作者中间插入描写初坐花轿,想起散发吐舌的女性轿神,使“我”深感宋康王的以怨报德;新娘不能下床,只好翻个身,跪在床上,扯开枕套,偷偷地将小便尿湿枕头;“我”怀孕时,公婆家人优礼有加,都主观地认定生产的必是长孙壮男,及至一胎、二胎,连续生下二女,又写家人的全部失望与冷淡。这些民俗描写连带心理表现,活活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仍然是这样新旧并陈、古今杂糅地天天上演着平凡生活的悲喜剧。这些生动、逼真的生活氛围几乎充塞在全书里,显现了作家飘逸挥洒的才气和艺术表现能力。再者,作者写“我”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先当小学教员,又做家庭教师,以及后来求职的种种遭际,就自己的视、听、触、想,而把人情浅薄、世态炎凉诸等社会世相刻画描写得极其深刻。如《结婚十年》中“小学教员”这一章以及《歧途佳人》对外表俊秀而内心复杂的史亚伦整个人的描写,都做到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有的论者以为在抗日烽火中,由张爱玲主导的“吱吱喳喳地谈着写着小儿女情事”是一种男性声音到女性叙事风格的转变,其中也包括苏青在内。我个人以为这是皮相之见。事实上,苏青的笔触要阔大、深刻、老练得多,提升题材的意义也高得多。也许苏青不具有张爱玲独特的艺术才华,但苏青却避免了张爱玲过分沉溺性的、阴冷的语声。第三,苏青的小说风格总体上是明朗、坦白平实的。它世俗而不俚俗,平实而不清浅。有人说,从她那里,往往没有得到什么启示,却感染了现实生活的活力与热情。也有人赞扬苏青的《结婚十年》,说她的好处是坦率,写作时能够忘掉自己,仿佛第三者的事似的没有禁忌。更多的人却以为:苏青究竟是健康的,充实的,她的心地是干净的。我想这些话语都可以作为苏青小说艺术风格的诠释。 至于具体深入论析苏青小说写作有哪些优点,我们不如引录苏青自己的话来说明,虽然是“夫子自道”,但不失客观与实际,并尤见这位女作家的坦诚。 “至于《结婚十年》呢?所叙述的事根本是合乎周公之礼的,恋爱、结婚、养孩子都是一条直线的正常的人生道路,既没有变态行为,更不敢描写秽亵。” “我只觉得这本书缺乏‘新’或‘深’的理想,更未能渲染出自己如火般热情来,不够恨,也不够爱。家庭生活是琐碎的,这本书也显得有些琐碎起来了;假如勉强要替它找寻出一些价值的话,那只有说平实的记录也可以反映出这个时代吧。” “最后还得老着脸皮替自己说几句好话,我觉得这里有些写景兼抒情的句子还不噜苏,譬如说在末章所写的关于将病前刹那吧:‘……我一路上迷迷糊糊地想着。渐渐地,脚下似乎感到轻松起来,前面的马路则像往上浮,愈浮愈高了,天空显得冷清清地,树叶子满空掉下来撩得人眼花,我的心只跟着秋的晚风晃动。’又如‘……这几句话,雷轰电掣般直刺进我心房,我默默地听着她的话退出去,陡然觉得对外面的世界起了无限依恋。一片法国梧桐叶子掉下来,我轻轻把它拾起了端详着,造物为什么有生必要死呀,我不忍遽弃掉它,因为我相信它或许还有些气息在留恋着片刻的残生。’这种将病及既病后心境,我确实是有过的,就是今天重读一遍,也还能撩起我的轻微的哀愁。” “至于认真替女人抱委屈的,则有:‘没有一个男人能静心细赏自己太太的明媚娇艳,他总以为往后的时间长得很,尽可以慢慢儿来,殊不知歇过三五年便生男育女了,等他用有欲无爱的眼光再瞥视她时,她已变成平凡而噜苏的,抱在怀中像一团死肉般的妇人。这时候他会厌恶她,恨她,觉得她累赘,仿佛不虐待她一下不足以泄自己被屈抑的愤怒似的;她假如含泪忍受住了,也许就能够挨到白头偕老,像一对老伙伴似的直到最后的撒手为止。但是她不能够,她的回忆太鲜明了,她只记得开始恋爱时的刹那,那是一个梦,她把梦来当做现实,结果觉得被欺骗了——其实欺骗她的还是自己,而不是他,男人家事情忙,谁还有这么好记性的牢记着八年或十年前的梦呓,永远迷恋在梦中,一世也不睁开眼来瞧下这个纸醉金迷的世界?……’于是:‘……女人的梦也应该醒了,反正迟早些总得醒的。花的娇艳是片刻的,蝶的贪恋也不过片刻,春天来了匆匆间还要归去,转瞬便是烈日当空,焦灼得你够受,于是你便要度过落寞的秋,心灰意冷地,直等到严冬来给你结束生命。世间上没有永远的春天,也没有久长的梦……’又如描述妇女跟丈夫上舞场的情况:‘……这里多的是一条条蛇似的女人,紧紧缠住你丈夫,恨不得一口把他连钱包都吞下了,撇得你冷清清地在一旁,牙齿痒痒的发恨,却又不得不装大方。这里的音乐也许是迷人的,但也带些酸楚与凄凉,仿佛有着幽情没诉说处,丈夫在倾听别人的,或是抱着你舞时也眼看着别处,搂着别人时倒像贴心贴意,他以为你也可以拣个把好看的舞女跳,但是天晓得,女人同女人搂着跳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呀?’——女人活着真是很少意思的,我写这段时,禁不住眼泪纷纷掉下来了。”(以上均弓J自苏青:《(浣锦集)与(结婚十年)》)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苏青的自白应该对我们今天阅读她的作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总括说,苏青的自叙体小说的成就堪与西方的《简·爱》媲美,自然她的叙述是深深根植在中国民族传统中的。我以为。 后记 20世纪40年代,上海出现了一对文学双璧——张爱玲和苏青。苏青的文学才能,早就得到五四新文学著名作家周作人的赏识,苏青每部文集都由他亲为题签。连心气很高的张爱玲也只拿苏青和自己相配比,她只佩服苏青一人。 20世纪90年代,我们曾征得苏青后人的同意,请安徽大学方铭教授选编了《苏青小说集》和《苏青散文集》。这次分册出版,仍依照原版样和苏青当时的行文用语习惯,做了编辑整理。正如张爱玲说的“读苏青的作品,能够有一种‘天涯若比邻’的广大亲切,唤起了古往今来无所不在的妻性母性的回忆……”这次推出新版,我们愿将苏青文学的人性光辉,与广大读者分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