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对银行监管理论与合作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的变迁与监管协调现状及困难进行了系统分析,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视角考察了银行监管国际合作的深化和中国面临的困难。对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成本收益和博弈分析进行了理论阐述。在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了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适度性评价及路径优化策略,并对我国的监管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银行业监管协调与合作研究/金融博士论丛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郭春松 |
出版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在对银行监管理论与合作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的变迁与监管协调现状及困难进行了系统分析,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视角考察了银行监管国际合作的深化和中国面临的困难。对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成本收益和博弈分析进行了理论阐述。在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了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适度性评价及路径优化策略,并对我国的监管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内容推荐 近三十年来,中国实施非均衡的发展战略,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由易到难,分地区、分领域,稳步推进银行体制改革,使中国由“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演进为多元化的商业银行体制,以及银行、证券、保险“三足鼎立”的分业监管格局。金融全球化和世界金融业务综合化、全能化趋势的发展,决定了中国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发展不可能游离于国际金融制度和惯例之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更多外资银行的机构、产品、理念进入中国,这也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有更好的机会加快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外金融产品的步伐,从而使部分业务突破了传统的分业经营限制。然而,现行的以机构监管为基点的分业监管体制,不但抑制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速度,而且加大了金融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成本,同时也影响了跨国银行监管合作的质量,容易导致监管真空或过度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监管的效率。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试图建立一个以银监会与其他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主体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分析框架。本书以银监会为落脚点,紧紧围绕银行监管的协调与合作这条主线,遵循“一般理论一具体分析一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展开论述。本书重点从银行监管国内协调和国际合作两个视角进行研究,详细分析银监会与国内和国际银行监管主体协调与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入成本收益分析和博弈分析,对监管主体国内协调和国际合作的成本收益及合作意愿进行研究。最后,论文尝试构建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适度性评价指标,并试图给出建立有效的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机制的路径。 本书的可能创新包括:一是首次构建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适度性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率先提出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5c理念;三是试图建立网络化的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机制;四是从更宽的视角分析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建立了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成本收益和博弈分析框架;五是尝试用新资本协议和国际会计准则两个视角分析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从监管标准和会计标准两个方面提出银行监管当局应采取的主要行动和策略。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的现实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1.4 主要创新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理论综述和文献回顾 2.1 概念界定及相关说明 2.1.1 “协调”与“合作”辨析 2.1.2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主体 2.1.3 还必须说明的一个重要问题 2.2 理论综述和文献回顾(上):银行监管理论方面 2.2.1 银行监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2.2 银行监管的静态经济分析 2.2.3 银行监管的动态均衡分析 2.2.4 银行监管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2.2.5 银行监管理论的简要评述 2.3 理论综述和文献回顾(下):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理论方面 2.3.1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理论提出的背景 2.3.2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国际经济学分析 2.3.3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动态博弈分析 2.3.4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3.5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2.3.6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理论的简要评述 小结 3 银行监管的国内协调 3.1 银行监管制度变迁与监管协调动因 3.1.1 银行业发展与银行业结构 3.1.2 银行监管的历史演进与制度变迁 3.1.3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动因 3.2 “一行三会”协调的现状与困难 3.2.1 “一行三会”协调的现状 3.2.2 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协调的困难和问题 3.2.3 银行监管与证券监管、保险监管协调的困难和问题 3.2.4 银行监管当局与央行及其他监管当局协调的国际实践 3.3 银监会与国有股权代表者、地方政府的监管协调 3.3.1 银监会与国有股权代表者监管协调的难点 3.3.2 银监会与地方政府监管协调的难点 3.3.3 国外财政监管的经验及启示 3.4 银监会与监管第三方的监管协调 3.4.1 监管第三方在银行监管中的作用 3.4.2 监管第三方与银监会协调的难点 3.4.3 监管第三方在银行监管中的国际经验 小结 4 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4.1 银行业对外开放及对监管的挑战 4.1.1 金融开放与外资银行的发展 4.1.2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讣进战略投资者 4.1.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对银行监管的挑战 4.2 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及主要监管实践 4.2.1 国际金融监管组织与巴塞尔委员会 4.2.2 区域性金融监管组织与东亚地区的金融监管合作 4.2.3 欧盟金融监管合作的实践与经验 4.3 银行监管国际合作的深化——新资本协议视角 4.3.1 银行业资本监管标准的嬗变 4.3.2 部分国家实施协议的计划 4.3.3 中国实施新资本协议面临的难题 4.4 银行监管国际合作的深化——国际会计准则视角 4.4.1 金融企业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 4.4.2 中国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的演进 4.4.3 IAS 39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4.4.4 IAS 39对中国银行监管的挑战 小结 5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成本收益和博弈分析 5.1 成本收益和博弈分析的概念 5.1.1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成本和收益 5.1.2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博弈分析 5.1.3 监管主体与协调主体 5.2 银行监管国内协调的成本收益和博弈分析 5.2.1 “一行三会”之间协调的成本收益分析 5.2.2 银监会与营利性中介机构的博弈分析 5.2.3 银监会与国有股权代表者的协调与博弈分析 5.3 银行监管国际合作的博弈分析 5.3.1 银监会与国外监管当局的博弈分析 5.3.2 银监会与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合作分析 小结 6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适度性评价及路径优化 6.1 塑造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5c理念 6.1.1 银行监管理念与监管文化 6.1.2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5C理念的主要内容 6.1.3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5c理念对监管的影响 6.2 构建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适度性评价指标体系 6.2.1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适度性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6.2.2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适度性评价指标的构建 6.2.3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适度性评价 6.3 建立网络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6.3.1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目标定位 6.3.2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模式选择 6.3.3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法制化及展望 6.4 借鉴、吸收国际银行监管经验 6.4.1 借鉴预先承诺制(PCA)思想,增加资本监管的柔性 6.4.2 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 6.4.3 建立有效的内部评级体系,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6.4.4 激励相容与制度安排相结合,有效防范操作风险 6.4.5 提高监管第三方的积极性,增强市场纪律的约束力 6.4.6 鼓励金融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6.5 促进监管标准和会计标准协调发展 6.5.1 探索国际会计准则的适用性,降低制度差异对银行产生的负面影响 6.5.2 深入研究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提升银行计量的准确性 6.5.3 以监管标准和会计标准为准则,提高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