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传统养生学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施俊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

本书汇集了传统养生精华及笔者多年教学心得和研究成果,在内容上力求全面翔实,通俗易懂,论述清晰,易于操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论述传统养生的理论,简述了传统养生学的概念、发展简史以及基础理论(养生之道);下篇是传统养生方法篇,主要介绍养神法、四季养生、饮食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养生、形体养生和运动养生;最后介绍一些有关养生的名人名著、格言谚语等。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阐发传统养生理论,侧重在穷理悟性;下编主要介绍养生方法,侧重在防病治病。在下编中,筛选了经过历史检验、操作简便、功效显著、且无副作用的几种功法;阐述了日常生活中养生方法;也介绍了长寿老人各具特色的养生经验。但是,请读者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而把上编给忽略过去。

目录

上编 传统养生基础理论

 第一章 传统养生学概述

第一节 养生与养生学

第二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原则

第三节 传统养生学的特点和分类

第四节 健康、寿命(天年)及影响因素

 第二章 传统养生学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传统养生学的起源与萌芽

第二节 传统养生学的形成

第三节 传统养生学的发展

第四节 传统养生学的完善

第五节 传统养生学的衰落与复兴

 第三章 传统养生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气一元论一

第二节 太极阴阳五行说

第三节 形神合一论

第四节 性命学说

第五节 天人相应论

第六节 精、气、神学说

第七节 气血津液学说

第八节 经络学说

第九节 脏腑学说

第十节 病因学说

下编 传统养生方法

 第四章 精神调摄

第一节 精神养生法

第二节 情志养生法

第三节 清静养神法

第四节 安心养神法

第五节 四时调神法

第六节 以情胜情法——心理治疗

 第五章 四时养生

第一节 四时养生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第二节 春季养生

第三节 夏季养生

第四节 秋季养生

第五节 冬季养生

 第六章 饮食养生

第一节 饮食养生源流

第二节 饮食养生的作用

第三节 饮食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第四节 饮食卫生与进餐要求

第五节 “饮”的养生方法

第六节 弘扬传统饮食养生文化

第七节 烟、酒、茶与养生

第八节 饮食养生杂论

 第七章 环境与养生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养生

第二节 居住环境与养生

第三节 居室环境与养生

第四节 社会环境与养生

第五节 环境与养生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 起居养生

第一节 起居有常

第二节 睡眠与养生

第三节 衣着与养生

第四节 谨防劳伤

第五节 沐浴养生

第六节 二便养生

 第九章 形体养生方法

第一节 头发保养法

第二节 颜面防皱法

第三节 固齿养生法

第四节 咽唾养生法

第五节 健脑养生法

第六节 腿足养生法

第七节 眼、耳、鼻的养护

第八节 养生十六宜

 第十章 养生气功概述

第一节 气功的概念

第二节 气功练习的特点

第三节 气功的功能

第四节 气功的流派

第五节 气功练习的基本要领

第六节 气功练习注意事项

 第十一章 养生功法简介

第一节 八段锦

第二节 六字诀

第三节 华佗与五禽戏

第四节 易筋经

第五节 太极拳与养生

第六节 放松功

第七节 站桩功

第八节 其他功法简介

 第十二章 养生名人名著及谚语

第一节 名人与养生

第二节 养生名著简介

第三节 养生诗词

第四节 养生谚语

第五节 养生格言简介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四节 健康、寿命(天年)及影响因素

一、健康

传统养生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常的人,即俗称“健康”的人。任何时代和民族都把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苏格拉底认为:健康是人生最可宝贵的。中国教育家张伯苓曾指出:“强国必强种,强种必强身”。马克思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力,一切人类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全面。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良好状态。”并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1988年wHO在庆祝成立40周年时宣称,对于健康的科学定义是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是对健康定义进行了解释和说明,而且也将极大地影响医学模式的变化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向。世界卫生组织还根据这个定义制定了10条健康标准: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安排生活,胜任工作。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③善于休息,睡眠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⑤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适当,身体均匀。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⑧牙齿清洁,无龋齿。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这个概念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从中反映的是一个人目前的健康状态,一个过去不健康的人会因为学会珍惜生命、关爱身体从而变得健康;一个过去健康的人也可能因为忽视身体的感受而被病魔击中。健康是动态的,若想从不健康变得健康,并且长久地保持健康,最需要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对于健康的促进,有人曾提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模式,但人们普遍关注的不是什么“模式”,而是健康的直接获得,所以人们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提高了,花钱买健康,送礼送健康的意识大大提高了。用一句最流行的话说就是“健商”提高了。

所谓健商,从卫生学的角度就是“健康的商数”,这一概念是2001年加拿大籍华人、哈佛大学医学博士谢华真教授借鉴中医的哲学观点和整体观念等理论,论证了健康与人的社会、心理、情感、精神、环境、社会等因素的关系,首次提出来的整体性、全面性护理和自我保健的新理念,是指一个人提高自己健康水平的能力,是人类自身基本素质的标志,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健康新概念。高健商是完成人类高质量生命活动的保证。

西医一般认为只有在出现症状或体征时才被认为是“生病”,事实上,有些疾病一旦出现临床表现已是病入膏肓。从健康和疾病的状态分析,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叫亚健康。一个“亚”字,说明身体状态已从“健康”的行列中退出来了,说明身体健康的:天平已经向“不甚健康”发生了倾斜。“亚健康”的名称并不统一,有慢性疲劳综合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中间状态、半功能状态、半健康状态、亚疾病状态、过劳死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是将疾病与健康之间的过渡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或次健康状态。亚健康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它既新鲜又普遍存在。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宣称,从世界57亿人口的健康状况来看,约有6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我国一次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上,专家们推测,中国目前大约70%的人属于亚健康人群,只有15%属于健康人群,还有15%属于非健康人群。医学专家认为亚健康状态正成为威胁全球的“世纪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宏博士曾多次告诫人们:“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无知,因为很多病是不至于死亡的,是可以避免的。”中新网2002年11月26日发布统计,中国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已达70%以上,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绝不仅仅是老年人)都面临科学养生的命题。在海南三亚举行的首届世界养生大会标志着中国养生科学开始登堂亮相。“平衡的心态,合理的膳食,适量的运动和优美的环境”这四大养生诀窍正在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据《人民日报》、《华南新闻》报道,当今社会上还存在着普遍的误区,认为养生对象专指老年人。与会专家们特别提出:亚健康有-可能正威胁着每个人。海南鹤者苑养生抗衰老康复中心主任刘灵教授郑重提醒人们:亚健康是个无形的杀手,要及时发现,及时预防,否则“未老先衰,英年早逝”绝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正在逐步树立的科学发展观具有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以人为本。中国政府将不再把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标准,而是将环境、资源、社会进步等包括进来。人文之光照亮振兴之路,以人为本促发展,GD?不再是一切的一切。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是第一位的。经历过2003年SARS事件的中国,对此已有异乎寻常的深刻认识。让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成为检验我们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普遍深切地呼唤: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健康理念!

“生活得健康”,是当今中国人的一个深切的愿望。它意味着积极扬弃陈旧的生活方式,在科学指导下进行生活方式的变革。扑面而来的各种健康流行时尚,成为人们关注健康的某种反映。但是健康不仅仅是一种时尚,它更需要科学的引导。真正的健康,应该立足于科学指导下的生活方式变革,成为一种科学文化的体现。“健康地生活”,将随着全面小康的逐步实现而由理想变为现实。立足于科学指导下的生活方式变革,让健康像清新的空气一样,浸润我们的生命和生活。医学科学的进步和祖国医学的丰富宝藏,是我们健康行为的坚强依托。

二、亚健康

健康意味着形体、精神心理与环境适应的完好状态。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健康是第一种状态,患病是第二种状态,非病非健康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所谓的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亚健康是指人的机体无明显疾病,但已有各种程度不同的致病因素,主要表现有:食欲不振、烦躁易怒、头痛、疲乏失眠、疲劳、血压不稳定等,女性则还会反映在经期不稳、痛经、不孕等方面。这种状况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现代医学称之为“灰色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处理得当,身体就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比正常人群更易发展为病态。随着现代人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亚健康状态日益成为诱发疾病的“隐形杀手”。如果不及时调节,继续“积劳成疾”,就可能发展成为病态。

研究人员经过调查发现在一般人群中真正患病和完全健康者不足2/3,还有1/3以上人群处于第三状态。这些人等,这些症状往往困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在过去,人们认为亚健康状态在城市人群中表现突出,普遍被称之为文明病。比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在个体心理方面往往会出现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烦躁、焦虑等;在生理方面出现疲劳、乏力、气短、失眠、厌食、便秘、腰腿疼痛、心悸等。近来,生活富裕的人群中又出现“三高一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低免疫力)等。其实,在广大农村亚健康状态也普遍存在,比如慢性劳损、肌肉关节疼痛、营养不良、慢性感染等等。

亚健康状态的范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泛指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在相当时期内往往难以确诊的状况;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如已有心血管、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某些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未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三是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四是某些重病、慢性病已临床治愈进入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五是在人体生命周期中由衰老引起的组织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上述方面的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现.而通过物理、化学检查不能检查出结果,难以对疾病作出诊断。

因此,研究亚健康状态对人类健康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目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环境污染、激烈竞争等许多与现代文明结伴而来的忧患,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来自社会和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再加上不少人养成吸烟酗酒、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体力劳动、生活不规律、夜生活过度等不良习惯,亚健康状态人群逐渐增多。P11-13

序言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在我国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可见于有关养生专著及经、史、子、集中。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教化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通常以词源释义为保养、养护生命之义。即营卫摄养身心,以期健康长寿。如果深究便可发现,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大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养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养肜,即对身体的锻炼养护,营养卫生,亦称作养身;二是养神,关注的是人类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亦称养心;三是养性,即对道德品质、精神世界的修炼与维护,也即孔子所言:仁者寿的范畴。

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养生学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既有古老传承又有新的学术生长点的领域宽广的学科。其深刻的思想和系统的学说有待我们去继承和发展。

在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对生命的长久和生活的质量更加重视,主动地保持和促进健康的要求也更加强烈。但人们对如何促进健康,如何合理饮食、调节心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寻找最佳运动健身方式却不是十分明了,现代体育健身的理论和手段离人民大众的需求及实践还有距离。实际上,老百姓喜欢接受本民族的健身理论和方法,因为它与我们的母体文化是同构同质的,更易使人们产生共鸣感和亲切感。现代人如何保持和促进健康,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课题。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养生知识,提高现代人群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培养科学的卫生习惯,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效地改善社会人群的健康状况,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客观要求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传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我们要对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进行挖掘整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这既是一种传承和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开阔视野,接受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健身方法。许多被无数人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健身手段、养生方法是可以推广开来的传统养生应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深化体育改革、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客观要求。

具有悠久传统的养生学至今尚未成为一门成熟课程,在许多高校的体育院系还没有开设该门课程,也没有统一的课程名称,离形成专业学科距离更远,这方面有许多工作有待我们去做。目前我国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列入了“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内容,这也需要我们的体育教师、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首先要学会。

本书正是出于以上考虑,同时笔者在从事传统养生学教学时,深感没有一本合适的教材,因而决定编著本书。本书汇集了传统养生精华及笔者多年教学心得和研究成果,在内容上力求全面翔实,通俗易懂,论述清晰,易于操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论述传统养生的理论,简述了传统养生学的概念、发展简史以及基础理论(养生之道);下篇是传统养生方法篇,主要介绍养神法、四季养生、饮食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养生、形体养生和运动养生;最后介绍一些有关养生的名人名著、格言谚语等。

本书在编写与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武汉体育学院江百龙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郑勤教授的指点和帮助,同时书中引用和借鉴了有关著作和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养生网站上的许多资料,在此一并致谢。由于编者的水平、经验和时间有限,同时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不免有错讹疏漏之处,恳请大家给予批评和指正。  编者

2007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9: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