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涤非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词章优美,我们从中可以见识他的史才与文才,而且萧涤非先生由于他本人特殊的人生阅历,常常能情感移入,即设身处地、推心置腹地与诗人做思想情感的交流,让风诗的倩影,在今人的心赏中鲜活了起来。
本书就与大家一同欣赏萧涤非先生的一系列诗词,相信大家能从中获得许多的感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风诗心赏 |
分类 | |
作者 | 萧涤非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萧涤非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词章优美,我们从中可以见识他的史才与文才,而且萧涤非先生由于他本人特殊的人生阅历,常常能情感移入,即设身处地、推心置腹地与诗人做思想情感的交流,让风诗的倩影,在今人的心赏中鲜活了起来。 本书就与大家一同欣赏萧涤非先生的一系列诗词,相信大家能从中获得许多的感悟! 内容推荐 本书为古典文学大家萧涤非先生有关汉魏六朝隋唐宋以及当代风诗名篇的鉴赏文字,按照散文、诗话、笺注三种体式,分为正文、附录一、附录二三个部分。正文为历代风诗欣赏,按萧涤非先生当初发表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东电台播讲的原稿编入。附录一为历代风诗话,长长短短,灵活多样,准确透彻,意趣昂然。附录二为萧涤非风诗笺注,以见风诗在当代的延续,以显示创作与鉴赏相辅相成的关系。 目录 非敢望解颐(代前言) 例言 追求生存尊严的绝唱——谈汉乐府《东门行》(本词) 孤儿遇生命独当苦——说汉乐府《孤儿行》 一反传统尽情烘托——谈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珠——谈左思《娇女诗》 清淡之诗韵味隽永——谈张九龄的《耒阳溪夜行》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谈杜甫《望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谈杜甫及其诗《春望》 痛并奉献着:平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的悲壮诗史——谈杜甫“三吏”中的《石壕吏》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谈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 投杖出门为国殇——谈杜甫“三别”中的《垂老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汨满襟——谈杜甫《蜀相》 忧国愿年丰好雨润无声——谈杜甫《春夜喜雨》 不是爱花即欲死:爱美的颠狂之歌——谈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对祖国的无限关怀:每依北斗望京华——谈杜甫《秋兴八首》(其二) 故国乎居有所思——谈杜甫《秋兴八首》(其四) 不眠忧战伐——谈杜甫《阁夜》 堂前扑枣任西邻:充满伟大的人道精神的心曲——谈杜甫《又呈吴郎》 人生苦旅苍凉之吟——谈杜甫《登高》 群英零落盛会难再——谈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谈刘禹锡《金陵怀古》 反“天命”的宣言——谈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国家统一的赞歌——谈刘禹锡《平蔡州》(其二) 玄都观里桃千树前度刘郎今又来——谈刘禹锡两首咏玄都观桃花的七绝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谈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谈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国破家亡的凄凉景色——谈李后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学习毛主席《贺新郎.读史(一九六四年春)》 附录一历代风诗话 汉初贵族乐府 戚夫人歌 江南曲 李延年歌 安世房中歌(其一) 战城南 上邪 有所思 西汉民间乐府 薤露蒿里 乌生八九子 平陵东 东汉民间乐府 步出夏门行 君子行 猛虎行 枯鱼过河泣 悲歌 古歌 东门行(本词) 艳歌行 白头吟(本词) 陌上桑 陇西行 上留田行 妇病行 孤儿行 东汉文人乐府 武溪深行 羽林郎 饮马长城窟行 梁甫吟 孔雀东南飞 并序 魏吴乐府 短歌行 步出夏门行(选二) 燕歌行(选一) 野田黄雀行 美女篇 怨歌行(二首) 七哀 驾出北郭门行 饮马长城窟行 秦女休行 汉之季 晋故事乐府 庞氏有烈妇 王明君辞 并序 晋宋齐乐府 子夜变歌 上声歌 阿子歌 丁督护歌 团扇郎 长乐佳 懊侬歌 白石郎曲 青溪小姑曲 鲍照代东武吟 鲍照拟行路难(选二) 梁陈文人乐府 采莲曲 西洲曲 有所思陈后主乌栖曲 自君之出矣(选一) 折杨柳 乌栖曲 北朝乐府 企喻歌 李波小妹歌 折杨柳枝歌 敕勒歌 地驱乐歌辞(选一) 地驱乐歌 杨白华幽州马客吟 雀劳利歌 琅琊王歌 木兰诗 乌夜啼 庾信 舞媚娘 隋因南朝艳曲而造新声 隋炀帝 泛龙舟 挽舟者歌 唐宋乐府 台城诗 酒泉子(日映纱窗) 浣溪沙(粉上依稀有泪痕)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附录二 萧涤非风诗栈注选 人力车行(五古) 哑巴歌并序(七古) 早断 并序(五律) 桃源风高,被冷无眠,却起炭垆,独坐赋此(五律) 哭潘琰君二首 并序(其一七律) 后记 试读章节 鲁迅先生在评价《红楼梦》时曾说:“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汉文学史纲要》)我觉得这番话也适用于评价汉乐府民歌《陌上桑》。《陌上桑》虽长不过二百多字,但作为一篇富有民主性的和通体五言的叙事诗,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可以说是“实在是不可多得的”。 在这首饶有喜剧气味的叙事诗中,民歌作者出色地塑造了女主角秦罗敷的动人形象。她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当那“五马立踟躇”的太守(使君)野心勃勃地妄想强迫她“共载”时,她不是“逆来顺受”,而是断然拒绝并给他一个当头棒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一反所谓“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封建说教。如果我们把秦罗敷和《诗经·七月》里那个“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采桑女作一对比,那末《陌上桑》舟打破传统思想的进步性,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谈到打破传统的写法这一点,《陌上桑》也非常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对秦罗敷的美丽的塑造上。在此以前,诗赋中关于美女的描写已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如《诗经》的《硕人》,宋玉的《神女赋》等。但这些描写,有一个共同的局限,就是离不开美女自身。写过来,写过去,总不外美女的眉眼腰肢或言笑顾盼等等。《陌上桑》的作者,却突破了这一局限。他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运用了一种完全新的表现手法,不从秦罗敷本人来刻画她如何如何的美丽,而是通过服饰的描写来暗示。尤其出人意料的,是从旁观者的眼中,从不同的旁观者的不同表情来烘托出罗敷的美丽。这就是干百年来一直到今天犹为我们所击节叹赏的那几句诗:“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里,无一字涉及罗敷的美丽,然而罗敷那惊人的美丽已尽在其中。真是妙不可言,得未曾有。 第一个注意到并仿效着这一新的衬托写法的,是建安时期的大诗人曹植。他的《美女篇》有这么两句:“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就是从《陌上桑》学来的。曹植这两句诗虽然写得简括,但在这里却嫌笼统。“行徒…‘休者”多得很,他们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读者不得而知,至少是捉摸不定。由于形象模糊,不具体,不生动,更缺乏风趣.,因而他这两句诗并不怎样为后人所称道。但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陌上桑》的艺术魅力,它竟能吸引“八斗之才”的曹植甘当小学生。 当然,像《陌上桑》这样一首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有所新创的杰作,在它的流传过程中是不会受到冷遇的,被吸引的诗人也绝不止曹植一个。单以唐代而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诗人就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陌上桑》。在他们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和《陌上桑》的继承关系。李白也写了一首《陌上桑》,女主角仍然是秦罗敷,另外他还以《陌上桑》的首句为题,写了一首《日出东南隅行》。杜甫是不袭用乐府旧题的,没有再写这类拟古作品,但他却灵活地巧妙地利用了《陌上桑》中的某些词句和写法。如他告诫梓州刺史不要胡闹时说:“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数陪李梓州刺史泛江戏为艳曲》)这上一句便是用的秦罗敷斥责那位使君的原话。又如在《送李校书》一诗中赞美李舟说:“人间好少年,不必须白皙。十五富文史,十八足宾客。十九授校书,二十声辉赫。”这种写法,从句式到排列,显然也是化用了秦罗敷盛夸其夫“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这几句话的。即此可见,《陌上桑》这首民歌,杜甫原是烂熟于胸中,所以能够随时应变,信手拈来。 至于白居易,情况更有些特殊,他爱《陌上桑》简直爱得着了迷,完全为它的艺术魅力所俘虏。他曾两次经过罗敷水,写有两首诗。第一首的题目就是《罗敷水》,是一首七绝: 野店东头花落处,一条流水号罗敷。 芳魂艳骨知何在,春草茫茫墓亦无。P18-20 序言 十年前,我曾在《(杜甫研究)再版漫题》一诗中说:“嗟予幼学杜,今已逾古稀。岂无分寸功,所得亦已微。虽名日研究,其实无发挥。赋此聊志愧,非敢望解颐。”这是我的心里话。我始终不愿意谈自己的什么治学经验这类问题,因为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搞出什么成果,没有什么可谈的。有些共同性的东西,人所共晓,也用不着重复。因此有同志来采访,我向不多谈。现在光乾应约写我的传略,坚持要我说一下治学的体会。粗粗想来,大概有这么几点。 第一,注重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在治学上这是个首要问题,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是行不通,也搞不好的。如果说我那本写于解放前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还不无可取之处,那也是由于得到《文心雕龙》“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两句话的启发。因此,解放初期,我感到迫切需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这方面的学>-j使我眼界大为开阔。在《杜甫研究》中敢于用较大的篇幅来分析叙述杜诗的艺术性,并专辟了《杜诗的体裁》一章,指出:“杜甫的伟大,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人民”,“人民的血泪灌溉了杜甫诗的园地”,“杜甫之所以能在某些方面突破儒家思想,主要是由于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这些论述,我以为还是比较恰切的。在实践中,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有鲁迅先生如下一段名言:“我总以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这是鲁迅先生现身说法的经验之谈,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第二,熟悉研究对象。比如研究一个作家,首先就得熟悉这作家的全部作品,越熟越好越有用。我自己对汉乐府就很熟,像《孔雀东南飞》这样一千多字的长篇,至今还能背诵,对杜诗也大都如此。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熟悉对象的好处,杜甫《新婚别》有这样两句:“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仇注是这样解释的:“嫁时将鸡狗以往,欲为室家长久计也。”这显然是错误的,不近情理,不合事实。所以杨伦的《杜诗镜铨》不同意仇氏的说法,改注为“用谚语”。但因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宋时才有记载,唐代却找不到文献上的依据,所以杨伦也只能虚晃一笔,这是不能折服仇氏的。我最初也没有找到,但却径直地注上“即俗语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也是不科学的,所以总觉得有些慊然。后来,无意中在王建诗里发现“我身不及逐鸡飞”之句,我不觉大喜,因为它证明唐时确有这一谚语。由此可见,如不熟悉研究对象,有些有用的材料也会当面错过。至于前边说到的“以杜解杜”,如不熟悉全部杜诗,就也谈不上。 至于如何才能比较好地熟悉研究对象,我认为最好是对研究对象有热情,感兴趣,以至于爱得入迷。曾有同志要我谈谈几十年来治杜诗的甘苦,我觉得,对于一个治杜诗的人来说,是无所谓甘苦的,都是甘,不觉得苦。对杜诗的热爱就要有一股废寝忘食的傻劲,常常是因为思考杜诗中的某个问题而寝食不安,如偶有所得,就是半夜三更也要起床把它记录下来。一些诗句我确是在暗诵若干遍后,深思熟虑才懂得的。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中“玉帽锦衣,况余白首”两句,前人读不懂,有的说上下文不接气,有的还要改动原文。我开始也读不懂,但却迷上了这个问题,经仔细玩味,才渐渐懂得这是杜甫“以诗为文”,省去了公孙大娘这个主语,其实是说,那时我尚童稚,而公孙大娘已是一个妙龄女郎,现在连我都白了头,公孙大娘就更不用提了。我很欣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宋词来比喻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特别是其中第二种境界,对于每个搞学问的人来说,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种忘我的热情,是不可能做出什么成就的。 第三,掌握博与专的辩证关系。我的治学,从纵的方向看,由《历代风诗选》到《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再到《杜甫研究》,是由博而专的。但从横的方向,从某一书的具体研究情况看,却又是由专而博的。可见专离不开博,也无不博之专。当年黄节先生给我那篇乐府史论文下评语,就有“取材甚富”,“此非全观诸家作品,不能有此确证”,“可知著者统观兼营,方能辨别如此之确当”等语,正表明了这一点。当然其中也包含着先生对我的鼓励。后来,研究杜诗也是这样进行的。博与专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博是重要的,不博,也就不能成其所谓的专。但二者之间,也有个先后次序问题。应以专为先。 第四,教研结合。我的著作,大抵经过了先开课,后发表,再出版这么三步。我认为这样做很有益处,因为可以收集到同学们的反映和读者的意见,特别是课堂讲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也是一个提高水平的有利条件。所以,在高校乃至中小学校从事教学的同志,最好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和学校的必修或选修课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第五,严谨认真。这应是在教学、科研以及行事上的一贯作风。没有把握的东西,从不发表;要发表的总要有点新意;对于已发表的,如无足够论据推翻,也绝不轻易改变。“文革”中,我曾宁肯发誓不再谈杜诗,也绝不随风转舵,人云亦云。“实事求是”也是一个学者应有的品德。所以如果自己确实错了,就毫不含糊地加以改正。我最反对说空话,注重言必有据。前时某些理论研究文章,满纸新名词、新术语,十分艰深晦涩,让人看不懂,这种文风要不得。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就应面对中国文学实际,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并认真加以研讨解决。引用外人的理论观点,引进新名词新术语,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其他,像苏轼讥评扬雄那样“故作艰深以文其浅陋”。 我一向最讲究“认真”二字,最厌恶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种粗枝大叶的马虎作风。有时,对光乾的写作提意见,他说,我的认真,简直有点近于“苛刻”,一时叫人受不了。然而,事实上是他最受益的地方。他还说,特别是当他看到我带病伏几,时而用毛笔勾划,时而用钢笔增补,那个比他自己写作还要呕心的认真劲,他的恼火没有了,真服了我了。可见认真是做学问应有的品格,对于青年人的成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锻炼。我的几个研究生也都有这个体会。不止是写作,认真还在于处处为读者着想。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读者想知道什么,你要告诉读者什么,都应当讲明白,否则就是害人。所以,有编辑同志说,就连我的手稿,也都誊写得清清楚楚。我录取研究生,也把是否认真作为一条重要标准。我早年说过:“永念先师故,未欲一字苟。”这话就很可以用来概括我的治学态度。 1990年 (本文原为萧涤非先生为《萧涤非传略》以作者口吻亲笔增补的一节。现恢复为先生自述。见《二十世纪的杜甫》,华艺出版社2006年版;《萧涤非杜甫研究全集》上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后记 今年春节前的一天,中华书局刘树林老师来电话询问,萧老先生有没有赏析方面的书稿。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 五十多年前,我的爷爷萧涤非先生在《杜甫研究》初版“前记”中说:“我经常怀着这样一种心愿,就是:把诗人杜甫和他的诗,向广大劳动人民介绍,让广大的劳动人民也懂得他和他的诗。”(《萧涤非杜甫研究全集》上编扉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他书赠北师大李修生先生的宋人绝句“无补民生亦自惭”,他的美国高足、耶鲁大学教授车淑珊女士所说:“萧老先生极力鼓励我钻研杜甫,他希望杜甫能为西方所理解,所欣赏。”以及他生前主编或领衔撰稿的古典诗歌鉴赏辞典约十三部,也都表明了他“服务永为民”的心愿和“为平民而学术”的理念。 杜诗是风诗精英中的精英。爷爷一生侧重于研究风诗,固然和他早年在清华深受黄节老先生的教益分不开,但也和他自幼就是孤儿的凄苦身世分不开,更和他被风诗吸引、产生了共鸣分不开。著名美学家周来祥先生是他早年的学生,就特别欣赏并很想学他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因此结合他的《历代风诗选》,我们想到为他编一部赏析风诗的大众读物。 首先,风诗永恒的魅力源自她本身的特点。一是时代性,也就是现实性,“缘事而发,感于哀乐”。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风诗,代有其作,“皆四方百姓之诗”,是当时社会现实和民生哀乐的写真。可见时代之风俗,或补有史之阙文。二是人伦性,也就是生活气息。出自街陌里巷,富于人情、忧患意识、人道主义精神,其感染力,历万劫而不朽。三是创造性,不仅一切诗体皆出自风诗,而且是“后世创造性文学的源泉”,充满生气和活力。四是通俗性,平实自然,“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五是地方色彩。“赵代秦楚之讴”,“大抵南方缠绵婉约、近于浪漫,以词华胜,北方则慷慨悲凉、趋重实际,以质朴见长”。词也分婉约、豪放两派。风格多样。 其次,风诗的魅力还在于体验性。为什么“异代可同调”?就是人心相通。风诗具有人类共同的情志,所谓“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赏风诗,就是通过感会诗心,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风诗之中有人司见,有志可求。所以心赏离不开人生体验。例如作为教授并长期担任西华师大校长、书记的佘正松先生是爷爷晚年的高足。1980年他写研究生毕业论文《高适研究》,就不怵作品赏析。因为他当初曾满怀为国守边的赤诚,在西藏当过六年兵,对于边塞生活深有体验。答辩前,论文的一部分还先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发表。爷爷极为赞赏。也就在这一年,爷爷在京开会给爸爸来信说:“你有的意见还是很可取的,比如《蜀相》一稿中,‘诸葛亮一生中最感人的地方是他的死。’这句话,爸爸记得是采用了你的。”这是对当时处境坎坷的我爸坚持努力的一种肯定,饱含了老牛舐犊的深情。这次,我爸和我一起整理爷爷的旧稿,看到《蜀相》一篇,又想起这封信,几次翻看,热泪夺眶,始知其中包含了太多太多他当时并不领会的内容,那“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后来就发生在爷爷身上。他为晚年呕心沥血却不能亲见他主编十三年的《杜甫全集校注》的完成和出版而抱终天之恨。他死时,圆睁双眼,他是死不瞑目的。文如其人。所以说赏析文字里须有人在,有志可求。 再次,风诗吸引了历代的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心赏她。本书附录了爸爸对爷爷所作风诗的笺注五首。但最早心赏我爷爷诗的,是他的恩师黄节老先生,之后又与朱自清、游国恩等先贤多有唱和之作。爷爷死后,廖仲安先生不仅将未刊诗稿交由《中华诗词》发表,还写了多篇赏析的专文。林继中先生也在他的几篇学术论文中多有称引。这些,都为爸爸笺注爷爷的诗,增强了信心,提供了借鉴。由于李从军先生的支持和臧克家、任继愈两老的帮助,自1991年爷爷去世,至2006年《有是斋诗草笺注》正式出版,历时整整十五年。其间,爸爸教学工作繁重,既当爹又当娘,还要每年至少发表一篇整理出的爷爷的遗稿或纪念爷爷奶奶的高质量文章。他运动员的强健身躯变得瘦弱多病。他笺注的辛苦可以想见。“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就是风诗的魅力。 所以他认为值。因为从古至今,有父子同注一人之诗者。如我们临川乡贤宋人黄鹤,继其父黄希,补注杜诗,“积三十余年之力,始克成编”(《四库全书总目》),日《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有父子同注一代齐名诗人者,如晚唐“小李杜”,就有清人冯浩注李商隐诗,作《玉貉生诗笺注》,其子冯集梧承继家学,注杜牧诗,日《樊川诗集注》。也有子承父作,续写一种书者,如北宋邵伯温撰《邵氏闻见录》,其子邵博,继其父续写《邵氏闻见后录》。至于后人为先人编集子,则屡见不鲜。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传统。爷爷说过杜甫的小儿子宗武“对保存他父亲的遗作有一份功劳”。黄庭坚《题杜子美浣溪醉图》诗就说“宗文守家宗武扶”。但是,儿子为父亲的诗集作笺注的,耳目所及,的未曾有,或可谓古今第一例,文坛一佳话。我想,凡知感恩并“尽后死之责”的人,都值得尊敬。 今日重提风诗传统,得力于树林老师的启发,没有她的认真和睿智,并提供许多宝贵的意见,就很可能错过一次机会,也没有本书的构想与问世。所以,首先应当感谢她和中华书局领导及诸位先生友好。还应当感谢我的老师山东大学文学院唐子恒、郑训佐等先生以及郑春院长、张桂珍书记,特别要感谢威海分校新闻学院仵从巨院长以及刘明书记、单丙波副书记,还有教务处刘海处长等对我的教导与帮助。此外承蒙前辈学者李从军、王运熙、廖仲安、林继中、刘文忠、佘正松、吴明贤、钭东星诸先生以及乔幼梅原副校长、李建军书记和尹守峰校长的支持。家中伯伯、伯母,兄嫂姐夫的关爱。本书承载了许多人的心意。“端知前路饶荆棘,应念饥驱有独贤!”这是爷爷当年题赠西南联大同学的诗句,是说做人要有骨气。我当永记。 本月十五日是爷爷萧涤非先生逝世十七周年忌日,谨此权当心祭。 萧海川 谨述于济南山东大学东区 新校南院3号楼爷爷奶奶旧居 2008年4月8日。12日增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