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那样浩瀚无边、奥妙无穷,以致我们任何人都不能轻言自己懂得了历史。惟其如此,才需要不断地对历史进行探讨。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若干问题,诸如战役的决策、战役起止时间、战场范围、参战兵力、战绩统计、临沂战役的地位以及汤恩伯在战役中的表现,等等,《台儿庄大战》中作者林治波、赵国章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至于正确与否,尚待读者评论。
可以肯定,台儿庄战役不是一两本书就能研究清楚的,关于这场战役,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和余地。对于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乐观其成,也衷心欢迎同行们挖掘新的史料,提出新的见解,以便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1996年,由林治波、赵国章合著的《大捷——台儿庄战役实录》,作为“抗日战争史丛书”的一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全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台儿庄战役的专著。
2015年,作者根据新发现的历史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对该书1996年版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台儿庄大战》,商请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版时间有所延宕,致使此书未能赶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前面世,留下一点遗憾。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机虽已过去,但抗战的研究依然要继续下去,相信还会有更多的抗战研究成果将陆续和读者见面。
前言
第一章 风云前奏
1.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2.李宗仁临危受命
3.韩复榘不战而逃
第二章 序幕战
1.淮河阻击战
2.日军统帅层的争吵
3.王铭章 血洒滕县城
4.张自忠临沂奏大捷
第三章 厉兵秣马
1.汤恩伯受命参战
2.孙连仲前线布防
第四章 浴血决战
1.攻不破的防线
2.临沂战火再起
3.决胜台儿庄
第五章 欢声与思考
1.大捷,大捷!
2.从速胜论到持久论
3.七十七年后的思考
附录
附录一 台儿庄战役中日两军战斗序列表
附录二 台儿庄战役大事记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四 汤恩伯与台儿庄战役
附录五 真正的失败——驳森松俊夫《“日本军台儿庄大败”的真相》
初版后记
后记
1、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从七七事变爆发至台儿庄战役打响,这一时期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的对日作战,如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平津是中日全面战争的首发之地。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仓促应战,损失惨重,开战之初即痛失佟麟阁、赵登禹两员大将。平津之失,直接原因是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等人留恋地盘、误信和平、疏于备战,致为日军所乘;追本溯源,则是南京国民政府长期对日妥协政策的必然结果。从《塘沽协定》到华北事变,日军不仅将天津以北地区诸险要占而控之,且在平津地区登堂人室,甚至垄断了华北的战略资源开发、铁路运输业务和电力供应,并取得了航空特权,以致第二十九军无险可凭,手脚被缚,因此有人说,“平津之失,非战之罪”,也有一定道理。第二十九军虽痛失平津,但并未丧失抗战意志,在后来的对日作战中,该部在张自忠将军统率下奋起御敌,功勋卓著。
平津失陷,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即着手筹划抗战大计。从1937年8月7日起,蒋介石在南京连续主持召开国防会议,国民党军政要员及中共代表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也应邀与会。会议酝酿制定了“以空间换时间”和“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对华北军事,决定在平汉、津浦两铁路线设置三道防线:以保定、沧州为主要防线;以德州、石家庄为第二道防线;以洛阳、郑州、徐州、淮阴为第三道防线,以阵地战阻击日军。
8月9日,日军在上海挑起“虹桥机场事件”,淞沪大战迫在眉睫。国防会议确定,对日作战分为守势和攻势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守势作战时期,其指导原则为:“国军以一部集中华北,重叠配置,多线设防,特注意固守平绥路东段要地,最后确保山西、山东,力求争取时间,牵制消耗敌人。以主力集中华东,迅速扫荡浙沪敌海军根据地,阻止后续敌军之登陆,或乘机歼灭之。并以最小限兵力守备华南沿海各要地。”
根据上述战略方针,8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命令,将全国临战地区和全国陆军划分为五个战区:
第一战区:河北及鲁北,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
第二战区:晋察绥,阎锡山任司令长官;
第三战区:苏南及浙江,冯玉祥任司令长官;
第四战区:福建及广东,何应钦任司令长官;
第五战区:苏北及山东,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
在国民政府筹划抗战大计的同时,国共合作也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取得进展。
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中共代表即于7月15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递交国民党中央。宣言郑重声明:愿为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取消苏维埃政府,改称特区政府;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准备随时奔赴抗日前线;在特区内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和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7月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张冲、邵力子举行谈判。中共代表提议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作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同一天,蒋介石发表著名的“庐山谈话”,指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同时又表示,仍“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把中共的提议搁置起来。
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国民党政府于14日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中国将进行全国抗战。经过中共与国民党的反复谈判,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将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延搁两月余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和国共实行合作的谈话。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尽管这个统一战线缺乏具体的组织形式和共同承认的政治纲领,然而它毕竟确立了国共合作共御外侮的新格局,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为包括台儿庄战役在内的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日军占领平津后,继续扩大在华北的侵略战争。8月,日军兵分三路,沿平绥、平汉、津浦三大铁路线发动大规模战略进攻,企图摧毁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一举结束战争。
为抵抗日军进攻,中国军队以傅作义、汤恩伯、刘汝明等部合编为第七集团军,担任平绥线守备;以宋哲元之第一集团军(由第二十九军扩编)和刘峙之第二集团军分别担任津浦线、平汉线防御。
平绥线方面,日军于11日向南口发起进攻。中国守军汤恩伯部虽在后来的台儿庄战役中违抗军令,按兵不动,但在此战中却力战强敌,打得颇为卖力,使日军屯兵南口半个多月而不得进。日军正面硬攻南口不逞,被迫改用包抄战术,于21日进攻察哈尔省会张家口。守备张家口的刘汝明部战术不当,消极防御,27日张家口落入敌手。此后,日军继续沿平绥线西犯。至9月下旬,察南、绥东和大同周围地区均沦人敌手。就在国民党军纷纷溃退之际,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利用平型关天险,伏击日军板垣师团之一部,歼敌千余人。
津浦线方面,日军第十师团于9月11日攻占马厂。21日向姚官屯发动攻击,守军宋哲元部经抵抗后于24日撤退。日军于同日占领姚官屯、沧县(今沧州)。10月5日,德县(今德州)失守。
平汉线是日军的主攻方向。中国军队以涿州为中心组织防御。9月14日.日军开始向涿州、保定地区发动进攻。至18日,守军阵地多处被突破。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刘峙惊慌失措,下令退却。日军乘胜追击,迅速突破守军第二道防线,于24日占领保定,尔后继续向南推进,于10月10日攻陷石家庄。11月上旬,宋哲元部曾拟以河北大名为基地,反攻邢台、石家庄,正当部队挺进之时,后方大名忽告失守,反攻计划功亏一篑。P3-5
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进行的20余次会战中,台儿庄战役无疑占有独特地位。这一仗的独特意义不仅在于它歼灭日军2万多人,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而且更在于它开辟了正面战场胜利之先河,成功地扭转了中国军队屡战屡败的不利形势,遏止了失败主义思潮的蔓延,使中国人民从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说的:台儿庄的胜利“虽然是初步的,但它的意义却很伟大”。对于这样一个战役,我们理应进行纪念和研究。
1993年4月,我们曾前往台儿庄参加台儿庄大战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幸参观了半个多世纪前中日两军殊死拼杀的战场。如今,台儿庄早已不见了炮火硝烟,而成了宁静安谧的所在;不过,目睹那大庙(清真寺)墙壁上残留的密集如织的弹痕,我们仍能感受到当年的战斗是何等残酷激烈和这场胜利是多么来之不易!
为了这场胜利,中国军队付出了伤亡5万余人的惨重代价,许多长眠沙场的下层官兵甚至连姓名也未曾留下。然而,正是他们的殊死战斗和无私牺牲才换来了战役的胜利,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今天,当我们充分享受着和平的果实却并不以为幸福的时候,如果了解一点前辈们为捍卫和平、赢得和平而赴汤蹈火、浴血鏖战的历史,我们或许会产生不同的感触。
战争是力量的角逐,更是意志与智慧的较量。所以,台儿庄大捷不仅凝聚着中华儿女的热血,更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勇气与智慧,而这一切正是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不可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了解台儿庄战役的来龙去脉和惨烈经过,了解当年中国将士的思想、精神和作为,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将有多方面的裨益。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直接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5000亿美元的巨大代价。然而,时至今日,究竟有多少日本人深刻反省了这场战争的罪恶?又有多少日本人真诚地向中国人民表示了忏悔之意?我们注意到,军国主义幽灵至今仍在日本的土地上游荡,法西斯军国主义正以新的形式复现于日本社会之中,掩盖侵华战争的罪恶、否认侵华战争的史实,在日本已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我们切不要以为这是日本的事情,与中国无关,不!它不仅与中国有关,而且密切相关、生死攸关!这是当年日本侵华战争的血与火的历史已经证明了的。我们年轻一代有责任杜绝这种血腥历史的重演。
历史是那样浩瀚无边、奥妙无穷,以致我们任何人都不能轻言自己懂得了历史。惟其如此,才需要不断地对历史进行探讨。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若干问题,诸如战役的决策、战役起止时间、战场范围、参战兵力、战绩统计、临沂战役的地位以及汤恩伯在战役中的表现,等等,书中我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至于正确与否,尚待读者评论。
可以肯定,台儿庄战役不是一两本书就能研究清楚的,关于这场战役,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和余地。对于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乐观其成,也衷心欢迎同行们挖掘新的史料,提出新的见解,以便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1996年,由笔者与赵国章教授合著的《大捷——台儿庄战役实录》,作为“抗日战争史丛书”的一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全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台儿庄战役的专著。我们根据中日两国相关历史档案资料、作战详报、当时的报刊资料和后来的回忆文章,对台儿庄战役的历史背景、战役意图、战役经过、参与战役的人物、中共对该役的协同与帮助、战役胜利的意义与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论述。对于该役有关的若干学术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和考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2015年,我们根据新发现的历史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对该书1996年版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台儿庄大战》,商请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版时间有所延宕,致使此书未能赶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前面世,留下一点遗憾。不过,这点遗憾也算不得什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机虽已过去,但抗战的研究依然要继续下去,相信还会有更多的抗战研究成果将陆续和读者见面。
此书的出版,得到挚友张文木教授、山东画报社李运才社长、山东人民出版社杨大卫总编辑的关心帮助,责任编辑高以芹女士为此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林治波
2016年2月28日
于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