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出行准备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使这个奥匈帝国的城市吸引了大批旅游者。《贝德克尔旅游指南》中提过,我们的旅馆位于码头上,但当我们一踏进房间,望向窗外,那迷人的景色却是任何旅游指南都不曾描绘过的。碧波闪闪的海面上,来自巴勒莫、达尔马提亚、法国、英格兰,甚至美国的黑色轮船下锚停泊,亮绿色的越南船正在附近的堤岸卸载奇怪的货物。我倚在窗台上望着窗外变换的场景,满眼陶醉。窗台上还贴心地铺着垫子,可以让疲惫的胳膊肘放松一下。货物到港,客船还在打扫,船上的桅杆和帆桁远比现代化汽轮上高大的烟囱更具诗情画意。从科佩尔开来的渡船顺利到岸,旅客们从船上下来,他们像是生意人,行色匆匆,一脸美国式的机警,显然并不在意他们眼前难得一见的美景:群山环绕的城市在早春和煦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远处,一艘大型客轮正向引导其入港的小拖船发送旗语信号。
没有一艘汽轮,无论大小,像来自基奥(Chioggia)的货船一般色彩斑斓、富有画趣。那些橘色、棕色的船帆交错重叠,绿、红、蓝色的布条缠绕在笨拙的船身周围,粗粗的缆绳绕成了很多圈,帆桁倾斜,起伏的船帆或随着柔和的南风摆动,或软塌塌地悬靠在桅杆上,或者被挂在石头上晾晒,甚是壮观。
清晨的阳光并不强烈,为我们增添了愉悦之感。从邻近码头的商船上走下来一大群头顶篮子的妇人。远处浮现出一艘启航出海的轮船,风帆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光。从我这边望去,一排排桅杆和烟囱竖立在两侧。但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封闭的圣卡罗码头(或者更平淡地称为4号码头)上人们紧张忙碌的场景。一艘船上装载的是电线杆,另一艘是大石板,其他几艘装的是砖头,甚至还有沙子。有两个人用手推车将沙子从船上运到20英尺外堆成一堆。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不随手将沙子倒进旁边准备好的形状怪异的柳条筐中。也许它们是属于另一队工人的吧!在这忙碌的场景中,一旁屈膝安静等待的公牛让我想到了耶稣在马厩旁诞生的情景。这就是意大利人所想象的耶稣降生时的情景。
拥挤的水面上,一艘灰色汽轮在大船之间先灵巧地探出船头,而后迅速驶过码头,画出一道美丽的绿色水纹,船上成群的旅客引起了我的注意。“今天一定是赶集的日子。”我这样念叨着,同时抓起柯达相机,聚焦这群忙碌的身影。今天的确有集市,而且集市就位于运河岸边,那里停满了五颜六色的船只。成堆的橘子和柠檬,映衬着船帆的颜色,与穿着短袖、披着披肩和针织围巾的当地人共同构成了这幅画卷。这时3个服装抢眼的男人由码头那边走来,从我眼前快步经过。
“达尔马提亚人!”当我转身向他们望去时,听到有人这样喊道。他们看起来非常高大威猛,我可不敢公然“挑衅”他们。他们腰上系着的宽大皮带似乎塞满了武器之类的东西,我说的是“似乎”,因为之后我了解到这些能装很多东西的袋子不允许携带比烟具更危险的东西。当然,对于目光敏锐的观察者来说,这些人不具备什么威胁性。一位步入集市的老妇人装束古雅,仿佛是画中人从画里出来了。她那深蓝色的宽松缩褶裙上没有一条裥幅,紫黑色披肩缀着精心编织的流苏,披肩之下还能看到绣着绿色花朵的黑色围巾,她头戴的黑色方巾上,鲜红色的芍药如此夺目,胜过所有摊贩售卖的鲜花。我开始注视着她,这时——
“你记得这是早饭时间吗?”在我的胳膊肘旁边一个熟悉的声音这样问道,“而且我们今天要去的里雅斯特和米拉马尔(Miramar)城堡哦!”
当然。我们沿着这座古城陡峭且味道一点也不好的街道一路攀爬,来到“理查之门”,那里的巨大石砖彰显着古罗马时代建筑的特征。
“为什么是‘理查之门’?”求知若渴、孜孜不倦的那个人问道。
“这是为了纪念‘狮心王’理查一世。根据传说,他从巴勒斯坦回来后就被关在这里。”
我总是会欣然接受传说——它会让历史变得更有意思,让人物更贴近真实生活。所以,很容易想象那位中世纪的英雄人物站在装有铁栏的小窗后的憔悴身影,他时常能瞥见蓝色的亚得里亚海,这海在一天夜里半开玩笑地将他扔到了拉克罗玛的岩石上。他的人格魅力一定对此地居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将这座半掩于尘土之中的古罗马时代凯旋门遗迹以他的名字命名。
的里雅斯特建有很多博物馆,收藏着许多古代文物和现代珍宝,但这个城市最吸引人的还是户外风景。我们漫步穿过小巷和石板铺路的庭院,经过繁忙的街道和阳光灿烂的广场,看到正在工作和休闲的当地人。之后,我们沿陡峭的石板路来到城堡外墙下的大教堂。这里曾经是一座古罗马教堂的遗址,6世纪时被改造成3幢复杂建筑,14世纪又合建为现在这座大教堂。建筑物正面的墓碑,以及低矮钟楼内的铭文看起来都十分古怪。从平台上眺望城市和大海,视线穿过鲜花绽放的桃园,无论是色彩还是轮廓都令人陶醉。P4-6
多山多水又多灾多难的美丽巴尔干
刚刚开始翻译时,只几句对景色的描绘,就让我对巴尔干心驰神往,暗暗盘算着有没有可能自己什么时候也去看看;却又担心,一百多年来不断发生的战乱,是不是已经让女作家笔下的山水变得面目全非?
在翻译阶段接近尾声的时候,恰逢巴尔干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当年令女作家心醉神迷的萨瓦河谷,洪水滔滔、泥流滚滚。洪水引发的泥石流多达数千起;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那里还有大约12万枚未被排除的地雷,不知将会被洪水裹挟到何处。当地的一位领导人表示,这起洪灾带来的损失,甚至超过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波黑战争。
那里是一片多山多水的美丽土地,而百年来却也一直多灾多难。人祸与天灾轮番来袭,让那里的山水、那里的人民,饱受摧残。这恐怕是女作家不曾料到,也不愿看到的。
2014年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纪念。因为萨拉热窝事件引燃了“一战”导火索,巴尔干这片美丽的土地也从此背上了“欧洲火药桶”的恶名。其实,如果没有丑陋黑暗的政治和满嘴谎言的政客,又何来火药桶?
从“一战”到波黑战争,这片土地已经承受了太多的罪责与创痛,但它依然默默地滋养着那里千千万万或热爱它或伤害它的人们。
漫长的百年,偌大的世界,难道容不下一个半岛的安宁?
沧桑岁月,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也许只有那湛蓝清透的天空和那洁白缥缈的白云。
但愿历尽磨难的美丽巴尔干,从此能一切安好!
虽然不是第一次出版译作,但依然难掩兴奋。这是我参与译言古登堡计划的第一个项目。“让经典在中文世界里重生”,将沉睡百年的优秀外文图书介绍给中国读者,意义深远。我能够有机会参与其中,甚感荣幸。
翻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他合作译者先后退出,只剩下我一人独自面对十余万字亟待完善的初稿。几经延期,终于完成了终稿,电子版上线了。半年之后,在译言古登堡计划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又推出了纸质版,在此深表谢意!
另外,特别鸣谢梁雁女士,她义务帮忙校对了译稿的大半内容。
最后,感谢一直支持我的家人!
李浚帆
2015年4月
走进巴尔干
译者序
巴尔干地区年代表
1908年作者漫行巴尔干的路线及行程表
第一章 出行准备
第二章 从的里雅斯特到阿巴泽亚
第三章 从阿巴泽亚到塞尼
第四章 从塞尼,经弗兰尼克关口,到达戈斯皮奇
第五章 进入达尔马提亚——从戈斯皮奇到扎拉
第六章 扎拉
第七章 斯卡多纳—克尔卡瀑布-塞贝尼科
第八章 从塞贝尼科经由特罗吉尔到斯帕拉托
第九章 斯帕拉托
第十章 萨罗纳—克里萨—亚德罗河源头
第十一章 从斯帕拉托到梅特科维奇
第十二章 从梅特科维奇到拉古萨
第十三章 拉古萨
第十四章 拉古萨—拉克罗玛—拉帕德
第十五章 拉古萨
第十六章 从拉古萨到泽莱尼卡
第十七章 泽莱尼卡
第十八章 进入黑山
第十九章 采蒂涅
第二十章 回到达尔马提亚
第二十一章 进入黑塞哥维那——从拉古萨经特雷比涅到加茨科
第二十二章 从加茨科到莫斯塔尔——布纳河源头
第二十三章 莫斯塔尔
第二十四章 从莫斯塔尔到萨拉热窝
第二十五章 从伊利扎经特拉夫尼克到亚伊采
第二十六章 亚伊采
第二十七章 从亚伊采到巴尼亚卢卡——在去波斯尼亚诺维的路上
第二十八章 离开波斯尼亚——普利特维采湖群
第二十九章 去阿格拉姆和马堡
第三十章 马堡—格拉茨—塞默灵
译后记 多山多水又多灾多难的美丽巴尔干
一位百年前的自由女性,一片百年前的神秘土地,这两者的浪漫邂逅,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与感悟?
本书出版于1909年,作者是一位美国女作家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
在那个汽车刚刚问世不久的时代,在那个中国女性还被封建礼教牢牢禁锢的时代,女作家乘坐汽车,手持柯达相机,游历整个巴尔干半岛,探访了达尔马提亚、的里雅斯特、拉古萨(杜布罗夫尼克的旧称)、莫斯塔尔、萨拉热窝等许多著名的地方。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写下了这部数十万字的游记,详尽地记述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还配上了近百张当时她亲手拍摄的照片,直观地反映了那里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形式各异的特色服饰。
巴尔干半岛,一片悠远厚重、充满传奇的土地。与中华大地一样,那片土地也命运多舛,在步入现代社会的进程中,饱受战争的创痛与苦难。在100多年前,那里还未曾响彻最最震天的炮声,还未曾燃烧最最猛烈的战火。辉煌了几个世纪的奥斯曼帝国走向衰落,但几百年的烙印已深深渗入巴尔干的土地;年轻的奥匈帝国正把古老的巴尔干引向现代文明;天主教、伊斯兰教、东正教、新教、犹太教……斯拉夫人、土耳其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黑塞哥维那人……多种宗教、多个民族,共存共生于一个半岛之上。那样一个时代,那里的天与地、山与水,还有那里的人们,究竟是什么模样?
回首百年,沧桑巨变。百年前的宁静或喧嚣、纯朴或华美、蒙昧或文明、平和或纷乱,都已在漫漫岁月中随风而逝,永不再返。有的毁于战乱,彻底灰飞烟灭;有的瓦断垣残,只剩些许遗痕;有的被所谓文明进步的车轮无情地碾碎,再也难觅踪迹;有的只是因为敌不过时间的脚步,悄然沉入历史长河。所幸,还留下了这样一本书,能让我们在文字笔墨间、在模糊不清的图片中,饱览那里的美景,领略那时的风情,追忆那些逝去的昔日繁华。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始这场穿越百年的心灵之旅吧!
李浚帆
2015年11月
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编著的《1908漫行巴尔干》巴尔干半岛,这个地理名词对于国内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中学时学习《世界地理》都学过,大家印象最深的相关描述恐怕是“欧洲火药桶”或者“一战导火索”。
然而,回溯百年,1908年,巴尔干半岛还不曾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美国女作家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乘坐汽车,携带相机,游历了这片土地。在她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祥和、美好、充满生机。她探访了达尔马提亚、的里雅斯特、拉古萨(杜布罗夫尼克的旧称)、莫斯塔尔、萨拉热窝等许多著名的地方。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写下了这部数十万字的游记,详尽地记述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还配上了近百张当时她亲手拍摄的照片,直观地反映那里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种类繁多的特色服饰。
那样一个时代,那里的天与地、山与水,还有那里的人们,究竟是什么模样?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始这场穿越百年的心灵之旅吧!
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编著的《1908漫行巴尔干》是一部游记。但作者用眼睛发现,用相机记录,用心灵感受,一路旅游,一路享受,一路抒情。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建筑抑或风土人情,都充满了巴尔干风情,独特而美丽。读后总是令人回味无穷,激励人们去“漫行巴尔干”,来关注巴尔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