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何振梁五环之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梁丽娟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由何振梁夫人、《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梁丽娟撰写。全书以回忆录的形式,集中记录了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曾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何振梁的个人成长和他的体育外交经历。首次详实披露了包括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反对”两个中国“、60年代创立新兴力量运动会、70年代争取恢复我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以及1990年举办第11届亚运会和北京申办2000年、2008年奥运会等我国体育对外交往重大事件的内幕细节。

目录

序 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1

前言 荣高棠/3

第一章 青少年岁月

被战争毁了的家/2

困苦的学生生活/ 6

追求革命真理/8

盼到了上海解放/9

第二章 崭新的天地

在青年团中央/12

许多个第一次 /16

“归队”/20

最正确的选择/23

第三章 与体育结缘

初识国际奥委会/26

庄严的决定/32

积累外事经验/ 35

下放劳动/36

聚少离多的家/39

第四章 在领导人身边

“振作精神,很好”/ 42

周总理——毕生学习的榜样/45

参加党政代表团工作/48

重睹总理风采/49

第五章 体坛风雷激

印尼亚运会的斗争 /54

创立新兴力量运动会 /56

“文化大革命” /60

AA、A、AAA /62

冲击和磨炼/66

第六章 亚洲体育不能没有中国

亚运会的前哨战/70

大获全胜/75

凯歌高奏 /80

没完没了的“挨整”/83

第七章 世界体育不能没有中国

争取更多的朋友/89

小平同志掌舵/93

第一轮冲击/95

作为不大的1976年/ 97

沉寂的1977年 /99

第八章 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最后斗争

决战前夕的1978年/104

关键的1979年/110

“舌战群儒”/117

继续冲刺/120

第九章 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前后

多事的1980年/130

提名和推荐/134

巴登巴登当选/135

第十章 “决不当头”与“有所作为”

亚奥理事会的成立/142

中国参加竞选 /144

法赫德登门恳求/147

意外变故/149

千呼万唤始出来/152

再次撤出竞选/ 158

第十一章 1990年北京亚运会

24年和14年/166

获得举办权/167

万事开头难/17l

团结、友谊、进步 /173

不同声音和政治风波/176

海湾风云突变/179

第十二章 为了亚洲体育的发展

亚洲委员的合作/184

创办亚洲冬运会 / 186

创办东亚运动会/190

东亚的吸引力/194

不能不说的话/196

第十三章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拒绝参加女垒赛/200

原则问题上绝不含糊/203

台湾不具备条件/205

反对邀请李登辉/212

防患于未然 /217

第十四章 为了祖国统一事业

“我们做得对” /224

体现“一国两制”构想/226

推动两岸体育交往/229

一字之差 /232

谈判对手之争/235

签订两岸第一个协议/239

港澳问题/242

第十五章 进入世界体坛最高领导层

“大使”和代表/250

进入执委会 /253

何氏“三级跳”/ 256

奥运属于世界 / 261

直陈见解/ 263

反对“欧洲中心主义”/267

萨翁的诤友 /270

第十六章 申办2000年奥运会

众盼奥运/277

最后一件大事/ 279

巨人之争 /283

“八国联军” /287

90多把钥匙 /291

决战蒙特卡洛/ 297

“抵制”风波 /299

记住这一天/302

理解万岁/305

第十七章 危机与改革

冰山的一角 /310

余震不断 /313

委员“造反” / 315

快刀斩乱麻/317

启动改革/320

第十八章 申办2008年奥运会

请缨的曲折 /326

有利的形势/329

倾情投入/331

得道多助 /337

决胜莫斯科/342

人民的厚爱/349

附录一: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报告会上的讲话 何振梁/352

附录二:何振梁大事年表/357

后 记 /363

试读章节

循我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又要按照申办自身的“游戏规则”办事。这是一门艺术,并不是从一开始人们就懂得这一点。北京奥申委的有些人曾强调外事要“以我为主”。这当然是对的。但在申办工作中如何理解和体现“以我为主”?振梁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通过实践本身的教训,才使大家理解了:申办工作中除了对涉及国家利益的原则不能有丝毫含糊外,我们的一切工作要从有利于申办成功出发,这才是真正的“以我为主”,而不是要别人来适应我们的习惯和要求。

振梁还力图扭转奥申委中存在的某些官僚主义习气。振梁知道,委员们愿意同一个精干、高效、负责、可亲的申办班子打交道。国际奥委会土耳其委员厄尔德姆(Sinan Erdem)也是土耳其奥委会主席,1993年后有一次他在与振梁聊天时,分析了北京申办没有成功的原因。他列举了好几条,其中一条是:“你们奥申委领导人的官气太重,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使人不敢也不愿接近。”这位土耳其朋友分析的理由是否对头,姑且不说,至少他反映了一部分委员的想法。

振梁不断向奥申委的人员指出,申办工作是各申办城市的全面较量。不仅要比较各城市的申办方案,也要比较申办班子的工作作风和质量。大如申办报告,小如新年贺卡、纪念品和信件程式,决不能满足于国内的一般水平,而要向国际最高标准看齐,并且要独具匠心。因为正是通过这些看似细小、点滴的工作,使委员们看到申办班子的工作水平、文化修养。

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奥申委的工作越到后期,越达到了“专业水平”。1993年3月,国际奥委会派出的评估委员会来北京考察时,奥申委同他们座谈。奥申委在这个委员会的成员的座位前,人手一册,摆好了北京申办的各方面情况的汇报材料。这是在万嗣铨秘书长的指挥下,连夜赶出来的一份印刷和装订质量上乘、内容翔实的材料。连平时爱以挑剔的眼光严格要求的振梁,也感到惊喜和满意。

原来振梁一般只参加国际奥委会的有关会议,很少参加对外访问活动,也不愿意老往国外跑。但是如今要申办,奥申委领导人就要分工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和活动,因此那几年他马不停蹄地跑得很多,而且有些活动还非他去不可。他曾经从北京坐飞机到巴黎,与一位约好的委员吃顿午饭,饭后又匆匆忙忙乘机回国了。他也曾花了一天半时间来回,仅为了到菲律宾同那里的委员埃里萨尔德(Francisco E1izalde)共进晚餐。P281

曼谷受成功举办1998年第13届亚运会的鼓舞而申请举办奥运会。吉隆坡也因成功举办了英联邦运动会受到多方赞誉而决定申办。但两者的真实目标不是第29届奥运会,而是今后。

亚洲有四个城市申办同一届奥运会,是前所未有的事。这不能不意味着亚洲在经济、文化、体育等多方面的崛起。如果说奥林匹克五环标记按照通俗的理解代表着五大洲的话,代表非洲的黑环迄今未能因举办过奥运会而闪光。所以在非洲举办奥运会一直是非洲和奥林匹克运动领导人向往的目标。南非开普敦4年前申办第28届奥运会,可惜没有成功。现在埃及的开罗接过了接力棒申办29届奥运会,当然是令人高兴的事。

2000年8月底,经过考核,执委会确定五个城市为候选城市,即:北京、巴黎、多伦多、大阪、伊斯坦布尔。

几个争办对手都各有强项。巴黎这个文化名城提出了诱人的计划,他们打算利用这个旅游胜地的优势,在埃菲尔铁塔下举办沙滩排球赛,在布隆尼森林举行铁人三项比赛,在荣誉军人院广场举行马术比赛等。他们在1998年曾经成功举办过世界杯足球赛,有世界上最好的体育场。多伦多自称是个高科技的申办,并提出了“为了运动员、由运动员办”奥运会的理念,声称要举办最为运动员欢迎的奥运会。他们的17个场馆集中在多伦多湖畔,奥运会28个比赛项目中的25项在湖畔举行,80%以上的运动员将在这集中的场地比赛。加拿大与美国处于同一时区,掌握奥运会转播大权的美国NBC电视公司届时可以即时转播在多伦多的各种比赛。大阪声称要举办一个“海上奥运会”,大部分场馆建设在大阪湾的三个人工岛上,将近一半的比赛可以在岛上举行。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的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已是第三次连续申办,他们位于亚欧大陆的交界处,风貌别具一格,而且政府有奥林匹克法规提供充分的政治和经济支持。但是几个对手也有各自的弱点。巴黎的交通堵塞是个难题。多伦多的财力保障并不雄厚。大阪目前经济上不很景气,借款过多。伊斯坦布尔则市政建设不足,社会也不够稳定。

这次申办,北京占有天时地利上的优势。与上次申办相比,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提高,进入世贸组织基本已成定局,国内政治稳定,国际上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雄踞世界体坛前三位的体育强国,却未曾办过奥运会。这些是北京申办的最大优势。P330

序言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两年之后,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从那时起,他就是国际奥委会委员中我最亲近的朋友之一。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投入是出于他对《奥林匹克宪章》的忠诚,对他国家的忠诚,也就是说是完完全全的投入。

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对好几种语言的完美掌握、他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科学经历以及他的政治经验,是他完成国际奥委会的各项使命的宝贵手段。他于1985年被选入执行委员会后,根据我们的章程,连续不断地重新当选。

我于1995年请他主持文化委员会之后,他根据“奥林匹克主义是体育和文化的结合”这一精神,使文化委员会的工作实现了飞跃。对他来说,似乎没有事情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那些最为冷漠的人,他也能唤起他们对文化的关注。对于人们认为是行不通的事,他却视之为一种应予面对的挑战和发挥创造性的召唤。

时间无法使他听从摆布。他不知疲倦,总是精神抖擞。他从未缺席过任何一次全体委员会议或执委会议,并以他恰如其分和切中要害的发言为会议做出贡献。

他和我们一起在“国际奥委会2000”委员会中致力于国际奥委会的改革,俾使我们的组织不仅能与当今社会的变化相适应,而且能更好地为奥林匹克理想服务,这个理想是为向肩负建设未来世界使命的青年献上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

撰写传记并非易事。难道人的一生能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吗?为此我感谢作者。为年轻一代提供人生坐标是有益的,这将使他们理解我们传递给他们的遗产,或许也可以谦逊地为他们提供榜样。

  

  国际奥委会主席 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注:2001年7月16日起任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

后记

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好几个出版社曾经来联系,准备出版一本关于振梁的传记,都被振梁婉言谢绝了。振梁的性格就是如此,尽管他对工作的投入很执著,遇事也有自己的见解,从不人云亦云,与他谈论工作他可以滔滔不绝,但他不肯也不愿谈论他自己。了解振梁的朋友们知道,振梁有着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体育外交的经历,他经历和参与了我国体育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后作为国际奥委会这个国际最高体育组织的中国委员并进入了这个组织的领导机构之后,更是参与领导了全世界的体育事业。他还为打破海峡两岸体育交往的障碍做出了努力。没有其他人在中国体育对外和对台方面有他这样全面的经历。朋友们说,这段经历不属于振梁个人,而是属于国家。振梁终于被说服,抓紧时间趁自己记忆力还好的时候,为后人把其间的一些大事如实地写下来。

虽然振梁1994年从行政岗位退了下来,但事实上,他国外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他的国际会议和国内的社会活动很多,没法挤出大块的时间,他又不善于同别人谈自己,加上几十年经历的风风雨雨,有大量史料散在不同的档案文件里,更有大量材料零落存在振梁的记忆中,需要花大量精力去查找核对和根据日记、笔记去整理回忆。因此,只能是我自告奋勇地担负起写这本书的重任。不光是因为经过了几十年的共同生活,我对振梁比别人更了解,对他的经历,我不会像任何其他人那样有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的感觉,而且我还可以适应他见缝插针式的工作安排。

体育战线的斗争反映了国际上的政治斗争。本书从振梁所参与的角度,真实反映了几十年来体育外交的由来和梗概,涉及了许多外事工作的重大原则策略和方式方法,也包括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外交秘闻。

虽然写作过程中振梁多次强调只写他经历过的事,不要写他本人。但是读者们会透过各个事件的脉络,了解到振梁的为人。振梁参加革命工作时,是个普通的科员干部。几十年来随着工作的发展和需要,他逐步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从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一直到国家体委的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通俗地说,他曾是国家体委的第二把手,除外事和对台工作外,还分管机关党委、办公厅、计划财务、群众体育、后勤服务等部门。在外事工作方面,他从一个普通翻译,经历党、政、工、青、妇各类重大外事活动的磨炼,获得了别人难以企及的经验,最终十几年来一直处身于国际体坛的领导层,两度被德国一家体育周报评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少数体育领导人之一”。1999年12月,国际奥委会出版的《奥林匹克评论》在全世界199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中进行了20世纪五大体育领导人的评选,振梁是30位被提名的人选之一。亚洲被提名的仅四人。他连续多年被收录在国外出版的《世界名人录》里。由于振梁对体育工作的贡献,1992年他被西班牙国王卡洛斯授予“西班牙大十字功勋章”,1993年被摩纳哥元首兰尼埃亲王授予“圣查理士勋章”,同年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授予振梁“亚奥理事会奥林匹克勋章”。2001年他被国际全面体育联合会授予“金炬奖”。2002年他接受了2001年中国电视“体育终身成就奖”。同年他接受了美国体育学院名誉博士学位。他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本书只集中描述了他成长过程和外事经历的一些大事,没有涉及他国内工作其他方面及个人家庭生活等。事实上,他在任何方面都有不一般的业绩,任何他经历过的工作,都留下了他特有的印记。例如,振梁从1988年到1996年先后担任过全国政协的第七届委员和第八届常务委员。在他的带动下,政协的体育界活跃了起来。他们每年与地方政协一起搞一次专题调查,都提出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表扬和重视,既广泛团结了体育界,也为体育行政部门起了参谋作用。振梁为人正直,坚持原则,又诚恳待人,朴实纯真,与他有交往的人都为他的热情、平易所感染。本书限于篇幅,更由于振梁本人的坚持,没有涉及这诸多方面。

本书谈到的是振梁的外事工作经历,但是,外事工作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在本书出版的时候,我们衷心感谢带领振梁攻克这些阵地的领导同时,感谢在各个战役中与振梁并肩战斗的战友们。没有他们,不会有振梁的今天。

 梁丽娟

2004年秋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