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冷战以来的15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也几经转变,从探索到关系融洽,双方正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本书作者以此为研究方向,对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作用,未来方向进行了论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中国-东盟关系论/东盟研究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作者 | 曹云华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自从冷战以来的15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也几经转变,从探索到关系融洽,双方正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本书作者以此为研究方向,对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作用,未来方向进行了论述。 序言 本书以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冷战结束之后至今已经有15年的时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经历了许多变化,经过双方的培育和促进,正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对冷战后15年间中国一东盟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行认真的总结十分必要,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针对中国一东盟关系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专著也出版了不少,但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总的感觉就是就事论事的文章很多,真正进行深度的研究和探索的成果比较少,本书试图在这方面作一些初步的尝试,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冷战后的15年间,中国一东盟关系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第一阶段(1990~1996年),探索新思维和新方向的阶段。双方都在思考和探索发展中国一东盟关系的新思维、新方向。笔者在《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一书中把这段时间的中国一东盟关系归纳为经济挂帅,双方都在寻找建立新的关系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呢?那就是经济与贸易交往。在冷战后期,中国与东盟曾经结成战略同盟,那就是反对越南侵略柬埔寨和搞地区霸权主义。冷战结束后,这种战略同盟的基础不存在了,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基础,以促进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双方很快就找到了共同点,那就是中国和东盟都在加强经济建设,需要在经济与贸易方面加强来往,于是,双方的 经济贸易往来开始热起来,新加坡企业家在这个时期掀起了第一次对华投资热潮,泰国、马来西亚的企业家也不甘落后,纷纷进军中国。 第二阶段(1997—2000年),双方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大部分东南亚国家遭到重创,金融危机还 导致一些国家出现政治危机与社会动荡,患难时刻见真情,正是 在东南亚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中国向许多东南亚国家伸出了友谊之手,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国还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民 币不贬值,为东南亚国家经济复苏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在这个时期,东盟各国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是东盟真正的朋友:中国也重新认识了东盟,真正认识到“远亲不如近邻”。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新型的中国一东盟关系的建立。中国开始实行新的东南亚政策,这个政策的核心,就是发展了一贯奉行的睦邻友好政策,注入了新的内容,把一般的强调和睦相处发展为全面开展区域合作,尤其是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这个时期,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 议,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了其他一系列协定,双方还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它们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标志着中国一东盟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标志着新型的中国一东盟关系的建立。这里说的所谓“新”。包含了如下三层含义: 第一,新的基础。这个新的基础就是区域经济整合与一体化。过去,中国在处理与邻国关系时,只是一般的强调和睦相处,近年来,随着双方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提升和互信程度的提高,建立更加紧密经济联系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便有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以及一系列经济合作措施的出台。从一般的和平共处发展到开展积极的区域合作,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与变化,反映出中国一东盟关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新的方向。那就是双方决定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这种战略伙伴关系,是对新型的中国一东盟关系的一种高度概括,反映了双方对相互关系的重视,双方都把发展相互关系放到重要的位置,中国一东盟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而是战略伙伴关系,它为今后中国一东盟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新的渠道。那就是建立在一系列条约、协定、协议等基础上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对双方关系的正常与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化的渠道。 此外,本书还试图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一东盟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的相互作用,既要研究各民族国家的经济竞争与合作,也要研究各国的政治关系框架,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二是从新的角度对中国一东盟关系进行透视与考察,尤其注重从东盟的角度看中国及其与中国的关系,中国有一句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仅仅从中国一个角度看中国与东盟关系是远远不够的,本书试图换一个视角,即从东盟的角度看双边关系,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共六章,主要探讨近年来中国一东盟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以及促进这些变化发展的原因,分析中国一东盟之间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是如何互动与互相作用的,通过这些分析,笔者试图得出如下的结论:新型的中国一东盟关系的基础是经济相互依赖与合作,正是经济相互依赖与合作促进了双方政治关系的改善与发展,从而出现了政治与安全方面的相互依赖,后者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双方经济关系的完善和进一步整合,双方既互相作用,又互为基础。笔者认为,中国一东盟关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不单对中国与东盟双方有利,而且也对整个东亚地区有利,将会极大地促进整个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中国-东盟关系的全面发展,中国睦邻外交政策在东南亚的实践,还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如何处理与邻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典范,中国以其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正在走向民族复兴,它将与本地区各国一道共同分享繁荣,共同致力于本地区的发展。 下编共两章,主要分析东盟的中国观以及对中国一东盟关系的看法。中国崛起,必将对世界和地区的发展进程及国际关系格局产生重大和深刻的影响,作为邻居,东盟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影响。中国崛起将给该地区带来什么,是古代东亚‘‘朝贡’’体系的恢复,还是带来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是给该地区带来和平、稳定与繁荣,还是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是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福音,还是带来灾难?怎样与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打交道和怎样适应中国崛起之后的新的地区环境?这是东盟各国不得不正视的新课题。 东盟有十个国家,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它们与中国的关系不同,也没有完全统一的对华政策,因此,在面对中国崛起这个问题上,它们也没有一致的立场和态度,就是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集团和阶层,对中国崛起的看法也大相径庭。一般而言,那些历史上与中国保持长期的友好往来,在现实中与中国关系也较为亲密的国家,对中国崛起持积极与肯定的看法;那些在历史上就与中国有许多的恩恩怨怨,在现实中也存在领土、领海争执或其他利益纠纷的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反应可能是负面的多一些。 此外,对中国崛起的反应的经济层面和军事安全层面也是不同的。在经济层面,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应可以说都是积极的,它们都把中国崛起看作是一种机遇,为东盟各国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市场,东盟各国都希望搭上中国经济的快车,尤其是中国提出“睦邻、安邻和富邻”的政策,使东盟国家极受鼓舞,它们愿意与中国一道通过各种合作形式,共同促进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在安全层面,东盟各国的反应就完全不同了,它们可能会陷入一种安全的困境,任何一个小国都会把与自己相邻的大国看作是自己安全的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对它作出各种戒备,美国学者布鲁斯·拉西特和哈维·斯塔尔认为,这种现象是在无政府状态下国际体系中必然产生的一种“安全困境”,“一个国家的安全可以被视为并定义为另一个国家的不安全。一个国家准备用于保护自己领土和人民的手段对别国来说可能是个威胁——因此被觉得是进攻性而不是防御性行为。国家可能永远不会感到安全,因为他们不知道对他们来说什么才是‘够安全’。当他们为了安全的努力刺激了别国的努力时,情况就更是如此。” 在一国内部,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对中国崛起的反应也是极不相同的。对广大消费者而言,中国大量的价廉物美的商品大举进军东南亚,给各国人民带来了福利,使他们可以享受到中国改革开放和崛起的好处;对东南亚各国人数众多的华人而言,中国崛起使他们备受鼓舞,令他们感到骄傲与自豪;对一些中小企业集团而言,中国崛起,尤其是中国商品的大量进入,使他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有些中小企业甚至面临倒闭、工人失业的命运,中国崛起给他们带来的是不幸和损失;对一些右翼的政客和军事利益集团而言,中国崛起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恐惧,也给他们鼓吹“中国威胁论”带来了借口,尤其是军事利益集团,他们可以夸大中国崛起带来的威胁,争取更多的军费预算,购买更多的外国先进武器装备。 总之,关于东盟对中国崛起的反应,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不可笼统地、片面地、轻率地作出结论。 本书由曹云华进行总体设计并且撰写前言及上编1~6章,唐种撰写下编7—8章,研究生杨勇、文峰、喻慧、郑思尧、朱幼恩、谢丽梅参与了部分章节的写作或协助整理资料,李政负责整理中国一东盟关系大事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