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锟(北洋时期最后一位总统)》由韩仲义所著,小说把致乱之源过多归咎于个人,对历史运动合力的揭示尚欠深刻和充分。从全书气势上看,多了一些匆忙,少了一些厚重。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套好书,相信它的再版会有崭新的面目,带给读者更大的惊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曹锟(北洋时期最后一位总统)/北洋风云人物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韩仲义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曹锟(北洋时期最后一位总统)》由韩仲义所著,小说把致乱之源过多归咎于个人,对历史运动合力的揭示尚欠深刻和充分。从全书气势上看,多了一些匆忙,少了一些厚重。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套好书,相信它的再版会有崭新的面目,带给读者更大的惊喜。 内容推荐 《曹锟(北洋时期最后一位总统)》由韩仲义所著,《曹锟(北洋时期最后一位总统)》的内容如下: 他是北洋时期最后一位总统,也是任职时间最短的一位总统。他出身低微,无才无能,却能令像吴佩孚那样博学多才的将领心悦诚服;他贪财好色,并因贿选而恶名远播,却能在退居天津后,不受威逼利诱,宁死不做汉奸。 他的一生既风光无限,又曲折坎坷。可无论怎样,他终究是北洋时期继冯国璋之后的直系领袖。 目录 第1章 风流少年 第2章 平壤大血战 第3章 投靠袁世凯 第4章 鏖战玉皇庙 第5章 初掌重权 第6章 风云际会 第7章 枪惊五专使 第8章 血战泸州城 第9章 府院之争 第10章 左右逢源 第11章 密约 第12章 动摇 第13章 反皖大同盟 第14章 分赃 第15章 直奉之战 第16章 倒阁驱黎 第17章 入主新华宫 第18章 内忧外患 第19章 回归 后记 试读章节 “报上姓名、年龄、家住哪里、什么职业?” “曹锟,十九岁,天津大沽人,打过鱼,做过小工,贩过布……” “哈哈,布贩子——认字吗?” “上过四年私塾。” “你被录取了,去军需处领军装吧!” 曹锟兴高采烈刚要走,忽然被人叫住。曹锟回头一看,是一位四十来岁的老哨官(连长)。曹锟立刻毕恭毕敬地站住,鞠了一个九十度的大躬:“给大人请安!” “嗯,好。”哨官捋着胡子,满意地说,“还算懂礼貌。” 说着,上下打量曹锟,见他一米七几的个子,虽然不是很高,但生得宽肩阔背,膀大腰圆。他长着一张古铜色的圆脸,蒜头鼻,火盆嘴,厚嘴唇,一双细眯犀利的小眼睛,一见面就给人坦诚、开朗、拙朴的印象。 哨官对登记新兵的师爷说:“把笔给他,让他写几个字儿。” 师爷把一支毛笔和一张毛边纸递给曹锟。曹锟略加思索,工工整整写了七个字:“好男儿当兵卫国。” 哨官拿着字笑眯眯地说:“嗯,不赖。会武术吗?敢跟他比吗?”哨官指着一个黑大个儿说。 曹锟瞅了他一眼,瓮声瓮气地说:“敢!” 士兵脱掉上衣,拉起虎架。曹锟不甘示弱,把缎面夹袄扔给同伴,把辫子往头顶上一缠,粗声粗气地说:“来吧!” 两个人拳打脚踢,你来我往,打得难解难分,围观者不时地加油助威。 第一轮曹锟败了,但他很快又冲上去。第二轮曹锟倒了,士兵傲慢地说:“算了吧,你不行。全队一百多号人,没有超过三个回合的,你算不错了。” 曹锟偏不信邪,往手上吐口唾沫,如饿虎扑食冲了上去,士兵稍一愣神,曹锟一头顶在士兵肚子上,士兵被顶出一丈多远,摔在地上。围观的人哄堂大笑,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曹锟也咧着厚嘴唇,憨厚地笑了。 哨官说:“好样的,我提你个正目(班长)。” “多谢大人栽培!”曹锟扑通一声,跪地磕了一个响头。 哨官说:“我叫郑谦,有事儿到队部找我。”说罢,转身回了队部。 曹锟又惊又喜,在新兵们的簇拥下,直奔军需处。路上,人们嚷着:“真走运,当兵头一天,就让当官儿的看上了!曹大哥,当了官儿,可别忘了咱穷弟兄啊。”“对对,让曹大哥请客。” 曹锟一拍胸脯说:“好,咱们去吃涮羊肉,我请客!” 众人叫嚷:“好啊,够哥们儿!” 曹锟掏掏口袋,没钱。他想了想,把众人带到一家估衣店,麻利地脱下夹袄,往柜台上一摔,爽快地说:“掌柜的,估个价儿!” 众兄弟目瞪口呆,纷纷说:“哎,曹大哥,你这是干什么,一句玩笑话何必当真?” 曹锟大大咧咧地说:“小意思,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走!” 众人异口同声地称赞道:“好样儿的,真够朋友!”说着,出了估衣店,进了一家饭庄。 有人问:“曹大哥,你是怎么当的兵?” 曹锟说:“唉,说来话长。” P1-2 序言 韩仲义先生从医从教几十年,出版过医学专著,发表过多篇医学论文,几次被评为省地拔尖人才。他的业绩已经够抢眼了,又一不留神成了著名作家。他酷爱文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坚持业余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科普作品几百篇,有二十多篇作品收入十几部选集。先后出版北洋军阀系列长篇六部,现代小说、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五部,多次获省、国家文学奖。是一位颇具实力的多产作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韩仲义把北洋军阀人物纳入创作重点,多次到天津、北京、山东、保定等相关城市查阅资料,采访知情人,对北洋军阀的发展轨迹、心路历程有较深研究,有深厚的资料储备和创作激情。他以智慧、才华和悟性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终于获得丰硕成果。 韩仲义年逾古稀,仍然坚持笔耕不辍。他做人低调,虽获得不少荣誉和成就,但从不张扬。他崇尚杜甫两句诗:“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追求真实价值,而非浮光掠影。在浅薄浮躁、物欲横流的今天,这种精神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北洋军阀时期是近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同战国时期相似,是一个狼烟四起、社会动荡的特殊时期。清廷衰微破败,列强虎视眈眈,反清灭洋运动风生水起,北伐革命如火如荼,封建残余负隅顽抗,军阀间拥合离拒、凶终隙末,交织成一幅云谲波诡、光怪陆离的历史画卷,加速了中国贫穷、落后、半殖民地化。北洋军阀祸乱中国短短十六年(1912—1928)中,国家元首(大总统、代总统、临时执政、大元帅)更换七人八任,内阁总理、代总理更换三十多任。最短者只任职六天。这种走马灯似的权力更迭,是社会动荡,政治势力疯狂角逐,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代理人的真实写照。直系军阀统治期间,虽然从客观上不自觉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了现代军事的雏形,但由于军阀穷兵黩武,争权夺利,加速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使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经济崩溃,百业凋敝,使人民陷入深重苦难之中。 直系军阀系列丛书,共三部,分别写了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三个直系大军阀,自198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欢迎,累印十余万册,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作者用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还原了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形象。昔日风云人物的兴衰际遇、悲欢离合尽收眼底,其所附丽的时代风貌、历史变迁,乃至整个近代史、国情史也了然于胸,历历在目。 一个事物孤立地看,往往很难发现它的价值,一部书也同样。站在一定高度,透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参照,去俯览,去剖析,情况大不相同。直系军阀系列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近代史上不光彩但不无教训、不应忘怀的一幕。可谓绘声、绘色、绘情。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真正做到“再现”很不易。尤其北洋军阀盘踞中国的十几年,天昏地暗,冥顽难辨,使人陷入一定的盲目性,使回顾和描写这段历史的人容易将倾向性与真实性对立起来,不惜曲解历史;或为投合而随俗、应景、效颦,不惜开历史的玩笑。直系军阀系列丛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力图寻找出人物一生前后连贯的文化心理线索,以此把人物复杂的人生色彩复原为一个活的机体,一些看似矛盾的人格侧面,都可以得到令人信服的诠释。其每部书的立意、选材、铺排和着色都有自己思想上的追求和一以贯之的科学态度。作者对所处时代纷纭复杂的矛盾采取全景式写法,将众多人物和多样的场景“调整成一篇完整的历史”。对这一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做了历史性的艺术反映。这与近年来以搜奇猎怪为宗旨的某些历史读物大异其趣。 直系军阀系列丛书的成就突出表现在作者全力创造艺术典型。历史小说需要有立得住的人物,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容量及价值的要求非同寻常。这三部书在惨烈的斗争中,不仅写了冯国璋、曹锟、吴佩孚的政治心态史、文化心态史、感情心态史,还塑造了近代史上时有所闻,但并不被人熟知的形象,重现了他们独特的政治经历、生活道路、文化素养和最后命运。 三部书写了大量历史事件,通过主要人物带出环境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引出其与人物的关系。但作者始终把注意力放在事件中的人上,使得这套书既具“智商”,又具“情商”。书中军阀、革命党、清政府等相关人物多达几十个,既不能采取“列传”式写法,又不能使人物淹没在纷繁的事件中。阳夏之战、“二七”惨案、贿选丑剧,颠沛流离,炎凉落寞,都通过各色人等的态度、事件的变化和始末,演绎人物命运的深化。作者倾注的力量不仅在战场上,更主要的在不见硝烟的场合,包括会议、斡旋、官场往来、感情纠葛等等。作者抓住呈现人物心灵的跌宕变化,使众多人物在作者透视、聚集之下跃然纸上。 历史的真实是历史小说的基石,但并非单纯追求真实的“信史”。这套作品在真实性与典型性上做了探索。作者本意并非考证某些历史情节,而在于对众所周知或知之甚少的历史细节做一番咀嚼与品味。在重大史实和主要人物的政治面貌、性格特征上,基本上“谨守史范”;对历史上无明确记载的细节,则结合时代、环境及人物特性“遥体人情”,“悬想事势”(钱钟书语),进行合情合理的艺术创作。这样以史带文,以文证史,交相辉映,补出人物的心路历程,复原或部分复原人物的神韵,达到或近于深层次的历史真实。 作者把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三个军阀作为每部书的主人公,着力于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尤其对他们在历史关头所做的政治选择,特别是对人民的态度、感情做了无情剖示。而这种表现是沿着人物的思想脉络,逐步走向他们的灵魂深处。重视内在挖掘,让人物按照自己的信仰、观念、特质,干符合特定历史人物性格逻辑的事,逐步勾画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这套书的总体思路很明确:以文代史,以文代传,文中有史,史中有传,文史相融合。这种独到的结构设计,既吸收了传统叙事艺术的精华,又不囿于传统;既有外在手法的变化,又有内在深层次的创新;既写出多灾多难的历史沧桑,又写出历史风云人物的作为及感情心态。有高潮有悬念,有独立存在价值,但又构成一个线型的、链条式的运转机制。主人公的命运牵引读者一章章看下去,欲罢不能。 作者在叙事上注意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对主要人物事件不惜浓笔重墨,相反则惜墨如金,点到为止。在紧张穿梭中,不忘描绘主人公闲情逸致的“业余”生活,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冯国璋爱妻周砥的聪颖妩媚,举案齐眉;曹锟的声色犬马,藏娇纳妾;吴佩孚醉心于星相占卜、琴棋书画、兵法战策、湖光山色,尤其吴佩孚与前妻、现妻、秘书陶梦的感情纠葛,以及养女的“意外身亡”,在浓郁的生活和艺术氛围中,将文学和史学,知识和情趣融为一体,读来颇具意味和震撼力。 三部书在叙事风格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娓娓道来,顺乎自然,没有丝毫做作之感和雕琢痕迹。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在历史过程的徜徉中,作者将风云变幻纳于胸中,集于毫端,在纷纭复杂的头绪中从容不迫,有条不紊,铺陈扬弃,纵横捭阖,写得既变幻莫测,又条理清晰。同时,作者也将其艺术触角伸入人物内心深处,写出各色人物的不同心态及微妙心理。加上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引人入胜的情节,构成主要人物复杂多重的性格特征。袁世凯的阴险狡诈,唱筹量沙;黎元洪的柔弱无为,敦厚木讷;冯国璋的狡狯圆通,首鼠两端;曹锟的愚氓颟顸,声色犬马;徐世昌的世故圆滑,老谋深算;段祺瑞、吴佩孚的刚愎自用、桀骜不驯,都被作者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莫泊桑说:“一部文学作品,不仅给我们讲一个故事,娱乐和感动我们,还要强迫我们理解蕴藏在事件中的深刻意义。”小说是诉诸形象的,思想性不是外加的,是形象、场面和情节的自然流露,水到渠成的。韩仲义的小说做到了。 毋庸讳言,本丛书人物,特别是次要人物的形象刻画尚欠丰满。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性命运的原因未能得到深刻揭示。小说把致乱之源过多归咎于个人,对历史运动合力的揭示尚欠深刻和充分。作品中有些理念性的东西,未能弥补不够充盈的时代氛围,尚难使读者获得当代意识对历史的烛照。从全书气势上看,多了一些匆忙,少了一些厚重。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套好书,相信它的再版会有崭新的面目,带给读者更大的惊喜。 著名评论家刘文典 后记 文学是我至爱,文学是我至求,徜徉文山书海如履仙境。 我受家父熏陶,自幼酷爱文学。工作中一直坚持业余创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发表习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政通人和,万众归心,心舒意畅,不满足“小打小闹”,想搞“大部头”。 因工作需要,我较多接触青年学生,发现他们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侵略,军阀混战,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史实知之甚少。于是,萌生了用喜闻乐见的长篇小说形式写这段近代史的念头。 直系军阀创始人冯国璋是我省河间县人,传闻轶事颇多,又近在咫尺,遂首先把写作兴趣放在他身上。我利用节假日和工余时间跑国家、省市档案馆,查资料、写提纲、采访知情者,投入紧张的创作。正巧,北方文艺出版社向我区文联约稿,对我的选题很感兴趣,很快编辑室主任田仲三先生与我接洽。经他热心指导、鼓励,1986年9月,一部45万字的书稿《悠悠总统梦》完成,次年顺利出版。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好评。后来田先生四次来沧,一起拟定《直系军阀乱世录》写作计划。1988年出版《赫赫中州王》,1991年出版《曹锟风流史》(再版时改《凄凄延庆楼》),1992年出版《萧萧华亭泪》,合计180多万字,先后加印3次,累计十几万册.图书出版后两度获“金牛奖”和中国作协、文艺报“新时期文学艺术”一等奖。 直系军阀是北洋军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皖、奉三大军阀之一。它虽然统治中国只有很短时间,却与其他军阀一样,给中国社会造成很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直系军阀的投资众多,如土地、房产、商号、银号、当铺及工商金融业等,不自觉地推动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同时创建了现代军事的雏形;另一方面,直系掌权前后,为扩张实力,实现武力统一和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享受,不惜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先后发动直皖、直奉(两次)、湘鄂、湘川等大小战争几十次,年军费开支高达全国总支出的64%!人民痛苦颠连,喘息难伸……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北洋军阀这段血泪史,有必要让人了解、记取、借鉴。然而,这段历史史料纷呈,头绪繁杂,支离破碎。因此,让死的资料活起来,让躺倒的人物站起来,还其本来面目,以史鉴文,以史育人,是我创作的初衷。本书基本“谨守史范”,其主要事件、人物、故事经过考证;为照顾广大读者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在具体情节上做了艺术虚构、夸张和渲染,重视情节的故事性、连贯性、完整性;展示主人公悲欢离合的命运,再现了他们的独特经历和个性。 现在,北方文艺出版社决定重印这套丛书,为了呈现给读者全新的版本,本人对全书做了认真细致的修改润色,对主要事件重新做了考证,使史料更翔实,故事更精炼,读来更清新明快。 在成书过程中,受到北方文艺出版社领导、地市相关领导及众多文友的关怀、鼓励。初版后,省作协、市委宣传部、地区文联为这套丛书先后主持召开过三次讨论会,给予较高评价及宝贵意见,著名评论家及作家刘永典、郑熙亭、白海珍、文楚、西岸、吕凤坡、晏宁、魏新民、刘赫勋等在《人民日报》、《河北日报》、《文论报》等媒体发表大量评论文章,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本人属业余创作,才疏学浅,谬误之处一定不少,恳请广大读者和师友批评指正。 作者 2011年10月于沧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