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摩小说》收录了徐志摩的部分小说,它的极其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这类小说在徐志摩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春痕》、《老李》、《家德》、《珰女士》等,都是以作者的忘年交、同学、家仆、朋友等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创作而成的。本书还收录了作者的五篇翻译小说,其涉及面较广。既有对自由、爱情的讴歌,也有对社会丑恶、人性堕落的揭露与批判,鲜明体现出作者与译者的人文主义精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志摩小说/走进徐志摩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志摩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志摩小说》收录了徐志摩的部分小说,它的极其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这类小说在徐志摩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春痕》、《老李》、《家德》、《珰女士》等,都是以作者的忘年交、同学、家仆、朋友等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创作而成的。本书还收录了作者的五篇翻译小说,其涉及面较广。既有对自由、爱情的讴歌,也有对社会丑恶、人性堕落的揭露与批判,鲜明体现出作者与译者的人文主义精神。 内容推荐 徐志摩的《春痕》承袭了作者诗歌、散文的抒情特质,以诗的激情、散文式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作者不惜笔墨,详尽描写人物的肖像、衣着、举止及居住环境,从而勾勒出两个鲜活的主人公形象,也渲染出一段几近完美的爱情。《两姊妹》《老李》则更多地体现了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更深层次的探索及对人物生存状态的冷静思考,在语言上则趋向于朴实、平直。而《死城》《珰女士》则可以被视为徐志摩小说创作向现实主义过渡的标志。在这两篇小说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是显而易见的,《死城》寄寓了作者对封建军阀统治下穷困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珰女士》表达的是作者对进步人士坚韧、不畏强暴的由衷称颂。同时,这两篇小说传达了作者一个强烈的意念,那就是对于那个历史阶段的社会黑暗、专制统治的控诉。可以说《死城》《珰女士》是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思考更为理性的体现,在风格上迥异于其前期创作的小说。 《志摩小说》在收录徐志摩创作小说的同时,还选录了作者的五篇翻译小说。这些翻译小说涉及面较广,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二者兼容。既有对自由、爱情的讴歌,也有对社会丑恶、人性堕落的揭露与批判,鲜明体现出作者与译者的人文主义精神。 目录 创作小说 话说徐志摩的小说 春痕 两姊妹 老李 一个清清的早上 “死城”(北京的一晚) “浓得化不开”(星加坡) “浓得化不开”之二、(香港) 轮盘 家德 珰女士 翻译小说 涡堤孩 赣第德 亲爱的 一杯茶 万牲园里的一个人 附录一: 《轮盘》自序 《轮盘》的序 附录二: 志摩在家乡 试读章节 话说徐志摩的小说 顾永棣 徐志摩轻灵飘逸而富有音乐感的诗,和他那绮丽潇洒“浓得化不开”的散文,为中国现代文学添上了一笔浓重的色彩。但他的小说或许是由于数量不多,或许是由于他的诗和散文名声太大,常被人们所忽视。尽管他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涉及的生活面不狭,善于心理描写,注重环境氛围的渲染,既有朴实的篇章,也有富丽的篇章,大多小说采用抒情诗一般的语言,去捕捉急速跳动的神经作用,这正是志摩所长。从总体看,他的小说和他初期的诗一样,处于多种体制的试验阶段,就凭这份热情和勇气,也是值得我们缅怀的。 1930年4月,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徐志摩的短篇小说集《轮盘》,共收短篇小说十一篇,集外小说有未完稿《珰女士》和四篇童话,总共十六篇作品。 在翻译小说方面,1927年4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了《英国曼殊斐尔小说集》共八篇,集外短篇小说五篇,长篇小说有《涡堤孩》(富凯著)、《赣第德》(伏尔泰著)及与沈性仁合译的《玛丽玛丽》(詹姆·司蒂芬著),加起来也是十六篇。 以上创作小说与翻译小说合起来共三十二篇,约四十万字左右,就以他仅十年创作生涯来衡量,也不算少了。本集为全面展示作者思想与艺术演变的全过程,特按编年体排列,分创作与翻译上下两部分,有删节。 徐志摩早在中学时代就是个小说迷。郁达夫是他在杭州一中时的同学,郁达夫在《志摩在回忆里》说:“而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那个头大尾巴小戴金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的不用功,那样的爱看小说——他平时拿在手里的总是一卷有光纸上印着石印细字的小本子——而考起试来或作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得的最多的一个。”当时志摩看了哪些小说,现在已无从考查。但他在1913年杭州一中校刊《友声》第一期写过一篇有关小说的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若科学、社会、警世、探险、航海、滑稽等诸小说,概有裨益于社会,请备言之,科学小说,发明新奇,足长科学知识;社会小说,则切举社会之陋习积弊,陈其利害,或破除迷信、解释真理、强人民之自治性质、兴社会之改革观念,厥功最伟;警世小说,历述人心之险恶,世事之崎岖,触目刿心,足长涉世经验;探险航海小说,或乘长风,破万里浪,或辟草莱,登最高峰,或探两极,或觅新地,志气坚忍,百折不回,足以养成人民之壮志毅力;至于滑稽小说,虽属小品文字,而藉诙谐以讽世,昔日之方朔髡奴,亦足以怡情适性,解愁破闷。凡诸所述,皆有益小说也,其裨益社会殊非浅鲜,有志改良社会者,宜竭力提倡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他不仅读过很多小说,而且各类小说均有涉及,否则是无法写出这样论文来的。那时作者仅十七岁,但他已强调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并要借助小说来推动社会的改良。这是一篇研究徐志摩小说不可忽视的文章。 1918年8月他赴美留学,1921年又横渡大西洋转往英国剑桥大学学文学。他在海外结交了不少文人学士,社会名流:迪金森、罗素、罗曼·罗兰、魏雷、卡因、韦尔斯、开恩司、嘉本特、瑞块慈、傅来义、哈代、曼殊斐尔,回国后又结识了泰戈尔,他在这些人身上得到了精神上的糕粮,和人之为人的立身之本,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都转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在欧美期间读到了康赖特、契诃夫、曼殊斐尔、胡尔弗夫人、司德策謇、梅耐尔夫人、潭野衲、乔治马、赫孙的名著。志摩认为这些人的文章,才称得上文章,因为他们用完美的字句,表达了完美的意境。 P3-5 序言 在徐志摩的文学创作中,其诗歌与散文的美交相辉映,犹如一支支小夜曲,轻灵飘逸。而其小说则似一本风韵各具的画册,既有浓彩重墨的渲染,又有轻描淡写的隽永。 徐志摩的部分小说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所叙述的故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现实生活存在并为作者所熟悉的,这类小说在徐志摩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春痕》《老李》《家德》《珰女士》等,都是以作者的忘年交、同学、家仆、朋友等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创作而成的。 小说并不是徐志摩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但作者却尝试了多种不同的创作风格。《春痕》承袭了作者诗歌、散文的抒情特质,以诗的激情、散文式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作者不惜笔墨,详尽描写人物的肖像、衣着、举止及居住环境,从而勾勒出两个鲜活的主人公形象,也渲染出一段几近完美的爱情。《两姊妹》《老李》则更多地体现了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更深层次的探索及对人物生存状态的冷静思考,在语言上则趋向于朴实、平直。而《死城》《珰女士》则可以被视为徐志摩小说创作向现实主义过渡的标志。在这两篇小说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是显而易见的,《死城》寄寓了作者对封建军阀统治下穷困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珰女士》表达的是作者对进步人士坚韧、不畏强暴的由衷称颂。同时,这两篇小说传达了作者一个强烈的意念,那就是对于那个历史阶段的社会黑暗、专制统治的控诉。可以说《死城》《珰女士》是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思考更为理性的体现,在风格上迥异于其前期创作的小说。 虽然徐志摩的小说题材各异,风格不一,但又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注重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细致入微,这正是其小说能够引入共鸣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书在收录徐志摩创作小说的同时,还选录了作者的五篇翻译小说。这些翻译小说涉及面较广,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二者兼容。既有对自由、爱情的讴歌,也有对社会丑恶、人性堕落的揭露与批判,鲜明体现出作者与译者的人文主义精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