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魂魄在,浩然正气万古存。雨花先烈的英雄事迹,是中共党史长卷中极其英勇悲壮的一章,雨花英烈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构建起一脉相承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铭记历史,是为了开拓未来。雨花英烈精神放射出来的绚丽光芒,将穿透历史,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道路。
《雨花台烈士传丛书》为100名雨花台烈士作传,原则上一人一传,独立成书。在此期间,烈士的亲属亲友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照片及线索,使传记更加丰富翔实、真实可信。
张鹏斗著的《邓演达传》为其中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邓演达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鹏斗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英雄魂魄在,浩然正气万古存。雨花先烈的英雄事迹,是中共党史长卷中极其英勇悲壮的一章,雨花英烈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构建起一脉相承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铭记历史,是为了开拓未来。雨花英烈精神放射出来的绚丽光芒,将穿透历史,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道路。 《雨花台烈士传丛书》为100名雨花台烈士作传,原则上一人一传,独立成书。在此期间,烈士的亲属亲友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照片及线索,使传记更加丰富翔实、真实可信。 张鹏斗著的《邓演达传》为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雨花台烈士传丛书》力求真实反映雨花台烈士的人生轨迹和革命事迹。 张鹏斗著的《邓演达传》其中一册,传主邓演达是近代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外亲密战友”。他的革命情怀和高尚人格受到后人的无限爱戴。 本书掌握扎实史料的基础上,根据史实准确、可读性强的原则,客观、科学、全面地介绍革命先烈邓演达的一生。本书突出邓演达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突出他在国共合作中的贡献,突出他与中共的密切关系,让后人更好地了解那段烽火岁月。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少年志报国 国难民危 逆境成长 投身行伍 第二章 辛亥初洗礼 追随中山 辛亥风云 粤军新秀 第三章 两度进黄埔 奋战东江 筹建黄埔 旅欧考察 再登讲堂 第四章 北伐成功臣 北伐先锋 主持政工 武汉党争 革命左派 第五章 探索新道路 挽救危局 海外求索 筹组新党 新的政治主张 武装倒蒋 第六章 热血洒金陵 被捕入狱 法庭抗争 血洒金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邓演达与哥哥邓演存手足情深,而兄弟俩对于政治上的主张和行动却不相闻问。他们在广东陆军小学读书时,邓演存每次写信回家,都是问候父母亲和家人好,而邓演达每次写信回家,都是问及家乡地形和军事情况,反映出邓演达的政治追求与其兄有很大的不同。 邓演达的夫人郑立真(约1897—1939)是邻村溪塘村人。她出身于旧中国传统家庭,与邓演达的婚姻乃旧礼所促成,所以夫妻生活平淡,但是两人互敬互爱。邓演达秉持真诚的婚姻观,亲自教她读书识字,鼓励她进步。因邓演达长期在外工作,主要靠郑立真在家侍候父母,主持家务,尽守孝道。郑立真也不辜负邓演达的期望,考进广州图强助产学校学习,直至毕业。 邓演达在两次出国期间,曾20多次写信给郑立真,仍继续鼓励她学习,并要求她到社会上工作,自立自强,并把国外的观感,特别是西方的男女平等关系进行详细的倾诉,鞭挞中国封建婚姻对女子的残害。他希望能彻底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并对封建思想进行彻底反叛,因此在婚姻家庭问题上,对婚姻自由给予极大的赞赏和支持,且身体力行,要求与郑立真解除旧的不合理的婚姻关系。他曾规劝郑立真寻找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向封建礼教抗争。郑立真十分争气,她忍受着内心的痛苦,珍惜与邓演达结下的夫妻感情,在邓演达的教育下,走向坚强和成熟。1926年国共合作出师北伐时,为支持邓演达和支持革命,郑立真随军参加救护队,并担任队长,日夜战斗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北伐结束后,邓演达全副身心为国家而无暇顾及小家,曾提出与郑立真分居、分离,但郑不为所恼,依然如故支持邓演达,支持中国革命。 邓演达遇害后,郑立真为了反抗蒋介石,辞去医疗队的工作,沉默隐居,终日忧郁寡欢,不幸患上乳腺癌,手术后于1939年8月在香港去世,终年41岁。 邓演达在1925年至1930年间两次旅居国外(主要在德国、俄国),从国外共寄回20多封信,这些信一直被郑立真保存着。直到她去世以后,彭泽民(大革命时期曾任国民党海外部部长、后任农工民主党副主席)才受委托把这些信和邓演达的有关遗物保存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彭泽民调北京任政务院(后改国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侨联副主席,他通过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把信带到北京,送农工民主党中央保存。“文革”前夕,农工民主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季方为防止邓演达的家信和有关资料遭到冲击与损失,就把它们秘密转移到自己家里。“文革”开始后,季方为周恩来总理指名重点保护的对象,因此这些信免遭毁坏,得以保存。季方逝世后,他的女儿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这些信件。邓演达遇难72周年之际,邓京育从季方女儿手上收到了这批信的影印件。邓京育便将信转送给当时的广东邓演达研究会会长梅日新,研究邓演达的学者由此得以知晓研读。20多封给夫人郑立真的信和一封给哥哥邓演存的信,反映了邓演达对其妻子、家人、朋友的亲情和关爱,也凸现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邓演达从小生长在农村,对于农民的生活疾苦有深切的了解。他的故乡鹿颈村,地主与佃户分区居住,阶级对立明显,生活悬殊。地主的横暴,农民的贫困,在邓演达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印痕,这是孕育他的农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思想的原始酵素。 鹿颈村在自然环境方面有独特之处,它对邓演达革命意识和勇敢性格的形成以及军事才能的启迪,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淡水河流经鹿颈村这一段,当地人叫它为大江。在平时,它是天然的游泳场。童年的邓演达和一伙袒露着屁股的孩子,带着几分野性,跑着从高岸跳入很深的河水中,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流而上,时而横渡对岸,或俯或仰,或浮或沉,或相赛或打“水仗”,从中增强了体魄,锻炼了胆量和意志。但是这条大江是不驯服的。每年台风暴雨季节,它的野性就要发作:泛滥成灾,一片水汪汪。轻则淹没河岸附近农田,造成减产或失收;重则殃及村庄,房屋没顶,倒墙毁舍。 P9-11 序言 南京中山陵园灵谷寺的东侧,有一座邓演达烈士墓。此墓墓园宏伟宽敞,幽静肃穆,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墓前竖有一块花岗石墓碑,正面镌刻“邓演达烈士之墓”七个镏金大字。来到墓前的游客不禁会赞叹墓园的环境幽静而整洁肃穆,却不知此地安葬的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曾为中国革命作出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邓演达,字择生(1895—1931),广东省惠阳县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少年时代,他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1909年,他才14岁就参加了同盟会。1919年,他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此后即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事业。1924年,孙中山筹办黄埔军校时,他是七名筹委之一,军校成立后他任训练部副主任,后来又担任军校学生总队长、教育长等职。北伐时,他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北伐军打下武汉后,他任总司令部武汉行营主任。1927年3月,他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邓演达积极支持两湖地区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亲自担任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全国农民协会宣传部长。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邓演达曾发出《讨蒋通电》。大革命失败后,他离开武汉,前往苏联,继续寻求中国革命的道路。 1930年邓演达回国后,秘密联络郑太朴、章伯钧、黄琪翔、朱蕴山、季方等爱国人士,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并联络各方面的反蒋力量,准备以武力推翻蒋介石的统治。1931年上半年,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组织活动和起兵准备已有一定的规模,南京政府对邓演达既恨又怕,于是,派王柏龄到上海,会同上海警备司令部,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悬赏30万元缉捕邓演达。王柏龄还收买了行动委员会上海市干部会原负责人之一陈敬斋侦查邓演达行踪。 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在上海愚园路愚园坊20号出席临时行动委员会举办的江西起义干部训练班结业式,陈敬斋发现邓演达已到会场,便借故离开会场迅速向警备司令部告密。正当邓演达向训练班学员作国内外形势报告时,一群特务闯入会场,当场把邓演达及12名训练班学员逮捕。 蒋介石获悉上海已抓到了邓演达,欣喜若狂,急令将邓演达解往南京。8月21日,邓演达在一大队人马的监押下被解往南京,开始被关押在羊皮巷军政部军法司的“优待室”里,后来,蒋介石得知行动委员会中央和黄埔革命学生准备武装营救邓演达,急忙把邓秘密移到紫金山富贵山炮台废址中严密囚禁起来。在南京三个多月的囚禁期间,蒋介石深知在邓演达身上捞不到任何有用的口实,所以始终未加审讯。 邓演达被害前,蒋介石曾多次诱降邓演达,要他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解散临时行动委员会。当时正值宁粤分裂之际,陈济棠、李宗仁、孙科等在广州成立了反蒋的国民政府,蒋介石曾企图诱请邓演达出面调解,许以中央党部秘书长或总参谋长等职,任其选择,都被邓演达拒绝。后来,戴季陶向蒋介石进言说:“今天可怕的敌人,不是汪精卫、陈济棠,真正能动摇政府根基,分散黄埔力量的,只有邓演达一人。”何应钦、何健、何成浚等也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杀邓演达,说:“此人不杀,不足以安天下、慰党国。”至此,蒋介石最后下了杀邓演达的决心。1931年11月24日,宋庆龄得知邓演达被蒋介石秘密逮捕的消息,专程从上海赶来南京,探望邓演达。不料,四五天以后,11月29日夜间,蒋介石就派他的卫队长王世和率领几名卫兵,把邓演达押至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秘密杀害,邓演达牺牲时年仅36岁。 邓演达被害后,遗体由他的哥哥邓演存及其生前好友和行动委员会的同志于殉难处寻获,最初安葬在殉难附近的小营岗,堆坟立碑,碑文由同学陈铭枢题写:“故友邓择生先生之墓”。1953年春,与邓演达一起从事过爱国革命运动的当时已担任江苏省副省长的季方提议,在紫金山南麓选择墓址,迁葬邓演达。地点由年逾花甲的季老亲自踏勘,最后择定以灵谷寺东侧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第二公墓作为邓演达墓的墓址。这样,邓墓就能与廖仲恺墓以中山陵为中心,东西对称。 邓演达墓由麦保曾等设计,方案经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审核批准,于1954年交南京市房产局投建施工。1957年11月29日,邓演达烈士死难26周年纪念日时,中国农工民主党及江苏省各界人士为烈士举行了隆重的安葬公祭典礼。墓碑正面刻有何香凝的题名落款,墓碑的背面刻有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撰写的碑文,上面简要记述了烈士的生平事迹。 邓演达是国民党内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国民党左派的领导人。他一生共有20年的革命生涯,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31年为反对蒋介石专制政权而英勇就义。共产党人对其充满无限的怀念和崇敬。1944年3月,周恩来在延安中央党校的报告中就多次提到邓演达,称他“是小资产阶级的激进的代表,赞成土地革命,能与我们长期合作,是国民党中的左派”。朱德为纪念邓演达亲笔写下下列题词:“择生先生在大革命时期艰苦奋斗并最后为反对蒋介石反动集团而英勇牺牲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怀念的。”宋庆龄在《纪念邓演达》的文章中,称他是“超群出众”的革命家,赞扬他为了革命不仅不把“地位、权势和财富”放在眼里,而且早就“置生死于度外”。 邓演达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外亲密战友”。他拥有的革命情怀和高尚人格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1981年是邓演达殉难50周年,国务院又拨款将邓墓整修一新。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在全国政协礼堂和南京等地相继举行了庄严隆重的纪念会。人民出版社为其编辑出版了《邓演达文集》,宋庆龄题写书名。同一年代末,南京市雨花烈士陵园扩大烈士资料收集范围,作为为新中国解放事业而牺牲的在南京地区的烈士,邓演达虽然不是中共党员,但他的事迹也被逐渐公开展出。1995年广州黄埔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次邓演达研究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此后编辑出版丛书。直至今日,我们还在不断研究邓演达的生平事迹与思想,不断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和伟大理想,继承和发扬邓演达烈士的革命精神。 后记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江苏讲话精神和江苏省委要求,铭记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纂《雨花台烈士传丛书》。《邓演达传》是其中之一。 邓演达是近代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外亲密战友”。他的革命情怀和高尚人格受到后人的无限爱戴。 本书由南京孙中山纪念馆承担写作任务。对此孙中山纪念馆高度重视,列入馆重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写作计划。首先是广泛搜集资料,先后赴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市图书馆等深入查阅文本资料和电子期刊资料。其次是在掌握扎实史料的基础上,根据史实准确、可读性强的原则,客观、科学、全面地介绍革命先烈邓演达的一生。再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按照丛书的总体要求,突出邓演达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突出他在国共合作中的贡献,突出他与中共的密切关系,让后人更好地了解那段烽火岁月。 在写作的过程中,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多次召开会议,讨论书稿的体例、框架、主要内容以及写作规范;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的领导和同仁热情相助,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史料和图片;同时,很多前辈专家学者也提供了支持和帮助;我们还参考了很多研究邓演达的相关书籍,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加之掌握资料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不足之处,恳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6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