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年代》是一本随笔集,作者林衍是一名记者,平时游走在学术和商业名人之间,使得他能够写出一些亦庄亦谐的文章,或幽默,或犀利,或励志,都是真情实意,都是动人的故事,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思考人生的意义。
本书由北大教授郑也夫、《中国青年报》社长陈小川、著名记者卢跃刚等诚挚推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失落年代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林衍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失落年代》是一本随笔集,作者林衍是一名记者,平时游走在学术和商业名人之间,使得他能够写出一些亦庄亦谐的文章,或幽默,或犀利,或励志,都是真情实意,都是动人的故事,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思考人生的意义。 本书由北大教授郑也夫、《中国青年报》社长陈小川、著名记者卢跃刚等诚挚推荐。 内容推荐 《失落年代》是一本非虚构作品集,中青报“首席记者”林衍用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真实的中国。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历史记忆”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挖掘,旨在使历史中的错误得到应有的检讨;“家国天下”关注中国基层政治生态、个体户生存状态、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教育之思”反思中国的教育现状,思考如何真正实现公民教育;“中国面孔”讲述了五个中国人的故事,反映了转型期国人的焦虑与困境;“法治社会”则聚焦公民社会的发育,关注如何限制公权力,保障人民的自由与权利。 目录 壹 历史记忆 谁来定义英雄 为心道歉 当历史可以观看 治大国须观小桥 共产主义大楼 贰 家国天下 一个县的官场生态 个体户忧思 摩天大楼的政治美学 叁 教育之思 历史课 为“状元”立像 我是那个“残次品” 拒绝廉价的批判 肆 中国面孔 没野心更不优雅 最后一个流氓 城管里的“韩寒” 我要撕掉“反腐英雄”的标签 张培刚的世纪传奇和半生遗憾 伍 法治社会 宪法课 香港团怎样开会 香港细节 通往正义的数据 试读章节 57年过去了,蒋庆泉倚着栏杆,向鸭绿江对岸举起右手敬礼,久久没有放下。 随后,他们去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一进馆,蒋庆泉便开始急迫地寻找与二十三军有关的图片。结果在石岘洞北山战役的展台,他看到的只有一幅炮兵阵地的照片。 蒋利回忆,当时老父亲就犯了倔脾气,愣是要把那张照片撕下来。再三劝阻后,他才将父亲拉了出去。 “我恨啊,为什么没有死在战场上。”坐在屋里的炕头边,当年的年轻战士已经变成了83岁的老人。他的头发和胡子都已经白了一大半,脸上布满皱纹,脑门上还留着一道弹片的疤痕。 “战争,把我爸的一辈子都打没了,他却记了战争一辈子。”蒋利说。 蒋庆泉的确老了,很多事情已经记不大清楚,看过的书转天就记不住了,连日子都要每天重新问问儿媳妇才能搞得明白。但只要一提起那段与战争有关的岁月,老人的语气就会变得急促而亢奋,有时说着说着就得捂住心口,休息很长时间。 老人说,有些事情,他永远都忘不掉。 1948年春节刚过,为了能吃上口饭,20岁的蒋庆泉跟着在国民党辽西师管区当兵的堂兄蒋庆云加入了国民党部队。后来,辽沈战役打响,他们随着大部队坐船向南溃败。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大举过江,前一天的白天,蒋庆泉找到蒋庆云,他告诉堂兄,自己想家,想爷爷和奶奶,“就是枪毙了我也要回家”。蒋庆云举着枪犹豫再三,最终放走了他。 兄弟俩这一别竟是整整41年。直到1990年,蒋庆云才从台湾回乡探亲,那次,他给蒋庆泉带来了一枚金戒指和一套西装。 当年,蒋庆泉一路往家的方向跑,结果在一个叫老虎桥的地方,看见一队解放军在烧火做饭。饿极了的蒋庆泉喊了一句,“老总赏我碗饭吃吧。”结果一个首长模样的人挥着手招呼他:“小鬼过来过来,吃饭吗?管够!” 就这样,他加入了解放军,掉过头开始追击国民党军队。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的战斗足迹踏过了江苏、浙江等几个省份,因为在解放上海的战役里表现英勇,还荣获了一个三等功。在浙江剿匪期间,他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蒋庆泉一度以为自己可以回家了,但他的军旅生涯还未结束。1952年,部队开赴朝鲜,准备接替当时的三十八军。从浙江坐火车到丹东,途经锦州站,蒋庆泉没下车,只在车上喝了两杯家乡的水。 入朝前,蒋庆泉由通讯员被调入步话机排当步话员。那段时间,他觉得自个儿是“一步登天”,不出操也不站岗,一门心思地研究、练习步话机的操作与联络。 年轻的士兵当然不会想到,这部步话机将如何烙进他的命运里。 从战场归来,除了脑门上的一道弹伤,肚脐上的一块刀伤,便只剩下那段难以碰触的经历。如今蒋庆泉还能清楚地记得,回国时见到家里还挂着烈属的牌子,结果发现他没死后,补助烈属的小米就没了。 他再也不愿向任何人提起那些往事。 P12-13 序言 2011年4月的一天,我接到著名记者、《冰点周刊》前辈卢跃刚的短信:“《谁来定义英雄)催人泪下!感谢冰点,感谢林衍。林衍是《冰点周刊》记者吗?文字也好。我已将此稿推荐给两岸三地学界、新闻界同仁。” 哦,后辈们口中的“卢叔”(这是冰点人分享的众多欢乐“典故”之一,语出电影《天下无贼))台词“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还不知道,《冰点周刊》新进了一个挺不错的小林。 林衍经过实习进入中国青年报社,成为《冰点周刊》记者。他至今保持着《冰点周刊》内部的一个纪录,并且,我完全不抱希望还有谁能打破他这个纪录。2010年6月,他只是一个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只实习了短短数月,就独立完成了一篇近八千字的大稿——那是《冰点周刊》特稿第755期,十几年来,这个蜚声新闻界的版面第一次由一名实习生独立署名。 每篇稿子都有署名,这意味着一个记者的基本使命。但坦率地说,并非每个署名都会给人留下印象,那是衡量一个优秀写作者的标准了。林衍几乎是很快就完成了这个跨越。和卢跃刚一样,越来越多的读者及媒体同行开始对这个名字有了印象。 我至今记得,在从报社去三里屯的路上,林衍兴奋而又略显紧张地报题:看到一个线索,关于《英雄儿女》中王成原型的故事……从一开始,他就表现出对于新闻记者弥足珍贵的一些品质,敏锐、好奇、专注、判断力。 正是这些品质成就了他那些广有影响也广受好评的报道:《为心道歉》、《解读国务院常务会》、《一个县的官场生态》、《收入分配改革:改谁,保谁》、《共产主义大楼》、《香港细节》、《摩天大楼的政治美学》、《“最后一个流氓”纪事》,等等。 在短短四年职业生涯中收获这么多精彩的篇目,不易,值得祝贺。 综合观之,林衍的作品多是有硬度的特稿。仅从风格看,不涉优劣评判的话,特稿写作似可区分出男性化和女性化两路。许多优秀的男性特稿记者(正如不少诗人),其作品的迷人之处恰恰在于具备女性化的敏感,这赋予新闻细节某种特别的张力。但林衍的写作是男性化的,包括他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他对细节的关注及呈现方式,他对时政和经济问题探究的那种热情。个人风格的形成与天赋这玩意儿脱不了关系,然而也要靠自我期许和自我打磨。林衍显然明确地意识到了自家方向,愿他坚定地走下去。 2013年年底,报社一年一度的最佳记者评选中,林衍在编委会获高票当选。我为他写了颁奖词—— 不妨用一二三来概括这名记者的2013年:他写出了一篇堪称年度最具影响力特稿的报道(陈毅之子为“文革”道歉),他连续第二年获“社长总编辑表扬”,而这是他进入报社的第三年。他的成长证明了《中国青年报》仍然是培养优秀职业新闻人的沃土,他获得的报社内外的认可说明年轻记者的才华和努力永远是这个行业内宝贵的资源…… 在我的编辑规划里有一个“冰点课”系列,迄今已出不少篇目,如《生死课》、《政治课》、《爱情课》、《语文课》等。其中林衍所写《宪法课》和《历史课》极出色。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还有一堂“偏”课,体育。而林衍作为北京汇文中学的毕业生,曾给我讲过这所很有传统的学校里体育教育的名师和趣事。顺理成章地,这堂课的任务就落在了他头上——那是差不多两年前了。 所以,小林,这可不仅是应你所邀写的序,还是一个编辑的催稿信。别忘了,你欠我一篇《体育课》。相信你的读者也会期待这篇文章。 林衍瘦,不爱锻炼。 是为序。 徐百瓶 《中国青年报》编委、《冰点周刊》主编 2014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很多人都在说纸媒将死,我说不对。有可能死的只是纸,内容不会死,价值观也不会死。林衍的这本作品集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陈小川 中国青年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从这些记载一人以事的非虚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纷纭中国的转型阵痛和心灵煎烤。读这些作品,感受到的是年轻媒体人的坚持和专业。 ——尹鸿 清华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三年前我读完《谁来定义英雄》,我给《冰点周刊》主编发了一条短信,请他代我“向林衍致敬”。接着《英雄儿女》“王成”之后,陈小鲁、蔡定剑、《老照片》、张培刚……几乎是一个时代的阵容向我们走来。我很吃惊。我在林衍身上看见了“历史感”——一个在中国从事新闻职业所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我思忖:他是一个罕见的、有“记者”天赋的家伙! ——卢跃刚 著名作家、记者 好的采访要兼备热忱与冷峻,热忱系记者心中的爱憎,冷峻则是不拉扯,不攀附,不卑不亢,中立其身。热忱不论,《冰点周刊》在冷峻上已名副其实,支持他就是读其文章。 ——郑也夫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