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工作(与宫崎骏高畑勋在吉卜力的现场)》由铃木敏夫亲述他进入日本德间书店后,因为负责《Animage》动画杂志创刊的编辑工作而得以认识宫崎骏、高畑勋等动漫画家,进而参与动画电影制作的过程。书中详细叙述他与宫崎骏、高畑勋之间的各种互动,以及宫崎骏伟大作品背后所发生的故事。借此除了可以知道吉卜力工作室制作动画时的状况,更可一窥宫崎骏不为人知的一面,并进一步了解动画大师的创作想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乐在工作(与宫崎骏高畑勋在吉卜力的现场)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日)铃木敏夫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乐在工作(与宫崎骏高畑勋在吉卜力的现场)》由铃木敏夫亲述他进入日本德间书店后,因为负责《Animage》动画杂志创刊的编辑工作而得以认识宫崎骏、高畑勋等动漫画家,进而参与动画电影制作的过程。书中详细叙述他与宫崎骏、高畑勋之间的各种互动,以及宫崎骏伟大作品背后所发生的故事。借此除了可以知道吉卜力工作室制作动画时的状况,更可一窥宫崎骏不为人知的一面,并进一步了解动画大师的创作想法。 内容推荐 《乐在工作(与宫崎骏高畑勋在吉卜力的现场)》内容简介:铃木敏夫,这位曾参与制作几乎所有宫崎骏电影的知名动画制作人,是如何踏入动画这一行?又是如何成为宫崎骏、吉卜力工作室不可或缺的得力伙伴? 《乐在工作(与宫崎骏高畑勋在吉卜力的现场)》由铃木敏夫亲述他进入日本德间书店后,因为负责《Animage》动画杂志创刊的编辑工作而得以认识宫崎骏、高畑勋等动漫画家,进而参与动画电影制作的过程。书中详细叙述他与宫崎骏、高畑勋之间的各种互动,以及宫崎骏伟大作品背后所发生的故事。借此除了可以知道吉卜力工作室制作动画时的状况,更可一窥宫崎骏不为人知的一面,并进一步了解动画大师的创作想法。 目录 序——那些潜伏的记忆 一 “工作上公私不分/拜托的话就全权拜托” ——“动漫影像》创刊时期 二 “既然认识了,就希望能够学到他们的素养” ——我与高畑勋及宫崎骏的相识 三 “最重要的是成为导演的伙伴” ——由《风之谷》发端的吉卜力工作室 四 “方圆三米以内到处是故事题材” ——宫崎骏的电影创作方法 五 “动画制作就是大家一起从斜坡上往下滑” ——高畑勋的理论与实践 六 “人就是背负着沉重的行囊向前走的” ——德间康快的生存之道 七 “小公司才能制作出好作品” ——“小工厂”吉卜力 引用文献一览表 铃木敏夫履历 后记——诞生于闲聊中的作品 试读章节 用了一个半小时来拒绝 我是在制作《动漫影像》的创刊号忙得昏天暗地时认识高畑勋和宫崎骏这两位导演的。从相识到《风之谷》制作完成的这段经历,我在很多场合都已谈论过了,但那毕竟是我的原点,所以我还是想从我们第一次打交道开始说起。 作为《动漫影像》的负责人,我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这本杂志出版出来,时间非常紧张。杂志总页数要求是118页,当我在考虑如何把页数填满时,我想到如果刊登以前的名作的话,总应该可以做满8页。当时我的动机不太单纯。 我向我的高中女补课老师学习有关动漫的知识时,听她说起《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1968年放映,以下简称《太阳王子》)是非常棒的作品。于是我就给这部作品的导演高畑勋打了个电话,然后我就被深深地打击了。当时,如果没记错的话,高畑先生正在协助宫崎先生制作《未来少年柯南》(1978年放映)。我打电话过去的时候,他俩正在工作室里一起工作。我在电话里刚开口说想会一会高畑先生,结果他就开始滔滔不绝地陈述不能同我见面的理由,而且竟然用了一个小时!当时我非常震惊。 他说的内容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大意是说他不会协助想借着《宇宙战舰大和号》大热之势来炒作的杂志工作,因为在这样的杂志上刊登他的作品会让别人有误解。我现在非常后悔没能记住他当时所列举出来的各种理由。 总之,我对于他能用一个小时来列举理由拒绝别人的事感到震惊不已。当我想着“这也没办法,只能放弃了”时,高畑先生又说道:“我不能接受你的访问,但是和我一同创作《太阳王子》的宫崎骏先生就坐在我身边,他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所以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让他来听电话吧。”自己断然拒绝,却还能把旁边的人介绍给我,这与其说是让我感到亲切,不如说是令我再次感到震惊。 实际上,当时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宫崎骏这个名字。想必刚才宫崎先生一直都在听着高畑先生讲电话,他一接过电话就对我说:“我刚才已经听到大概意思了,我说下我的决定吧。”我只能回答“好”。“对于《太阳王子》,我有许多的话要说。所以你要给我16页的版面。”本来我想拜托高畑先生的只是8页中的一部分的评论而已,结果宫崎先生竟然说要16页的版面。我心想我这是碰到什么人了啊! 后来我才知道,《太阳王子》是他们在东映动画公司从事劳动运动和工人运动时创作的作品,融入了他们太多的心血。这部动漫不仅在日本长篇动漫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他们青春理想的载体。因此,宫崎先生才会主张要谈这部作品的创作的话,至少要16页的版面才行。我也是到后来才知道,宫崎先生非常擅长估计具体数字。 最后结果是,高畑先生用一个小时,宫崎先生用半个小时,共计一个半小时把我打发了,我最终只能放弃。实际上因为杂志的出刊时间近在咫尺,我也实在没有时间和他们磨,只好礼貌地说:“非常不好意思,因为版面原因,恐怕只能作罢了。” 但是,也因为这次的交手,让我对他们的印象很深,附带着也对还没看过的《太阳王子》这部动漫感兴趣起来。但当时还没有录影带什么的,虽说电影院里有名作欣赏这个栏目,会不定期放些以前的名作,但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放到这一部。不过创刊号完成后不久,当时流行的位于池袋的文艺电影通宵场有放映《太阳王子》。于是我就半夜跑去看了,并且被深深地震撼了。 电影是以越战为背景的。我们那个时代是个政治的时代,但电影讲述的面对强大的恶势力誓死保卫村庄的故事明显把越战都比了下去。电影中饱含了那个时代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动漫竟能表现出这样的题材,我在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愈发想会会这两位创作者。只是默默地坐在他身边 我第一次见宫崎先生是在他刚开始创作《侠盗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1979年上映,以下简称《卡里奥斯特罗之城》)的时候。当时是安排了《动漫影像》的同事龟山去采访宫崎先生的,龟山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把我一块带上了。岂料宫崎先生见了我们,只一句“我不想接受采访”,就再也不肯开口了。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在旁边坐着等,心里期盼着他会说“你们在旁边坐着太碍事了”,但没想到我们在旁边一直坐着,他也一直什么话都没说。 我们一直坐着,看他一直工作到深夜2点。等他结束工作后,我们问他明天几点来,他回答说上午9点。创作《卡里奥斯特罗之城》的4个月里,他每天都这样勤奋工作着。 我心想那我也和他保持同样的作息好了。于是我也每天深夜2点回家,上午9点前往工作室。在工作室的时候,我就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看着他工作。不记得过了多少天,大概是一周之后,他第一次让我看他画的铅笔画,画的是电影里汽车追逐的场面。 他问我:“这种场面有个专门的说法是叫什么来着?”龟山说叫“竞技赛”,我突然想起来,说道:“有个词叫车轮战。”他听了说道:“对!原来如此!”说着,他把这个词写在了刚画好的铅笔画上,至今还留着(参见34页插图)。因为这个,他终于开口了。我对此印象非常深刻。即便到现在他还常说,当时他看到我就会心想:“那个古怪的家伙又来了。”但是,结果证明我们之间还是有缘的。O与高畑勋先生的首次见面 有机会与高畑先生见面是在我与宫崎先生见面一段时间后。当时高畑先生正在忙着制作新的动画,就是春木悦己的原作《小麻烦千惠》(1981年上映),我听说后就飞奔去找他。 制作场地就在离高元寺15分钟步行距离的一个叫大和陆侨的通信公司里边。抽空接待我的是高畑先生在东映动画的同事大蟓康生先生。他是个非常友善的人,他说:“附近有家茶绾,我们去那里聊比较好”,于是就拉着高畑先生从工作室里往外走。但是我们出来后才发现那附近并没有茶馆,走了很久才找到一家茶馆,进去坐下,高畑先生劈头就说:“你是不是打算问些‘你觉得是原著的哪个地方吸引你把它改编成动画’之类的无聊问题啊!”一副吵架的姿态。我记得我当时听了这话,血就往头上涌。 虽然我们当时是初次见面,但我们竟连续谈了3个多小时。当我发现我们不知不觉谈了很多的时候,我们已经谈到了如何制作《小麻烦千惠》了。当时我年轻气盛,问道:“制作了像……P29-35 序言 序——那些潜伏的记忆 我至今似乎从没想过要去回忆整理自己所做过的工作,因为我总觉得无论如何回忆或整理,都会因为记忆本身脱离了事情发生时的情境,而与事实发生偏离。 因此,我从不打算记着自己做过的事,我甚至觉得有些事还是忘掉的好,从而我有时会努力去遗忘一些事情。清空自己才能更好地向前走,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指导我工作的原则。 这样的想法又是源自何处?实际上我甚至连这个也想不起来了。或许是源自学生时代读的宫泽贤治的书,又或许是源自寺山修司的影响吧。从他们那里,我获得了我想要的东西,那就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我们都已经无能为力,眼前活生生的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我和宫崎骏先生相识了近三十年。这些年我们几乎天天都要谈话,但是从不谈过去的事,我们谈的永远都是现在。说的都是些现在必须去做的事,或者是有关未来一年的计划。仅仅是这些,我们就有像山一样说不完的话。 宫崎先生是出了名的健忘的人,不过我认为这正是他创作的秘密。对于一般人来说,有了像他这样的成就,肯定会背着这些成就往前走,自己的创作手法肯定也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但宫崎先生不是,他会像个新人导演一样,去挑战不同的创作方式。这是宫崎先生的创作风格。另一方面,这或许也是因为他总记不住自己做过的事吧。 我记得作家吉行淳之介……曾说过这样的话: “被记忆遗忘了的事总归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换句话,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和被遗忘的记忆。对于那些不靠做笔记或是记日记就会遗忘的记忆,那就忘却好了。吉行先生的原话我已经记不确切了,但正是这样的不知什么时候潜伏在记忆里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身为制作人,做过什么样的宣传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与别人进行合作,以及先例是如何等等,都非常重要。但是平时并不需要刻意去记得这些,只需在必要的时候去咨询旁人即可,或者是去翻阅当时的材料,需要记起的东西自然会在脑海里浮现。 有工具就尽管利用起来,为此就需要作记录,但记录和记忆是完全两样的东西。我认为人的记忆容量有限,因此,要用有限的记忆去记更为重要的事情,而那些自己做过的事情则是最没有必要记忆的。 我常常会在与人聊天的时候,用“我突然想起件事儿”这样的话去扩大谈话内容的范围或是转换话题。实际上,这是因为我的思维就是这样。我常说着说着就想起某件事,或者别人的提问会突然让我记忆的某部分复苏。因为这些都是潜伏在身体里的记忆,这些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不知何时,它们偷偷地潜伏进我记忆里。 正因如此,有的时候对于某件事是在哪儿发生的,当时有哪些人等等这些问题,我不一定会记得很确切,有时甚至连事件的前后顺序也会搞混,但是我总认为重要的还是内容本身。比如说做计算题,55十44=99,2050+1030=3080,有时我们并不需要去记精确的数值.只需要对100或是3000这样的大概数值有个了解就可以。 从月刊《动漫影像》(Animage)创刊开始,我接触动漫世界也已经三十年了,吉卜力工作室成立至今也已二十周年。在这些年里,什么是我认为重要的记忆,又有哪些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潜伏进我记忆的深处?接下来我将原原本本地遵从我的记忆,把它们写出来。 如果我说得太唠叨或是叙述得太过天马行空,还望见谅,因为“我突然想起来的事儿”实在是太多。我也不知道读者是否会觉得这些事有趣或是否会从中得到启发,我只是单纯地希望读者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阅读本书。 后记 后记——诞生于闲聊中的作品 为什么我要出版这样一本书呢? 我根据笔记上记载与岩波书店负责销售的井上一夫先生的初次见面是在2005年12月16日,距离现在(2008)大概是两年半以前的事了。 当时我们正在谈有关电影《地海巫师》合作的事,他突然冒出一句:“要不您在岩波出本书吧?” 我马上就拒绝了他。但是他那时还是给我留下了很特别的印象。理由之一是我听说当他还在编辑部里工作时,是当时最畅销作品《大往生》(永六辅,1994年)的主编。这令曾同为编辑的我记忆颇深。因为对于作为前编辑的我来说,对“最佳畅销书”这样的名头还是很在意的。 我跟他聊了一会儿,心里就明白了,他是个善于抓住事物本质,而对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又舍得放弃的人,看得出他在抓大局上做过相当充分的训练。换句话,他是个非常善于把握分寸的人,但同时又具备观察事物的细致性,而且他跟人交往的时候很注意照顾别人情绪,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是个非常细心体贴的人,简直可以说是个理想的编辑,再加上他和我同龄,我对他印象很深刻。 而且我记得,他在阐述自己想制作出版我所写的书的动机时,竟然能够把一些常人难以启齿的理由笑嘻嘻地说出来:“我对高畑先生和宫崎先生都没有兴趣,但我对您非常感兴趣。因为像高畑先生和宫崎先生那样的天才,常人是无法复制他们的模式的,但如果是铃木先生,常人还是可以模仿的。” 乍一听真是大不敬的话,而他竟然能若无其事地说出来,真是服了他。不过,再转念仔细想想,似乎我也常对初次见面的人这样直言不讳,于是很自然地就记住了井上夏先生。 后来,高畑勋和宫崎骏的书都在岩波相继出版发行,就是《漫画电影的志向》和《布拉卡姆的的轰炸机》。在我看来,井上既然连不感兴趣的两个人的书都出了,可见是放弃劝我出书的事了,心中暗自得意,在此事上是我胜了他。 那以后,井上也没有再来找过我。 后来有一天,为了庆祝《漫画电影的志向》一书工作的完成,高畑先生和吉卜力出版部的田居因还有我三人去位于岩波书店附近的中国料理店吃饭。回来的路上,我们遇到了井上,他突然神秘地靠近我耳边悄声说道:“接下来就轮到铃木先生你啦!” 我大吃了一惊,不知道说什么好。正如刚才所说的,我还以为出书的事已经结束了,没想到井上并没有忘记。就在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的情况下,不知怎的,就演变成我跟他约好下回详谈的局面了。 之后,高畑先生也靠过来对我说:“看来井上君的真命天子是你啊!” 当时是2007年的夏天,本书的写作就这么开始了。 井上的方案是采取口述记录的方式,他不仅要担当采访人还要自己执笔原稿。说真的,我还真有点怀疑,身为销售负责人的他还要做这些事,能否忙得过来。他回答:“这些工作都留到下班后去完成。”没想到他为此竟然要承受如此大的工作量。采访时在场的还有古川义子,她负责记录采访的过程和整理采访内容。吉卜力方面,则是由在《动漫影像》时期曾与我共事过的田居君参加。 我的助手白木伸子则是负责收集我曾写过的文章和杂志上刊登过的对我的访谈,并提供给井上。 采访一共进行了好多回,事情很顺利地往前推进着,但我突然有种不好的感觉。以往我担任过编辑,而现在是制作人,但在这件事上,我作为被采访者,有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压力还是很大的。 不久,我有了一个缓解压力的好机会。 那年10月,在经济产业部主办的日本国际电影节上,有一个环节叫“三小时剧场秀”,我收到了邀请函。它的主题是在三小时里可以选择你自己喜欢或愿意表演的节目去表演。 如果是在一般场合我肯定会拒绝,但这次比较不一样,传话给我的人是前段时间我刚麻烦过他的重延浩先生,而且据他说,是日本电视台的氏家齐一郎向主办方推荐我的。 经过考虑,我萌生了一个主意:不如就把关于这本书的采访现场搬到节目中去吧!也就是让井上在节目中表演。 我暗暗地觉得这真是个一石四鸟的好主意,这样一来我对主办方也有了交代,书的内容也有了,而且还能反过来把井上变成砧板上的鱼肉,这样我的压力自然也会消减。 虽然我的如意算盘是这样打的,但井上是个跌倒也不会空手而回的人。 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没依我所想。井上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包括整理了之前做过的采访内容,我却什么都没有准备,而且事前对井上要提的问题也一无所知。结果当然可想而知:我再度成了砧板上的鱼肉。 会后,我们参加了重延先生举办的宴会。在宴会上,我从井上那里听到了这样有趣的一段话: “我认为把英语中的Editor翻译成日语的编辑是不正确的。因为欧美的Editor是指编辑文字的人,而在日本,大多数情况下编辑并不只是干这样的活。” 这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脑海里浮现出了井上所说的日本编辑的形象。一般来说,日本的编辑大多都要与作者闲聊,作品多半诞生于这样的闲聊过程中。而欧美的Editor则是从作品的主题开始与作者交涉,这与日本的编辑完全不同,我觉得井上应该是对日本编辑的做法感到很骄傲。这样想着想着,我想我明白了他要制作这本书的意图。 我想起他曾对我说过:“我对您说的自己是个编辑型制作人感到很有兴趣。”我很赞同他的观点。 在日本,制作人的含义也与欧美有很大不同。在欧美国家,电影大多是以制作人的意思为主导来创作的,而电影导演不过是受雇于制作人罢了。而在日本,电影的主题大多是在制作人和导演的闲聊之中产生的,并以导演为中心来展开制作。 NHK的《专业人士的作风》栏目中,做到采访我的那一段时,宫崎骏先生曾这样评价我:“他总是不露痕迹地让你去做事,不露痕迹地催促你做事的进度。” 最后我终于下定决心把书的事都拜托给了井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