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建筑史》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参阅古代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 本书的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总括地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继而提出建筑史分期: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逐代阐述中国古建筑“词汇”、“文法”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讲解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解析他时他民族与我之异同,从而将一部古代建筑艺术的“鸿篇巨作”历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1924年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194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作品主要有:1919年设计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1934年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1949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等。主要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中国雕塑史》等。 目录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第二章 上古时期 第一节 上古 第二节 春秋战国 第三节 秦 第三章 两汉 第一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第二节 汉代实物第三节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第二节 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第三节 南北朝实物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 第一节 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第二节 隋、唐实物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第一节 五代汴梁之建设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七章 元、明、清 第一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第二节 元代实物 第三节 明代实物 第四节 清代实物 第五节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八章 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附文 油印本《中国建筑史·前言》 序言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 逆时代的工作。近年来中国 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 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 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 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 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 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 厌恶心理。自“西式楼房”盛 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 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 ,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 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 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 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 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 门面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 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 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国 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 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 市民毫不觉可惜。雄峙已数 百年的古建筑(Historical Landmark),充沛艺术特 殊趣味的街市(Local Colar ),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 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 之下完全牺牲。近如去年甘 肃某县为扩宽街道,“整顿” 市容,本不需拆除无数刻工 精美的特殊市屋门楼,而负 责者竟悉数加以摧毁,便是 一例。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 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 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三 十余年来已成为习惯也。 市政上的发展,建筑物 之新陈代谢本是不可免的事 。但即在抗战之前,中国旧 有建筑荒顿破坏之范围及速 率,亦有甚于正常的趋势。 这现象有三个明显的原因: 一,在经济力量之凋敝,许 多寺观衙署,已归官有者, 地方任其自然倾圮,无力保 护;二,在艺术标准之一时 失掉指南,公私宅第园馆街 楼,自西艺浸入后忽被轻视 ,拆毁剧烈;三,缺乏视建 筑为文物遗产之认识,官民 均少爱护旧建的热心。 在此时期中,也许没有 力量能及时阻挡这破坏旧建 的狂潮。在新建设方面,艺 术的进步也还有培养知识及 技术的时间问题。一切时代 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 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 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 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 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 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 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 努力。中国建筑即是延续了 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 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 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 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 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 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 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 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 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 究。 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 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 ,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 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 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 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 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 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 义务。 中国金石书画素得士大 夫之重视。各朝代对它们的 爱护欣赏,并不在文章诗词 之下,实为吾国文化精神悠 久不断之原因。独是建筑, 数千年来,完全在技工匠师 之手。其艺术表现大多数是 不自觉的师承及演变之结果 。这个同欧洲文艺复兴以前 的建筑情形相似。这些无名 匠师,虽在实物上为世界留 下许多伟大奇迹,在理论上 却未为自己或其创造留下解 析或夸耀。因此一个时代过 去,另一时代继起,多因主 观上失掉兴趣,便将前代伟 创加以摧毁,或同于摧毁之 改造。亦因此,我国各代素 无客观鉴赏前人建筑的习惯 。在隋唐建设之际,没有对 秦汉旧物加以重视或保护。 北宋之对唐建,明清之对宋 元遗构,亦并未知爱惜。重 修古建,均以本时代手法, 擅易其形式内容,不为古物 原来面目着想。寺观均在名 义上,保留其创始时代,其 中殿宇实物,则多任意改观 。这倾向与书画仿古之风大 不相同,实足注意。自清末 以后突来西式建筑之风,不 但古物寿命更无保障,连整 个城市,都受打击了。 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 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 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 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 之时,毁损无余。在欧美, 古建实行的保存是比较晚近 的进步。19世纪以前,古代 艺术的破坏,也是常事。幸 存的多赖偶然的命运或工料 之坚固。19世纪中,艺术考 古之风大炽,对任何时代及 民族的艺术才有客观价值的 研讨。保存古物之觉悟即由 此而生。即如第二次世界大 战,盟国前线部队多附有专 家,随军担任保护沦陷区或 敌国古建筑之责。我国现时 尚在毁弃旧物动态中,自然 还未到他们冷静回顾的阶段 。保护国内建筑及其附艺, 如雕刻壁画均须萌芽于社会 人士客观的鉴赏,所以艺术 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今日中国保存古建之外 ,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 筑的创造问题。 欣赏鉴别以往的艺术, 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关系 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 西洋各国在文艺复兴以 后,对于建筑早已超出中古 匠人不自觉的创造阶段。他 们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作 为建筑艺术的基础。各国创 立实地调查学院,他们颁发 研究建筑的旅行奖金,他们 有美术馆博物院的设备,又 保护历史性的建筑物任人参 观,派专家负责整理修葺。 所以西洋近代建筑创造,同 他们其他艺术,如雕刻、绘 画、音乐或文学,并无二致 ,都是结合理解与经验,而 加以新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