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幸福学
“当我没有鞋穿的时候觉得很不快乐,直到我看见没有脚的人。”这种蕴含着独特东方智慧的思辨方式真叫人蛋疼:你没鞋穿不冷啊?你光着脚走路不扎么?难受不难受自己不知道吗?干吗非要看见人家没有脚的人都会high起来,那会让你变得舒服一点吗?
再想到那句“你有什么不开心的说出来叫大家开心一下”或“看到你过得不好,我也就安心了”之类的冷笑话,没准你就知道,快乐确实是可以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而幸福也是可以通过对比来寻找坐标的。
冷暖自知哪儿行啊!必须得有坐标、有参照、知道自己在一堆人里大约处于哪个位置,这才能心安理得地幸福着。幸福不像银行存款有硬性指标,大家都掏出来比数字就可以,那么,其实它就是没标准的。哪怕统计局也参与“幸福指数”调查并且给出答案,那也是没标准的。我干吗要相信石家庄市民幸福指数最高啊!
然后我还特怕别人说什么“中国人民信仰缺失”之类的话,这也是一种非要给你标准答案的作弊方式。干吗非要有漫天神佛就能随时随地幸福了啊?平时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舒舒服服地多好。凡事一扯上“中国人民”的大帽子,这事就扯淡了。弄得我只能小声嘟囔一句:你们知道什么叫集体人格吗?
但凡需要进行比较才能感觉幸福的群体,一定是经历了物质匮乏、资源稀缺和竞争激烈的时期,这样在过上相对温饱安全的生活之后才能油然而生优越感。当那个时代过去了之后,这种思维方式已经铭刻在DNA中,那么真正的幸福感早已从自我情绪中剥离,也演变成了生存基础和条件的比较进行时,变成由安全感演变而来的满足感。当然,我也不能说这是错的,就是觉得有点无聊而已。尤其是看到打肿脸充胖子跟人家比来比去,硬撑着到了某个指标的及格线之际就恨不得对全世界宣布自己是幸福的。那太南辕北辙了。
我以前认识几个女孩,刚开始都是欢快活泼无烦恼的,单身、有疼爱的父母、有还算体面的工作,你能说她们不幸福吗?不过当其中一个姑娘有个男友之后,烦恼就开始了。其他的人会想:我是不是没有魅力的?为什么他还不出现?所以你知道吧,哈哈,最后剩下的那个是最焦虑的:大家都有男朋友了!我多么孤独凄凉啊!非要等大家都有精彩恋情了,幸福感才会慢慢找回来。
不过“比较幸福”会贯穿人的一生,别人都有了,那我也得有!否则我不就变成俗话中那个没脚的苦逼了嘛!姑娘们到了结婚的年纪,有男友的看见人家领证的也会焦虑:我也得赶紧抓紧尘埃落定啊,要不太惨了!然后就一路这样追赶下去:人家都买房了,我借钱也得买;人家有车了,我也不能总地铁啊;虽然我不喜欢孩子,但大家都生了,我也来一个吧!最后,大家在差不多的层面相视而笑:我们是多么幸福而圆满啊!(虽然家里也许还有不靠谱的老公或不讲理的婆婆,但她们不会告诉你那些烦恼的!)但我真不明白,这种焦虑狂躁的比较和追赶的心情,真的能带来幸福和满足感吗?然后对着那些单身无房无车的姑娘,真的会有优越感吗?否则怎么总见她们语重心长地劝人结婚呢?这根本就是炫耀好吧。
男人们其实也暗自比较,寻找幸福坐标。强悍点的,就拿事业PK,你要不是个合伙人或者CEO那根本就不算“真正的生活”,一句“工蜂”就把你钉死在庸俗层。文艺一点的,就给你讲人生哲理:什么在北京年薪50万住60平米房子每天2小时上班路程时间,和丽江年收入10万住100平米宅院可以对着星空发呆整晚,哪种生活方式更幸福自在?他们已经将“比较幸福学”延伸到形而上的层面了。总之,没有别人的生活进行对比,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过得怎么样。
可还是那句话:没穿鞋你不知道脚冷不冷啊?对方穿名牌也好,没有脚也好,你的脚能因此暖和起来吗?所以,也许学会生活的第一课,是先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P2-4
我曾经想过,如果能时光穿梭,遇见从前的自己,是否可以和她做朋友。但我审慎地不敢发表意见。因为从前的自己是多么无知、狂妄,这件事是很清楚的。就算怀着再复杂的爱去回望,没准儿也能气个半死,看着她在那条傻乎乎的路上跌跌撞撞前行,忍不住开口相劝,搞不好还会被她厌弃。你看天下的事情往往都是一厢情愿。当然我也忍住了各种吐槽,人总是要给自己留余地的,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是,未来的自己回望现在,看见的还是一个傻逼。好在现在不敢轻易放狠话了,所以总算显得比年轻的时候还有一分从容。
但不管什么时候的你,都是你。这时间轴上反复上演的就是打怪兽的过程。过去困扰你的事情,现在已可轻易解决,但往往还有更大的boss在前面等你。“人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无论是你初中毕业的那个午后,或者多年后功成名就那一天,总有不同忧伤涌上心头:有些烦恼是钱可以解决的,而更伤悲的是有些烦恼是钱解决不了的。我们曾经在年少时想象的“等到什么什么的时候就一切都好起来了”根本就是个谬论。所以,只能咬着牙继续朝前走吧。
我想说的是,到了一定年纪,很多事都会有变化。比如说,曾经的我,以为爱情真是天大的事儿,如今却觉得,要规划每件事在人生中的比例。和事业、亲情、自由比起来,它只占生命中一定的份额。这个份额内可以作生作死,但不应该浓度超标。比如说,我以前觉得爱情真是缠绵悱恻,可以大书特书,并且在写了足够多的情感专栏之后认为自己也算看清楚了些什么,但现在我以时间给的历练认为这是件完全不可理喻的事儿,没有任何人敢说自己通透明白,在这件事前无论年纪或经历,都有可能分分钟被打回原形变得幼稚茫然。还有,我不再相信“人应该如何如何”的这种话,一个人是不必坚持某种观点或原则的,尤其是在生活层面。因为昨天的你不是今天的你,夏天的你不是冬天的你,现在的你并不是多年前的你,一切都随着时间有变化,你怎么可以要求自己的一生一直按照某种不合时宜的需要展开呢。
所以人生命题从“怎么会这样”慢慢变成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个看似相同的句子,但却是从无意识茫然的追问,变成了有意识冷静的剖析。举个例子,如果遇见了一段狗血的感情故事,以前我们都会冲上去劝当事人“这人是个混蛋,跟他分手”,如今却也能冷静地和朋友说“你要知道一件事的根源是什么,有何解决方案,然后根据你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听起来貌似更无聊的,但只有具备寻找事物本质的能力,才能让自己真的好过起来。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必须要接受生命中的各种不完美。
我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写了一句话:一想到人生如何走到这一步,水就从脚下漫了起来。有时回望来时路,也会心里一惊,大抵也就是这么一种感觉:我也曾是充满梦想的好青年,如今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进庸常人生变成面目模糊的现实主义者。有那么多无奈、妥协。不知不觉中,我们如何走到了当下这一步,是在哪个时刻遇见的拐点呢?这想起来真是让人心情激荡。所以,我现在感兴趣的,往往不是这一件事,那一件事,而是这件事发生的契机、因果、根源。就好像看星星已经不再是星星,你若仔细,可以看见天空中的轨迹。
关于爱情、美学、生活,我有很多话要说。值得庆幸的是,我感兴趣的事情越来越多,因此觉得这个世界还挺好玩的。所以当这些年过去,我走到这一步再回头看,以前不明白的事越发清楚,而同样一件狗血故事能带来更多启发。人从来就不应该惧怕自己推翻自己,也许在未来的若干年,人生态度还能再次翻转也说不定。我的希望总是很渺小却难度很高的那种。比如说,当人问起你“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的时候,能轻松地回答“还不错,蛮有意思的”。
写上一本书的时候,我曾在扉页上写“我们要学着和这个世界和解”。现在看来也是口气大了,这一生,我们先学会跟自己握手言和吧。想想,虽然未必肯和从前的自己做朋友,起码别让未来的自己太讨厌现在的你。
继出版《那件疯狂的小事》、《那些有伤的年轻人》《爱你就像爱生病》、《辣笔,小心!》等获得众多男女青睐的作品之后,时隔两年,庄雅婷携最新作品《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再度为广大青年男女带来情感妙方,解读人生、爱与美。
《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是一本收录作者这几年所见所闻所感的的随笔集,让人看后有哭有笑,既反思自己又读懂他人。“我们都是那种亲手杀死林黛玉,恨不能变身薛宝钗的,但据说最受男人欢迎的其实是袭人。”依旧是熟悉的犀利文风,依旧让你翻开书就欲罢不能。
《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不同于庄雅婷以往的作品,除保留依旧理性睿智,泼辣豪言的情感解读风格外,更添加她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总结的人生感悟、社会审美等现实问题。本书是一本收录作者这几年所见所闻所感的的随笔集,让人看后有哭有笑,既反思自己又读懂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