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谷传华编著的这本《给孩子真正的幸福》从心理学角度看家庭教育,由著名心理及教育专家陈会昌教授作序推荐。本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科学性强,作者的结论都是从心理学研究总结或引申出来的;第二,内容全面,涉及教养观念、家庭环境、人格培养等多个方面;第三,针对性强,切中了当前儿童教育的很多误区,解答了家长的很多困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给孩子真正的幸福/轻松教子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谷传华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谷传华编著的这本《给孩子真正的幸福》从心理学角度看家庭教育,由著名心理及教育专家陈会昌教授作序推荐。本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科学性强,作者的结论都是从心理学研究总结或引申出来的;第二,内容全面,涉及教养观念、家庭环境、人格培养等多个方面;第三,针对性强,切中了当前儿童教育的很多误区,解答了家长的很多困惑。 内容推荐 让儿童拥有幸福的人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也是父母对孩子的最大期望。 由谷传华编著的《给孩子真正的幸福》从儿童教育的现实情况出发,结合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结论,剖析了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孩子性格发展影响较大的问题, 探讨了家长在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过程中应具备的教育理念,旨在如何形成家长适当的教育观念,如何为儿童创设的家庭环境,如何培养儿童所需的性格,帮助家长朋友们培养出平和而又理性、聪明而又智慧、善良而又独立、坚韧而又灵活、自信而又合群、明辨是非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给孩子真正的幸福》作者会告诉您:从教养观念出发,探讨家长如何改变自身的教养观念;从分析孩子的发展环境入手,探讨家长应如何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从确保孩子获取幸福的终极目标出发,探讨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获取幸福的人格资本。 目录 第1章 教养观念决定教养方式 教养环境影响孩子的品性 “坏脾气”是憋出来的 把孩子放在天平的另一端 确保孩子“相对均衡”地发展 生活即教育 全面解放孩子,使之自由发展 第2章 创造良好的家庭微环境 鼓励孩子与同伴积极交往 别给孩子乱贴标签 掌握教育的“度” 让孩子体验多样化的环境 如何在“顺境”或“逆境”中引导孩子 尊重孩子,慎用强制手段 谨慎对待孩子的“第一次” 让孩子学会“闻过” 帮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父母言语须谨慎 让孩子体验到温暖与和谐 不要给孩子灌输“恐惧” 第3章 人格起点,幸福终点 引导孩子学会理性思考 培养孩子的耐性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是非感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保护孩子的同情心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理想 如何应对孩子的“自主”要求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何培养孩子的“肚量” 培养孩子做计划的能力 孩子的自信源自成功的体验 培养孩子的专心品质 保护孩子的“真我” “门户开放”,全面发展孩子的智力 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 引导孩子树立平等观念 从行为入手,培养孩子的品德 让孩子有所敬畏 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把孩子放在天平的另一端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这种尊严和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和社会里,这种权利和尊严已经得到广泛的承认,受到法律的保护。 1.孩子不是父母任意支配的私有财产 尽管如此,作为家长,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常常任着自己的性子或一时冲动,打骂孩子,斥责孩子,贬低孩子,让他们无条件地服从我们。尽管我们接受的新的教育观念也常常让我们在内心受到谴责,但我们还是禁不住这样想:这是我的孩子。是的,这个孩子是“我的”,但孩子首先是他(或她)自己,然后,才是父母的儿子或女儿,才是祖父母的孙子或孙女。社会关系是后天的,而孩子生命本身的存在是本来就有的。生命的尊严也是随之而来的。我们能用后天赋予他们的这种社会关系来破坏生命的尊严吗?不能!无论在法律意义上,还是在道德意义上,我们都无权利用这种社会关系去削弱另一个人的尊严,至少,社会关系不是损害个人尊严的一个理由。 他(或她)真的是“你的”吗?也是,也不是。他(或她)来自你,依附于你,赋予你天然的亲属关系和抚养义务,需要你的关怀、爱护,在此意义上,他(或她)是你的,而且具有无可替代性;但是,他(或她)具有自己的需要,拥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看法,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情感和天赋,这又是独立于你的,在此意义上,他(或她)又不是你的,同样具有无可替代性。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损害他(或她)的心灵世界呢?就因为我们是不同于他们的家长吗?就因为我们是他们生存所依赖的成人吗? 我们常常会想,你就应当这样做,而不应当那样做。我们真正地理解过孩子吗?真正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想过吗?体会过他们在“那样做”时的内心世界吗?当我们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的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常常忘记了孩子当时的所思、所感,因而,总想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意志,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孩子的思想,尽管这样做时我们常常没有清晰地意识到我们自己的心理,或者说是无意识的。 每当孩子不愿意洗手的时候,每当孩子拒绝停止手中的活动或游戏的时候,每当孩子不愿关灯睡觉的时候,每当孩子因我们影响了他们的事情而表示抗议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当我们自己在孩子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像孩子一样。也许,对过去的记忆已经变得模糊,但是,在与孩子相当的那个年龄,我们同样把自己所做的事情看得比什么都重,同样渴望得到自由或成人的尊重,希望成人不要干扰自己,希望他们帮助自己。 2.把孩子放在天平的另一端 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是一个与父母一样的独立的人。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放下架子,放下作为家长或父母的架子,放弃那种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姿态。既然如此,就不能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孩子,给孩子以一种压迫感,让孩子活在某种无形的压抑或自卑之中。我们这样做,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则是无意识的。我们要在自己与孩子之间架起一个天平,把我们自己与孩子放在两端,让天平保持平衡。这个天平是一个尊严和权利的天平,是独立人格的天平。如果能把孩子当朋友,那么,你希望自己的朋友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你的朋友。我们希望朋友限制我们吗?当然不希望。同样,我们的朋友——孩子,也不会希望我们限制他们。 既然如此,在孩子拒绝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志去行动的时候,我们不妨温和地询问他们的想法,在心理上变成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他们,体会他们的感受,与他们商量、讨论,这样或许能打破僵局。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孩子与父母之间常常会形成对立,这应该归咎于什么呢?显然,与我们希望他们成为我们自己的“理想自我”有关,与我们忽视了他们的独立存在有关。每当这个时候,孩子实际上在用自己的行为大声抗议:我是独立的,我是我自己。 P12-14 序言 给孩子创造真正的幸福乐园 儿童教育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基本主题。古往今来,社会的一切进步和文明成果都是教育的结果。在人的一生中,幼儿阶段是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一生中智力发展的最重要阶段是从0到2岁。弗洛伊德也认为,从出生到6岁左右,也就是学龄前阶段,孩子的人格发展便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并为其一生的人格发展奠定了基础。 那么,我们应该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应该怎样培养?我们做父母者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教养观念?应该给孩子创造什么样的环境?培养什么样的性格或品质?对这些问题,人们似乎早就有了答案。果真如此吗?当家长对孩子的“坏脾气”、坏习惯感到愤怒时,当家长感叹孩子缺乏韧性、兴趣、信心、理想时,当家长认为孩子缺乏判断力和创造力,不会解决问题时,家长朋友们是否想到,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不应归咎于儿童呢?是否意识到常常是大人的疏忽导致了他们不想要的这种结果呢?事实上,在许多问题面前,大人也没有固定答案,而是人云亦云,甚至是想当然。在多种观点面前,有些人难免会茫然失措,不知所从。我相信,每个家长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有困惑,这是正常的。但关键在于,在困惑面前,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我认为,首先应该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需要出发去思考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每个年龄的孩子在想什么、怎么想;就谈不上科学地教育孩子。虽然我们也应该考虑社会发展对儿童发展的要求,但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以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为基础。在此意义上,科学地教育儿童必须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需要为前提,广大家长有必要认真地了解心理学对儿童发展的研究结果。 本书的写作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作者谷传华曾跟随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儿童人格与社会性发展方向的博士学位。可以说,正是这种职业的敏感性,促成了本书的写作。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科学性强,作者的结论都是从心理学研究总结或引申出来的。第二,内容全面,涉及教养观念、家庭环境、人格培养等多个方面。第三,针对性强,切中了当前儿童教育的很多误区,解答了家长的很多困惑。 我相信,本书的观点或分析会激发家长朋友们的自我反思,促使他们认真反省自己教育孩子的观念和行为。我希望,家长朋友们在读了本书之后,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方面有所改变,给孩子创造一个真正的幸福的成长环境,使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小环境——家庭,成为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个乐园。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陈会昌 2011年7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