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望来时路/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巴一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老家来的人到底是谁呢?他想到了马县长。

于天成沉吟了半天,还是忍不住给副总张子云打了个电话,张子云在电话里说:

“是你们老家的马县长,还有几个局长。”

于天成更是感到蹊跷了。县长找我?怎么可能呢?我的祖祖辈辈生息在那个贫穷愚昧的于围子村里,连个像乡政府干部这样的亲戚都没有,怎么能和县长这个级别的领导沾上边呢?莫非他们是找错人了吧?于天成交代张子云说:“别理他,说不定是个骗子呢?”

于天成的脑海里浮现出报上刊登过的骗子冒充领导的新闻来……

于天成问:“知道他们来找我什么事吗?”张子云答:“不知道。他们都没说。”于天成没有再问。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如果县长不假,那就是让于天成在家乡投资呗!

于天成丝毫没有感到紧张。不过倒有点让他感觉到意外,县长大人亲自跑来了?

想到这些,于天成心里乐滋滋的。要知道,我于天成如果今日还在农村的话,要想见着县长一面,那可就太难喽!

于天成站起身来,嘴角浮着轻轻的笑意。出门,巡视各部门上班的情况,也顺便让大家知道他出差回来了。“于总好!”“于总好!”此起彼伏的亲切问候,让他心里充满着一种昂扬向上的成就感。他只点头,冷峻的面孔和坚毅的目光意味着他的威严和非凡,更标志着他的尊严和地位。

办公室主任兼秘书刘西萍是一位近五十岁的女士。干练果断,博学多识,敬职敬业,温文尔雅。见于天成走向电梯,她步履如飞地跟了上来。

“于总,你太太刚刚打来电话,说她马上把你的西装送过来。”刘西萍望了一眼仍穿着T恤的于天成,语气里蕴含着关心与体贴。

于天成“噢”了一声,折回身来问:“张子云在哪?”

“他已经到了。他在车库等你。”刘西萍答着,随于天成回到他的办公室。

于天成接通妻子的手机,说:“余佳,你还没到吧?这样,你干脆直接把西服送到羊城酒店,我这就过去。”合上手机,于天成问刘秘书:“现在是几点?”

刘西萍答:“九点一刻。差不多可以去了。”

于天成抓起桌上的香烟,走进了电梯。

当他和张子云一起来到羊城酒店时,妻子余佳已经坐在了酒店大堂内的沙发上。

将车停好后走进酒店大堂的张子云,主动上前与余佳打招呼。

“听说天成他老家来人了?”余佳问。

张子云答:“是的。是于总老家的县长,还有几个局领导呢。”  “来那么多人干吗?不会有什么好事情。”

听余佳这么一说,张子云笑了:“你怎么知道?”

“能有什么好事情?我才不信那些土皇帝会有什么好事情找到他于天成。”余佳的眼神闪动着聪慧和诡秘,让张子云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我可告诉你,你是副总,在于总要给老家投资这样那样的问题上,千万帮他把关哟!”余佳的语气坚定而从容。正当她若有所思地又要补充些什么的时候,穿着笔挺西装的于天成信心十足地走了过来。他把手里的衣架交给余佳说:“带回去吧。路上开车小心点。”接过衣架的余佳盯着他说:“怎么,想见见你老家的县长哩。”余佳说着,径直往二楼的楼梯口走去。于天成望了一眼张子云,无奈地笑着。

“你们先上去。二号桌。我跟马县长联系。”张子云笑着,掏出了手机。

于天成和余佳刚刚在二号桌前坐下,张子云带着马县长一行便走了过来。

“这是我们于总,这是他夫人余佳。”张子云给身后的马县长介绍着。

马县长双手伸过来,笑容可掬地连声道谢,并把他的随行一一介绍给于天成。

P2-3

后记

不知不觉,从鲁院结业,已经十年,回首往事,这十年间,又有众多的学弟学妹从这里辗转走了出去。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见到这些孜孜以求的学子们,大家挚手道来,杯盏交错、文脉暗通,倍感亲切。我们这班常被人们谑称为“黄埔二期”。这二期冠以高编班,大多男女都是从事主编和编辑工作的。通常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众多的青年才俊。文坛新星几乎都是从这些人的慧眼中跃上文坛的。然而这些玉尺量才的人物中也不乏吟风弄月、硬语盘空、出将入相,怀有不羁之才的各路神仙。今天,这些慧业文人大多已执掌了各地的文坛大印,并在创作上春华秋买,多有斩获。回望朝花夕拾,少长成集、剑胆琴心、风骨峭峻、仁义君子、不栉进士都花开花落,触景伤情,喟然长叹。

今天的鲁院已迁至富丽堂皇的文学馆院内,经常会与巴金、茅盾及郭老曹老等作家的塑像耳鬓厮磨,熏染贯通文气。在这里,他们听了莫言与库切的演讲,在这里,他们常能近水楼台聆闻到各路艺文大师的教诲。且蓉花开放之际,宿舍窗明几亮、宽敞舒适。这里已成酝酿发酵李白斗酒十千,李清照品竹弹丝之地。

而我们那时,则蛰居在南八里庄城乡结合处一隅,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探星望月,穷源溯流,河海不择细泉。这里,我们听了音乐、我们习了军事、我们走进了现代派的美术空间。我们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与话剧。我们吹过牛,喝过酒,吃了一串又一串的羊肉串,周围的湘菜馆、老五饺子馆及远一点的骨头庄和涮肉坊都让我们扫荡遍了。我们柔情四溢,我们苦辣酸甜交织于胸。

相对于鲁十二期少数民族班在国庆大典时登上天安门观礼的荣幸,我们则赶上了非典,囚禁于院墙之内,困而学之。至今,那戴着口罩的合影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由此,我们成了鲁院最长一期的培训班,前后整整待了一年。这一年中山高水长,流水落花,皆成遗音袅袅。

当非典过后,四方散仙再次聚拢而来,迎堂开课,有些人事已非,物转星移,人去人来,流年似水。

出了这寸地尺天的校园,我们各奔东西,各创新业,各执春秋,蚕头燕尾、笔花四溅。常闻君住长江头,画龙点睛入,又探花落长江尾,纸落云烟出。也有几多知己在对景挂画中小聚畅想。其间却不知不觉中得知张新芝老大姐已患骨癌溘然离去,让人怅然。张新芝仅是《诗刊》一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患病退休后仅三月就故去了。生前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硬掏出500块钱要请大家客,虽未领受,但这份情让人难忘。

这套丛书适值我们鲁二期十周年纪念日编出,其尺长寸短、含英咀华,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编时,人事代谢红孩、曹雷帮助联系,刘俊帮助组稿并倾心旁求俊彦。也衔各路学友贤集奉文;在此特感谢白描院长为丛书作序并题字;最后要特别感谢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和敦煌文艺出版社鼎力相助,促成此套丛书出版。在以鲁二期学员为重点的龙章风姿外,也吸呐了其他班期学员的金石之声,甚至还包括老鲁院的学员王成林的佳作,有些未能单独结集的同学,已单篇收在另集《恰同学芳华》中。令我们颇感自豪的是莫言、王安忆、刘恒、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陈世旭、毕淑敏、严歌苓、虹影、王刚等也都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我们是这些前辈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足印。

王童

写于癸巳年已未月戊寅日子时

目录

复仇之旅

执迷不悟

淮北往事

回望来时路

编后

序言

鲁院何以成为“作家的摇篮,文学的殿堂”?

(代序)

白描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拨。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鲁院”。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80后”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最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7年底,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拍摄“鲁七”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传承、创造、担当、超越”,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恰同学芳华”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内容推荐

巴一的这本《回望来时路》中的作品,大多是以他淮北老家为背景写成,内里渗透了许多乡愁别绪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落差。另一视点的作品是他经商的经历,其中酸甜苦辣的摸爬滚打,只有作者本人深知其中味。身为“十大杰出青年”并在商场上颇有成绩的巴一,为人处事,多让人存有一些误解。但透过巴一的这些小说,人们可窥到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并能找到其在穷苦中奋斗至今的影子。

编辑推荐

巴一的这本《回望来时路》所收录的文章,大多是以他淮北老家为背景写成,内里渗透了许多乡愁别绪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落差。另一视点的作品是他经商的经历,其中酸甜苦辣的磨爬滚打,只有作者本人深知其中味。

本书收入《复仇之旅》《执迷不悟》《淮北往事》《回望来时路》四篇小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