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恰同学芳华/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童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因文学的梦想去鲁院投宿心灵,今撑着文字的舵感念袍泽之情

这本王童的散文集《恰同学芳华》分为回忆篇、心灵篇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2003年的鲁院、摇曳在风中的铜铃、鲁院——我一生的梦、生日、鲁院日记选、鲁二期的“第一课”、我的两个同学师傅、非常爱情等。

内容推荐

这本王童的散文集《恰同学芳华》主要收录了以鲁迅文学院第二期高编班为主,兼顾其他班级的一些回忆笃学交游、同袍同泽、杯酒言欢、文恬武嬉的往事。文章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将思想的火花诉渚笔墨,或寄寓于人生百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品读。

目录

第一辑 回忆篇

 2003年的鲁院

 摇曳在风中的铜铃

 鲁院——我一生的梦

 生日

 鲁院日记选

 鲁二期的“第一课”

 我的两个同学师傅

 非常爱情

 在鲁院的“非典”日子

 新芝大姐,一路走好

 十年

 十年最忆是鲁二

 像河水一样流

 到鲁院去?到鲁院去!

 与鲁院有关的幸福时光

 记忆里的一些面孔

 相识刘宏伟

 在“鲁院”喝酒

 还我一个春天

 疏离与回归

 那年春天,我在八里庄度过

 最后推开这扇窗

第二辑 心灵篇

 清水塘祭

 星空下的露天电影

 白云浩荡,岁月吉祥

 走马观花西口路

 梵音萦绕的隆务寺

 血燕窝

 情到深处人孤独

 让我们像孩子

 老苏

 忧伤

 看电影(节选)

 北京纪事

 落英缤纷

 永远的微笑

 我的传奇

 写给重庆《红岩》主编刘阳女士

 三顾绍兴

编后

试读章节

2003年的鲁院

——离别鲁院十年记

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萌生过去鲁院学习的想法,因为诸事杂乱,未能成行。后来,时间的指针移到2003年,去鲁院学习的愿望将成为事实,我却有些犹豫,因为不再年轻。我认为去鲁院学习的最佳年龄是二十余岁,初出茅庐,跃跃欲试,天大地大不如野心大,很好。挨到四十多岁,再去鲁院似乎晚了些。

但二十余岁是没有资格去鲁院的。很多事都这样,有力气的时候没资格,够资格了没力气。但四十余岁不算晚,力气还足。我心里一时出现的犹豫,其实是时间引发的一点点感叹,所以鲁院还是去了,当然要去。去鲁院是一种宿命,文学的方向和人生的方向,不去是愚蠢的。青蛙说天只有井口大,早就看惯了。我不是井底的青蛙,很愿意去北京的鲁院交朋友。

那年我在昆明的日子焦头烂额。儿子读高二,我每天下午开车接他回家,晚上写一会儿小说,跑去他的房间,把趴在桌上睡着的儿子揪起来,大声吼叫,催促他继续做作业。可我返身离开,他干脆倒在床上去,呼呼大睡。他清晨六点起床,晚上八点回家,吃过晚饭快九点,做一个小时的作业,自然而然就睡着了。这不是他的错,是生物本能,不想睡眼睛也会闭上。但那些作业可是比中国的人口还要多,而且像细菌一样繁殖极快,今天做不完,明天会更多。永远背不完的英语单词、永远解不完的数学题、翻来覆去永远写不完的作文、颠三倒四永远记不住的历史年份事件和人物,让他的身体激发出抗拒,瞌睡的大鸟张开翅膀,把他卷走,飞人仓皇的梦乡。我不能让那只可恶的鸟得逞,保持着高度警惕,每天晚上不断采取行动,在自己的书房和儿子的房间之间来回跑,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喊醒,心力憔悴就不说了。

有一天我把睡着的儿子揪起来骂道:“你这样将来还干什么大事?”

他半睡半醒地嘀咕着回答:“我干小事。”

“哈哈!”我大笑。哈哈小事!干小事,答得多么妙!这小子。

空洞的大事,疲于奔命的盲目奔跑,究竟为了什么?没有小事,人生的大事从何而来?可这小事,不就是一道道数学题吗?不就是细菌一样密集繁殖的英语单词吗?

“起来,醒过来,接着做作业!”我严肃地吼道。

他闭着眼睛从床上坐起来。

我无奈地摇头,走出他的房间。

好了,现在,去北京,去鲁院,让儿子的高考滚蛋!它跟我无关了。我有了一个堂皇逃避的借口,可以去过自己的日子了。让儿子和他妈一起去做小事吧,我去北京的鲁院,干大事。

三月初,我飞到了北京。  眼不见心不烦,从此我将有半年轻松惬意的日子,没有家庭,没有工作,没有儿子和老婆,只有文学,可以一写再写。

多好的解脱。二十岁时我就是这样干的,时光倒流了真好。不过,那时的情况远非2003年在鲁院可比,那时工作不定、女朋友不定、无名之辈心乱如麻,其实过的是苦日子。2003年,好歹在故乡也算一个人物,去鲁院理直气壮,丢开一切顺理成章,只要文学,什么也不要,老天,这就是我梦想的日子。

P2-3

序言

鲁院何以成为“作家的摇篮,文学的殿堂”?

(代序)

白描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拨。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鲁院”。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80后”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最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7年底,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拍摄“鲁七”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传承、创造、担当、超越”,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恰同学芳华”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后记

不知不觉,从鲁院结业,已经十年,回首往事,这十年间,又有众多的学弟学妹从这里辗转走了出去。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见到这些孜孜以求的学子们,大家挚手道来,杯盏交错、文脉暗通,倍感亲切。我们这班常被人们谑称为“黄埔二期”。这二期冠以高编班,大多男女都是从事主编和编辑工作的。通常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众多的青年才俊。文坛新星几乎都是从这些人的慧眼中跃上文坛的。然而这些玉尺量才的人物中也不乏吟风弄月、硬语盘空、出将入相,怀有不羁之才的各路神仙。今天,这些慧业文人大多已执掌了各地的文坛大印,并在创作上春华秋买,多有斩获。回望朝花夕拾,少长成集、剑胆琴心、风骨峭峻、仁义君子、不栉进士都花开花落,触景伤情,喟然长叹。

今天的鲁院已迁至富丽堂皇的文学馆院内,经常会与巴金、茅盾及郭老曹老等作家的塑像耳鬓厮磨,熏染贯通文气。在这里,他们听了莫言与库切的演讲,在这里,他们常能近水楼台聆闻到各路艺文大师的教诲。且蓉花开放之际,宿舍窗明几亮、宽敞舒适。这里已成酝酿发酵李白斗酒十千,李清照品竹弹丝之地。

而我们那时,则蛰居在南八里庄城乡结合处一隅,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探星望月,穷源溯流,河海不择细泉。这里,我们听了音乐、我们习了军事、我们走进了现代派的美术空间。我们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与话剧。我们吹过牛,喝过酒,吃了一串又一串的羊肉串,周围的湘菜馆、老五饺子馆及远一点的骨头庄和涮肉坊都让我们扫荡遍了。我们柔情四溢,我们苦辣酸甜交织于胸。

相对于鲁十二期少数民族班在国庆大典时登上天安门观礼的荣幸,我们则赶上了非典,囚禁于院墙之内,困而学之。至今,那戴着口罩的合影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由此,我们成了鲁院最长一期的培训班,前后整整待了一年。这一年中山高水长,流水落花,皆成遗音袅袅。

当非典过后,四方散仙再次聚拢而来,迎堂开课,有些人事已非,物转星移,人去人来,流年似水。

出了这寸地尺天的校园,我们各奔东西,各创新业,各执春秋,蚕头燕尾、笔花四溅。常闻君住长江头,画龙点睛入,又探花落长江尾,纸落云烟出。也有几多知己在对景挂画中小聚畅想。其间却不知不觉中得知张新芝老大姐已患骨癌溘然离去,让人怅然。张新芝仅是《诗刊》一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患病退休后仅三月就故去了。生前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硬掏出500块钱要请大家客,虽未领受,但这份情让人难忘。

这套丛书适值我们鲁二期十周年纪念日编出,其尺长寸短、含英咀华,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编时,人事代谢红孩、曹雷帮助联系,刘俊帮助组稿并倾心旁求俊彦。也衔各路学友贤集奉文;在此特感谢白描院长为丛书作序并题字;最后要特别感谢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和敦煌文艺出版社鼎力相助,促成此套丛书出版。在以鲁二期学员为重点的龙章风姿外,也吸呐了其他班期学员的金石之声,甚至还包括老鲁院的学员王成林的佳作,有些未能单独结集的同学,已单篇收在另集《恰同学芳华》中。令我们颇感自豪的是莫言、王安忆、刘恒、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陈世旭、毕淑敏、严歌苓、虹影、王刚等也都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我们是这些前辈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足印。

王童

写于癸巳年已未月戊寅日子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0:16:05